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荔枝;高轩;刘振红;李茜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治疗老年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比索洛尔组(43例)和常规治疗组(67例);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酯类、长效钙拮抗剂、拜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比索洛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比较两组治疗后第6周心绞痛、心电图变化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周的C反应蛋白(CRP)、左心室功能、缺血修饰性蛋白(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变化。结果治疗后比索洛尔组 CRP、BNP 较常规治疗组更低(P<0.05);比索洛尔组心电图疗效显效(62.79%)高于常规治疗组(31.34%),比索洛尔组无效和加重比例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比索洛尔组心绞痛显效(62.79%)高于常规治疗组(31.34%),比索洛尔组无效和加重比例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心绞痛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的临床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作者:孙国强;李玉波;曹鸿雁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地锦草对移植性肝癌H22小鼠抑瘤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肝癌H22肿瘤细胞接种到小鼠皮下后,用高、中、低3个剂量的地锦草灌胃2 w,观察地锦草对移植性肝癌H22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率和脾指数的影响;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 IL)-2的变化;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地锦草对肿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锦草组瘤重明显减轻(P<0.05),但无剂量依赖效应;地锦草组小鼠肿瘤抑制率随剂量升高而增加(P<0.05),且高剂量组肿瘤抑制率达59.63%;地锦草组脾指数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地锦草组血清IL-2水平升高( P<0.01);地锦草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瘤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结论地锦草可抑制移植性肝癌H22小鼠的肿瘤细胞生长,与提高IL-2水平增加免疫力有关。
作者:王晓敏;高增光;邹志坚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吞咽障碍常见于脑卒中、颅脑外伤、小儿脑瘫、头颈部恶性肿瘤,也可继发于放疗及手术后瘢痕形成,插管后状态等〔1〕。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约22%~65%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2〕。其中,环咽肌失弛缓是咽期吞咽障碍的原因之一〔3〕,临床上表现为唾液及食物无法咽下,吞咽食物时有食物堵塞感,咽喉部有异物感,饮水呛咳等。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脱水、肺炎等严重的医学问题,甚至危及生命。目前,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除了常规治疗外,球囊导管扩张法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4〕。我院康复医学科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迟缓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开展双腔气囊食管球囊导管扩张法,疗效显著。
作者:郑兰娥;尹科;尹立全;王亚春;蔡菲;郝小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蛹虫草小分子肽增强胃癌细胞株SGC-7901对氟尿嘧啶化疗的敏感性。方法测定SGC-7901对5-FU化疗敏感性及不同浓度蛹虫草小分子肽(5,10,20 mg/ml)对其的影响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计算IC50值。结果蛹虫草小分子肽对SGC-7901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实验所采用的剂量范围内,蛹虫草小分子肽的浓度越高,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P<0.05)。对照组SGC-7901对5-FU化疗的IC50为(1206.3±53.2)μmol/L;实验组中加入5,10,20 mg/ml 的蛹虫草小分子肽后,其 IC50分别为(1069.4±79.1)μmol/L,(987.8±40.5)μmol/L,(943.1±49.5)μmol/L;组间比较显示,各实验组的IC50值明显低于单用5-FU化疗组(P<0.05),蛹虫草小分子肽浓度越高,IC50下降越明显(P<0.05)。结论蛹虫草小分子肽对SGC-7901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浓度越高,对SGC-7901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作者:张楠;逄利;凡文博;侯玥;徐大海;王少坤;吴扬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雄激素替代治疗( TST)对糖尿病合并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LOH)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合并 LOH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降糖治疗,观察组给予十一酸睾酮注射液250 mg肌肉注射,每月1次;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每月1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老年男子症状量表( AMS量表)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和糖尿病相关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AMS 量表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睾酮( TT )、游离睾酮(FT)、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均有明显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腰椎和髋骨骨密度(BMD)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ST糖尿病合并男性LOH安全有效,且有利于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减少心血管患病风险。
作者:吴炎;王薇;周宇;游甦;刘泽林;邓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珠子参多糖对D-半乳糖( D-gal)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 D-gal诱导小鼠衰老模型,Morris水迷宫法测定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小鼠肝脏和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 T-AOC)、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结果珠子参多糖(50、100 mg/kg)能明显缩短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原平台时间,增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逗留时间;能显著增加组织中T-AOC、SOD、CAT活性并降低MDA含量。结论珠子参多糖可显著改善 D-gal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组织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有关。
作者:胡卫;陈涛;王泉;詹玲;巩仔鹏;余雪琴;钱京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对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 QOL)的影响。方法将40例60~80岁意识清醒、无失明失聪、无精神障碍及沟通障碍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效能训练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及简单娱乐活动。效能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训练。5次/w,30 min/次,共治疗10 w。两组均在入院当天和10 w后采用QOL简表( CSF-36)调查;采用 Zung 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Zung 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测焦虑和抑郁情况;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单项评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评价自我效能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自我效能水平、QOL各项指标评分、SDS 和SAS评分及 ADL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训练后,效能训练组自我效能水平、QOL各项指标评分、SDS 和SAS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老院老年人群QOL低下,利用自我效能理论,能充分调动其自身潜能,增加信心,改善情绪,提高训练效果,从而提高其QOL。
