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在鉴别诊断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中的价值

刘碧翠;余新华

关键词: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 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 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技术(TBNA)在鉴别诊断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胸部 CT或增强检查显示肺部肿块或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出现病变为研究对象,均行TBNA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EBUS-TBNA),以病理诊断结果或临床诊断为标准,比较TBNA、EBUS-TBNA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患者中,病理及临床诊断恶性肿瘤50例,良性患者18例。 TBNA诊断阳性51例(75%),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病变13例。 EBUS-TBNA诊断阳性57例(83.82%),其中恶性肿瘤41例,良性病变16例;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TBNA诊断阳性39例(78%),EBUS-TBNA诊断阳性45例(90%)。 EBUS-TBNA诊断纵隔淋巴结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TBNA;EBUS-TBNA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 TBNA。结论 TBNA能够明确肿瘤手术分期,在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定位的方法下,配合经纤维EBUS-TBNA,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拉贝洛尔对老年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的影响

    目的:评价拉贝洛尔对老年女性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的影响及其治疗可能机制。方法200例≥70岁的女性CHF患者均为初次发病,病情相对稳定,无其他伴随疾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按时饭后服用拉贝洛尔200 mg,2次/d。采集患者静脉血液,分析心房钠尿肽(ANP)、醛固酮(ALD)和抗利尿激素(ADH)及血浆肾素活性(PRA)的浓度。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血浆ANP、ADH、PRA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而ALD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拉贝洛尔治疗老年女性CHF可抑制神经内分泌激素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

    作者:刘敏;孙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白细胞介素-6、-18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和白细胞介素( IL)-6、IL-18的表达,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57例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观察组,21例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 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结果两组中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NT-proBNP、IL-6和 IL-18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NT-proBNP、IL-6和IL-18高表达,在病变形成和进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琳业;侯明;吴海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共1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被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108例,颈动脉支架植入74例。术后分析并发症情况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71±4.51)个月。两组再狭窄率、并发症及重大脑卒中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同样安全、有效。

    作者:闫雪梅;李文刚;洪星禹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应对体验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PB)的应对体验。方法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8例 COPD患者深入访谈,并运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结果 COPD患者应对体验的主题有:寻求支持与释放压力、减轻负担与平衡心态、释怀现状与体验价值、舍弃生命与安排日后。结论探讨合适的认知干预模式,充分发挥患者自主性,体现尊严护理,加强沟通支持及扩大社会支持网有利于减轻患者SPB。

    作者:梁敏余;陈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难治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难治性高血压( R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常伴有严重的靶器官损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RH的危险因素。但OSAHS引起RH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推测可能与高醛固酮血症、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氧化应激、肥胖、胰岛素抵抗等有关。本文就OSAHS与RH的相关性、病理生理机制及持续正压通气( CPAP )治疗对血压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黎娇;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地塞米松致小鼠肌肉衰减综合征模型建立

    目的:通过研究地塞米松(DXM)对C57BL/6小鼠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探究理想的肌肉衰减综合征小鼠的建模方法。方法将23只6~7个月龄C57BL/6小鼠分为2组:对照组(0.9%生理盐水)、实验组(5 mg/kg DXM),连续皮下注射6 w。前2 w每3 d及后4 w每7 d测量小鼠摄食量、体重和体成分。后一次给药24 h后,利用水迷宫测量游泳速度和轮式跑台测量掉落次数。结果实验组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摄食量与体重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OXM能够建立理想且可靠的肌肉衰减综合征小鼠模型。

    作者:鲁飞翔;李军;周仙杰;朱德生;刘庆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人参皂甙对老年痴呆性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对老年痴呆性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AlCl3溶液背部皮下注射复制慢性铝中毒老年痴呆性大鼠模型,并进行人参皂甙灌胃治疗,分析大鼠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及心肌氧化酶类、内质网功能调控蛋白表达。结果老年痴呆性大鼠模型记忆过程明显受到影响,且心肌组织中MDA、LVEDP、内质网功能调控蛋白和 MMP2/9、TIMP1/2表达明显增强而 SOD、CAT、LVSP水平明显降低( P<0.05);人参皂甙干预后上述指标得到明显恢复(P<0.05)。结论老年痴呆性大鼠心功能存在异常,人参皂甙可以通过调控内质网功能蛋白的表达而改善心功能异常。

    作者:汪雁归;杨天伦;毛萧萧;邹燕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Treg/Th17细胞失衡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因子及血管钙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调节性T细胞(Treg)与辅助性T 细胞17(Th17)水平失衡对相关炎症因子及血管钙化因子的影响。方法105例尿毒症患者为受试对象,其中35例尿毒症合并心血管病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观察1组,33例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无心血管病的患者为观察2组,37例尿毒症无心血管病未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对照1组,另选取同期的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以流式细胞技术对单个核细胞中Treg、Th17细胞水平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单个核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IL)-10、IL-6、IL-17等炎症因子及血管钙化因子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进行监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叉头蛋白p3(Foxp3)、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γt信使RNA(ROR-γt mRNA)的表达。结果观察1组与对照2组相比,存在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BMP-2异常分泌,主要表现为IL-6、IL-17水平和 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升高,而IL-10水平、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降低( P<0.01);同时,这一失衡在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1组中均存在( P<0.01)。结论 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将引起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导致血管钙化加剧。

