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P5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

周颖;张辉;谢永红;赵敏;沈彦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P53蛋白, 缺氧诱导因子-1α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分析HPV感染与 P5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NSCLC及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HIF-1α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方法选用HPV16、18型特异性引物检测两组中HPV DNA的表达。结果①HPV DNA检出率NSCLC组为41.7%,肺良性病变组5.0%,二者有显著差异( P<0.05)。②NSCLC中P53和HIF-1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和48.3%,肺良性病变组均未见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SCLC中P53的表达率与HIF-1α呈正相关(r=0.500,P<0.05)。④HPV DNA阳性组中 P53的表达率为60.0%高于HPV DNA阴性组31.4%(P<0.05)。 HP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和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可能是NSCLC发生的病因学因素之一,HPV感染降解野生型P53蛋白,诱导P53基因突变,从而促进肺癌发生发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镇痛模式对广泛子宫切除术皮质醇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探讨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较为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方法择期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 E)组、静脉舒芬太尼(S)组、静脉吗啡(M)组。术毕启动患者自控镇痛(PCA)。 E组用(0.125%罗哌可因+0.5 u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总容量180 ml),背景剂量2 ml/h,PCA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 S组用(0.75μg/ml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总容量150 ml),背景剂量2 ml/h,PCA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 M组用(吗啡0.5 mg/ml)静脉镇痛泵(总容量100 ml),背景剂量1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6 min。三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时、术后2、24 h分别采集肘静脉血4 ml,注入EDTA抗凝试管中,室温下静置0.5~1 h后,以3000 r/min离心5 min后分离提取血清,-20℃低温冷藏待所有标本采集完毕分别测血清皮质醇、白细胞介素( IL-6)值(放射免疫法)。结果术后2、24 h所有患者血浆皮质醇、IL-6均降低,且 E组、S组皮质醇值明显低于M组,但E组与S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24 h E组IL-6明显低于S组( P<0.05),E 组、S组与 M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静脉自控镇痛(PCEA)和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IA)对于妇科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均明显抑制了皮质醇、IL-6的产生,抑制了手术创伤及疼痛所致机体过度的应激反应。

    作者:赵锋;田小瑞;莫怀忠;安裕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

    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出现的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可单药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用于胃肠道及其他部位肿瘤的化学治疗,具有疗效高、骨髓抑制轻微、胃肠道反应小、无明显肾、耳毒性等优点。随着奥沙利铂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周围神经毒性也成为了临床治疗中的突出矛盾,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而老年癌症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且多伴有其他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肺气肿、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本文观察老年癌症患者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1)改善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疗效。

    作者: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侧重于社会经济视角的老年性问题

    在江西省一项关于城市离退休老年人性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在65~70岁的老年男性中,没有性要求者只占12%,高达88%的老年男性在生理上仍然具备着较强的性欲望〔1〕。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绝大部分老年人的性生活可以持续到70岁以上,部分人可以持续到80岁以上,个别的到90岁仍有性要求。李燕等〔2〕发现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适量饮酒的老年男性,当他们每天睡眠超过6 h,每天运动超过2 h,家庭和睦,生活满意度高的,其性满意度也较高。而程启秀等〔3〕指出交流沟通不畅容易引发老年人的性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患,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性生活。杨东〔4〕则认为文化道统让人们对老年人的性生活存在曲解和偏见,性禁锢束缚着老年人对性诉求的表达。

    作者:赖国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动脉硬化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对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对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疑似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动脉硬化检测和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以血管造影( 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比较动脉硬化检测和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的准确性。结果联合检测结果中异常患者的例数较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少,正常患者的例数较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增加,异常比亦较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减少(P<0.05)。动脉硬化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41.30%、52.78%和1.13,显著低于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的93.94%、92.32%、93.06%和12.21(P<0.01)。结论动脉硬化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较动脉硬化检测单独检测可更准确地辅助诊断动脉硬化。

