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金;曾道亮;赖文利
8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发病率高达20%〔1〕。老年痴呆是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近半数老年痴呆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3〕。减少老年痴呆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可降低老年痴呆患者过早病死风险。盐酸美金刚能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1〕。本研究观察盐酸美刚对高龄中重度痴呆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张德明;曹淑芳;谭瑞星;吴玉婷;蔡学究;林里;陈露;黄冬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ICU老年危重病人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42例年龄>60岁患者,在患者入ICU的24 h内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同时记录相关生理指标,随访患者入 ICU 28 d内的生存状况,并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水平NT-proBNP浓度患者生存情况。结果1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存活组和死亡组 NT-proB-NP水平有显著差异( P<0.05);NT-proBNP≥1172.5 ng/L的预测价值佳;NT-proBNP≥1172.5 ng/L与<1172.5 ng/L患者组相比,氧和指数、肌酐值、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死亡率以及累积生存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ICU时NT-proBNP水平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疾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1172.5 ng/L提示预后不佳。
作者:刘晶晶;杨明施;袁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扎里奴思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核因子( 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CP)-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照组喂以实验鼠SPF级颗粒饲料,实验鼠喂高脂饲料并以维生素D 315万U/kg 灌胃1次/w以建模。实验组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0.003 g/kg)组、扎里奴思方高剂量组(3.08 g/0.1 kg)、扎里奴思方低剂量组(1.54 g/0.1 kg)。给药容积为1 ml/0.1 kg,1次/d。用药周期8 w,观察血脂代谢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 NF-κB、MCP-1等炎症因子在血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血脂指标扎里奴思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较空白组差异性明显(P<0.01);MCP-1在辛伐他汀和扎里奴思方高剂量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5 or P<0.01);对照组大鼠主动脉NF-κB表达较少(P<0.01),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P<0.05),给药组呈中等阳性表达(P<0.01)。结论有效量扎里奴思方抑制体内的炎症因子表达可能为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效的机制。
作者:姜红;李彦明;徐胜东;刘敬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入院时 QRS 波宽度( QRSw)与高敏 C 反应蛋白( hs-CRP)及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132例老年AMI患者入院时的体表心电QRSw、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血浆B型脑钠肽(BNP)、hs-CRP;记录入院时的心脏超声指标等;记录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情况。按照不同QRSw(Ⅰ组:60~80 ms、Ⅱ组:>80 ms且<100 ms、Ⅲ组:≥100 ms)、不同 hs-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分组。结果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梗死面积、hs-CRP、BNP 及 cTnI明显升高(P<0.05)、而 LVEF 则降低(P<0.05);与hs-CRP<6.68 mg/L组相比较,hs-CRP≥6.68 mg/L组QRSw、BNP明显升高(P<0.05),而LVEF则降低(P<0.05);与LVEF≥48.6%组相比较,LVEF<48.6%组QRSw、hs-CRP、BNP明显升高( P<0.05);QRSw 与 hs-CRP、BNP、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P<0.05),而与 LVEF呈负相关( P<0.05);血浆 hs-CRP、BNP水平增高、LVEF降低与QRSw增宽密切相关;QRSw增大、血浆hs-CRP、BNP水平增高、LVEF降低、梗死面积较大是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随着QRSw增大,血浆hs-CRP逐渐增高,而左心功能下降,QRSw亦是A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景增秀;赵玉娟;康桂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我国养老护理人员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一是老年护理观念滞后、专业设置空白:医学高等院校没有老年学或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被看成社区护理中一类特殊人群的护理,而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本身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医学和护理学中即使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但大多只有30~40个学时,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的知识,不能全面地掌握老年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也相当少〔1〕。二是老年护理职业培训教育欠规范:由于师资的要求,大多老年护理培训教育以职业学院为依托,但大多数学校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没有自己的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校外实训,主要集中在医院老年病房,但医院以老年疾病护理为重点的护理模式,远远不能适应老年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要求。缺乏对老年护理项目的研究。然而,英国的养老护理发展已经很完善,本文就中英养老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进行比较。
作者:李春静;张会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饮食、环境和EB病毒感染等相关。临床上以放射治疗为主,早期患者的疗效满意,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然而,由于鼻咽腔位置隐蔽,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确诊时约75%的患者为中晚期,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不到50%。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针对这类患者,目前多采用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的综合治疗策略。
