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齐晓岚;吴昌学;官志忠;李毅
目的 探讨静脉辅助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对镇痛与应激的影响.方法 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引导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辅以一定剂量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或两药复合应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30):D组为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 min泵注),随即以0.3μg·kg-1·h-1泵注维持;R1组为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持续泵注;R2组为瑞芬太尼0.1μg·kg-1·min-1持续泵注;DR组为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持续泵注,同时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 min泵注),随即以0.3μg·kg-1·h-1泵注维持.各组均于静脉用药10 min后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且均于术毕前10 min停药.在入室时(T0)、神经阻滞操作前(T1)、手术切皮即刻(T2)、手术开始后15 min(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术毕即刻(T5)各时间点,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监测镇痛效果,血浆皮质醇(Cor)检测应激影响.结果 D组与R1组T1、T2、T5时刻VAS均降低(P<0.05);R2组与DR组T1~T5时刻VAS均降低(P<0.05).DR组在各时间点VAS评分与R2组均无显著差别,但显著优于D组和R1组.各组各时刻Cor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D组Cor水平除T2、T3时刻与R2组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余各时间点均低于R1、R2组.DR组各时间点Cor水平均低于R1、R2组,除T1时刻之外,在其余各时刻Cor水平显著低于D组.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 min)、0.3μg·kg-1·h-1维持复合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静脉维持,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的消耗,能够提供更佳的镇痛效果,并充分抑制应激反应.
作者:刘冲;王志学;董龙;张德利;史雅娟;段凤梅;李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2014年我国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限制,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登记制,为解决不同群体的劳动保障、就业问题,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均等化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开展,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推进〔1〕. 医疗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中的第二重要部分,具有社会性、互济性等特点,考虑到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为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医疗保障的补偿能力,实现城乡之间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的平衡发展,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应尽快提上日程.
作者:康蕊;吕学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1〕. 因此,斑块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预后.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源于动脉内膜中多种血管壁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3具有促进炎症反应〔2〕、保护血管内皮〔3〕及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4〕等作用. 本文就HDAC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调节及可能机制作以下综述.
作者:周天;丁家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无责任血管压迫时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三叉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压迫位置,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三叉神经全程,仔细辨识,判断致痛原因,如有压迫则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未见责任血管压迫则将三叉神经完全松解游离;结果此21例病例术中均未发现血管直接压迫三叉神经,其中17例三叉神经与小脑幕之间蛛网膜粘连增厚,使得三叉神经走行成角、扭曲,17例中有5例术中剪开蛛网膜后发现走行成角的三叉神经通过蛛网膜与血管粘连,全程松解游离三叉神经使得三叉神经恢复正常形态后无需Tefflon垫棉;3例麦克氏腔入口下缘处蛛网膜外硬脑膜上有不知名的窦性静脉压迫三叉神经,将三叉神经和不知名的窦性静脉用Tefflon垫棉垫开;1例内听道上结节肥大,导致桥前池空间狭小,骨性结构直接压迫三叉神经,术中磨除肥大的结节,完全解除骨质对三叉神经的压迫,无需Tefflon垫棉;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随访期间暂没有复发病例.结论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但术中在没有发现任何压迫血管的情况下将三叉神经脑池段全程完全松解游离,并恢复三叉神经正常走行形态,可以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郭宏川;郭海涛;宋刚;鲍遇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2、-18和-35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老年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21例健康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IL-12、IL-18和IL-35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血清中IL-12、IL-18和IL-35的表达差异显著,观察组中IL-12、IL-18和IL-35的表达与病变的不同阶段相关,观察组中IL-12和IL-18具有正相关性,而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IL-12、IL-18高表达、IL-35低表达与病变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有关.
