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捷鸿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白细胞介素(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APN)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各60例。大剂量组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1次/d;小剂量组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房利尿钠肽( ANP)、左心房前后径( LAD)、hs-CRP、IL-6、TNF-α及APN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栓塞事件发生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hs-CRP、IL-6、TNF-α及APN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APN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同时大剂量组各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小剂量组(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AD和 AN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同时大剂量组降低明显大于小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LAD内径及 ANP水平,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莉;唐雷;邢潇;刘翠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近年来,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在脂质代谢的多个方面表现出特定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但可以影响生物膜的合成、细胞能量代谢的平衡及信号转导等过程,还可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运动〔1〕。研究显示,癌细胞迅速增值与脂类的快速合成生成生物膜直接相关〔2〕。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REBPs )是调节脂类生成基因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且SREBPs及其部分生脂靶基因在多数肿瘤细胞中表达均上调〔1〕。本文综述了肿瘤细胞脂类代谢失调的新研究进展,阐释了SREBPs在肿瘤细胞脂类代谢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机制,并为筛选脂质代谢调控网络中潜在的抗肿瘤药物靶标提供分子基础。
作者:刘进生;曾长青;陈茜;童欣;王迪;李罗娜;廖尉廷;汤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化学毒物接触史增加及其他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期延长,老年AML发病率显著增加。其他类型肿瘤治愈率的增加导致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及AML的发病率增加。尽管在过去数十年中,年轻AML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老年人(≥60岁)长期存活率仍很低,5年生存率仅5%~10%〔1~3〕。老年AML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发病比例更高(7号染色体单体,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及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白血病前体细胞克隆更不成熟;多药耐药基因(MDR)1/P-糖蛋白诱导的MDR及发病前造血异常〔4〕。此外,老年患者发病时的严重并发症较多,脏器储备功能较差导致治疗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远高于年轻患者〔5,6〕。近年来研究证实,未治疗的老年AML患者的早期病死率高于同等条件的治疗后患者〔2〕。由此可见年龄并非决定老年AML患者治疗选择的绝对因素,从老年AML患者中筛选出适合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完成老年AML治疗导向的危险度分层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卢晟晔;江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大鼠血浆降钙素原( PCT)及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8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8)、假手术组(n=40)和肠梗阻组(n=40),对照组大鼠采集标本后处死,肠梗阻组行开腹手术结扎回肠末端,假手术组仅行开腹手术,假手术组和肠梗阻组于手术后8、24、48、72、96 h采集血液和结扎上端回肠部位,检测各组不同时间血浆 PCT、CRP水平,并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假手术组PCT、CRP水平在8 h、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升高,48、72、96 h逐渐下降,CRP在实验结束时已接近正常水平( P>0.05);肠梗阻组PCT、CRP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逐渐增加,到实验结束时达到高峰,8 h和24 h假手术组与肠梗阻组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48 h、72 h和96 h肠梗阻组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组大鼠肠壁黏膜结构正常,假手术组可见轻度病理改变,肠梗阻组随时间推移病理改变加深,肠梗阻96 h 可见黏膜结构明显破坏,绒毛坏死,严重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血浆 PCT 和CRP水平能反映肠梗阻存在状态、肠黏膜受损程度,且检测方法简单,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吴亮;张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MicroRNA(MiR)-499b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老年CHF患者的组织芯片,通过原位杂交检测MiR-499b mRNA表达水平;利用荧光素酶和Western印迹检测MiR-499b对其靶基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表达调控;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cy表达情况,显示 MiR-499b和MTHFR对 Hcy逆转产生的影响;利用荧光素酶和 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MiR-499b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调控,显示MiR-499b和TNF-α对CHF逆转产生的影响。结果 MiR-499b在老年 CHF患者中显著降低,并且正向调控MTHFR的表达水平;MiR-499b直接靶向调控MTHFR启动子活性,增高MTHFR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Hcy的表达水平,并且发现MiR-499b能够靶向调控TNF-α,降低其表达水平,进而CHF炎症水平,降低心衰发生率。结论 MiR-499b的低表达与血清 Hcy的异常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MiR-499b通过增强MTHFR的表达降低血清Hcy的表达量;MiR-499b能够降低TNF-α的表达水平,减少CHF的发生。
