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于洪泉;温娜;纪鹏艳;金宏;王玮瑶;曹志友
目的:了解武汉市城区老年人对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专题小组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640名60岁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67.7%的调查对象确诊患有各种慢性病。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44.5%,不满意度为35.4%,认为一般的占20.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师技术力量薄弱为突出。结论老年人群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以中医药医疗服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是满足老年人群健康需求的必然途径。
作者:付艾妮;朱书秀;祁友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在老年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疗效。方法老年 STEMI行 PCI的患者,分别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血栓事件。观察两组30d 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血管原因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复发严重心肌缺血发生率、冠脉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两组严重出血事件无差异。结论在STEMI PCI患者中,与氯吡格雷比,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血管原因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发生率,同时不增加总体主要出血发生率。
作者:刘大一;王智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关系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择期进行非心脏大手术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59例,根据术后1 d内是否发生 POCD 分为 POCD组(28例)和非 POCD组(31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和术前、术后1、6 h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DM年限、术中出血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CD组术后1、6 h的IL-1β、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非 POCD组术后1、6 h仅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POCD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明显高于非POCD组(均P<0.05);高龄、DM病程、血清IL-6水平、术前胰岛素抵抗是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心脏手术老年T2DM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可能与POCD发生有关;应对高龄、DM病程较长、术后炎性因子IL-6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加以重视,预防POCD的发生。
作者:曹咏梅;陈静;李萍;黄娟丽;张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线粒体在不同的细胞中密度不同,在代谢活跃的细胞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大量表达。氧化性损伤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已经成为衰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视网膜疾病之间存在联系。1线粒体是细胞功能和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腺苷三磷酸,控制细胞代谢和调节细胞凋亡,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含有大量的镶嵌蛋白。线粒体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年龄相关性疾病的促成因素。由氧化性应激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发病机制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线粒体对氧化性损伤易感性表明线粒体在视网膜细胞抗氧化防御体系中是一个脆弱的环节〔2〕。
作者:颜世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收治118例老年CHF患者作为观察组,依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标准进行分级:其中Ⅱ级32例,Ⅲ级49例,Ⅳ级37例。另选同时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观察组 CHF症状控制前后 NT-proBNP及Hcy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相关性。结果Ⅱ、Ⅲ、Ⅳ级组的NT-proBNP及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级组均显著高于Ⅱ级组;Ⅳ级组显著高于Ⅲ级组(均P<0.05)。观察组控制后的NT-proBNP及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控制前,LVEF水平显著高于控制前(均P<0.05)。根据Spearman法实施相关性分析,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872,-0.936,0.964,均P<0.05),而NT-proBNP与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与老年CHF患者心功能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李艳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细胞周期相关因子Geminin、组织蛋白酶(Cath)-D和增殖细胞标志物(Ki)67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32例老年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术后组织及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以70例老年慢性宫颈炎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Geminin、Cath-D和Ki67的表达。结果观察组Geminin、Cath-D和Ki67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Geminin、Cath-D和 Ki67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径、是否累及宫颈管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Geminin、Cath-D均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老年子宫颈鳞癌组织中 Geminin、Cath-D和Ki67高表达,三者协同作用对肿瘤的进展有促进作用,术后联合检测Geminin、Cath-D和Ki67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红;尤正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2型糖尿病(T2DM)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在T2DM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环境因素(如饮食)改变是引起T2DM发病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基因的表型,而表观遗传学机制是疾病发生过程中介导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相关性的分子桥梁。目前,对糖尿病表观遗传学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DNA 甲基化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进行,主要是在全基因组扫描与糖尿病相关的DNA甲基化改变,或者是利用特异性引物检测某个已知功能的糖尿病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改变。在糖尿病研究中,尽管实验动物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同源性,但是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基因功能、代谢及生物学特性等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实验动物的研究结论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类糖尿病的特征。本文对近来研究得知的与人类T2DM相关的DNA甲基化改变及其位点的功能以及代谢记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张思佳;乔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从未设任何网站,唯一投稿方式为邮箱投稿,投稿邮箱为:okgood911@126.com 。唯一咨询电话:0431-88923384。唯一汇款方式为邮局汇款,汇款地址:长春市建政路971号《中国老年学杂志》编辑部收,邮编:130061。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老年肺癌患者化疗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该院诊治的老年肺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化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饮食;观察组根据患者胃肠功能给予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 T2~T4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T2~T4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