    作者:王莉华;侯晶晶;高永宁;王丽丽;申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透明质酸-齐墩果酸靶向给药系统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制备透明质酸(HA)-齐墩果酸(OA)靶向给药系统,探讨其对 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 cav-1、PI3K和 AKT 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HA-OA靶向给药系统,将其作用于HL-60细胞,CCK-8检测HL-6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RT-PCR方法检测cav-1、PI3K、AKT mRNA表达。结果经核磁、红外检测,成功构建HA-OA靶向给药系统。将HA-OA靶向给药系统作用于HL-60细胞,HA-OA靶向给药系统对HL-60细胞有抑制作用。 RT-PCR检测发现,HA-OA靶向给药系统组增加cav-1 mRNA的表达量;降低PI3K和AKT mRNA的表达量。结论 HA-OA靶向给药系统作用于HL-60细胞表面CD44,靶向给药进入HL-60细胞,可以通过cav-1/PI3K/AKT途径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侯正平;徐辉;宋琳琳;侯玥;刘安康;吕东鹤;张丽;于莲;张鹏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抑炎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老年 UA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5、10、20 mg组,每组5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5、10、20 mg,1次/d,睡前口服,3组均治疗8 w。分别于治疗前、4、8 w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3组治疗后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20 mg 组治疗后 TC、TG、LDL-C、hs-CRP 较5、10 mg 组显著下降(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更有效降低 hs-CRP及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孙小强;何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低剂量辐射通过诱导局部SDF1/CXCR4高表达促进大鼠糖尿病皮肤损伤愈合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促进糖尿病( DM)皮肤损伤愈合的分子机制,明确SDF1、CXCR4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DM皮肤损伤大鼠模型,分为2组,其中照射组( RDM组)给予75 mGy的X射线照射,6 min·次-1· d-1,照射5 d,间隔2 d,总共照射15 d。另一组为DM大鼠非照射组( DM)组;同时以正常大鼠皮肤损伤自然愈合为对照组( NDM组)。分别在创面愈合的7、14、21 d,通过创面愈合面积、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记方法观察低剂量辐射对DM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确定辐照对皮肤创面组织表达SDF1/CXCR4的调节作用。结果 DM大鼠创面存在难以愈合及愈合延迟的现象。 RDM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未照射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M组创面边缘的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大鼠(P<0.01),RDM组SDF1和CXCR4蛋白与DM组相比增加(P<0.01);采用蛋白印记方法分析创面愈合过程SDF1/CXCR4的动态表达,结果显示RDM组7 d SDF1表达与DM组相比增加2.8倍。关联分析发现,SDF1表达强度与创面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低剂量辐射参与创面修复整个过程,通过诱导DM皮肤创面局部组织分泌大量的SDF1,招募外周血中EPCs,促进局部新生血管生成,加速创面愈合。

    作者:张海峰;程艳丽;王洪莎;雷嫚嫚;魏祺;郭蔚莹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鼻咽癌组织中己糖激酶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 HK-Ⅱ)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活检组织25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慢性鼻咽部炎症患者活检组织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 HK-Ⅱ mRNA 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 HK-Ⅱ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HK-Ⅱ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组织中HK-Ⅱ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且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 HK-Ⅱ的高度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鼻咽癌靶向治疗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作者:刘娜;翁闪凡;张晓林;陈姝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在脂肪变性人肝癌HepG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α磷酸化在HepG2细胞脂变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HepG2细胞予油酸和棕榈酸组成的0.3 mmol/L游离脂肪酸( FFA)诱导24 h后,建立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并设置对照组比较。诱导成功后,采用油红 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状态;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上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生物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 AMPKα和磷酸化 AMPKα(p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大量形成,且细胞内 TG 和 MDA 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 含量水平明显下降(P<0.01),pAMPKα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FFA诱导的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可以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pAMPKα蛋白的激活减少有关。

    作者:孔怡琳;张玉佩;杨钦河;邓远军;陈妍凝;梁曙;梁菊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2011~2050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务状况

    目的: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问题。方法构建人口和精算模型来预测分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务状况及财政支持能力。结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财政收入比重不算太高;2050年前缴费支出、弥补统筹收不抵支支出先后成为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弥补个人账户缺口支出增长速度很快。收入替代率呈现出“老人”、“中人”、“新人”逐级递减。结论从整体上而言,财政能够承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压力;需要职业年金的补充才能保证“中人”、“新人”待遇水平不下降。