作者:王晟;龙静;胡金牛;邓炳取;占达良;谭战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实验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较高,骨水泥渗漏率较低;椎体高度较高,Cobb角较低,Oswestry伤残指数(ODI)较低,简明健康状态调查评分(SF-36)较高(P<0.05)。结论 PKP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金辉;张志勇;王跃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治疗老年胆道结石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及肝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双镜联合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及T细胞亚群指标的变化。结果围术期无手术死亡病例;28例术前术后第3天 T细胞亚群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第3天肝功能有多样指标变化,分别为谷草转氨酶(AST,t=2.67)、谷丙转氨酶(ALT,t=2.53)、γ-谷氨酸转肽酶(γ-GT,t=28.23)、碱性磷酸酶(AKP,t=13.6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8天肝功能AST及ALT指标恢复明显(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术后对肝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指标影响不大,双镜技术尤其适应老年胆石病患者。
作者:李新丰;王高雄;黄天丛;易文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PYGOPUS2、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和MMP-14的表达特点,关注三者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及相关性。方法以95例胃腺癌作为观察组,以7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二组中PYGOPUS2、MMP-2和MMP-14的表达,探讨三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表达的差别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PYGOPUS2、MMP-2和 MMP-14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PYGOPUS2、MMP-2和MMP-14表达的阳性率均与肿瘤体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PYGOPUS2和MMP-2、PYGOPUS2和MMP-14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PYGOPUS2、MMP-2和MMP-14的表达均与预后相关。结论胃腺癌组织中PYGOPUS2、MMP-2和MMP-14高表达,对肿瘤的进展有促进作用,术后联合检测PYGOPUS2、MMP-2和 MMP-14的表达对判断胃腺癌的预后有一定关系。
作者:刘爱东;马征;熊艳杰;刘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白细胞介素( IL)-1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α水平与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关系。方法将109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分为71例DR组和38例非 DR(NDR)组;DR 组又分为42例非增生性 DR(NP-DR)组和29例增生性DR( PDR)组;另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血清VEGF、IL-1及TNF-α水平;微柱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 T2DM组血清VEGF、IL-1、TNF-α水平和HbA1c、T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DR组与NDR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PDR组与 NPDR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所有组间 TG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VEGF、IL-1、TNF-α水平及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与D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视网膜病变程度越大,血清中VEGF、IL-1及 TNF-α水平越高。
作者:邢立臣;张雷鸣;丰亚丽;郭磊;孙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以生活信心作为主观幸福感指标,考察生活信心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1~3〕,而探讨老年人生活信心、生活质量与抑郁三者关系的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生活信心、抑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凤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具有可疑超声特征的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术前误诊原因。方法选取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355例,其中术前超声误诊为甲状腺癌22例(29个结节),收集术前超声声像图,术中取甲状腺结节组织,术后复查病理切片,分析超声误诊病例的超声和病理表现。结果甲状腺结节大径≤10 mm组内部结构为实性、极低回声、纵横比>1的比例明显高于大径>10 mm 组,钙化率明显低于大径>10 mm组(P<0.05);29个术前超声误诊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27个结节),非典型腺瘤2例(2个结节),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无具体结节);可疑征象的甲状腺良性结节中主要病理表现为广泛纤维化伴玻璃样变、钙化,出现比例明显高于浓缩胶质、骨化生等另外6种病理表现( P<0.01)。结论老年结节性甲状腺结节在退行性变中可能出现可疑超声征象,其病理基础为结节内广泛纤维化、钙化。
作者:尹海霞;岳芮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治疗糖尿病(DM)白内障病变的 MEK通路机制。方法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合并高糖高脂饮食复制DM大鼠白内障病理模型,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DHA 组大鼠尾静脉注射 DHA。分析大鼠晶状体状态及胰岛素抵抗系数(HOMA-IR)的变化,检测大鼠晶状体组织MEK信号通路Ras、Raf、MEK及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 DM白内障大鼠组晶状体浑浊,HOMA-IR升高(P<0.01),Ras、Raf、MEK及ERK1/2明显升高(P<0.01),细胞凋亡分子Caspase3及Caspase9水平也明显上升(P<0.01),而DHA组大鼠上述指标的异常得到明显改善( P<0.01)。结论 DHA能够有效缓解DM白内障大鼠症状,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E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相关。
作者:阳辉;张新芳;冉瑞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是欧美地区6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其主要特点是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及血液供应等特征性变化,使视神经退行性萎缩终致中心视力不可逆丧失〔1〕。慢性炎症和老年化是AMD的两个特殊因素,增加其风险和进展。通过免疫系统单分子基因分析已证明慢性炎症参与AMD的病理过程;年龄是AMD显著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免疫细胞的老化效应在视网膜外层影响明显〔2〕。在衰老鼠的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从正常位置显著性迁移并聚集在视网膜下间隙调节微环境〔3〕。在人和小鼠AMD模型中已发现小胶质细胞的聚集,证明小胶质细胞的聚集异常调节免疫系统及细胞分子水平,促进AMD的发展〔4〕。
