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唤醒麻醉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护理

程宗燕

关键词:唤醒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 麻醉后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特点.方法 对24例脑功能区占位病变病人进行喉罩插管、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切除脑内病变后再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术中获得安全可靠麻醉唤醒,唤醒后脑功能区经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定位,脑内病变得到大程度切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例,其中7例为暂时性功能障碍,1例为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 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在术中结合皮质电刺激能大限度切除病变,同时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高标准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临床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开设护士门诊与满足门诊病人需求的研究进展

    医院门诊的护理工作应根据医学模式的特点,更新护理理念,拓宽门诊护理工作的内容,发挥好窗口作用,当今提倡的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价值取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理论[1]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本文对如何满足门诊病人的需求以及护士门诊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素芬;易华;廖耀玲;马维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行为疗法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行为疗法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OAB患者进行行为疗法即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排尿中断训练.结果 24例OAB患者单次尿量均较训练前增加,20例患者可达300±17.82 ml,平均单次尿量261.81±3.41 ml.排尿间隔2~4h.结论 行为疗法在女性OAB患者护理中效果确定,简便易行,不增加患者费用,宜于临床应用.

    作者:廉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无痛胃镜检查的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无痛胃镜检查是指通过静脉应用一种或数种镇静、镇痛或麻醉药物,对受检者进行中枢神经抵制,提高痛阈,以利于检查或治疗的顺利完成.由于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应激反应,已被患者和医务人员广泛接受,但门诊麻醉因环境、人员和设施局限,风险性相对较高,如何避免风险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158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旨在保证患者能安全、顺利完成检查,减少并发症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敏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球囊型导尿管在结肠造瘘病人中的应用

    造瘘病人人工肛门自控能力较正常人明显下降,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于肛门,故给造瘘病人灌肠难度大且收效欠佳,本组研究将导尿管应用于造瘘病人灌肠中,减少床单的污染,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且灌肠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清文;温大翠;苟小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住院病人对汞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病人对汞的认知情况,为安全使用体温计、血压计等涉汞意外事件的处理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进行汞知识宣教.方法 自行设计汞知识调查表,对180例住院病人进行汞知识认知调查.结果 100%病人接受护士测量体温、血压,25%的病人摔碎过体温计,80%病人知道体温计含汞,95%的病人知道汞有害,但不知道有何危害及处理.结论 提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对住院病人进行汞及相关知识教育,普及防护意识及环保意识.

    作者:唐德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手术患者交接登记表的临床应用

    目的 完善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使手术患者得到整体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应用交接登记表,建立交接制度,促使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详细的患者交接.结果 交接登记表的应用,使差错事故和护理缺陷得到很好的纠正.结论 交接登记表的临床应用,强化了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使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程序更具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矛盾和纠纷.

    作者:蔡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吸痰前后膨肺在人工气道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吸痰前后膨肺对人工气道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重症人工气道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吸痰前后行膨肺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吸痰前后的血气分析,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两组吸痰前PaO2、Sa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吸痰后PaO2、SaO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吸痰前后膨肺能改善吸痰导致的低氧状况,并能有效的防治肺不张,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

    作者:徐丽丽;宋淑霞;刘永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口咽通气管在急救中的应用进展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准确、快速地处理呼吸道问题是维持生命、稳定病情,为病人争取进一步诊治机会的关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就能在数秒内迅速开放气道.近年来口咽通气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院前急救,现将口咽通气管的材料、结构、型号选择、置管方法、置管后固定、应用范围、护理等综述如下.

    作者:柯静;王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手术室电脑收费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维权意识不断的增强,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病人除了关注医疗水平外,非常关心医院收费情况.由收费问题引起的医患纠纷时有增加,甚至出现投诉现象.有报道医疗收费问题占护患纠纷总投诉的29.26%[1].收费工作看似非医疗行为,但合理、正确、及时的收费对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卞春梅;凌燕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Braden压疮预测量表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压疮管理的目的 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2008年10月~2009年4月,我科开始应用Braden压疮预测量表对住院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筛选出压疮高危人群,做好压疮的预防工作,对难免性压疮病人进行24h监控,强化护士和家属对压疮的预防意识,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充分说明了Braden压疮预测量表是个可信的量表, 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刘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麻前后安置截石位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麻前后安置截石位对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68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全麻后安置截石位,观察组采用全麻前安置截石位.观察两组术后下肢疼痛、腰部酸痛和有无压疮的发生.结果 对照组9例下肢疼痛,8例腰部酸痛,观察组1例下肢疼痛,1例腰部酸痛.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均未发生压疮.结论 在麻醉前、患者意识清醒可以配合的情况下进行截石位安置,患者术后舒适度高.