作者:刘影;田园;赵雅宁;张盼;郝正玮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及应激性疾病受到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影响。方法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 n=40)和对照组( n=40)。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研究组。结果研究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管加压素(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BS)、血压(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应激性溃疡、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激反应,且不会增加应激性疾病。
作者:李欣;张春野;汪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前脑啡肽/前强啡肽在慢性应激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和纹状体内表达的差异。方法选取2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模型组(n=12)和对照组(n=10)。首先制备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模型,并于造模前1 d 及造模后的第6周进行体重、糖水偏爱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的检测。之后,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脑区内前脑啡肽/前强啡肽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的第6周,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糖水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在暗臂内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 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慢性应激大鼠前额叶皮层及下丘脑内前脑啡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与之相反,前强啡肽表达则明显增加(P<0.05);但海马和纹状体内前脑啡肽和前强啡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前脑啡肽和前强啡肽在慢性应激大鼠的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存在异常表达,提示阿片肽通过额叶皮层和下丘脑参与了慢性应激的调节过程。
作者:赵心宇;陈曦;王佳琪;刘思禹;闫宇;郑思涵;刘纯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 SDHVD)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在SDH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86例老年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观察心脏瓣膜的形态、回声、厚度、活动度、心腔大小、室壁厚度及左心功能。选择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SDHVD的261例患者为瓣膜钙化组,无瓣膜钙化的27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结果检出SDHVD患者261例,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上升,各年龄段检出率差异显著。瓣膜钙化及功能障碍以主动脉瓣发病率高,其次为二尖瓣。 SDHVD 组中左室增大、左室壁肥厚、射血分数(EF)值<50%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SPHVD呈递增趋势,有左心功能减退和左心室重构倾向。超声心动图可及早发现SDHVD,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吴静;龚亚驰;龚念梅;方祖伦;张巳声;彭美娣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 MAU),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踝臂指数( ABI),探讨MAU与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和MAU在正确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的价值。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0例,根据有无 MAU分为 MAU组和无MAU组。其中 MAU 组193例,男117例,女76例,平均年龄为(63.0±2.8)岁;无 MAU 组157例,男90例,女67例,平均年龄为(62.3±2.4)岁。结果 MAU组患者病程较无MAU组患者长,脉压明显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肌酐高于无 MAU组(P<0.05);MAU组患者血清 hs-CRP明显高于无MAU组患者,ABI低于无MAU组患者(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BI与hs-CRP呈负相关(r=-0.678,P<0.05);病程、ABI、脉压、hs-CRP和肌酐是高血压合并MAU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AU与ABI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MAU、ABI的筛查有助于临床对无症状但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早期检测;可以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更为无创、简便而客观的依据。
作者:艾山江·吾马尔;买买提·阿布都热依木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长期团体性康复活动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失能或失智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适合老年人的健康运动处方。方法长春市某日间照料中心36名老年人在专业物理治疗师的监护下进行每周1次、每次60 min,总计6个月的团体康复活动,对仅持续3个月活动组、持续6个月活动组的肌力、关节活动度(主动、被动)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5项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持续参与六个月组在肌力、主动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功能与平衡能力有显著的进步,仅参与三个月组在活动介入中止后平衡能力有显著下降情形。结论长期团体康复活动能有效改善老年人肌力、主动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功能与平衡能力,且活动效果具有持续性。
作者:刘巍;孟泰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多寻求手术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因其直接接触椎间盘及后方骨赘对脊髓的压迫,常能达到彻底的减压效果,同时保证椎体良好的骨性融合,维持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手术方式。颈椎前路手术方式分为融合性手术与非融合性手术。融合性手术历来被认为是颈椎前路手术方式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类型分为:单纯植骨组,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组,钛网钛板内固定组,椎间融合器( Cage)和椎体间零切迹ZERO-P组。非融合性手术是上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方法,目的是保留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对年轻患者适用。本文通过对各种颈前路手术技术的对比分析,阐明不同术式的优缺点。
作者:张逸;刘国民;胡琦;白云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46例 CHF患者( NYHA心功能Ⅲ~Ⅳ级),应用双平面面积长度法测定左心房大容积(LAVmax)、P容积(LAVp)和小容积(LAVmin),并计算左心房存储容积(LARV)、左心房管道容积( LACV)和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即左心房每搏输出量,LASV)和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 LAAEF);并与30例正常人的上述各参数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CHF组与正常组相比LAVmax、LAVmin、LAVp、LARV、LASV、 LAAEF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而LACV则减低(P<0.01)。②不同心功能级别心衰患者LAVmax、LAVmin、LAVp、LARV、 LACV、LASV、 LAAEF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限制性充盈与非限制性充盈患者比较LAVmax、LAVmin、LAVp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LACV、LASV、 LAAEF则减低(P<0.05),LARV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CHF患者整个心动周期LAV均扩大,左心房管道功能减低、存储功能及助力泵功能代偿性增强;随着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逐渐加重,LAV进一步扩大,左心房管道功能进一步减低,而助力泵功能亦开始减弱。
