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刘宗敬;方仁年;杨朝阳

关键词:睾丸肿瘤, 生殖细胞瘤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36岁,因右侧睾丸外伤后逐渐增大伴不适1年余,近两月有坠胀感,增大明显,由当地乡村医生行单侧睾丸切除术,标本送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粘液样平滑肌肉瘤形态学与免疫组化观察

    粘液样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和阔韧带,常表现出侵袭性及核分裂数与肿瘤恶性度不一致.作者采用常规病理诊断结合免疫组化、细胞DNA分析,观察与肿瘤恶性度及生存复发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凤山;吴波;钱宁;仓为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软骨样脂肪瘤

    软骨样脂肪瘤 (chondroid lipoma) 是一种脂肪瘤的特殊亚型,由Meis和Enzinger于1993年首先描述[1].软骨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如不熟悉则容易将其误诊为肉瘤性病变,如粘液性脂肪肉瘤或粘液性软骨肉瘤等.

    作者: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EG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子宫颈点活检的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对8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组织学共同特点表现为:子宫颈腺体增生活跃,腺结构密集,新生小腺体增多,腺上皮呈乳头状或丛状突入腺腔,呈单层或假复层结构,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子宫颈细胞学涂片4例考虑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12例为良性变异.随访8例,5例高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4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3例低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1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结论: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可能是子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赵承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子宫非典型息肉状腺肌瘤1例

    患者女,24岁,阴道不规则出血3月余,于1999年8月30日入院.体检:肛查示子宫颈增大、质硬;B超示宫腔内及宫颈管内各4.2 cm×3.3 cm×2.5 cm及5.4 cm×4.4 cm×3.9 cm强回声团块,边界尚清.临床诊断:粘膜下平滑肌瘤.行剖宫取瘤术,术中见宫腔右侧近宫颈管处及宫颈管左上段各有一鸽蛋及核桃大肿块,质硬,蒂宽.

    作者:杨郁;杨秀萍;邵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大鼠严重烫伤淋巴组织细胞凋亡的原位TUNEL及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大鼠淋巴组织内细胞凋亡状况.方法: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应用原位组织TUNEL技术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烫伤后3、6、12 h 3个时相点大鼠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凋亡细胞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结果:烫伤后6、12 h,在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并见其呈散在分布于胸腺的皮质、脾的白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皮质淋巴小结之间.结论:严重烫伤可致大鼠淋巴组织的细胞凋亡.组织原位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T细胞聚集区,提示这种细胞凋亡可能与严重烧伤后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抑制直接相关.

    作者:宋屿娜;林忠清;林海;林雪怡;余英豪;卢瑜;钱祥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56例脑转移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85~1998年脑外科手术标本中脑转移性肿瘤56例,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其中部分病例作免疫组化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粘液染色.11例做了电镜观察.

    作者:陈静华;张新华;孟奎;张泰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转移及复发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LN-R)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73例乳腺癌LN-R、FⅧAg的表达,并对28例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LN-R 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P<0.0001),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存在正相关(P<0.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1).随访28例病人中,复发组的LN-R表达增强比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LN-R的表达程度及MVD值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病人转移及复发的独立指标.

    作者:寇伯君;李玉林;朱桂彬;吴珊;张丽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卵巢粘液性肿瘤组织发生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卵巢粘液性肿瘤(OMT)的组织发生. 方法: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91例OMT上皮的粘液分泌.按粘液性质将上皮分为3型:胃型、肠型和中间型.并将肿瘤分为简单型及混合型. 结果:良性56例中,45例为混合型,其中22例由3种上皮成份组成,23例含2种上皮;另有11例为简单型.中间型、胃型及肠型3种上皮在良性肿瘤中的出现频率分别是40/56、35/56、29/56.21例交界性、14例恶性OMT无论组织学或组织化学分型基本上均为混合型.但在恶性肿瘤中仍见有仅含中性粘液的区域. 结论:OMT是一种可分泌中性和酸性粘液的肿瘤,除经典认为OMT上皮由颈管型和肠型上皮组成外,尚有胃型上皮,提示这些肿瘤可能起源于具有多方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作者:蒋家康;李绍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1 临床资料患者36岁,因右侧睾丸外伤后逐渐增大伴不适1年余,近两月有坠胀感,增大明显,由当地乡村医生行单侧睾丸切除术,标本送检.

    作者:刘宗敬;方仁年;杨朝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尿道管状绒毛状腺瘤局限区癌变1例

    患者女,60岁.无意中发现尿道口肿块20余年,无不适感.近2周出现尿道疼痛,偶有尿血伴尿频、尿急、尿痛,经对症治疗无效.因肿块逐渐增大,要求手术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否认胃肠道肿瘤发生史.专科检查见尿道口2~10点处肿块,2 cm×1.5 cm,无蒂,质软;轻度压痛,表面无溃疡及出血.尿道口受压.尿检:RBC 2~3/HPF.临床诊断尿道肉阜,作手术切除.

