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对邻接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张长春;朱坤;周建生;周新社;牛国旗;吴敏;邵晨

关键词:绝经后女性,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密度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绝经后女性胸腰椎移行处( T12/L1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邻接椎体骨密度( BMD)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绝经后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PVP组(25例)和PKP组(25例)。于术前、术后1 w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westry 评分和伤椎后凸角测量;并于于其围术期和术后达一年以上测量其手术椎体上下各一个椎体的 BMD值。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5.46±7.8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PKP组在脊柱后凸角的纠正和脊柱矢状序列维持方面优于PVP组。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时上一椎体BMD无明显差异(P>0.05),下一椎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上一椎体围术期、随访时BMD无显著差异(P>0.05)。下一椎体围术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PVP和PKP术是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临床疗效显著。经PVP和PKP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患者,术后1年以上手术椎体的下一椎体BMD增加提高了其椎体强度,使下一椎体骨折发生率得以降低,且 PKP相对于PVP更有助于提高下一椎体BMD。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由于生育少子化的后续效应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入住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老年群体”(改革开放后就业的一代)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越来越大,高生活质量( QOL)将成为他们人生的一大追求。本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QOL进行综述。

    作者:吴吉惠;魏红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国老年学杂志》被国内数家数据库、检索性期刊检索机构收录情况

    《中国老年学杂志》被评为第二届北方期刊优秀期刊,吉林省双十佳期刊,以国家重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为主要报道内容的基础研究栏目被评为吉林省学术期刊名栏,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列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收录及列为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学分册》、《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分册》、《中国生物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性期刊摘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九江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九江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在该社区选择524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采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多项体格检查,采用实验室检查患者血糖等信息,了解患者生活情况,学历、教育等状况,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血糖控制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文化程度、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体质指数( BMI)、甘油三酯( TG)水平,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主要与患者学历和住院时间及教育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与DBP、BMI、TG有关,而自我管理与学历和住院时间有关。结论影响九江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多种多样,在控制血糖中应该积极教育,提高对糖尿病的了解,促进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

    作者:郑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风湿性多肌痛诊治现状

    风湿性多肌痛( PMR)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近端肌群(肩胛带、骨盆带肌)及颈肌疼痛和僵硬,化验检查示经细胞沉降率( ESR)显著增快,伴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治疗上常需要长期进行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可合并巨细胞动脉炎( GCA)〔1〕。该病需与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内分泌性及恶性疾病等鉴别〔1,2〕。本文将对老年PMR的诊断和治疗现况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王洁姝;冯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T波峰末间期在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Tp-T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重构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73例 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室速组、室早组和无心律失常组Tp-Te、Tp-Te离散度;以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重构组和非重构组 Tp-Te、Tp-Te离散度;电话随访比较不同结局患者Tp-Te、Tp-Te离散度。结果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发生心律失常者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室速组Tp-Te、Tp-Te离散度高于室早组(P<0.05);与非重构组相比,重构组 Tp-Te、Tp-Te离散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发现,室速组不良结局37例(24.18%),室早组5例(8.33%),无心律失常组0例,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6,P=0.000);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各不良事件组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p-Te间期对心梗后左室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较强预测价值,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

    作者:赵红敏;刘丽娜;王亦文;苏冠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负荷量伊班膦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

    目的:观察负荷量伊班膦酸钠治疗恶性肿瘤转移性骨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给予负荷量伊班膦酸钠6 mg/d,连续用3 d(共18 mg)。观察并记录止痛起效的时间、疼痛评分、生活质量KPS评分、吗啡日耗量、血钙、碱性磷酸酶和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疼痛缓解,缓解率76.7%,疼痛缓解平均所需时间(4.48±0.28)d,治疗后疼痛评分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P<0.01);有7例患者治疗后吗啡每日用量减少20~60 mg。治疗前6例患者血钙增高,治疗后均降至正常范围;不良反应少,未出现肾脏毒性反应。结论伊班膦酸钠负荷量给药止痛起效快,可迅速改善转移性骨痛,减少吗啡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能有效降低血钙及碱性磷酸酶,疗效显著。