作者:安文静;冯喜英;关巍;华毛;久太;杜发茂;崔金霞;拉周措毛;李玉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社区管理方案的制定,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2个地理上相隔较远的社区,纳入6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9例)与对照组(111例),试验组采取预先制定的心房颤动社区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方案.随访至少12个月,主要终点指标是心血管疾病入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指标.结果 经过平均22个月的随访,主要终点指标在两组的发生差异显著,试验组(20.1%)低于对照组(33.3%)(RR=0.61,95%CI 0.38~0.96,P=0.03).心血管入院发生比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9.3%vs 31.5%,RR=0.61,95%CI 0.38~0.98,P=0.04);心血管死亡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试验组有降低趋势(RR=0.51,95%CI 0.05~5.53,P=0.58).两组间各种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2,95%CI 0.15~7.10,P=0.99).结论 心房颤动社区管理方案能够改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疾病入院,并有降低心血管死亡发生的趋势,且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作者:曹文斋;张婷;钟德超;石兆云;余江恒;余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短期认知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8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照麻醉方法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与全凭静脉麻醉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T1)、手术结束时(T3)、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应激反应指标及短期认知功能.结果 静吸复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全凭静脉组(P<0.05),静吸复合麻醉组T1、T2时SBP、DBP较T0均明显降低,全凭静脉麻醉组T1较T0明显降低,静吸复合麻醉组T1、T2、T3时HR较T0均明显提高,且T1、T2时均明显高于全凭静脉麻醉组(P<0.05).两组去甲肾上腺素T3较T0明显提高,静吸复合麻醉组肾上腺素T3较T0明显升高,且高于全凭静脉组T3,全凭静脉麻醉组T1~2较T0降低,T3较T0升高(P<0.05).麻醉诱导后24 h静吸复合麻醉组简易精神状况(MMS)评分低于全凭静脉组(P<0.05),余未见明显差异.静吸复合麻醉组麻醉后6、12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全凭静脉组(均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老年妇科腹腔镜术中均可获得显著效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理指标稳定,其中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更好,生命体征更加平稳,应激反应更小,短期认知功能影响更小.
作者:郭波;陈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体脂分布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例健康查体的中老年人,分成男子组103例和女子组97例.所有个体均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内脏脂肪量(VFV)、皮下脂肪量(SFV)、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结果 男子组VFV高于女子组(3.17±0.84 vs 2.30±0.94 kg,P<0.001),SFV低于女子组(15.56±3.49 vs 17.69±4.82 kg,P<0.001),MPV存在差异(P=0.003).男子组MPV与VFV(r=0.539,P<0.001)、空腹血糖(r=0.263,P=0.004)、体重指数(r=0.269,P=0.003)、收缩压(SBP,r=0.344,P<0.001)及舒张压(DBP,r=0.316,P=0.001)呈正相关,但仅VFV与MPV存在明显的联系;女子组MPV与年龄(r=0.242,P<0.009)、SFV(r=0.502,P<0.001)、空腹血糖(r=0.208,P=0.021)、SBP(r=0.286,P=0.002)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0.242,P=0.008)、载脂蛋白A1(Apo A1,r=-0.240,P=0.009)呈负相关,但仅年龄、SFV与MPV存在明显的联系.结论 中老年健康人群体脂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男子组MPV与VFV、空腹血糖、体重指数、SBP及DBP呈正相关,VFV是影响MPV的独立危险因素;女子组MPV与年龄、SFV、空腹血糖、SBP呈正相关,而与HDL-C、Apo A1呈负相关,SFV是影响MPV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娟娟;燕霞凤;张风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在认知功能和抑郁情绪上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5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进行10次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每周一次,每次60 min.连续10 w,随访5 w.使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和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CSDD)在治疗前、治疗后5 w、10 w对两组患者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MMSE、CSD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音乐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抑郁情绪.
作者:刘丽纯;刘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在老年脓毒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老年脓毒血症组(68例)、非脓毒血症感染组(45例)、正常对照组(59例)PCT、CRP、FIB检测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CRP、FIB对脓毒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照组、非脓毒血症感染组、脓毒血症组的PCT、CRP血清浓度依次升高(P<0.05),FIB血清浓度非脓毒血症组升高,脓毒血症组降低,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PCT、CRP、FIB对脓毒血症的诊断切点分别为2.84 ng/ml、8.23 mg/L及1.89 g/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767及0.778.结论 在老年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中,PCT均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作者:陈丹;龙鼎;喻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不同场所痴呆老年人照顾成本的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居家、老人院、医院共131例痴呆老人的照顾成本进行调查.结果 每名痴呆中老年人月照顾成本平均为7303元(87636元/年),日常生活能力、文化程度、月收入及照顾场所为影响痴呆照顾成本的因素.结论 北京市痴呆老人的照顾成本已对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应针对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中国的照顾模式,合理分配照顾资源,以节约整体的照顾成本.