    作者:李俊;安立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不同应用时机下重度脓毒症老年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究不同应用时机下重度脓毒症老年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的效果。方法按照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20分的标准选取重度脓毒症老年患者8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给予早期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和 CBP 治疗,其中实验组接受早期CBP 治疗;观察两组APACHE Ⅱ评分、多器官障碍综合征( MODS)评分、MODS 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48 h实验组氧合指数(PaO2/FiO2)〔(276.2±56.2)mmHg〕高于对照组〔(205.3±58.5)mmHg,P<0.05〕。治疗2 w后实验组 MODS发生率(14.3%)低于对照组(32.6%, P<0.05)。治疗2 w后实验组病死率(4.7%)明显低于对照组(14.0%,P<0.05)。结论早期CBP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疗效显著。

    作者:吉家聪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GPX3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方法检测胃癌组和胃炎组血标本中的GPX3甲基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的GPX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GPX3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胃炎组( P<0.01);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 GPX3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0.05);胃癌组GPX3甲基化程度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情况、TNM 分期无关( P>0.05);②胃癌组GPX3蛋白表达较癌旁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GPX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胃癌组GPX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情况、TNM分期无关( P>0.05);③胃炎组GPX3蛋白表达与癌旁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GPX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通过下调GPX3蛋白表达,参与胃癌发生和促进淋巴结转移,有潜力成为诊断胃癌、判断预后的预警分子指标和临床治疗中的基因调控靶点。

    作者:范红云;李超;褚茜茜;段志英;韩双双;于卫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高血糖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复极活动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心脏复极活动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急性期(1~3 d)的空腹血糖(FPG)水平,入选无糖尿病的AMI患者186例,分为对照组(5.6~7.8 mmol/L)和高糖组(>7.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 QT间期( QT)、校正后QT间期( QTc)、T波顶点到终点的时程( TpTe)、QT间期TpTe/QT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观察血糖和心脏复极的关系,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再发心梗、因心力衰竭入院和死亡)的差异,并用Cox回归分析观察血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患者的QTc〔(434.7±22.5)ms vs (412.9±21.3)ms〕、TpTe〔(86.2±5.6)ms vs (75.2±4.1)ms〕、TpTe/QT〔(0.22±0.05)ms vs (0.19±0.04)ms〕显著延长(P<0.0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室速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室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糖水平与复极时程呈中度相关(P<0.05);平均随访(12.4±3.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高糖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3% vs 20.2%,P=0.02),高血糖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75,95%CI:2.87~5.25,P<0.01)。结论高血糖严重影响非糖尿病AMI患者的心电活动和预后,降糖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作者:毕传华;杨涛;许美霞;张晓霞;代小娟;许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入联合限制性输液策略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 NE)静脉持续泵入对维持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限制术中输液量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ASA分级Ⅰ~Ⅲ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补足禁食禁水、生理需要量、累计损失量液体,晶体与胶体按2:1给予,晶体为0.9%氯化钠注射液,胶体为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80~110 mmHg。实验组术中只补充生理需要量,液体以羟乙基淀粉为主,麻醉诱导即刻泵注 NE(患者公斤体重×0.03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50 ml)3 ml/h~10 ml/h,维持MAP 80~110 mmHg,必要时单次静脉注射NE 4μg,手术结束前停止NE泵注。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后5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时、回到ICU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的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NE的用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尿量、术后输液量、术后尿量及术后24 h肾功能。记录心肺并发症发生的数量及程度。结果实验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的MAP、HR和SpO2与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尿量未见明显差异;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没有明显改变;两组均未出现心肺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持续泵注小剂量NE能够明显减少术中输液量,可有效维持术中循环系统的稳定,对老年患者是一种较安全的管理方案。

    作者:李志文;赵壮;潘树;麻海春;杨希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PNF技术在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术后神经肌肉本体促进( PNF)技术对本体感觉训练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陈旧性ACL断裂病例33例,所有病例进行胫骨、股骨独立隧道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应用PNF技术进行术后本体感觉训练。应用 Lach-man、轴移实验及KT-1000对膝关节稳定性进行评估,应用 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16.6个月(13~24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发生,均为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重建术后1年与术前结果对比,Lachman 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查、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胫骨、股骨独立隧道解剖止点中点单束 ACL重建术后利用PNF技术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李龙杰;张磊;张为民;马世云;苏航;马成海;吴金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Meta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 SAA)浓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关系。方法采用RevMan5.0软件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了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 分析显示:稳定期 COPD(SCOPD)组 SAA 高于健康对照组〔SMD=0.94,95%CI(0.36,1.26)〕;急性加重期COPD(AECOPD)组SAA高于SCOPD组〔SMD=5.40,95%CI(3.41,7.40)〕。结论 SAA可作为用于 COPD疾病进展及药物干预治疗后疗效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刘冬;蒋雪龙;许西琳;黄卉 刊期: 2016年第2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