凌启波;梁英杰
离体的脱落细胞,随着离体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自溶,其细胞形态发生较大改变而影响观察,但离体时间对脱落细胞形态的影响至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本实验应用CMIAS-007真彩色图象分析仪,对不同时间离体脱落细胞标本进行定量分析,以发现佳的送检时间,为临床合格地送检脱落细胞标本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高自芳;曹晓哲;董亮;杨小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细胞能精确地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其中必有信息传递保真度维持系统;其二,不断发现肿瘤组织中较正常组织明显为高的遗传信息失真,表明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保真度维持系统在肿瘤组织是不健全的.
作者:陈修煦;来茂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48例CA采用TUNEL 技术原位检测其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Ki-67阳性的表达.结果:表皮中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皮各层中有较多Ki-67阳性细胞.病情严重度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Ki-67阳性细胞指数比较则有显著差异性(P<0.005).凋亡细胞与Ki-67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凋亡在限制病毒的繁殖上起重要作用.Ki-67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增快有关.
作者: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孕妇,24岁,妊娠40周,不规则腹痛5 h,见红1 h入院.行人工破膜,阴道侧切,顺利分娩一男婴.婴儿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胎盘自然娩出,见胎盘边缘羊膜外有一结节,其表面有羊膜包绕.孕妇否认近亲婚配,平时身体健康,曾药流一次.孕早期无用药及放射线等接触史.乙肝五项指标检查:HBsAg、HBcAb阳性.
作者:余上海;石凤娟;仰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材料和方法23例标本均取自1978~1998年间外检标本,全部标本均常规制成HE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分型.EBV和p53检测为用超敏S-P试剂盒、鼠抗EBV(LMP)和突变型p53蛋白单克隆抗体,同时取15例14岁及其以下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淋巴结行EBV和p53蛋白检测作为对照,上述免疫组化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黄春鑫;李捷艳;郑雪梅;林岳生;倪继军;黄君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p16、Rb蛋白在胸腺瘤中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胸腺瘤标本进行检测.结果:cyclin D1 、p16、 Rb蛋白在髓质型、混合型胸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1% (3/13 )、69.2%(9/13)、53.9%(7/13),器官样、普通皮质型胸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0.0% (8/16)、75.0% (12/16)、75.0%(12/16 ),高分化、高级别胸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0% (21/25)、40.0%(10/25)、56.0% (14/25),(P<0.05).cyclin D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胸腺瘤的M-H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结论:cyclin D1、p16、Rb蛋白参与胸腺瘤细胞增殖并影响其分化,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许励;徐文娟;赵仲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60岁.无意中发现尿道口肿块20余年,无不适感.近2周出现尿道疼痛,偶有尿血伴尿频、尿急、尿痛,经对症治疗无效.因肿块逐渐增大,要求手术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否认胃肠道肿瘤发生史.专科检查见尿道口2~10点处肿块,2 cm×1.5 cm,无蒂,质软;轻度压痛,表面无溃疡及出血.尿道口受压.尿检:RBC 2~3/HPF.临床诊断尿道肉阜,作手术切除.
作者:黄伟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粘液样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和阔韧带,常表现出侵袭性及核分裂数与肿瘤恶性度不一致.作者采用常规病理诊断结合免疫组化、细胞DNA分析,观察与肿瘤恶性度及生存复发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凤山;吴波;钱宁;仓为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病理制片技术是病理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位病理技术工作者,首先要求能懂得组织的石蜡包埋和HE染色的机制,熟练掌握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的操作,能够制出一张优质的病理玻片标本.由于近年病理科室的迅速建立,不少病理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系统而严格的培训,故有对HE制片质控要求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
作者:凌启波;梁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13岁,反复发热、乏力、消瘦4月余.查体:贫血貌,下腹部包块,上界平脐,两侧达腹壁,固定.手术所见:后腹膜肿块,约8 cm×7 cm×5 cm,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术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
作者:陈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标准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9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并经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确诊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对照其随后进行的子宫切除标本的蜡块,再次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9例宫内膜活检或刮宫标本中,有6例分化良好,酷似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的间质细胞.有3例分化差者,其中2例酷似恶性淋巴瘤,1例酷似多形性肉瘤.9例均见簇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样的小血管分布,2例见瘤组织沿淋巴管和突入淋巴管内生长及小片平滑肌组织的肌间隙内有小灶状或小片状瘤组织分布.9例子宫切除标本的对比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特征对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确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价值.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形态学特征和注意鉴别诊断事项,该诊断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黄志勇;章宜芬;王宁;朱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软骨样脂肪瘤 (chondroid lipoma) 是一种脂肪瘤的特殊亚型,由Meis和Enzinger于1993年首先描述[1].软骨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如不熟悉则容易将其误诊为肉瘤性病变,如粘液性脂肪肉瘤或粘液性软骨肉瘤等.
