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顾晶亮;孙军平;吕刚
目的 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围术期激素的应用对其术后疼痛、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7例围术期应用激素的患者为激素组,17例无激素用药史的患者为对照组,激素组术中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术后6 d逐渐减量口服甲强龙.两组术后均前臂旋前位屈肘90°石膏外固定2 w后拆除外固定开始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在术后的2、6、12、24 w分别记录并评估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 w时激素组比对照组患肢的屈伸角度更大(P<0.05),24 w前的随访中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时间点激素组的前臂旋后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4种并发症,激素组有2种.常见的并发症是异位骨化和尺神经麻痹,所有的异位骨化均发生在对照组,其中有1例需要手术干预.两组均无术后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结论 恐怖三联征患者围术期激素的应用有助于其术后肘关节的屈伸旋转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可以提高患肢的旋后功能,且激素的应用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及感染发生率.
作者:赫子懿;顾珊菱;林红;刘岩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究某三甲医院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后发生中重度损伤的高危因素,识别跌倒造成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的43例老年跌倒患者不良事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造成轻度损伤或无损伤的30例,占69.77%,中重度损伤的13例,占30.23%.单因素分析显示,轻度损伤或无损伤者与中重度损伤比较,在年龄≥70岁、跌倒风险评估高危、跌倒发生时间、跌倒史、陪护、视力障碍、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的多因素分析在发现,有陪护是中重度损伤的保护因素;夜间跌倒、有跌倒史是中重度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制定科学的针对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工具是预防跌倒的首要环节,对高危患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加强夜间高危时间段的管理、对陪护人员进行防跌倒胜任力的培训,是防范老年患者跌倒及其伤害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秀川 刊期: 2017年第13期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乳腺X线片检查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之一便是乳腺密度(MD),研究〔1〕指出,MD与乳腺癌具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就MD及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彭娟;杨林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及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 纳入OSAS患者及对照组各313例,采用心脏超声检测E/A比值、等容舒张时间(IVRT)及E峰减速时间(EDT)以反映左室舒张功能,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和可溶性ST2(sST2)含量并分析上述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与这些含量的关系.结果 OSAS患者E/A比值、IVRT明显小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DT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IL-33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sST2明显升高(P<0.05).sST2与E/A比值、IVRT及EDT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OSAS人群存在左心功能不全,可能与缺氧导致的sST2升高、抑制IL-33活性有关.
作者:徐春来;乐建华;邹恒英;张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30例接受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0例接受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变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侧凸进展、近端邻近节段病变、远端邻近节段病变、冠状面失平衡、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但能有效改善脊柱侧凸畸形;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性高;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取手术方式.
作者:吴恒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正逆向技术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02例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89例常规逆向导丝技术成功行经皮主动脉腔内隔绝置入术为对照组,13例常规逆向导丝技术失败而采用正逆向导丝技术经皮主动脉腔内隔绝置入术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主动脉大假腔及小真腔直径、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曝光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胸主动脉近端破口已被完整覆盖,无内漏、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手术即刻成功率1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3.5%;两组术前大假腔直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3);两组术前小真腔直径比较差异显著(P=0.028).随访3个月无心血管重要事件发生,复查CT血管成像(CTA)主动脉假腔无明显扩大,大假腔直径无明显差别(P=0.33).结论 对于不能通过逆向导丝技术完成的病变,采用正逆向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是一种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元庆;盛国太;阮冬云;杨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并明确其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强其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采用中文版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对济南市820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评测,基于Andersen行为理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需求因素,构建服药依从性预测模型.结果 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42人(29.5%)表现为高服药依从性,314人(38.3%)服药依从性中等,264人(32.2%)服药从性低.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服药依从性的社区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服药顾虑信念、家庭功能、住院史、自评健康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顾虑信念较高(OR=1.215,P<0.001)、家庭功能严重障碍(OR=2.342,P=0.029)且有住院史者(OR=1.385,P=0.042),服药依从性较低;受教育程度(OR=0.962,P=0.048)和服药必要性信念(OR=0.883,P<0.001)高者,依从性较高.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总体服药依从性较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倾向因素(受教育程度与服药信念)、促成因素(家庭功能)及需求因素(住院史).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
作者:乔晓霞;周婕;杨兴海;王清;黄璇;郑凡玲;王翠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析动态监测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冠心病(CAD)诊治及预后价值.方法 122例老年CAD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基线资料及CRP、TNF-α、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结果 4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SAP、UAP、AMI组PDW、MPV、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低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低于AMI组(P<0.01);SAP、UAP、AMI组PCT及PL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高于AMI组(P<0.01).结论 对CAD患者血清CRP、TNF-α表达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值变化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防治及预后评估.