作者:辛洪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是以拉曼效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子结构表征技术。由于拉曼光谱具有操作简便、测定时间短、灵敏度高、无损伤等优点,使其在医学领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近,由于拉曼光谱仪器的改良和数学方法在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拉曼光谱在肿瘤诊断及发生机制研究方面显示出突出优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王心莉;韩冰;路璐;吴迪;杜烨;范志民;郑超;张海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核桃青皮提取物对Lewis肺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用0、1、2和4μg/L浓度核桃青皮提取物分别或联合顺铂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 Lewis肺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不同浓度核桃青皮提取物作用30 min、3、12、
作者:王爽;于洪泉;温娜;纪鹏艳;金宏;王玮瑶;曹志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 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 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 MODS组 PT、APTT 及 TT较非 MODS 组明显延长, PLT 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 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作者:吴海涛;鲍海咏;侯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关节镜检查或临床证实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低场强MRI情况。结果40例病例在X线平片正侧位上均未见异常,而 MRI检查均呈现 TlW1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上病灶与正常骨组织的对比度更高,显示出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其中隐性皮质下骨折28例,隐性骨软骨骨折9例,隐性骨皮质骨折3例。结论 MRI能敏感显示创伤性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病变特点及严重程度,诊断准确,同时能发现膝关节韧带、肌腱及软骨的损伤,为首选检查手段。
作者:王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基底节区脑出血为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是脑出血常见部位,约占所有脑出血的半数以上〔1〕,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重要死因。外科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重要手段,术中准确找到出血责任血管并确切止血,避免术后再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对13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确切处理责任血管,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升吉;赵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及老化知识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别运用 Kogan 对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Palmore老化知识问卷(FAQ1)对参加培训的195名社区健康管理人员进行对老年人态度及老化知识的调查。结果社区健康管理人员KAOP总分为(154.10±16.06),FAQ1得分(11.32±2.89)(正确率为45.28%),其老化知识水平与对老年人态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对老年人态度正向但老化知识缺乏,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培训迫在眉睫。
作者:杜晓;王志虹;沈军;吴艳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7年,加重1 w入院。患者从2003年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常与劳累相关,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 min,向后背部放散,休息5~10 min症状缓解,静息时无发作。未予进一步诊治。近1w上述症状加重而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高达180/110 mmHg,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20年。否认家族性遗传疾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0/95 mmHg,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叩诊心浊音界无扩大,心律9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柔和的Ⅱ/6级双期杂音,无传导。无双下肢水肿。心电图:V1导联 T 波正负双向。心脏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硬化, E/A<1。冠脉造影结果:冠脉起源正常,呈右冠优势型,左、右冠脉管壁光滑,无明显狭窄性病变。前降支根部发出一迂曲血管,终引流至肺动脉主干,D1对角支、圆锥支及窦房结支,分别发出一支迂曲血管,引流至肺动脉,诊断为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CPF)。见图1,图2。
作者:陈珊;刘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糖尿病( DM)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方面不注重健康,并且生活压力大〔1〕。对比与没有DM的人来说,DM患者更容易形成斑块等,在代谢方面与正常者有一定不同,老年DM也更加容易并发高血压〔2〕。本文探讨氯沙坦和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DM并发高血压的治疗疗效和并发症。
作者:黄莉文;刘冬兰;刘春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瞳孔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80例,非冠心病患者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依据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分为焦虑抑郁组和非焦虑抑郁组,采集患者瞳孔视频,利用瞳孔图像软件计算瞳孔/虹膜值。结果焦虑抑郁组SAS和SDS评分大于非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 P<0.01),焦虑抑郁组瞳孔/虹膜值大于非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P<0.05),非焦虑抑郁组瞳孔/虹膜值大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组 SAS、SDS评分和瞳孔/虹膜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和0.45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瞳孔的变化,提示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紊乱,可以反映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
作者:程杰;张晓刚;毛顺兵;孙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消化性溃疡是指与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相关的慢性溃疡,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5%~10%〔1〕,患者常见于青壮年。但近年研究显示,该病的青年人群发病率明显下降,而老年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3〕。消化性溃疡一般预后良好,但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较为隐匿,患者一般无明显消化系统症状,具有并发症多、病情重的特点,处理不当病死率高达30%〔4,5〕。本文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武胜;李霞;黄玉荣;傅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MCT)1、2在人不同病理级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增殖、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人不同病理级别乳腺IDC标本37例,以肿瘤周围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运用苏木素-伊红( HE)染色作病理诊断分级,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并用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MCT 1、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MCT 1、2在乳腺IDC中均有高表达;其表达量随病理级别的升高逐渐增强。结论 MCT 1、2在乳腺IDC组织中表达增强,其强度变化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倩;何笑冬;舒小镭;文军;李少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