作者:张亚琼;徐海月;刘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对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缺口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解决办法。方法运用上海市2004~2013年老龄人口、社平工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收支等数据,对上海市2014~2030年的养老金缺口进行预测。结果根据上海市1994~2013年的国有资本总量数据,预测2014~2030年的国有资本增长趋势。基于通过划转国有资本弥补养老金缺口条件下,预测出未来15年内国有资本划转比例的优区间为〔0,4.7〕。结论建议国有资本划转的思路和路径应考虑“分行业、分层级、分阶段、分步骤”,对国有资本上市公司、国有资本非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的国有资本进行划转,同时合理延迟退休年龄,防备基金风险。
作者:崔开昌;汪泓;任慧霞;叶茂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三级康复训练对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及不良心理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高压氧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三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预后指标、生存质量及不良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经治疗后6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SC)、简式 Fusl-Meger法(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家人朋友支持、健康感觉及生活前景认识5项生存质量指标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指标得分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两指标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三级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老年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并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作者:许金仙;廖佳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现状,树立老年人信任的健康管理服务品牌。方法在九龙坡区随机抽取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品牌定位分析。结果现阶段九龙坡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效率低下,服务体系不完善。结论提出了以标准化、个性化、情感化服务模式为品牌的社区老人健康管理服务的战略思考。
作者:江南杉;杨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再程调强放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93例,进行再程调强治疗,中位照射剂量是56.2 Gy(45~74.2Gy);中位随访时间25.6个月(5~47个月)。记录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及死亡原因,并对患者3年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再程调强放射治疗的1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62%、92.47%、90.32%、87.10%;2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32%、84.95%、84.95%、65.59%;3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87%、69.89%、77.42%、47.31%。93例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再程调强放射治疗后死亡47例(50.54%),其中局部进展15例(31.91%),鼻咽大出血10例(21.28%),远处转移9例(19.15%),再复发4例(8.51%),其他内科疾病4例(8.51%),原因不明5例(10.64%)。不同首程放疗方式、rT分期、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复发间隔时间、再程放疗剂量下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再程调强放射治疗的3年生存率差异显著( P<0.05)。 rT分期、肿瘤体积、再程放疗剂量是影响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再程调强放射治疗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再程调强放射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局部复发老年鼻咽癌患者生存率,其长期效果与rT分期、肿瘤体积及再程放疗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肖绍文;李运华;蒋静;孙艳;郑宝敏;张珊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43例ARDS患者( ARDS组)和26例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对照组)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 IL-6、IL-10、IL-13和 IL-18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RDS组血清中IL-6、IL-10、IL-13和IL-18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同时其与病变分级相关。 ARDS组中 IL-6和 IL-18、IL-10和 IL-13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IL-6、IL-10、IL-13和IL-18在ARD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不仅对病变的形成和进展有影响,同时对病情评估有明显价值。
作者:李秀元;张艳丽;李强;高金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8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根据患者的骨折程度以及分型将7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外支架固定结合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然后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采用 WER-LEY和GARTLAND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两组的治疗优良率无显著差异( 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法与固定结合钢板内固定法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选取具体的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类型以及骨折程度来定,同时加强合理的锻炼,能够使腕关节的功能得到大程度的恢复。
作者:吴晗;张鉴;李强;袁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的病程中,神经元选择性和进行性死亡是其共同的病理改变过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亨廷顿病等。神经元死亡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钙超载和钙蛋白酶、线粒体通路、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和一氧化氮( NO)的毒性作用、死亡受体的介导、核酸内切酶、基因介导等,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的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的死亡机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慧婷;徐仁伵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