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褚纪发;詹仁雅

关键词: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85例,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根据入路途径分为两组,42例患者实施经股动脉途径治疗为对照组,43例患者实施经桡动脉途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治疗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血流量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血流量、穿刺成功率、支架植入成功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疆地区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因素

    帕金森病( PD)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55岁以上人口中占1.4%,75岁以上人口中约占3.4%~6.2%〔1〕。 PD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性、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探讨PD发病因素。

    作者:范丽;杨新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上海市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639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结果超过70%的上海市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或比较幸福,其生活幸福感平均得分3.08±1.14;经济条件、健康状况、与子女的居住情况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呈正相关。结论退休后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兴趣爱好以及社区提供集体活动的频率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作者:白岩岩;王裕明;蔡玫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易感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T1DM)〕目前认为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继而出现胰岛β细胞大量被破坏,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ITD)主要包括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相关甲状腺结构,其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中可检出针对甲状腺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等。目前已知T1DM存在多个基因突变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为密切,2型糖尿病中也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

    作者:范馨月;张川;刘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 PTE)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确诊的168例PTE患者的获得性和遗传性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 S(PS)和抗凝血酶(AT-Ⅲ)活性。结果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近期外科手术或外伤(38.1%)、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或PTE病史(14.3%)和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4.3%)。抗凝蛋白总缺乏率为84.5%,PS缺乏高(48.8%),其次是PC缺乏低(24.4%)、AT-Ⅲ缺乏低(11.3%)。结论研究显示住院PTE患者中,近期外科手术或外伤、DVT或PTE病史和下肢静脉曲张病史是主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在遗传性危险因素中以 PS 缺乏为主,其次是 PC 缺乏,AT-Ⅲ缺乏率低。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发PTE的重要原因。

    作者:黄俊伟;张晨;张尉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下肢肌力并协调能力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含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下肢肌力训练与协调能力训练联合干预下,对老年人下肢骨骼肌含量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日常缺乏体育锻炼的93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Ⅰ(协调能力训练组)、对照组Ⅱ(肌力训练组)和观察组(联合训练组),每组31例。于训练前和训练12 w后,分别对三组老年人的下肢骨骼肌含量、下肢肌力、协调能力及行走能力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训练前三组对象一般资料及各项检测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三组对象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观察组的下肢骨骼肌含量及肌力改善情况不及对照组Ⅱ但优于对照组Ⅰ,但行走能力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 P<0.05)。结论肌力改善对老年人的行走能力提高固然重要,但在肌力改善的基础上同时配合改善老年的人的协调能力,将会超越更大量肌力训练取得的效果。

    作者:韩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CEA、CA125升高水平与PET/CT显像评估卵巢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与三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联合检查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研究75例卵巢癌治疗后患者,平均年龄(45±9.3岁),行 PET/CT检查同期行肿瘤标志物(CEA、CA125)检测。判定转移或复发标准:(1)是经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判定为转移或复发者;(2)进行随诊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和(或)标准摄取值(SUV)明显缩小者;(3)病理活检结果。结果本组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PET阳性率为92.3%(48/52),其中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38.5%(20/52),非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53.8%(28/52),CEA、CA125阳性率分别是26.9%(14/52)、67.3%(35/52),PET/CT阳性率与CEA和CA125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PET/CT准确率为94.7%(71/75)。结论 CEA与CA125联合测定诊断卵巢癌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测量CEA和CA125。在监测CEA和CA125的同时,如果出现异常增高,而其他检查结果阴性时,行PET-CT扫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较准确地评估CEA及CA125升高的原因,为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贺贵福;宋炳胜;赵义;左晓军;刘洋;倪冠英;金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活性维生素D3对进展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进展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进展性肾炎组(模型组)、活性维生素D3干预组(治疗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均采用右肾切除并两次注射 IgG(OX-7)鼠抗人Thy1.1单克隆抗体制备进展性肾炎大鼠模型。活性维生素D3干预8 w后,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 Scr)、尿素氮( BUN)及电解质的变化,并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管间质低氧诱导因子( HIF)-1α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肾小管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活性维生素 D3治疗不仅使 HIF-1α、CTGF 表达显著下调( P<0.05),还能使大鼠24 h 尿蛋白、BUN 明显降低( P<0.05),肾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慢性低氧上调了HIF-1α及前纤维因子的表达,活性维生素 D3可能通过明显降低进展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HIF-1α、CTGF的表达,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何珊;黄劲松;沈燕;何平红;杨霞;达静静;易韦;查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静脉注射利福平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福平治疗菌阳性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强化期给予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福平静脉注射,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种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的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及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IL )-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观察组治疗1、2、3个月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T淋巴细胞、IL-6、IL-10、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福平能有效改善老年肺结核患者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喜增;翟玉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脉搏波传导速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致力于疾病发作后的救治工作,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认识,针对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已逐渐成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动脉系统弹性减退及动脉僵硬度增高是血管壁损伤的病理表现,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硬化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通过无创简便的检测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查,可以减少严重临床事件的发生〔1〕。本文就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汪泉;王小飞;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侧脑室脑膜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12例