作者:李小卫;王志稳;郝薇;李颖堃;邹宝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居民文化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横断面入户调查.结果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参与率为35.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文化参与率较男性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文化参与率较其他人群高;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人群,其文化参与率是自然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人群的3倍.结论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参与率较低,性别、文化程度和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作者:贾君麟;黄照权;石武祥;刘建英;高东;麦浩;郭振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1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就诊时的年龄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对照组(<80岁),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以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与疾病体征情况为依据评判治疗效果,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 d、1 w和半个月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及死亡的情况.结果 两组有效率、m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龄不应该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李静;刘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膀胱癌是国内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第一位. 膀胱癌具有易转移、易复发等特点,早期膀胱癌又无明显症状,因此许多患者诊断出时常已发生转移,导致预后不佳. 鉴于现有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存在不足,亟需新的诊断标志和有效治疗策略. 当前研究表明,在膀胱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特定miRNA,且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膀胱癌治疗的新靶点. 本文就miR-NA和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杰燚;陈红微;田小柯;张霞;张敏;黄海山;许晓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31 I标记槲皮素对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辐射增敏作用.方法 利用细胞生长抑制实验观察131 I-槲皮素对裸鼠种植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应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γ-H2AX变化.结果 三种药物对DRO增殖的抑制强弱顺序为131 I-QU>QU>131 I且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及作用时间均呈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注射药物后治疗组肿瘤体积被明显抑制,从第3天开始,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体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8天的抑瘤率约为66.51%.免疫荧光显微镜测试显示槲皮素会影响γ-H2AX集落形成.结论 体外和体内的研究表明131I标记槲皮素能增强131 I的内放疗敏感性,细胞用槲皮素预处理后显著增加了γ-H2AX的持续时间.
作者:闯振蕾;王玉君;余红波;曲昌发;崔亚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CD)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炎症指标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52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TGCD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采取胆囊造瘘术进行治疗,PTGCD组30例在超声辅助下行PT-GCD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水平,并记录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结果 PTGCD组患者均经一次置管成功,术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4、IL-6水平均有所上升,但PTGCD组上升的幅度较小.IL-2水平均有所降低(均P<0.05).PTGCD组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GCD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肠胃功能恢复.
作者:李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泪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其与DR的关系,探讨以泪液TNF-α水平诊断DR的可行性.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选择石家庄市9个社区,居住5年以上,年龄≥45岁的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以口服糖耐量试验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DM)诊断标准确立新诊断DM者.对新诊断及既往诊断DM者,检测泪液TNF-α水平,依据眼底检查确立D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判断,得到以泪液TNF-α水平诊断DR的佳切点,计算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结果 泪液TNF-α水平在正常糖耐量(NGT)组为(0.76±0.24)pg/ml,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为(5.86±2.21)pg/ml,DR组为(10.69±3.67)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TNF-α在NGT组为(6.80±3.73)pg/ml,NDR组为(21.44±9.16)pg/ml,DR组为(31.16±10.43)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液TNF-α水平与血液T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R=0.795,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到泪液TNF-α水平诊断DR相关的临界点为9.07 pg/ml,约登指数为0.6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5%和6.5%,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为0.832~0.901).+LR 10.23,-LR 0.36,+PV为60.38%,-PV 54.53%.结论 石家庄市社区中老年DR患者泪液IL-6水平明显增高.泪液TNF-α水平作为DR诊断手段,有可行性.
作者:王伟超;张洁;王虹;刘素波;王欣;吴韬;梁屹;任巧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采取抗青光眼局部药物点眼个体化治疗的35例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眼压(IOP)和视乳头杯盘比值(C/D)和视野间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经药物治疗后患者眼压得到显著改善(P<0.05),而患者治疗前后RNFL厚度、C/D比值和视野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个体化给药可显著降低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且能维持患者长久可用视力.
作者:关怀英;张大卫;孔凡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需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行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标准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置换过程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假体位置、术后疼痛评分、术前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置换后Harris评分、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数字评价分值、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置换后3、6、12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接前方入路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比较小,且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
作者:周智;谢跃;王黎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药物强化治疗对脉压的影响以及降低脉压是否会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方法 对辽宁省阜新市农村常住居民采用集中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按照整群随机的方法分为非强化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非强化治疗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强化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按预定方案给予双氢克尿噻、尼群地平、卡托普利治疗,调查其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基线调查共完成41242人.脑卒中患病率校正了收缩压后与40~49 mmHg组相比仅在60~69 mm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脉压平均下降8.18 mmHg;非强化治疗组治疗后脉压平均升高1.11 mmHg.强化治疗组脉压≥60 mmHg患者脉压下降更明显,与非强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强化治疗组脉压<60 mmHg患者治疗后脉压上升更明显,与强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发生脑卒中26例,非强化治疗组5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脉压≥60 mmHg患者发生脑卒中20例,非强化治疗组3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脉压<60 mmHg患者发生脑卒中6例,非强化治疗组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压在60~69 mmHg脑卒中的患病率显著增高.氢氯噻嗪、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联合降压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脉压.对于低脉压人群不论治疗与否,脉压均有随着年龄增加的趋势,而氢氯噻嗪、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联合降压治疗可使这种趋势下降.氢氯噻嗪、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联合降压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高脉压人群从上述治疗中获益更大.
作者:高志广;任国成;郑黎强;许长禄;孙英贤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