作者:黄祥;曲超;姜新;董丽华;曲雅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呼吸科治疗的AECOPD的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低剂量组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注射1次/d;高剂量组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注射2次/d;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使用任何糖皮质激素。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w的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分析、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清白介素(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并记录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 w三组患者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临床症状评分、Borg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F=4.23、8.16、26.35、42.37,均P<0.05),而低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均 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 IL-6、IL-8、TNF-α、CRP 水平对照组明显下降(F=29.51、13.29、21.73、33.51,均P<0.05),而低剂量组较高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均 P<0.05)。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短期、适量糖皮质激素对AECOPD患者的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都瑾;李红兵;韩纪昌;李现东;贾宗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由于中晚期痴呆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的焦点已逐渐转向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1〕。作为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的过渡状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1999年被Petersen等〔2〕提出后,已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痴呆和认知功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目前针对MCI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3,4〕,筛查工具研究〔5,6〕及探讨MCI的转归〔7,8〕。此外,另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为MCI与抑郁二者关系的研究。初始针对MCI患者抑郁状况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老年期抑郁同样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为排除这些情感性疾病所造成的“假阳性”MCI患者,抑郁常被作为MCI的排除标准。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很多学者证实抑郁对MCI的病程、转归及预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9〕。
作者:吕扬;李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中Bax及 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处理组,采用称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Bax及Bcl-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结果:①脑水肿程度:手术后6、12、24、48 h时,脑出血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脑出血组;②Bax及Bcl-2蛋白表达:脑出血组大鼠脑组织Bcl-2的蛋白含量低于假手术组,Bax的蛋白含量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大鼠大鼠脑组织 Bcl-2的蛋白含量高于脑出血组,Bax的蛋白含量低于脑出血组。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能够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脑组织水肿程度、调节 Bax及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成为治疗脑出血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兴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和血压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的(P<0.05);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性好,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斯红萍;厉伟民;徐辽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异常毒性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条件下帕金森病显像剂18 F-Fethypride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实验动物腹腔或尾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放射性显像剂18 F-Fethypride,连续观察并记录给药后7 d内的中毒情况及死亡数量,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给药后7 d内,动物均健康存活,体重增长,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放射性显像剂18 F-Fethypride安全性好,毒性低。
作者:李英华;赵红光;代玉银;林承赫;关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156例,依据患者是否合并COPD分为对照组(未并发疾病)89例和观察组(有并发疾病)67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Spearman方法分析COPD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Kaplan-Meier方法分析肺癌患者术后12个月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和胸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P<0.05)。合并 COPD肺功能为Ⅲ级肺癌患者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功能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P<0.05),Spearman分析发现合并COPD与行手术治疗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呈正相关性(r=0.542,P<0.01)。术后12个月肺癌患者总生存率为75.00%,合并COPD肺癌患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肺功能分级越高其术后12个生存率越低。结论合并COPD是行手术治疗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影响肺癌患者术后12个月生存率。
作者:夏俊;于在诚;聂弘;黄文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老年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术后3 d内拔除负压引流管,两组患者伤口总引流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D-二聚体阳性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及栓塞后综合征,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0个月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膝关节置换后DVT发生率较高,综合康复训练对DVT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同时还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作者:王志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吉林省蛟河市中老年农民高血压患病和治疗情况及农村高血压的有效防治措施和对策。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该市50~69岁中老年农民79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结果调查对象中高血压的检出率为63.45%,知晓率为33.87%,治疗率为28.80%,控制率为4.46%。60~69岁人群的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50~59岁人群( P<0.05)。在高血压知晓率与治疗率方面,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文化程度高的人群高血压的治疗率显著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P<0.05)。结论吉林省蛟河市农村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呈现“一高三低”的特点。