    作者:汤虹;王启鸣;赵红星;王莉莉;朱辉;罗素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神经生长因子在体外对木糖诱导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和肿胀的作用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体外对木糖诱导的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和肿胀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模型组培养液中加D-木糖溶液,干预组培养液在模型组培养液基础上加NGF,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模型组晶状体混浊和肿胀程度重,干预组晶状体混浊和肿胀程度较轻。结论在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 NGF 对晶状体有防护作用。

    作者:刘宏伟;王玉清;姜伟;孟岩;张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情况分为功能障碍组(48例,总分≤26)和非功能障碍组(40例,总分>26),根据磁共振(MRI)成像确定患者的病灶部位,分析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功能障碍组梗死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前部、皮层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功能障碍组(P<0.05),两组在内囊的前后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脑中、后动脉供血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大脑半球功能障碍组得分情况与大脑左、右半球,前、后部分及皮层上下具有相关性(r=0.417,0.351,0.308,均 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诊疗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丽丽;符俏;喻锦成;林任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伏立康唑治疗高龄肺真菌感染患者疗效和肝毒性分析

    伏立康唑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的特点,对念珠菌属具有广谱活性,对曲霉菌属真菌有杀菌作用。文献报道伏立康唑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肝毒性和视觉异常〔1〕。伏立康唑的临床试验主要针对血液病、免疫功能缺陷、器官移植术后等成年及儿童患者〔1~4〕,高龄老年患者因为生理性器官功能退变、基础病及并发症多等病情复杂,病死率高,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分析应用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

    作者:南会兰;张蕴;王丽莉;诸葛欣;肖广辉;陈宝元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表观弥散与动态增强MRI在老年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 ADC)结合动态增强MRI对老年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老年乳腺病患者,共计58个病灶,分别进行MR平扫、DWI检查及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其ADC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比三种诊断结果的准确率:ADC 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及ADC值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结果 ADC 值显示91.18%的良性病变(31/34)和95.83%的恶性病变(23/24),诊断率为93.10%(54/58);以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诊断,恶性病变显示出95.83%(23/24),良性病变显示出58.82%(20/34),诊断率为74.14%(43/58);二者结合起来的诊断结果恶性病变显示出95.83%(23/24),良性病变显示出94.12%(32/34),诊断率达到94.83%(55/58)。结论 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对诊断老年乳腺癌都很有参考价值。 DWI检查联合动态增强MRI能有效提高诊断老年乳腺癌的准确率。

    作者:吴标;梁啟棠;麦栩榆;罗学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疗效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 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试验组加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比较治疗1 w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试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0%、9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0%、7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的血氧分压和酸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气分析指标,预后良好。

    作者:潘淼;刘白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三种内径引流管用于老年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引流的疗效

    甲状腺次全切术的创面大、范围广,加之甲状腺组织血供丰富,一旦手术创面出现积血、积液或患者出现术后活动性出血,均会对气管产生压迫,进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危及生命〔1〕。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和缺氧的耐受性差,因此术后充分有效地引流对保证手术疗效和患者生命安全十分重要〔2〕。本研究对比了T管、硅胶管、脑室管在老年甲状腺次全切术后的引流效果,以期寻找适宜的引流管。

    作者:陈治龙;陈丽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以顺铂为基础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中老年宫颈癌患者survivin、MMP-9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以顺铂为基础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老年宫颈癌患者 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96例老年宫颈癌患者,按照自身治疗意愿分为以顺铂为基础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同步放化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rvivin、MMP-9阳性率变化情况、疗效以及随访1年的生存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urvivin、MMP-9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urvivin、MMP-9的表达均降低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83.33%,优于对照组70.83%(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存活46例(95.83%);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存活45例(93.75%),观察组生存率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顺铂为基础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老年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urvivin、MMP-9有关。

