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李志尚
目的:探讨女阴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部分病例做免疫组化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果:真假湿疣发病年龄高峰差异不大.部位:尖锐湿疣多为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生,而假性湿疣多数只限于一个部位.局部表现,两种病变均形成乳头状突起,是临床误诊原因之一,但尖锐湿疣常融合成菜花状.组织学观察,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及诊断性空泡细胞是尖锐湿疣的主要诊断依据,假性湿疣中非诊断性空泡化细胞是病理诊断误诊原因之一.免疫组化染色,尖锐湿疣细胞核阳性率为63%,假性湿疣为阴性.结论:诊断性空泡细胞及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阳性是目前诊断尖锐湿疣和鉴别假性湿疣的重要依据.
作者:孙凤平;包磊;蔡宏光;杨惠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EG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子宫颈点活检的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对8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组织学共同特点表现为:子宫颈腺体增生活跃,腺结构密集,新生小腺体增多,腺上皮呈乳头状或丛状突入腺腔,呈单层或假复层结构,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子宫颈细胞学涂片4例考虑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12例为良性变异.随访8例,5例高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4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3例低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1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结论: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可能是子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赵承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nm23/NDPK癌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胰腺癌组织及8例正常胰腺组织进行nm23/NDPK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31例胰腺癌组织中有20例nm23/NDPK表达阳性,占64.5%;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仅2例nm23/NDPK表达阳性,占2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胰腺癌nm23/NDPK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胰腺癌(8/988.8% ;2/633.3%;P<0.05).其nm23/NDPK表达阳性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9/1275%;5/1533%;P<0.05).提示胰腺癌nm23/NDPK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袭性呈正相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nm23/NDPK表达可作为胰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池鸣鸣;王淼;施公胜;韩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长期以来,传统的建立在电泳基础上的基因表达、序列测定、突变和多态性检测等研究方法,耗时费力,一次只能有限的观测一个基因.近年来DNA芯片(DNA chips)技术的应运而生[1~3],是基因分析技术的一项重大革命,使我们能够一次性地对上千种基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在基因组整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本文仅对DNA芯片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做一简要介绍,探讨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潜在作用.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癌中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79例未接受术前抗肿瘤治疗的大肠癌根治术组织收入研究,分析14个微卫星位点、K-ras基因和TGFβ-RII基因异常.结果:30/79例(38%)大肠癌显示不同程度MSI.11/79(14%)显示高度MSI(≥3 个位点),其中9例(81%)显示TGFβ-RII基因(A)10处的框架移位,而只有1/10(10%)肿瘤带有K-ras基因突变,这组患者有较好预后的倾向;低度MSI肿瘤在≤2位点中显示MSI,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非MSI肿瘤无差异.结论:肿瘤示高度MSI的患者,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与HNPCC相似,并有较好预后的倾向.应在诊治过程中注意鉴别这组患者,积极治疗.
作者:孙孟红;Johannes Gebert;Magnus von Knebel Doeberitz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大鼠淋巴组织内细胞凋亡状况.方法: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应用原位组织TUNEL技术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烫伤后3、6、12 h 3个时相点大鼠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凋亡细胞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结果:烫伤后6、12 h,在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并见其呈散在分布于胸腺的皮质、脾的白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皮质淋巴小结之间.结论:严重烫伤可致大鼠淋巴组织的细胞凋亡.组织原位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T细胞聚集区,提示这种细胞凋亡可能与严重烧伤后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抑制直接相关.
作者:宋屿娜;林忠清;林海;林雪怡;余英豪;卢瑜;钱祥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标准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9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并经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确诊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对照其随后进行的子宫切除标本的蜡块,再次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9例宫内膜活检或刮宫标本中,有6例分化良好,酷似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的间质细胞.有3例分化差者,其中2例酷似恶性淋巴瘤,1例酷似多形性肉瘤.9例均见簇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样的小血管分布,2例见瘤组织沿淋巴管和突入淋巴管内生长及小片平滑肌组织的肌间隙内有小灶状或小片状瘤组织分布.9例子宫切除标本的对比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特征对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确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价值.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形态学特征和注意鉴别诊断事项,该诊断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黄志勇;章宜芬;王宁;朱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是近代生物医学图像分析仪器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在荧光成像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使用紫外线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Ca2+、pH值、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成为形态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领域中新一代强有力的工具[1].
作者:张红英;步宏;杨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材料和方法23例标本均取自1978~1998年间外检标本,全部标本均常规制成HE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分型.EBV和p53检测为用超敏S-P试剂盒、鼠抗EBV(LMP)和突变型p53蛋白单克隆抗体,同时取15例14岁及其以下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淋巴结行EBV和p53蛋白检测作为对照,上述免疫组化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黄春鑫;李捷艳;郑雪梅;林岳生;倪继军;黄君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EIC)是新近报道的一种类型.Ambros等给EIC的定义为:EIC是子宫内膜表面和腺上皮被类似侵袭性浆液性癌的恶性细胞所取代的非侵袭性病变.EIC常合并子宫侵袭性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有人认为EIC是USC的前驱病变,其细胞形态也很似USC的细胞,但是无内膜间质或平滑肌浸润.不合并USC且发生播散的EIC很少见,其临床生物学意义还不清楚.作者报道3例不合并USC的EIC且伴有子宫外浆液性癌(腹膜癌病),并将其临床病理特征与9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carcinoma,PSC)进行了比较.
