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百令胶囊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及机制

郝文东;王国芳;张彩莲

关键词:百令胶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生活质量,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每次1吸(160ug/4.5ug),每日2次;中药组另加用百令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变化;采用圣乔治呼吸困难问卷( SGRQ)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例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①中药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3%和74.67%( 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第1秒呼气容积(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预计值百分比( FEV1 pred%)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中药组SGR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④治疗后中药组Th17%和Th17/Treg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观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 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常频通气( CMV)治疗失败后行HFOV 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变化、循环指标的变化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均有改善,PaCO2降低,PaO2/FiO2值升高,OI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FOV治疗12h、24h、48h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前后各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组患儿存活20例,死亡10例(33.3%)。结论 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可作为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作者:耿文锦;曹利静;徐梅先;王晓冬;霍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Xpert MTB/RIF在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传染病,据WHO估计在2014年全球有960万人感染结核分枝菌株(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有150万人死于结核病[1]。而近年随着一些免疫疾病的增多和HIV感染的蔓延,结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耐药结核病疫情的出现更是对结核病控制造成了极大困扰[2],新的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3]显示,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中耐多药结核( multiple drugs resistance-tuberculosis ,MDR-TB)率和超级耐药结核( extensively drugs resistance-tuberculosis , XDR-TB )率分别为10.2%和0.7%。而利福平作为一线抗结核药,其耐药发生率更是逐年递增,并常因利福平的耐药而导致抗结核治疗的失败。近年来,随着MTB耐药分子机制的阐明,涌现出许多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药敏检测新方法,新研发的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Xpert MTB/RIF)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原理、敏感性与特异性、假阳性及假阴性、实效性、安全性及应用成本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吴芳妮(综述);黎友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从新分类看肺腺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目前原发性肺癌发病率占据我国十大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男性排名第一位,女性排名第二位,仅次与乳腺癌,而且仍然在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居高不下[1]。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肺腺癌在我国的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焦点[2]。肺腺癌不同于其他肿瘤,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异质性和混合型,主要表现在影像学、放射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多样性。近10年来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的创新,尤其是基因检测技术、肿瘤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外科腔镜技术的普及,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尤其使肺腺癌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

    作者:姚锋锋(综述);刘永靖;于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哮喘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简称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的炎症、气道高反应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目前,针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均以控制哮喘发作为主[1-2],各种控制性药物对于哮喘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作用[2-3]。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气道重塑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4-5]。因此,可通过控制 TGF-β1的下调对哮喘病人做针对性治疗。本文对TGF-β1与哮喘治疗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强调未来可通过TGF-β1的调节为哮喘尤其是伴有气道重构的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1]。

    作者:胡淑慧;王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首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复发因素研究进展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好发于15-34岁青少年,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它不仅仅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问题,同时也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潜在急症。同样,高复发率也一直是PSP诊疗中的重要问题。迄今,如何准确预测PSP复发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多数临床研究认为与PSP复发相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患者体型特点(瘦高体型)、气胸影像学特征、气胸大小、细胞因子、基因改变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研究PSP复发因素意义在于有助于将首次的PSP发作患者进行分级,筛选出高复发风险的患者,为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与之相对的是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本文不予叙述。

    作者:侍管(综述);崔永;常栋(审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哮喘与年龄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起病时间不同的哮喘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哮喘,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其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有学者认为,较之过敏因素,哮喘发病年龄是一个更好的哮喘表型分类标准[1]。哮喘与年龄关系密切,值得深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樊静媛;孙丹雄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三种方法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菌种初步鉴定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三种初步鉴定结核菌种方法的准确度,期望为临床结核病实验室初步菌种鉴定技术的有效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结核内科2013年7月15日至2014年1月14日期间162例临床明确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统计三种方法(方法一:噻吩-2-羧酸肼( TCH)和对硝基苯甲酸( PNB)试验方法二:胶体金法定性检测MPB64抗原,方法三:分枝杆菌分型鉴定)菌种初步鉴定结果,分析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三种方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93.8%(152/162),95.7%(155/162),96.3%(156/162)(P>0.05)。以方法三为标准,方法一和方法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分别为93.8%(150/156),95.7%(154/156)(P<0.01);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分别为50%(1/2),100%(2/2)。结论三种方法均可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菌种的初步鉴定,使用胶体金法定性检测MPB64抗原法更方便、更省时。

    作者:周刚;王易伟;李同心;王静;易学军;廖传玉;聂晓平;钟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支气管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性,54岁,系“咳嗽、咳痰、气喘伴发热二十余日,加重一周”入院。患者在广东打工并从事建筑搬运工作。二十余日前开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伴气喘,痰量不多,多为白色粘痰,未见痰中带血,呼吸时自觉可闻及“拉风箱”音,体温偏高,曾多次自测体温达39℃。开始仅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但效果欠佳。2015.01.07日患者就诊于当地诊所,考虑“支气管肺炎”可能,予“来立信”诊断性抗炎治疗七日无效,2015.01.14日决定从打工地回河南老家继续治疗,回家路上气喘症状明显加重,无法正常活动,途中急诊就诊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该科行胸部CT提示右主支气管腔内占位影,右主支气管完全闭塞,右全肺不张伴感染,右侧液气胸(见图1,2)。使用抗感染(美罗培南+替考拉林)、平喘(甲强龙)、对症治疗九日,气喘无改善且进一步加重。2015.01.23日患者急诊转入我科,拟行右全肺切除术。