作者:李如意;王天红;许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承德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健康知识、健康相关行为情况。方法对220名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调查高危人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知识、健康相关行为了解情况。结果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健康知识、健康相关行为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有关。缺乏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指导。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
作者:赵洁;霍明艳;刘坤杰;王天星;赵玲;单伟超;丁振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患者左心室功能( LVF)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EDD)的影响。方法老年CHD患者9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9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采用心脏彩超对入选对象的 LVF及EDD进行检测。 A组采取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每天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连续服用4 w。治疗3 d、1 w、2 w、3 w和4 w时复查以上项目。比较三组治疗前LVF和EDD及A组和B组治疗不同时间的LVF和EDD变化。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前LVF和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治疗前的LVF和EDD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2、3、4 w后A组ED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高峰充盈率( LVPFR)均较B组降低;A组治疗2 w、3 w、4 w后EDD、NEDD、LVEF和LVPFR均较治疗前提高,B组治疗1 w、2 w、3 w、4 w后EDD、NEDD、LVEF和LVPFR亦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CHD患者EDD、NEDD和LVEF均呈正相关(r=0.754,0.772,P<0.05)。结论老年 CHD患者存在EDD 、NEDD、LVEF和 LVPFR等 LVF和EDD指标的降低且瑞舒伐他汀可改善患者的LVF和EDD,而老年CHD患者EDD、NEDD和LVEF均呈正相关,患者EDD的改变可能预测其LVF的改变。
作者:麦宜准;周祥富;梁建;莫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体温水平与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6月1日到2012年5月31日住院的34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资料,结局不良组定义为患者出院时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MRs )≥3分。体温水平按腋温分为四组,分别为≤36℃、36.01℃~36.50℃、36.51℃~37.00℃、≥37.01℃。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体温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发生结局不良359例(10.44%)。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体温中,以低体温组为参比,第3、4体温组发生结局不良的 OR(95%CI)分别为:1.48(1.04~2.11)和3.97(2.46~6.42)。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高血糖、脑卒中病史、高甘油三酯、吸烟、饮酒后,结果显示,相对于低体温组,第3、4体温组发生结局不良的OR(95%CI)分别为:1.51(1.04~2.18)和3.39(2.04~5.61),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性检验为18.9536,P<0.0001)。结论入院时体温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率的风险,并且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建议今后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可采取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6.5℃之下,以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良结局的发生。
作者:周小丹;赵宏林;包成月;李方睿;杨丽荣;白文婷;马龙;刘文波;吕利英;佟伟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综合ICU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综合ICU科收治入院的112例老年AECOPD患者,根据预后状况分为两组,并对其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血清蛋白、pH水平低于存活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存活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高于存活组,有创通气率及合并肺心病患者比例高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老年AECOPD预后影响因素有血清蛋白、血肌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APACHEⅡ评分、有创通气率及合并肺心病。结论老年AECOPD患者若出现血清蛋白较低、血肌酐较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及合并有创通气、肺心病,说明该患者预后状况往往较差,需要引起重视。
作者:吴翔;鲁卫华;张煜;张金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在高血压及其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1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102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1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107例。比较3组的RDW水平,分析RDW与体重指数的关系。再将所有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的RDW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RDW明显高于高血压组,且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所有患者RDW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176,P=0.002);肥胖组RDW水平明显高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P<0.05)。结论 RDW在高血压及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升高,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的预测因子。
作者:孙洁静;李华;王国宏;杨青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检测结肠癌中过氧化物氧化还原蛋白(PRDX)1、2和3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95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标本作为观察组,75例结肠管状腺瘤标本作为对照组,75例距肿瘤边缘>5 cm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组中PRDX1、2和3的表达。结果三组中PRDX1、2和3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 PRDX1、2和3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径、浸润深度、脉管内瘤栓和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中PRDX1、2和3之间的表达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结肠癌术后组织中PRDX1、2和3高表达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三者间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张大伟;姜文清;李吉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