    侧脑室脑膜瘤的发生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2%〔1,2〕,老年人侧脑室脑膜瘤则更为少见。由于老年患者多数存在其他系统的基础疾病,加之肿瘤位置深在、血供丰富,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3〕。本文拟观察老年侧脑室脑膜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振;冯天达;曲圣涛;滕浩;刘云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PKC-a、K-Ras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 PKC)-a、K-Ras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病理科收集的结直肠腺癌组织70例(腺癌组),结直肠腺瘤组织12例(腺瘤组),正常结直肠黏膜8例(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PKC-a、K-Ras蛋白的表达,分析 PKC-a、K-Ras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结果 PKC-a蛋白免疫阳性物质多聚集于细胞质与部分细胞膜位置,主要表现为棕黄色颗粒沉着。腺癌组 PKC-a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腺瘤组与正常组( P<0.05)。 K-Ras蛋白免疫阳性物质多聚集于细胞质。腺癌组及腺瘤组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 PKC-a 蛋白阳性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合并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P<0.05);K-Ras蛋白阳性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 P<0.05)。 K-Ras 蛋白表达与PKC-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0.734,P=0.00)。结论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KC-a、 K-Ras蛋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的平衡紊乱会导致细胞癌变。

    作者:王燕;赵月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长链非编码RNA-PVT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长链SK编码RNA( lncRNAs)的表达,寻找新的胃癌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方法首先使用lncRNAs表达芯片筛选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lncRNAs,寻找靶lncRNA。使用qPCR在较大胃癌样本中对筛选的靶lncRNA进行验证,并寻找靶lncRNA与胃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lncRNAs芯片检测显示PVT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使用qPCR进行临床较大样本检测发现:PVT1在胃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VT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P<0.05)。结论 PVT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以作为新的胃癌标记物,有希望成为胃癌治疗新的靶点。