    作者:丁翔;张朝东;华丛书;王文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 A组),GERD患者40例( B组),支气管哮喘合并GERD患者32例( C组),对3组患者行24 h食管pH监测,记录胃酸反流的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H<4的百分比,并行食管测压。结果C组及B组近段、中段远端的食管体部压力低于A组;A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蠕动波传导速度高于C组及B组,反流频数C组低于其他两组;A组酸反流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H<4的百分比和DeMeester评分均少于C组及B组。结论24 h动态PH监测能发现更多的反流时间,卧位pH<4百分比及反流频数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教春;郑林;詹志刚;陈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那屈肝素钙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法舒地尔联合那屈肝素钙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本院诊治的6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法舒地尔联合普通肝素治疗30例,研究组采用法舒地尔联合那屈肝素钙治疗3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同时,研究组在两组治疗后肺动脉血气指标[pH、Pbt(O2)、Pbt(CO2)]较治疗前改善基础上,其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另外,两组咯血、皮肤瘀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均低于10.00%,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法舒地尔联合那屈肝素钙治疗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动脉血气功能,并且对患者未产生不良影响,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剑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5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病例,对其进行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纤支镜表现、病理结果、病原学结果,治疗经过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50例塑形性支气管炎患儿中,2~5岁患儿占48%,18例患儿伴有先心病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气促和发热为主,部分可伴呼吸衰竭。影像学表现以肺不张为主(62%)。支气管镜检查可见黏液栓主要分布于肺左下叶和右下叶,经支气管镜可取出支气管塑型物。塑型物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可见纤维素样改变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47例行支气管镜钳取或吸取内生性塑型物并灌洗,44例(93.6%)成功,16例(34.04%)行2次或2次以上支气管镜检查。43例(86.0%)临床好转或痊愈,3例复发,4例(8.0%)死亡。结论塑形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少见的危重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病死率高。临床上急性起病的患儿伴进行性呼吸困难,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胸腔积液或实变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清除气管内塑型物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桂明;黄晓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百令胶囊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及机制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每次1吸(160ug/4.5ug),每日2次;中药组另加用百令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变化;采用圣乔治呼吸困难问卷( SGRQ)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例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①中药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3%和74.67%( 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第1秒呼气容积(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预计值百分比( FEV1 pred%)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中药组SGR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④治疗后中药组Th17%和Th17/Treg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郝文东;王国芳;张彩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喘息型肺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9),两组患儿均行平喘、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给予可必特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为72.97%(2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气喘、咳嗽、肺部啰音及喘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0.01);(3)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IL-4、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来提高疗效。

    作者:李旭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以胸闷气喘为表现的狼疮危象1例

    患者,女,56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和活动后胸闷气喘于2014-10-28就诊于外院,当时高体温38.5℃,血常规:WBC 7.7×109/L, N%78.4%,Hb 88g/L;考虑肺部感染,予以头孢替安联合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7天,患者咳嗽、咳痰稍好转,但胸闷和气喘进行性加重,并仍有发热,遂于2014-11-05来我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余,近4年口服氯沙坦钾50mg,qd。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年余,未予以正规诊治,长期口服清络通脉片。近1年来,有反复口腔溃疡病史。家族史其姐姐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去世。追问病史,患者于2014年2月曾因反复发热,胸闷、气喘伴双下肢水肿就诊外院,查尿常规发现尿蛋白阳性,当时予以抗炎、平喘和利尿治疗1月后热退,胸闷气喘好转,但蛋白尿没有消失,出院后也未进一步诊治。本次入院查体:T 38.1℃,P 110次/min,R 22次/min,BP 170/100 mmHg。神志清,精神差,端坐呼吸,右肺呼吸音粗,左下肺闻及Velcro啰音,HR 110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未明显异常。四肢关节无畸形和肿胀,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

    作者:张梦;王展;董甲贵;王红;陆月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部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按肺功能检查结果及吸烟情况分为NS组(17例)、S组(26例)和慢阻肺组(17例)。检测患者新鲜正常肺组织匀浆中IL-17的含量、平均肺泡面积和肺腺泡肌型动脉( MA)管壁厚度、肺泡壁、小气道壁及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S组的FEV1/FVC%、FEV1%预计值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慢阻肺组患者的FEV1/FVC%、FEV1%预计值明显降低(P<0.001);慢阻肺组患者的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平均肺泡面积、MA管壁厚度以及肺泡壁、小气道壁、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明显高于NS组和S组,S组明显高于NS组( P<0.05)。结论 IL-17可促进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炎症反应。