作者:王云;张秀敏;刘婷;黄希瑶;赵璐;吴方园;刘妍妤;刘莹圆;刘红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 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 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 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陈英华;田国红;兰亚明;粟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团体活动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望月湖社区21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干预组,抽取桐梓坡社区2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访谈,结合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团体活动模式,两组均发放《COPD自我管理知识手册》。干预组进行1次/w,连续8 w,并在干预后每月予以2次电话随访,共随访6个月;对照组提供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干预组为17例,对照组为20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测量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即时、干预后6个月的得分状况,观察干预效果。结果①干预后资料分析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即时、干预后6个月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即时、干预后6个月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干预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即时和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活动模式可以改善社区COPD患者的症状、信息、自我效能、情绪、日常生活管理水平。
作者:周志红;严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中药王不留行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去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60只雌性大鼠,分假手术组、模型组(去除卵巢),雌二醇(E2)组(去除卵巢+尼尔雌醇)、药物组(去卵巢+王不留行)。术后3个月,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大鼠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取大鼠血、尿检测骨代谢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BMD和BMC有显著提高。药物组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 ALP)明显升高,同时尿钙/肌酐、尿磷/肌酐、尿羟脯氨酸/肌酐、尿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肌酐均降低。结论王不留行可以有效地阻止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量丢失,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黄庭惠;伍杨;郑永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长春市老人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两个行政区,6个社区的348名老年人问卷调查,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老年人抑郁水平,社会支持评定问卷,睡眠质量调查问卷,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抑郁发生率为19.54%。其中轻度占14.36%,中重度占5.17%。老年人女性抑郁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79)。婚姻状况、慢性病、体育锻炼的频率、近2 w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抑郁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均 P<0.05)。不同睡眠质量、社会支持程度的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不同(χ2=9.822, P=0.007;χ2=12.973,P=0.007)。结论长春市应加强关注女性、配偶丧失、慢性病、业余还好缺乏、体育锻炼次数少、睡眠质量障碍、社会支持程度低的老年人。
作者:王婷;张艳秋;谷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锌对离体糖尿病(DM)大鼠缺血后适应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成2型DM(T2DM)大鼠模型,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大鼠缺血再灌注组(A 组:N+I/R),正常大鼠缺血后适应组(B组), DM大鼠后适应组( C组),锌干预DM大鼠后适应组( D组)。四组均采用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方法,全心停灌30 min,复灌60 min,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B、C、D三组在再灌注初始时,均先给予再灌注10 s,全心停灌10 s,共6次循环的缺血后适应干预。测定左室收缩压( LVSP)和再灌30 min冠状动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和肌酸激酶( CK)的含量。分离左室心肌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对心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 GSK-3β)的表达。结果 D组与C组相比,锌干预的离体DM大鼠心脏缺血后适应可显著改善再灌注后LVSP以及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显著减少了再灌注后LDH与 CK的释放量;同时缺血后适应干预减少了心肌梗死的面积,P-Akt及P-GSK-3β的表达增加。 C组与A组相比,对DM大鼠给予缺血后适应处理后,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善,且心肌酶释放量未减低,同时也没有显著减少心梗面积,P-Akt,P-GSK-3β的表达减少。结论锌干预的离体大鼠心脏恢复或增强了缺血后适应对DM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锌使DM大鼠心肌细胞内P-Akt及P-GSK-3β增强,进而使缺血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和心肌酶释放量减少有关。
作者:路航;余欣;赵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及25羟维生素D(25-OHD)的变化。方法收集156例老年男性患者,依据骨密度检查,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80例,骨量减少组(B组)54例,骨质疏松组(C组)22例;均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25-OHD、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 PⅠ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 N-MIDBGP)及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结果①C 组 BMI低于 A组及B 组( P<0.01及P<0.01);C组ALP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及P<0.01);②C组及B组PTH和PINP明显高于A组(P<0.01及P<0.05);C组β-CTX明显高于A及B组(P<0.01及P<0.05);C组及B组N-MIDBGP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及B 组25-OHD明显低于 A组(P<0.01及P<0.05);血钙、磷三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以是否伴骨质疏松为因变量,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TH、PINP、N-MIDBGP为正相关因素( OR值分别为1.015、1.066和1.014)。④对于老年男性患者,维生素 D 不足组与维生素 D 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组人数增多( P<0.05)。结论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有助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早期评估。
作者:杨娟;谈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