    作者:丁健;李丹;龚敏贞;王锦坡;吴婷;王承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FloTrac/Vigileo监测CO2气腹压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FloTrac/Vigileo监测CO2气腹压对腹腔镜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腹腔镜老年手术患者159例,均建立 CO2气腹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三组,Ⅰ组患者53例腹内压为8 mmHg,Ⅱ组患者53例腹内压为12 mmHg,Ⅲ组患者53例腹内压为15 mmHg。使用FloTrac/Vigile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心输出量)。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麻醉后5 min(T0)、气腹后1 min(T1)、气腹后5 min 改变体位时(T2)、气腹后15 min(T3)、气腹结束恢复体位后1 min (T4)、气腹结束恢复体位后5 min(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Ⅰ组患者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T4、T5时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心输出量在手术过程中未见明显改变。Ⅱ组患者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T2、T3时中心静脉压显著增加,T1、T2、T3时心输出量显著降低,T4、T5时恢复至正常水平。Ⅲ组患者 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T1、T2、T3时心输出量显著降低,T4、T5时恢复至正常水平,而T1时中心静脉压显著降低,T2、T3、T4、T5时恢复至正常水平。Ⅱ组患者T1时中心静脉压明显低于Ⅰ组,T1、T2、T3时心输出量明显低于Ⅰ组。Ⅲ组患者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Ⅲ组患者T1、T2、T3时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均P<0.05)。结论在FloTrac/Vigileo监测下,CO2气腹压在12 mmHg,对腹腔镜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宝永;武建华;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结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白介素-6、-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肠梗阻( AIO)患者白介素( IL)-6、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该院肛肠科收治的结肠癌术后AIO患者36例为实验组,术后AIO非结肠癌手术患者35例为对照组,另选取于该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38例为空白组。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天清晨抽取空腹血与经治疗,肠梗阻缓解,出院当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患者血清中 IL-6、IL-10以及 TNF-α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炎症因子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炎症因子明显偏高( 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炎症因子水平较高( 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 AIO患者血清中 IL-6、IL-10以及 TNF-α的水平对评价临床结肠癌术后疗效以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国宝;苏亦斌;陈德波;刘江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532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胃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行胃癌切除术532例患者进行完整随访,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辅助化疗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2例胃癌患者中存活275例,死亡257例,术后1、3、5年总体累积生存率为77%、52%、41%。其中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子是肿瘤的部位、大小、大体类型、Lauren组织学分型、浸润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肿瘤的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子为肿瘤的大体类型、辅助化疗、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 P<0.05)。结论肿瘤的大体类型、辅助化疗、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独立的因素,并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曾丽霞;马韵;龙喜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激发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脑梗死建立侧支循环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激发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超声激发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1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仅出现轻微的出血症状。结论超声激发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游明瑶;刘琦;何珊;楚兰;江显萍;欧阳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分析

    血液内各种血管收缩物质和舒张物质分泌失衡常引起原发性高血压(EH),而EH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常见原因之一,现有的研究多侧重在CHF患者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的探讨〔1〕,缺乏结合基础病因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观察了EH合并CHF患者血浆ET、NO 含量及其与EH及心力衰竭( HF)程度的关系。

    作者:简亚平;陈晓育;徐琼芳;郑河源;洪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血管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 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与心血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对照组44例,DM 组50例。采集临床指标行统计分析。结果①DM组空腹血糖(FPG)、HbA1c、24 h脉压(24 h PP)、左室重量(LVM)和氨基末端 B型利钠肽(NT-proB-NP)较对照组升高,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左室舒张早期与晚期二尖瓣大血流速比值(E/A)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降低。②HbA1c升高组24 h PP、LVM和NT-proBNP较HbA1c正常组升高, SBPF和 LVEF较HbA1c正常组降低。③所有入选者HbA1c与24 h PP、LVM、NT-proBNP呈正相关,与SBPF、E/A、LVEF呈负相关。结论老年DM患者多表现心血管系统损害,在血糖控制欠佳时尤甚。 HbA1c应该作为评价 DM治疗效果、预测患者心脑血管损害及指导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管内皮的影响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 SXBXP)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 SXBXP)各40例,疗程8 w。比较两组肱动脉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血清肌酐(SCr)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FMD、NO、6-Keto-PGF-1a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ET-1、TXB2分别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另外SCr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 SXBXP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张莉;胡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绞股蓝及提取物防治肝病的研究进展

    肝脏是人体代谢和解毒中心,致病因子直接作用于肝脏引起肝损害;其他系统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Wilson病等)也可导致肝损害;肝病可以引起消化、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嗜肝病毒导致肝脏损害仍是肝病的主要原因。我国20岁以上成人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携带率高达10%左右〔1〕;我国丙肝患者的总量达3800万人〔2〕;加上其他类型的嗜肝病毒及非嗜肝病毒,病毒性肝炎是中国第一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的全球化及其相关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使其与病毒性肝炎和肝移植一起成为肝病领域的主要亮点〔3〕,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及NASH相关肝硬化,后者可发展为肝癌〔4,5〕。酒精性肝病在肝病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在肝脏病防治领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绞股蓝(Gynostemma)自古就是治疗肝病的药物,近年来,科研结果进一步证明其具有防治肝病作用,现将绞股蓝及其提取物防治肝病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敬会;桂程丽;谭华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