    作者:刘淑珍;张卿;郭爱莲;南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硅酮支架与覆膜金属支架并发症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照观察硅酮支架与Z型不锈钢覆膜金属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为临床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因气道狭窄或气道瘘65例患者置入硅酮支架,77例患者置入覆膜金属支架,术后定期支气管镜检查,观察2个月内两组病例的主要并发症。结果硅酮支架组置入分叉型支架45例、沙漏状支架7例、直筒型支架13例;覆膜支架组置入分叉型支架70例、直筒型支架7例。两组并发症比较:痰液潴留硅酮支架50例(76.9%)、覆膜支架61例(79.2%),相差不显著(P>0.05);肉芽增生硅酮支架39例(60.0%)、覆膜支架69例(89.6%),相差显著(P<0.01);支架移位:分叉型及沙漏状支架均无移位,直筒型支架移位硅酮支架2例(15.3%)、覆膜支架6例(85.7%),相差显著(P<0.01);顽固性咳嗽硅酮支架4例(6.1%)、覆膜支架7例(9.0%),相差不显著(P>0.05)。因肉芽增生明显经处理效果差,9例覆膜支架取出支架,硅酮支架未因肉芽增生取出支架。结论硅酮支架与覆膜支架比较,硅酮致肉芽增生较轻,其直筒型移位较少,建议对需长期放置支架的患者,优先考虑硅酮支架。

    作者:陈智德;柯明耀;吴雪梅;罗炳清;沈杰芳;张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以胸腔积液为首诊的肺栓塞1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以胸腔积液为首诊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增强对症状不典型肺栓塞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以胸腔积液为首要临床表现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71例肺栓塞患者中19例出现胸腔积液,占26.76%;大量胸腔积液1例,中量2例,少量16例;双侧胸腔积液2例,单侧胸腔积液17例,其中右侧8例,左侧9例;3例行胸腔穿刺胸水常规化验均为渗出性胸水。结论胸腔积液是肺栓塞的非典型、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上要提高警惕,及时完善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作者:许靖;韩明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淋巴瘤并发脓胸1例

    患者,女,65岁,于2014年5月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发热,发病后就诊当地诊所予“消炎、化痰”治疗后病情加重,转诊当地医院查抗“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均阴性。腹部彩超:肝实质回声稍增粗,胆囊壁毛糙、脾稍大,上腹部多发低回声区,考虑淋巴结,肝、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双下肺斑片影,考虑炎症,双侧胸腔、心包腔积液,肋膈角、心膈角多发结节影,考虑淋巴结影;予行胸腔穿刺术抽出淡红色混浊胸水,胸水CEA正常,胸水ADA 214.1U/L,考虑“结核性胸膜炎”可能性大,予“HRZE”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后无好转,遂转诊我院。查体:消瘦外观,精神疲乏,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肺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8次/min,余未见明显异常。我院胸部CT: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双肺膨胀不全,右侧为著,建议抽液后复查。纵隔内、双侧膈周、前胸壁、双侧腋窝及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肿瘤可能;生化:ALB 24.4 g/L,LDH 890 U/L,ADA 97 U/L;肿瘤标志物:CA125214.60 ku/L, NSE 28.57 ng/mL;降钙素原8.150 ng/mL;入院后行右胸膜活检及胸腔闭式引流术,胸水常规:红色,混浊,比重1.021,细胞数19000×106/L,单核20%,多核80%,葡萄糖0.96 mmol/L,蛋白43.60 g/L,抗酸杆菌阴性,氯化物106.90 mmol/L;胸水LDH 4327 U/L,胸水ADA 515 U/L;血常规:Hb 92 g/L,余正常;PPD试验阴性;右胸膜活检病理:纤维及脂肪组织内见多量淋巴样细胞浸润,轻度异型。免疫组化:CD5(2+), CD21(个别细胞+),CyclinD1(个别细胞+),KI-67 ;(50%+),CD79(4+),CD20(4+),Mum-1(4+), CD43(+), CD3(核散在阳性)。 CD23、MPO、TDT、CD10、Bcl-6阴性,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性)。胸水致病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胸水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无分枝杆菌。胸水 TB-DNA阴性。入院后予抗感染、化痰、平喘、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无好转,确诊淋巴瘤后因病情重,家中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于出院后1周死亡。

    作者:林秀华;沈志勇;陈雨燕;陈晓红;赖国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17,HMGB1和S100 A9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 )患者血清 S100钙结合蛋白 A9(S100A9)、白细胞介素-17(IL-17)、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2例AECOPD患者( AECOPD组)、6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 COPD组)、60例健康研究对象(健康组),分别测定三组的血清IL-17、HMGB1、S100A9水平,同时分析其与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的低于COPD组、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的低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TNF-ɑ、MIP-1ɑ水平显著的高于COPD组、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TNF-ɑ、MIP-1ɑ水平显著的高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0.517、r=-0.385、r=-0.563、r=-0.62、r=-0.435、r=-0.664,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S100A9、IL-17、HMGB1水平显著的提高,并且与患者的肺功能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作者:李莉;王海霞;李为群;胡明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隐球菌病2例并文献复习

    肺隐球菌病(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 PC )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深部真菌病,是免疫受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近年免疫正常的病例报道不断增多。由于PC 的临床症状、体征、肺部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因此易漏诊、误诊。现报道我科、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呼吸内科各1例肺隐球菌病,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殷建团;聂蔚;陈刘通;黄申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