作者:陈琛;严研;程艳丽;丁法明;刘晓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老年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老年SIRS危重患者80例,依据均衡设计数据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及补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血必净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对治疗前及治疗3、5、7 d患者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白细胞(WBC)、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T、RR、HR等指标在治疗第3天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第5、7天HR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WBC及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TNF-α、IL-6、IL-10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NF-α、IL-6下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SIR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炎性介质、降低血清内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抑炎因子释放等因素有关.
作者:龙赘;徐璐;杨彦;刘奕;温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究不同时长有氧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OP)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老年O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运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观察组患者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比较两组患者BMD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髋部BMD、腰椎正位BM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钙素(BGP)、尿吡啶酚(U-Pyd/Cr)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0.5~1 h,能有效提升老年OP患者的BMD,同时促进骨形成与骨吸收,对OP松性骨折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闫巧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浓度与下肢非感染骨不连骨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31例下肢骨不连患者依据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CRP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与偏高组.分析两组住院周期、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两组随访1年,了解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及是否再入院情况.结果 正常组住院周期、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低于偏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是否再入院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较偏高组组短,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的改善较偏高组明显(P<0.05).偏高组随访期间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红细胞沉降率、CRP水平有助于临床上对非感染性骨不连预后的评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可能非感染性骨不连预后越差.
作者:郑鹏;祁宝昌;王成学;孙大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苦参素治疗老年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6例老年乙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苦参素胶囊,24 w为1个疗程.比较病毒活性、肝纤维化指标和门脉血流动力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及脾静脉的平均流速及脾静脉血流量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其余指标相近.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苦参素治疗老年慢性乙肝肝硬化安全且有效.
作者:张松达;辛晓恩;刘积庆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 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差异.结果 普通内镜组与乙酸染色组诊断GI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蓝染色组与乙酸染色组的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与美蓝染色组的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的阳性似然比、优势比、Kappa值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组,阴性似然比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可提高GIM定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陈兰;贾业贵;肖丹;余卫中;夏伶俐;程建国;霞明;黄继征;朱杰伦;文峰;谷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及其受体(ER)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雌二醇(E2)含量;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癌组织中ER表达.结果 绝经后组外周血清中E2含量显著低于绝经前组(P<0.001),癌组织E2的表达水平与绝经前后无关(P>0.05),两组癌组织中E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01);SABC法结果可见,绝经前、后组分别有18例(48.6%)、20例(54.1%)癌组织中ER表达阳性,无显著差异(P>0.05);ER表达水平均与E2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含量变化不受外周血清中雌激素变化影响而保持较高含量水平,而外周血清中E2的含量变化与绝经前期和后期变化相关;ER阳性表达与绝经前期和后期变化无相关性.
作者:刘玉;高炳玉;夏立平;王煜;谢小燕;王超群;胡诗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红景天、红景天苷对小鼠下肢骨骼肌质量和慢肌、快肌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小鼠经过预实验筛选后,选取其中30只分为对照组、红景天组和红景天苷组.检测比目鱼肌、跖肌的骨骼肌湿重及Troponin I-SS(TnI-SS)、Troponin I-FS(TnI-FS)、Akt、p-Akt(Ser473)、TβR-Ⅱ的蛋白表达,Atrogin-1和MuRF-1的mRNA表达,分析调控机制.结果 各组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差异,肌湿重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红景天苷组小鼠比目鱼肌和跖肌中TnI-SS和TnI-FS表达增加,使骨骼肌质量得以提升.红景天苷可有效提升Akt及其磷酸化水平,抑制TβR-Ⅱ的表达,抑制Atrogin-1和MuRF-1的mRNA表达.结论 红景天苷可促进小鼠骨骼肌TnI-SS和TnI-FS表达,从而使骨骼肌质量得以提升;促进蛋白质合成关键因子Akt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抑制TβR-Ⅱ表达,可能为调控小鼠骨骼肌质量的机制.
