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粘液样平滑肌肉瘤形态学与免疫组化观察

李凤山;吴波;钱宁;仓为民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DNA
摘要:粘液样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和阔韧带,常表现出侵袭性及核分裂数与肿瘤恶性度不一致.作者采用常规病理诊断结合免疫组化、细胞DNA分析,观察与肿瘤恶性度及生存复发之间的关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在实验性肝癌间质差异形成中的意义

    目的: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TGF-β1 mRNA在实验性大鼠胆管细胞性肝癌(CC)和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探讨肝癌间质差异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肝癌组织经HE和Alcian Blue染色确认CC 或HCC,用TGF-β1反义RNA探针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同时以TGF-β1正链,β-actin反义RNA探针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 结果:CC中多数癌细胞内TGF-β1 mRNA有较强表达,HCC中仅少部分癌细胞胞浆内TGF-β1 mRNA呈弱到中等强度的表达;少数CC的间质细胞也有TGF-β1 mRNA表达.结论:由于TGF-β1是促进间质形成的重要因子,因此CC癌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TGF-β1可能是CC间质多于HCC间质的原因.

    作者:朱蕾;路建平;朱世能;林肇辉;野村慎太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p27Kip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p27Kipl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DNA含量.结果:子宫内膜癌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72/105例),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子宫内膜总的阳性率(91%,P<0.01),而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的p27Kip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DNA倍体有关(P<0.05).组织分化差、临床期别晚以及异倍体细胞中,其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27Kip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27Kip1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王华;王靖华;步宏;魏于全;李俸媛;雷松;杨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大鼠严重烫伤淋巴组织细胞凋亡的原位TUNEL及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大鼠淋巴组织内细胞凋亡状况.方法: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应用原位组织TUNEL技术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烫伤后3、6、12 h 3个时相点大鼠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凋亡细胞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结果:烫伤后6、12 h,在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并见其呈散在分布于胸腺的皮质、脾的白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皮质淋巴小结之间.结论:严重烫伤可致大鼠淋巴组织的细胞凋亡.组织原位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T细胞聚集区,提示这种细胞凋亡可能与严重烧伤后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抑制直接相关.

    作者:宋屿娜;林忠清;林海;林雪怡;余英豪;卢瑜;钱祥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尿道管状绒毛状腺瘤局限区癌变1例

    患者女,60岁.无意中发现尿道口肿块20余年,无不适感.近2周出现尿道疼痛,偶有尿血伴尿频、尿急、尿痛,经对症治疗无效.因肿块逐渐增大,要求手术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否认胃肠道肿瘤发生史.专科检查见尿道口2~10点处肿块,2 cm×1.5 cm,无蒂,质软;轻度压痛,表面无溃疡及出血.尿道口受压.尿检:RBC 2~3/HPF.临床诊断尿道肉阜,作手术切除.

    作者:黄伟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进行性全身无力伴哭声低、吞咽困难

    1 病历摘要患儿,男,11个月,为G1P1足月顺产.出生时轻微黄疸,持续20余天.生后发现患儿四肢运动范围小,肌肉松弛,哭声小,吞咽困难.4个月后仍颈软,头不能自行抬起,不会翻身.

    作者:李萍;李志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取材后固定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超微结构保存的好坏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关键[12].活体组织离体后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自溶,使超微结构受到破坏,失去观察价值.故一般要求组织离体后立即入固定液中固定,但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组织不能马上进行固定,如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究竟组织离体后多长时间再固定,其超微结构不失去观察价值,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作者拟观察取材时间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并确定肝脏能耐受多长的取材时间.

    作者:井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HE制片质控要求

    病理制片技术是病理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位病理技术工作者,首先要求能懂得组织的石蜡包埋和HE染色的机制,熟练掌握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的操作,能够制出一张优质的病理玻片标本.由于近年病理科室的迅速建立,不少病理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系统而严格的培训,故有对HE制片质控要求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

    作者:凌启波;梁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外源表达EGR-1对肝癌及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对肝癌和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技术将EGR-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于无EGR-1转录、表达的肝癌及食管癌细胞株中,观察外源高表达的EGR-1对二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及致瘤性的影响,以空白载体为对照.结果:转染EGR-1的HHCC细胞株(肝癌)和ECa109细胞株(食管癌)的生长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S期细胞比例分别减少45.5% 和34.1%,平板克隆形成率分别下降46.6%和41.8%,致瘤性分别下降80.4% 和72.6%.但SMMC 7721细胞株(肝癌)上述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EGR-1对肝癌HHCC细胞株和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生长及恶性表型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肝癌SMMC 7721细胞株则无抑制作用.

    作者:郝淼旺;刘彦仿;梁英锐;吴名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无形畸胎1例

    孕妇,24岁,妊娠40周,不规则腹痛5 h,见红1 h入院.行人工破膜,阴道侧切,顺利分娩一男婴.婴儿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胎盘自然娩出,见胎盘边缘羊膜外有一结节,其表面有羊膜包绕.孕妇否认近亲婚配,平时身体健康,曾药流一次.孕早期无用药及放射线等接触史.乙肝五项指标检查:HBsAg、HBcAb阳性.