    作者:方惠霞;黎瑞莲;吴恩平;屈丸;赖祥青;方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芦荟凝胶促进糖尿病创面溃疡愈合的机制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促进糖尿病创面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B组和C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建立全皮伤口模型,B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创面,C组给予芦荟凝胶干预,4次/d,通过胶原纤维-Masson三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估伤口形成后3、7、14 d皮肤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大鼠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9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TIMPs)-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大鼠伤口愈合明显迟缓。芦荟凝胶干预可加速糖尿病大鼠大鼠伤口愈合。伤口愈合过程中,B组MMP-9 mRNA水平持续高于A组(P<0.01),而 TIMP-1 mRNA水平持续低高于A组(P<0.01);给予芦荟凝胶干预的C 组 MMP-9 mRNA和TIMP-1 mRNA水平仅在伤口形成第3天与A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时间点均与A组相近。芦荟凝胶干预可降低大鼠伤口组织MMP-9 mR-NA /TIMP-1 mRNA比值。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减慢,芦荟凝胶干预可加速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芦荟凝胶的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MP-9/和TIMP-l水平实现的。

    作者:张扬;朱平;徐刚;赖美铮;熊晓清;郭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中老年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治疗中老年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应用岭南传统天灸的干预方法,其中治疗组应用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对照组应用天灸散,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NPQ)量表及McGill疼痛问卷(MPQ)量表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PQ评分均下降,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干预方案均可有效缓解疼痛,但治疗组的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可推断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在MPQ量表评价方面,两组患者MPQ评分均下降,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5次时,对照组MPQ评分下降较治疗组明显,而治疗结束(10次)后的评分则是治疗组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可推断两种干预方案均可有效缓解疼痛,对照组的即时疗效较治疗组明显,而长期疗效则是治疗组占优。结论岭南传统天灸3号方可以加强对中老年患者项痹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思远;杨庆声;徐书君;周俊合;符文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醒脑静对脑出血患者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醒脑静对脑出血患者脑损害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为提高临床对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临床资料。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70例,临床表现为脑出血、脑水肿甚至存在生命体征微弱等问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0〔平均(66.5±5.5)〕岁,病程1~5年,平均(4.5±2.0)年;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6~78〔平均(68.5±6.5)〕岁,病程2~6年,平均(4.5±2.3)年。入选标准: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伴有明显的其他肝脏等并发症;生命体征等指标明显不稳定;合并其他综合征等。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火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乳腺癌化疗的老年患者60例,共68个肿块,在化疗前1w内及化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肿瘤大小、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变化。结果部分缓解患者经过化疗后,肿块大小明显小于化疗前(P<0.01)。化疗后,超声测量乳腺癌残余病灶大直径为(25.21±9.31)cm,术后病理残余病灶大直径为(26.01±11.09)cm,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系。有效(PR)组患者化疗后血流分级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化疗后两组RI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PR组化疗后血流阻力指数( RI)值减低、肿块减少。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化疗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测量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变化,对判断乳腺癌化疗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刘晓宇;叶俊;石成明;逯艳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P5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分析HPV感染与 P5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NSCLC及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HIF-1α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方法选用HPV16、18型特异性引物检测两组中HPV DNA的表达。结果①HPV DNA检出率NSCLC组为41.7%,肺良性病变组5.0%,二者有显著差异( P<0.05)。②NSCLC中P53和HIF-1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和48.3%,肺良性病变组均未见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SCLC中P53的表达率与HIF-1α呈正相关(r=0.500,P<0.05)。④HPV DNA阳性组中 P53的表达率为60.0%高于HPV DNA阴性组31.4%(P<0.05)。 HP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和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可能是NSCLC发生的病因学因素之一,HPV感染降解野生型P53蛋白,诱导P53基因突变,从而促进肺癌发生发展。