    作者:黄伟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淋巴病理诊断的几个特点

    淋巴系统的病理诊断难度大,这是由其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一系列特点所决定的,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提高淋巴病理诊断的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纪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p27Kip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p27Kipl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DNA含量.结果:子宫内膜癌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72/105例),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子宫内膜总的阳性率(91%,P<0.01),而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的p27Kip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DNA倍体有关(P<0.05).组织分化差、临床期别晚以及异倍体细胞中,其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27Kip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27Kip1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王华;王靖华;步宏;魏于全;李俸媛;雷松;杨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进行性全身无力伴哭声低、吞咽困难

    1 病历摘要患儿,男,11个月,为G1P1足月顺产.出生时轻微黄疸,持续20余天.生后发现患儿四肢运动范围小,肌肉松弛,哭声小,吞咽困难.4个月后仍颈软,头不能自行抬起,不会翻身.

    作者:李萍;李志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DNA芯片技术及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长期以来,传统的建立在电泳基础上的基因表达、序列测定、突变和多态性检测等研究方法,耗时费力,一次只能有限的观测一个基因.近年来DNA芯片(DNA chips)技术的应运而生[1~3],是基因分析技术的一项重大革命,使我们能够一次性地对上千种基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在基因组整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本文仅对DNA芯片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做一简要介绍,探讨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潜在作用.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取材后固定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超微结构保存的好坏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关键[12].活体组织离体后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自溶,使超微结构受到破坏,失去观察价值.故一般要求组织离体后立即入固定液中固定,但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组织不能马上进行固定,如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究竟组织离体后多长时间再固定,其超微结构不失去观察价值,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作者拟观察取材时间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并确定肝脏能耐受多长的取材时间.

    作者:井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单细胞显微切割术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和研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瘤细胞,并检测其是否存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方法:采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从HL组织切片中获得其瘤细胞Reed-Sternberg/Variant (RS/V)细胞,提取DNA后,利用PCR扩增HCMV立即早期基因片段.结果:单细胞显微切割可将RS/V细胞从HL淋巴组织中独立分离出来,收集切割的瘤细胞可获得用于PCR扩增的模板DNA,在13例HL石蜡组织切片中有4例经PCR扩增出149bp的目的片段.结论: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适用于HL瘤细胞研究;部分HL组织的RS/V细胞中存在HCMV感染.

    作者:闫庆国;黄高昇;朱德生;王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胃肝样腺癌病理形态学分析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肝样腺癌11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胃肝样腺癌,光镜下具特征的组织学表现为玻璃样小体、广泛性侵犯静脉;免疫组化AFP、AAT、ACT阳性,HCG阴性;电镜下,可见癌细胞围成腔样,类似于毛细胆管结构,腔面有微绒毛,细胞膜相连处有连接复合体.随访1~5年,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胃肝样腺癌广泛转移,1例死于腹腔种植性转移.其余随访中均存活.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的一种胃癌,分化差,易肝转移,预后不良.

    作者:陈金璋;孟刚;胡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巨大指状疣1例

    患者女,16岁,维吾尔族.4年前不明原因右面、颈部出现米粒大红褐色丘疹,呈片状分布,无自觉症状.数月后逐渐增大形成不规则隆起于皮面的结节,出现轻度搔痒.曾在当地卫生所按一般皮肤病治疗,无效.由于病变继续向周边蔓延,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皮肤疣收治入院.查体:右面部、颏、颈前见片状草莓样突起,形状不规则,从下唇至颈前呈条索状隆起,范围约16 cm×4 cm,右下颏及右面部隆起较表浅,范围约11 cm×9 cm,突出皮肤表面0.2~0.8 cm,表面粗糙不平,触之较硬,呈灰褐、灰红色,境界清楚.系统检查其它部位未见同样病变,行病变切除.

    作者:赵红艳;谭德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31例胰腺癌组织nm23/NDPK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nm23/NDPK癌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胰腺癌组织及8例正常胰腺组织进行nm23/NDPK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31例胰腺癌组织中有20例nm23/NDPK表达阳性,占64.5%;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仅2例nm23/NDPK表达阳性,占2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胰腺癌nm23/NDPK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胰腺癌(8/988.8% ;2/633.3%;P<0.05).其nm23/NDPK表达阳性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9/1275%;5/1533%;P<0.05).提示胰腺癌nm23/NDPK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袭性呈正相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nm23/NDPK表达可作为胰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池鸣鸣;王淼;施公胜;韩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后腹膜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13岁,反复发热、乏力、消瘦4月余.查体:贫血貌,下腹部包块,上界平脐,两侧达腹壁,固定.手术所见:后腹膜肿块,约8 cm×7 cm×5 cm,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术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

    作者:陈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