    作者:张文周;赵艳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在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D2)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进流质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P)、血浆总蛋白(T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且对老年患者的恢复更加有力,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值得研究及推广。

    作者:邓峰;茅伟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花色苷( Anthocyanins)属于黄酮类物质,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无毒、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理作用,在食品、化妆品、医药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人们每人每天的摄入量是100 mg,远远高于包括杨梅黄酮、芹菜苷元、毛地黄黄酮等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摄入量(23 mg/d),故花色苷的营养价值受到广泛的关注〔1〕。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花色苷能以完整的糖苷形式进入体内,呈现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机能等多种生物学活性〔2〕。本文就结构、稳定性、生物活性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林欢;李修英;杜健;冷吉燕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老年偏瘫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 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 w后,两组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降低跌倒的风险。

    作者:吴运明;郑鹏;楚云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社区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 CHF)多发于老年人〔1,2〕,老年CHF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并且因体力、社会活动及身体症状受到限制,而导致生活质量( QOL )明显下降。研究表明,护理质量对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及改善QOL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探讨社区优质护理对老年CHF患者情绪和QOL的改善作用。

    作者:林小容;王绚璇;龚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Ⅲ级静脉炎模型兔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Ⅲ级静脉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选用20%甘露醇建立实验兔的Ⅲ级静脉炎模型,皮下注射bFGF并与硫酸镁对比,观察炎症反应及VEGF的表达,探讨其对Ⅲ级静脉炎的修复作用。结果bFGF组中VEGF表达24 h达高峰,维持72~120 h,168 h后下降,用药后120 h Ⅲ级静脉炎消退;硫酸镁组VEGF表达24 h达峰值,但分泌量明显低于bFGF组,随即下降至较低水平,168 h静脉炎症明显消退;生理盐水组VEGF表达低下,168 h炎症略消退。结论 bFGF和硫酸镁对Ⅲ级静脉炎均有修复作用,bFGF优于硫酸镁,生理盐水对Ⅲ级静脉炎无修复作用。

    作者:黄利全;陈黎;毛宇飞;姜丽萍;陈桂园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水针刀辅助侧前入路经皮穿刺靶点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水针刀辅助侧前入路经皮穿刺靶点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7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侧前入路经皮穿刺靶点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水针刀辅助侧前入路经皮穿刺靶点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水针刀辅助侧前入路经皮穿刺靶点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严胜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压、血脂及内皮功能等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LEA)与血压、血脂及内皮功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从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0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并统计对比全部入选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BI指标将患者分成四组,即正常组(62例):0.9<ABI<1.4;轻度硬化组(83例):0.7≤ABI<0.9;中度硬化组(37例):0.5≤ABI<0.7;以及重度硬化组(18例):ABI<0.5。分别对比各组患者检测指标情况,并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并研究T2DM患者LEA与各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后,性别、糖尿病病程及高血压病程在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剩余的年龄、家族史、心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FBG、HbA1C、SDP、DBP、TC、TG、LDL-C、ET-1、HDL-C及NO等指标水平在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 ET-1与NO对于T2DM患者的LEA危险度高,为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和P值分别为(5.823和0.000)与(4.784和0.000)。其次分别是家族史(3.248,0.000),体重指数(2.955,0.000),LDL-C(2.588,0.000),心脑血管类疾病史(1.895,0.000),HbA1C(1.799,0.000),TG(1.725,0.000),年龄(1.365,0.058),TC(1.355,0.000),吸烟史(1.302,0.000),SDP(1.164,0.000),HDL-C(1.197,0.000),FBG (1.154,0.000),DBP(1.112,0.000)。其中性别和糖尿病病程以及高血压病程三者被剔除,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 T2DM 患者LEA症状与其血压、血脂及内皮功能等因素关系密切,临床预防与治疗时应重点关注此类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为积极的预后。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单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