    作者:周颖;张辉;谢永红;赵敏;沈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二氮嗪预处理对Aβ1~42作用神经元NR2 B亚基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diazoxide)预处理对Aβ1~42作用原代培养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2B(NR2B)亚基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层海马神经元并进行鉴定,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Aβ1~42干预组、二氮嗪预处理1h后Aβ1~42干预组(Aβ1~42+diazoxide)、单纯二氮嗪预处理组,并采用免疫印迹检测不同时间点(24 h、72 h)细胞 NR2B亚基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β1~42(2μmol/L)作用神经元24 h 后,与对照组相比,单纯 Aβ1~42干预组和 Aβ1~42+diazoxide 组的 NR2B 亚基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Aβ1~42作用神经元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单纯Aβ1~42组NR2B亚基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与单纯Aβ1~42干预组相比,Aβ1~42+diazoxide组NR2B亚基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Aβ1~42作用原代培养神经元72 h,能够显著增加神经细胞NR2B亚基蛋白的表达量;同时,二氮嗪能拮抗Aβ1~42所引起的NR2B亚基蛋白表达量升高,提示二氮嗪可能通过NMDA受体通路影响Aβ1~42的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夏春凤;李艳菊;朱瑾;杜怡峰;马国诏;张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有氧运动并腹部肌力训练条件下内容顺序对腹型肥胖患者消脂减肥的效果比较

    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还可能增加1倍〔1〕。中国人肥胖的特点多以腹型肥胖,有氧运动多以大肌群参与的耐力性运动为主,通过中小强度的持续性训练增加人体能量消耗,以达到燃烧脂肪代谢体脂的效果〔2〕。而仰卧起坐之类的腹部肌力训练多以区域小肌群肌力训练为主,利于刺激区域机体脂肪的代谢或转化为肌肉。本研究通过调整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的先后顺序,观察对腹型肥胖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人生命质量研究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在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如何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是社会医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之一〔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个人、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水平,使其在就业、就医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3〕。关注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将为开展做好老年人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本文就老年人生命质量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迪;何作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浆vaspin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和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患者中的浓度,探究vaspi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及对照组共200例,所有的入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初次确诊的ACS患者共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50例、NSTEMI患者50例和STEMI患者50例;同期住院的对照组50例为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测定各组血浆中vaspin浓度、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并结合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血糖、血脂、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AP组、NSTEMI组、STEMI组血浆 vaspin 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STEMI 组、STEMI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UAP组(P<0.05);NSTEMI组、STEMI组血浆vaspin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浆 vaspin浓度随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增多而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浆vaspin浓度呈负相关(r=-0.351,P<0.01)。结论 vaspin的血浆浓度越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血浆vaspin浓度可以成为ACS的一个新的指标。

    作者:邵冰;吴蔚;王晓萍;孙琳;宋平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卡培他滨化疗与XELOX化疗治疗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卡培他滨化疗与单纯行XELOX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选的70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38例)与单纯化疗组(32例),前者予3DCRT同步卡培他滨化疗,后者予卡倍他滨+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均治疗2个周期,对比治疗结束后疗效、毒副反应、癌胚抗原( CEA)水平及手术保肛率。结果同步放化疗组肿瘤控制率(92.1%)高于单纯化疗组(81.3%)(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相近;此外,同步放化疗组出现特异性放疗损伤6例(15.8%),单纯化疗组出现2例置管处感染(6.3%)。同步放化疗组 CEA水平(12.1±4.4)ng/ml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14.4±4.8)ng/ml (P<0.05),术后两组CEA水平均阴转。同步放化疗组、单纯化疗组手术保肛率分别为82.9%、66.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2,P=0.131)。结论3DCRT同步卡培他滨化疗与XELOX化疗均是术前辅助治疗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方案,前者在控制肿瘤进展、提高手术保肛率方面更具有优势。