作者:Soslow RA;Pirog E;Isacson C;闵大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60岁.无意中发现尿道口肿块20余年,无不适感.近2周出现尿道疼痛,偶有尿血伴尿频、尿急、尿痛,经对症治疗无效.因肿块逐渐增大,要求手术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否认胃肠道肿瘤发生史.专科检查见尿道口2~10点处肿块,2 cm×1.5 cm,无蒂,质软;轻度压痛,表面无溃疡及出血.尿道口受压.尿检:RBC 2~3/HPF.临床诊断尿道肉阜,作手术切除.
作者:黄伟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p16、Rb蛋白在胸腺瘤中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胸腺瘤标本进行检测.结果:cyclin D1 、p16、 Rb蛋白在髓质型、混合型胸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1% (3/13 )、69.2%(9/13)、53.9%(7/13),器官样、普通皮质型胸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0.0% (8/16)、75.0% (12/16)、75.0%(12/16 ),高分化、高级别胸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0% (21/25)、40.0%(10/25)、56.0% (14/25),(P<0.05).cyclin D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胸腺瘤的M-H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结论:cyclin D1、p16、Rb蛋白参与胸腺瘤细胞增殖并影响其分化,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许励;徐文娟;赵仲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天卿;邢广莹;侯晓春;张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和研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瘤细胞,并检测其是否存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方法:采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从HL组织切片中获得其瘤细胞Reed-Sternberg/Variant (RS/V)细胞,提取DNA后,利用PCR扩增HCMV立即早期基因片段.结果:单细胞显微切割可将RS/V细胞从HL淋巴组织中独立分离出来,收集切割的瘤细胞可获得用于PCR扩增的模板DNA,在13例HL石蜡组织切片中有4例经PCR扩增出149bp的目的片段.结论: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适用于HL瘤细胞研究;部分HL组织的RS/V细胞中存在HCMV感染.
作者:闫庆国;黄高昇;朱德生;王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软骨样脂肪瘤 (chondroid lipoma) 是一种脂肪瘤的特殊亚型,由Meis和Enzinger于1993年首先描述[1].软骨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如不熟悉则容易将其误诊为肉瘤性病变,如粘液性脂肪肉瘤或粘液性软骨肉瘤等.
作者: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离体的脱落细胞,随着离体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自溶,其细胞形态发生较大改变而影响观察,但离体时间对脱落细胞形态的影响至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本实验应用CMIAS-007真彩色图象分析仪,对不同时间离体脱落细胞标本进行定量分析,以发现佳的送检时间,为临床合格地送检脱落细胞标本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高自芳;曹晓哲;董亮;杨小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16岁,维吾尔族.4年前不明原因右面、颈部出现米粒大红褐色丘疹,呈片状分布,无自觉症状.数月后逐渐增大形成不规则隆起于皮面的结节,出现轻度搔痒.曾在当地卫生所按一般皮肤病治疗,无效.由于病变继续向周边蔓延,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皮肤疣收治入院.查体:右面部、颏、颈前见片状草莓样突起,形状不规则,从下唇至颈前呈条索状隆起,范围约16 cm×4 cm,右下颏及右面部隆起较表浅,范围约11 cm×9 cm,突出皮肤表面0.2~0.8 cm,表面粗糙不平,触之较硬,呈灰褐、灰红色,境界清楚.系统检查其它部位未见同样病变,行病变切除.
作者:赵红艳;谭德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卵巢粘液性肿瘤(OMT)的组织发生. 方法: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91例OMT上皮的粘液分泌.按粘液性质将上皮分为3型:胃型、肠型和中间型.并将肿瘤分为简单型及混合型. 结果:良性56例中,45例为混合型,其中22例由3种上皮成份组成,23例含2种上皮;另有11例为简单型.中间型、胃型及肠型3种上皮在良性肿瘤中的出现频率分别是40/56、35/56、29/56.21例交界性、14例恶性OMT无论组织学或组织化学分型基本上均为混合型.但在恶性肿瘤中仍见有仅含中性粘液的区域. 结论:OMT是一种可分泌中性和酸性粘液的肿瘤,除经典认为OMT上皮由颈管型和肠型上皮组成外,尚有胃型上皮,提示这些肿瘤可能起源于具有多方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作者:蒋家康;李绍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子宫Müllerian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3例子宫腺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病人年龄26~67岁,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和子宫增大.肿瘤位于宫体内膜、宫颈内膜和子宫肌壁.镜下腺上皮呈Müllerian上皮系列.间质细胞异型分级为Ⅰ~Ⅱ级,核分裂4~32个/10HPF,具有腺周套袖和息肉样突入腺腔的结构.4例伴肉瘤过度生长.间质伴横纹肌样(rhabdoid)分化2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横纹肌肉瘤3例、伴灶性软骨成分1例.结论:该肿瘤具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少数可伴肉瘤过度生长,间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应与相关肿瘤鉴别.
作者:仇晓菲;薛凤霞;林建韶;谭郁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对肝癌和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技术将EGR-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于无EGR-1转录、表达的肝癌及食管癌细胞株中,观察外源高表达的EGR-1对二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及致瘤性的影响,以空白载体为对照.结果:转染EGR-1的HHCC细胞株(肝癌)和ECa109细胞株(食管癌)的生长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S期细胞比例分别减少45.5% 和34.1%,平板克隆形成率分别下降46.6%和41.8%,致瘤性分别下降80.4% 和72.6%.但SMMC 7721细胞株(肝癌)上述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EGR-1对肝癌HHCC细胞株和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生长及恶性表型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肝癌SMMC 7721细胞株则无抑制作用.
作者:郝淼旺;刘彦仿;梁英锐;吴名耀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