    作者:方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520例患儿按照年龄分为新生儿组、1个月~2岁组、3~6岁组和7~12岁组,各130例.并在各组内随机再分为两组,分别使用静脉留置针和传统头皮针实施静脉输液治疗,观察比较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新生儿组与7~12岁组比较,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分别与1个月~2岁组和3~6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6岁组与1个月~2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组和7~12岁组中,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个月~2岁组和3~6岁组中,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患儿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通过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1个月~2岁组和3~6岁组中效果不好.

    作者:秦凌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目的 观察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 将40例住院需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贵要静脉组22例和头静脉组18例,分别观察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早期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头静脉PICC置管易致机械性静脉炎.

    作者:车恒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针刺对胃管置入不适的护理干预

    目的 寻找减轻胃管置入不适的方法.方法 将120例需行胃管留置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方法,试验组在插胃管前加用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结果 试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间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且在操作后血压和心率较为稳定,与操作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置管后3min MAP和HR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试验组对操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可有效控制胃管置入的不适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邱萍;程雪梅;崔同云;王红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足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状况,分析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195例糖尿病患者足部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足部护理知识进行测试.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肤状况不良,以真菌感染多见,占78.97%,其次为足底出现胼胝和鸡眼,占54.36%,皮肤干燥或皲裂占16.92%,足溃疡发生率为8.72%.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知识严重缺乏.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足部知识教育,定期进行足部筛查是预防糖尿病足病变的关键.

    作者:高莉;金国玺;徐贵霞;张珍珍;任启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05岁高龄患者全麻下行白内障摘除术的护理配合

    白内障是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一般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手术多在局麻下进行,简单安全有效.本院2008年1月收治1例105岁高龄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经过多科会诊讨论确定在全麻下行白内障摘除术.患者年龄大,长期卧床,失聪失明,无论是手术还是麻醉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通过此例成功的手术,验证了我院医疗和护理的综合实力,并为今后高龄患者和全麻手术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周力;袁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唤醒麻醉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特点.方法 对24例脑功能区占位病变病人进行喉罩插管、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切除脑内病变后再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术中获得安全可靠麻醉唤醒,唤醒后脑功能区经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定位,脑内病变得到大程度切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例,其中7例为暂时性功能障碍,1例为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 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在术中结合皮质电刺激能大限度切除病变,同时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高标准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程宗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后气道的影响

    气管切开患者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功能丧失,呼吸道的分泌物变得粘稠,较易潴留在支气管中,导致患者窒息或诱发肺部感染.临床上多数以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1],但是实践中发现存在弊端,如湿化不当痰液过稀或过干致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为使人工气道接近机体生理功能,降低感染,改善通气,我科采用撤机以后用氧气雾化罐接呼吸机接头行气道湿化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德美;赵素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CI治疗延误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目的 通过调查我科36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找出存在治疗延误的原因.方法 对PCI术后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从发病到行PCI术的时间.结果 本组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治疗延误,主要因素:(1)来自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发病时的重视程度;(2)院前就诊和转运的因素;(3)医院内的评价和诊断水平,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体系完善情况.结论 通过分析治疗延误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步骤,为患者争取佳治疗时机.

    作者:刘素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治疗之中,但其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EE).它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气管插管意外拔除,包括患者自行拔管和医疗操作误拔管.国内报道UEE的发生率占所有气管插管患者的5.4%~15.5%不等[1].UEE一旦发生,可造成气道损伤、呼吸停止、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延长了患者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同时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并可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对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及管理措施,从而防范UEE的发生,保障危重患者的安全.本文对患者、导管及医务人员管理三方面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作者:刘金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护理杂志

临床护理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