    作者:帕力达?阿皮孜阿吉;张瑾熔;阿依古丽?哈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脱氧核苷酸钠对胃癌患者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脱氧核苷酸钠对胃癌患者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该院胃癌术后行化疗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手术结束后都通过FOLFOX6方案进行化疗,并接受常规处理。对照组:在手术前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观察组:在手术前应用脱氧核苷酸钠静脉滴注。结果术后2、5 d,观察组患者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SIRS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5、10 d观察组患者KPS评分、CD3+、CD4+、IgG、IgA及IgM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腹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胃癌术后行化疗的患者应用脱氧核苷酸钠,能够显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术后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曾杰;陈宁波;胡卫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浓度尿酸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的作用和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分别用不同尿酸浓度〔蒸馏水(对照组)、119、238、476、952μmol/L〕(n=6)干预体外培养的HUVECS 24 h,观察其形态、增殖、培养液中PAI-1蛋白的影响。观察476μmol/L尿酸干预培养时,不同时间(1、3、6、12、24 h)对HUVECs培养液PAI-1蛋白及不同时间(15、30、60、120 min)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用ERK1/2通路阻滞剂(PD98059,20μmol/L)阻断尿酸诱导HUVECS 分泌 PAI-1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浓度476、952μmol/L尿酸使细胞增殖减少,培养液中PAI-1蛋白增加(P<0.05)。浓度为476μmol/L尿酸作用HUVECs不同时间(1、3、6、12、24 h)对PAI-1蛋白的影响呈时间依赖性。不同时间(15、30、60、120 min)促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与0 min组比较(P<0.05)。预先给予PD98059(20μmol/L)作用后,尿酸476μmol/L+PD98059(20μmol/L)能阻断PAI-1蛋白生成(P<0.05)。结论尿酸抑制HUVECs增生,增加PAI-1蛋白表达,同时增加ERK1/2磷酸化水平,ERK1/2通路阻滞剂PD98059部分抑制尿酸诱导HUVECS分泌PAI-1蛋白,尿酸通过 ERK1/2信号通路诱导HUVECS分泌PAI-1蛋白。

    作者:王云开;周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索拉菲尼联合紫杉醇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cyclinD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SOR)单药、紫杉醇(PTX)单药以及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周期素依赖性蛋白cyclinD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协同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SOR和不同浓度的PTX,分别组成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另设不加药的对照组,作用于HepG2细胞。 MTT法检测SOR、PTX单药及联用后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yclinD1表达。结果 SOR、PTX单药与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且呈明显时间-剂量依赖效应,两药联用有协同效应,可使 HepG2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细胞数减少,联合组与对应的单药组间差异显著(P<0.05);药物作用48 h后,给药组 cyclinD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药联用cyclinD1表达更显著,与单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 SOR 和 PTX 联用可协同下调 HepG2细胞中 cyclinD1表达,增强了抑制HepG2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效应。

    作者:孙炜;宋祥和;卞勇华;俞敏;李玉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膝骨关节病现状

    目的:调查分析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膝骨关节病现状。方法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1668例,通过问卷调查、临床症状以及膝关节X线检查确诊膝骨关节病患者632例,分析患病率与性别、年龄以及体重指数( BMI)之间的关系。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6例。对照组通过手法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铍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膝骨关节病患病率为37.9%。其中,女性的患病率〔68.8%(435/632)〕显著高于男性〔31.2%(197/632)〕(P<0.01)。年龄>75岁的人群膝骨关节病患病率(50.2%)明显高于68~75岁(31.8%)与60~68岁(18.0%)(P<0.05)。 BMI>30 kg/m2的患病率显著高于25~30 kg/m2与0~25 kg/m2两个水平,分别占53.0%(335/632)、31.5%(199/632)、15.5%(98/63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0%)显著高于对照组(84.5%)(P<0.01)。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骨关节病患病与性别、年龄、BMI存在密切的联系。手法联合铍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毅锋;肖建春;赖春晖;刘胜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晚期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 MM)是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同时也和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其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在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不断增高,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0000例。多数早期患者通过手术能够得到治愈,但对于进展期患者,化疗通常效果不佳,因而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作者:陈敬成;兰世杰;袁长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体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XB130蛋白表达

    目的:分析XB130蛋白在人体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 XB130蛋白在人体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XB130蛋白在15种正常人组织中,即胃黏膜、肾皮质组织、甲状腺组织中高表达,在肺泡上皮、子宫内膜中未见XB130蛋白阳性表达,其余组织均为中-低表达。常见18种肿瘤组织及生殖系统肿瘤中,除子宫颈鳞状细胞癌XB130为阴性,其余肿瘤胰腺导管腺癌、前列腺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乳腺导管原位癌、卵巢间变型无性细胞瘤等肿瘤细胞XB130蛋白高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胃腺癌、结肠腺癌、直肠腺癌、肝细胞性肝癌、肾透明细胞型肾癌、肺鳞状上皮癌、肺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卵巢囊腺癌等低表达。结论 XB130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首次报道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表明XB130可能在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廖梦颖;陈斌;刘坚;张为民;丁彦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