作者:于亮;周越;陈晓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老年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和药物敏感性.方法 老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中分离得到的镰刀菌758株,采用部分EF1-α基因序列比对鉴定镰刀菌菌种和基因型;采用CLSI研究所M38方案测定鉴定出的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11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758株镰刀菌中经EF1-α基因序列共鉴定出644株,本地区以腐皮镰刀菌种复合体(FSSC)多,共包括15个菌种,43个基因型,常见基因型为FSSC5-d.赤霉菌种复合体(GFSC)位居第2,有3个菌种;尖孢镰刀菌复合体(FOSC)位居第3,有6个基因型.植物性外伤、眼部手术引起的外伤GFSC角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FSSC角膜炎(P<0.01).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外伤GFSC角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FSSC角膜炎(P<0.05).体外药敏试验显示,镰刀菌对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敏感;对5-FC、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耐药;FSSC感染的真菌性角膜炎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那他霉素的MIC50高出GFSC约2倍.结论 新疆地区老年真菌角膜炎患者中感染镰刀菌主要位于3个复合体FSSC、GFSC、FOSC中;植物性外伤、眼部手术易引起GFSC角膜炎,物理、化学因素外伤易引起FSSC角膜炎;不同种镰刀菌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那他霉素的药敏有差异.
作者:魏华;杨炜;赵新荣;樊凌花;王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究醒脑注射液对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86例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剂量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8、72 h后血清TNF-α、CRP、白细胞介素(IL)-6及呼吸音改变情况、高热、胸闷、气促、胸腔积液、肺不张情况、高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痰中带血时间、住院时间、治愈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CRP、IL-6、呼吸音异常例数、高热例数、胸闷例数、气促例数、胸腔积液例数及肺不张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治疗组TNF-α、CRP、IL-6、呼吸音异常例数、高热例数、胸闷例数及气促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后治疗组血清TNF-α、CRP、IL-6呼吸音改变情况、高热例数、胸闷例数、气促例数、胸腔积液例数及肺不张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高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痰中带血时间、住院时间及治愈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皮疹、恶心及皮肤瘙痒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醒脑静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治疗效果,促进病情恢复,降低症状的持续时间并可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治疗后复发率,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陆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SLE患者88例,其中活动期者35例(活动组),稳定期25例(稳定组),肾病期28例(肾病组),另选同期在医院实施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各组CD4+CD25+ Treg及TGF-β1水平,各组SLE病情活动度积分(SLEDAI)、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补体C3水平,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病组及活动组CD4+CD25+ Treg及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稳定组和对照组,且肾病组明显低于活动组(均P<0.05).肾病组及活动组SLEDAI积分及ES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和对照组,补体C3水平明显低于稳定组和对照组,且肾病组SLEDAI积分及ESR水平明显高于活动组,补体C3水平明显低于活动组(均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CD4+CD25+ Treg及TGF-β1与SLEDAI积分和ESR均呈负相关,与补体C3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CD4+CD25+ Treg及TGF-β1水平可随疾病的进展而下调表达,且可以预测患者病情进展.
作者:杨舟;詹锋;林书典;符克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阿米洛利对氯胺酮麻醉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细胞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5 ml·kg-1·h-1组(对照组)、氯胺酮组40 mg·kg-1·h-1,氯胺酮40 mg·kg-1·h -1+阿米洛利5.0 mg·kg-1·h-1组,每组20只,每天持续静脉注射2 h,连续给药7 d,后1次给药24 h后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水迷宫试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海马组织,分别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及Bax、Bcl-2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NT)、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乙酰胆碱(Ach)水平.结果 实验第1天氯胺酮组、氯胺酮+阿米洛利组逃避潜伏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随着实验时间延长,氯胺酮组、氯胺酮+阿米洛利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P<0.05),但氯胺酮+阿米洛利组各时间段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短于氯胺酮组(P<0.05).氯胺酮组、氯胺酮+阿米洛利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氯胺酮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氯胺酮+阿米洛利组(P<0.05).氯胺酮组海马匀浆中NT、NGF、BDNF、 Ach水平低于氯胺酮+阿米洛利组(P<0.05),而氯胺酮+阿米洛利组海马匀浆中NT、NGF、BDNF、 Ac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米洛利对氯胺酮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调节神经细胞活性物质水平有关.
作者:李新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联合情志疗法对肺癌患者睡眠障碍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肺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情志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放松训练,分别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入院时和治疗后1、2 w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状态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评价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症状均有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症状好转程度增进.两组治疗前后SR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2 w SDS、SAS评分变化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 w观察组SRSS总评分明显下降,患者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以及服药情况改善显著(P<0.05),治疗后1 w组间SDS、SAS评分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2 w观察组SDS、SAS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1、2 w,两组不同领域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入院时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2 w的改善程度较治疗后1 w更显著,同时治疗后1、2 w,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放松训练联合情志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状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此法对于提高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临床应重视对肺癌患者实施情志治疗和放松训练.
作者:罗宇玲;敖强;周小平;郑朝霞;奉赛芝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