    作者:余上海;石凤娟;仰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其在肉瘤研究中的应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是近代生物医学图像分析仪器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在荧光成像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使用紫外线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Ca2+、pH值、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成为形态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领域中新一代强有力的工具[1].

    作者:张红英;步宏;杨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

    目的:探讨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标准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9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并经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确诊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对照其随后进行的子宫切除标本的蜡块,再次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9例宫内膜活检或刮宫标本中,有6例分化良好,酷似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的间质细胞.有3例分化差者,其中2例酷似恶性淋巴瘤,1例酷似多形性肉瘤.9例均见簇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样的小血管分布,2例见瘤组织沿淋巴管和突入淋巴管内生长及小片平滑肌组织的肌间隙内有小灶状或小片状瘤组织分布.9例子宫切除标本的对比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特征对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确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价值.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形态学特征和注意鉴别诊断事项,该诊断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黄志勇;章宜芬;王宁;朱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原发性乳腺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天卿;邢广莹;侯晓春;张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后腹膜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13岁,反复发热、乏力、消瘦4月余.查体:贫血貌,下腹部包块,上界平脐,两侧达腹壁,固定.手术所见:后腹膜肿块,约8 cm×7 cm×5 cm,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术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

    作者:陈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DNA芯片技术及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长期以来,传统的建立在电泳基础上的基因表达、序列测定、突变和多态性检测等研究方法,耗时费力,一次只能有限的观测一个基因.近年来DNA芯片(DNA chips)技术的应运而生[1~3],是基因分析技术的一项重大革命,使我们能够一次性地对上千种基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在基因组整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本文仅对DNA芯片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做一简要介绍,探讨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潜在作用.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巨大指状疣1例

    患者女,16岁,维吾尔族.4年前不明原因右面、颈部出现米粒大红褐色丘疹,呈片状分布,无自觉症状.数月后逐渐增大形成不规则隆起于皮面的结节,出现轻度搔痒.曾在当地卫生所按一般皮肤病治疗,无效.由于病变继续向周边蔓延,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皮肤疣收治入院.查体:右面部、颏、颈前见片状草莓样突起,形状不规则,从下唇至颈前呈条索状隆起,范围约16 cm×4 cm,右下颏及右面部隆起较表浅,范围约11 cm×9 cm,突出皮肤表面0.2~0.8 cm,表面粗糙不平,触之较硬,呈灰褐、灰红色,境界清楚.系统检查其它部位未见同样病变,行病变切除.

    作者:赵红艳;谭德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Ki-67的表达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48例CA采用TUNEL 技术原位检测其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Ki-67阳性的表达.结果:表皮中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皮各层中有较多Ki-67阳性细胞.病情严重度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Ki-67阳性细胞指数比较则有显著差异性(P<0.005).凋亡细胞与Ki-67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凋亡在限制病毒的繁殖上起重要作用.Ki-67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增快有关.

    作者: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软骨样脂肪瘤

    软骨样脂肪瘤 (chondroid lipoma) 是一种脂肪瘤的特殊亚型,由Meis和Enzinger于1993年首先描述[1].软骨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如不熟悉则容易将其误诊为肉瘤性病变,如粘液性脂肪肉瘤或粘液性软骨肉瘤等.

    作者: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合并腹膜癌病

    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EIC)是新近报道的一种类型.Ambros等给EIC的定义为:EIC是子宫内膜表面和腺上皮被类似侵袭性浆液性癌的恶性细胞所取代的非侵袭性病变.EIC常合并子宫侵袭性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有人认为EIC是USC的前驱病变,其细胞形态也很似USC的细胞,但是无内膜间质或平滑肌浸润.不合并USC且发生播散的EIC很少见,其临床生物学意义还不清楚.作者报道3例不合并USC的EIC且伴有子宫外浆液性癌(腹膜癌病),并将其临床病理特征与9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carcinoma,PSC)进行了比较.

    作者:Soslow RA;Pirog E;Isacson C;闵大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胃肝样腺癌病理形态学分析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肝样腺癌11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胃肝样腺癌,光镜下具特征的组织学表现为玻璃样小体、广泛性侵犯静脉;免疫组化AFP、AAT、ACT阳性,HCG阴性;电镜下,可见癌细胞围成腔样,类似于毛细胆管结构,腔面有微绒毛,细胞膜相连处有连接复合体.随访1~5年,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胃肝样腺癌广泛转移,1例死于腹腔种植性转移.其余随访中均存活.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的一种胃癌,分化差,易肝转移,预后不良.

    作者:陈金璋;孟刚;胡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

    目的: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克隆性基因重排特征.方法:对6例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S-P法),并用PCR技术单轮及半巢式扩增法进行IgH及TCR-β基因重排检测. 结果:6例皆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大部分是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型,常伴浆样分化,往往围绕血管排列.PCR克隆性基因重排,IgH 单轮法(2/6例)阳性,半巢式(6/6例)阳性,TCR-β皆为阴性. 结论:脑淋巴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是诊断脑淋巴瘤重要工具.基因重排半巢式比单轮法优越,阳性检出率高.

    作者:陆孝禹;郑颂国;肖立;张容轩;罗建民;沈兆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