作者: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超微结构保存的好坏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关键[12].活体组织离体后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自溶,使超微结构受到破坏,失去观察价值.故一般要求组织离体后立即入固定液中固定,但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组织不能马上进行固定,如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究竟组织离体后多长时间再固定,其超微结构不失去观察价值,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作者拟观察取材时间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并确定肝脏能耐受多长的取材时间.
作者:井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天卿;邢广莹;侯晓春;张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16岁,维吾尔族.4年前不明原因右面、颈部出现米粒大红褐色丘疹,呈片状分布,无自觉症状.数月后逐渐增大形成不规则隆起于皮面的结节,出现轻度搔痒.曾在当地卫生所按一般皮肤病治疗,无效.由于病变继续向周边蔓延,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皮肤疣收治入院.查体:右面部、颏、颈前见片状草莓样突起,形状不规则,从下唇至颈前呈条索状隆起,范围约16 cm×4 cm,右下颏及右面部隆起较表浅,范围约11 cm×9 cm,突出皮肤表面0.2~0.8 cm,表面粗糙不平,触之较硬,呈灰褐、灰红色,境界清楚.系统检查其它部位未见同样病变,行病变切除.
作者:赵红艳;谭德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24岁,阴道不规则出血3月余,于1999年8月30日入院.体检:肛查示子宫颈增大、质硬;B超示宫腔内及宫颈管内各4.2 cm×3.3 cm×2.5 cm及5.4 cm×4.4 cm×3.9 cm强回声团块,边界尚清.临床诊断:粘膜下平滑肌瘤.行剖宫取瘤术,术中见宫腔右侧近宫颈管处及宫颈管左上段各有一鸽蛋及核桃大肿块,质硬,蒂宽.
作者:杨郁;杨秀萍;邵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EG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子宫颈点活检的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对8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组织学共同特点表现为:子宫颈腺体增生活跃,腺结构密集,新生小腺体增多,腺上皮呈乳头状或丛状突入腺腔,呈单层或假复层结构,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子宫颈细胞学涂片4例考虑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12例为良性变异.随访8例,5例高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4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3例低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1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结论: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可能是子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赵承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淋巴系统的病理诊断难度大,这是由其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一系列特点所决定的,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提高淋巴病理诊断的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纪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和研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瘤细胞,并检测其是否存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方法:采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从HL组织切片中获得其瘤细胞Reed-Sternberg/Variant (RS/V)细胞,提取DNA后,利用PCR扩增HCMV立即早期基因片段.结果:单细胞显微切割可将RS/V细胞从HL淋巴组织中独立分离出来,收集切割的瘤细胞可获得用于PCR扩增的模板DNA,在13例HL石蜡组织切片中有4例经PCR扩增出149bp的目的片段.结论: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适用于HL瘤细胞研究;部分HL组织的RS/V细胞中存在HCMV感染.
作者:闫庆国;黄高昇;朱德生;王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癌中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79例未接受术前抗肿瘤治疗的大肠癌根治术组织收入研究,分析14个微卫星位点、K-ras基因和TGFβ-RII基因异常.结果:30/79例(38%)大肠癌显示不同程度MSI.11/79(14%)显示高度MSI(≥3 个位点),其中9例(81%)显示TGFβ-RII基因(A)10处的框架移位,而只有1/10(10%)肿瘤带有K-ras基因突变,这组患者有较好预后的倾向;低度MSI肿瘤在≤2位点中显示MSI,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非MSI肿瘤无差异.结论:肿瘤示高度MSI的患者,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与HNPCC相似,并有较好预后的倾向.应在诊治过程中注意鉴别这组患者,积极治疗.
作者:孙孟红;Johannes Gebert;Magnus von Knebel Doeberitz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