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以培;黄文萍;车红英;张素华;黄中莹;陈建西;杨丕坚;李舒敏;卢伟波;罗文意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血清表面活性物相关蛋白D( SP-D)水平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同步收集2011年1~10月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组)患者30例,COPD稳定期(COPD组)患者35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25例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SP-D的浓度,并对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及用圣乔治呼吸问卷( SGRQ)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ECOPD组血清SP-D及SGRQ分值均显著高于COPD组和对照组(P<0.05),COPD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高(P<0.05)。 AECOPD组和COPD组患者血清SP-D均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呈负相关,血清SP-D均与SGRQ分值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P-D可作为判断COPD急性加重期的指标;可能与COPD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及生活质量下降有关;SGRQ是评价COPD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敏感、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符琴;王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异氟烷和异丙酚两种不同的全身麻醉方法对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异氟烷组(Ⅰ组)和异丙酚组(Ⅱ组),每组40例。分别于术前1 d(T1)、术后1 d(T2)和术后5 d(T3)使用简易智能量表( 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在T1、T2和T3时间点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患者血清Aβ和Tau蛋白浓度,依据T1时间点有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将患者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分析Aβ和Tau蛋白与老年患者 POCD发生的关系。结果与T1相比,T2Ⅰ组MMSE评分显著降低(P<0.05),T3恢复至T1水平;而Ⅱ组T1、T2和 T3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T1相比,T2Ⅰ组A和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T3恢复至T1水平;而II组T1、T2和T3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Ⅰ组有14例发生POCD (35%),Ⅱ组有6例发生POCD(15%);与T1相比,T2 POCD组Aβ和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T3恢复至T1水平;而非POCD组 T1、T2和T3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异氟烷全身麻醉相比,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的影响较小,可减少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同时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POCD的发生可能与Aβ和Tau蛋白浓度升高相关。
作者:王海滨;孟尽海;邹丽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年人会出现上睑皮肤松弛,眼科医生多行重睑切口切除上睑多余的皮肤、轮匝肌等。但是,对于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由于上睑靠近眉部的皮肤明显较近睑缘的皮肤厚而粗糙,所以传统的重睑切口术后会出现重睑处上下皮肤呈阶梯状,临床效果不甚满意。因此,笔者采用眉下切口行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并观察临床效果。
作者:刘斌;李岩;赵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壁遭到损坏,使血管阻力变大,加上患者体内血糖过高,血液黏稠度较高,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会损害到患者的心脑肾,使动脉硬化,甚至会发生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终导致患者死亡〔1~4〕。所以,要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江洪;刘洪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急性心肌梗死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威胁,然而临床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会由于该病症的不明显性而发生误诊或漏诊等问题〔1〕。本文就急诊复苏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的老年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陈科奇;廖碧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特异性抗原髓鞘碱性蛋白(MBP)68-86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将非特异性抗原ConA刺激和特异性抗原MBP68-86刺激 SD大鼠 MNCs与不同数量的Wistar大鼠 BM-SCs共培养,应用CFSE标记细胞与流式细胞仪相结合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同时检测细胞上清干扰素( IFN)-γ、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和白介素( IL)-10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BMSCs对ConA抗原和MBP68-86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性,随着BMSCs剂量增加,其对淋巴细胞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则增强。 ELISA检测结果显示 MNCs与 BMSCs的比值为1∶20和1∶40时,BMSCs可明显抑制IFN-γ的表达(P<0.05),上调IL-10的水平(P<0.05);MNCs与BMSCs的比值为1∶10时,虽然BMSCs对IFN-γ和IL-10的表达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浓度下BMSCs能上调TGF-β1的表达,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BMSCs可能通过自分泌或调控 MNCs表达的免疫调节因子,如下调IFN-γ的表达、上调IL-10和TGF-β1的表达,从而抑制特异性抗原MBP68-86所致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作者:何展文;李栋方;刘木金;孟哲;李平甘;罗向阳;梁立阳;李文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血清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116例老年 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组(54例)和稳定期组(6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 IL)-6和IL-1β水平。结果 COPD患者CD3+、CD4+和 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加重组老年患者上述指标也明显低于稳定组,而COPD患者CD8+、TNF-α、IL-6和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加重组CD8+也高于稳定组(P<0.05);COPD患者CD3+和CD4+/CD8+均与血清TNF-α、IL-6、IL-1β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且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
作者:韩利红;张国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5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无并发症者12例,合并糖尿病者30例,合并高血压者76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32例;血脂异常者77例,血脂正常者73例。将150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稳定性、内-中膜厚度( 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积分的差异,再依据是否检出颈动脉斑块分为两个亚组,比较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其余三组比较,无并发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降低,稳定斑块率显著升高( P<0.05或P<0.01),而其余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正常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血脂异常组,而稳定斑块率显著高于血脂异常组( P<0.01)。无并发症组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积分均显著小于其余三组,合并高血压组以及合并糖尿病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小于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P<0.01)。血脂正常组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血脂异常组(P<0.01)。未检出斑块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加重其程度和不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颈动脉超声的检查,以及时监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变化,良好地控制脑梗死的发生与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丁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脂蛋白( a)水平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关系。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测253例患者心脏瓣膜情况,分为瓣膜钙化组与非瓣膜钙化组;比较两组间脂蛋白( a)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按年龄分层比较两组间脂蛋白( a)的差异;进行多元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瓣膜钙化组年龄与脂蛋白(a)显著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 值分别为0.002和0.018);按年龄分层后老年患者中脂蛋白(a)显著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 =0.025),非老年患者两组间脂蛋白(a)未见显著差异。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示年龄与脂蛋白(a)是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蛋白(a)可能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健瑜;黄裕立;苏亮;许顶立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断层成像( TUI )技术观察老年女性在静息、大 Valsalva 和缩肛时的肛提肌形态,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的关系。方法51例老年女性(26例POP组,25例对照组),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采集盆底三维容积数据,启用TUI分析。观察肛提肌在静息、大Valsalva和缩肛时的形态改变并测量LUG。结果 TUI技术可在多个连续的平行平面上显示肛提肌的形态,POP组静息、大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的LUG较对照组大(P<0.01)。结论 TUI成像可在连续断层的切面上清晰显示耻骨直肠肌的形态,LUG可作为评价盆腔器官脱垂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晖;叶真;陈树强;刘新秀;甘玲;许翔;曾锦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的80例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给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给予急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的手术、临床表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入院调理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作者:陈政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网织红细胞分类(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 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等参数在乳腺癌患者手术联合化疗后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在患者化疗后监测骨髓造血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乳腺科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行乳房广泛切除或象限切除后,采用AT、CMF或FAC化疗方案,在化疗前和化疗后第3、7、14、21、28天抽取外周血分别检测 RET、HFR、MFR和 IRF,观察各项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第3天外周血RET、HFR、MFR和IRF即出现降低,RET、HFR和MFR持续降低至第14天后开始升高,IRF持续降低至化疗后第7天,随后开始升高。外周血WBC从化疗后第3天持续低至第21天,随后逐渐缓慢升高。结论 RET、HFR、MFR、IRF各参数可以反映手术联合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和开始恢复情况,IRF升高较其他参数出现更早,是造血功能早期恢复的敏感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林;张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给予高纤维营养液对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出现高血糖反应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普通营养液治疗的常规组、接受普通营养液50%+高纤营养液50%治疗的中间组、单纯接受高纤维营养液治疗的试验组,每组25例,对比应用不同营养液对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三组接受治疗前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3d后,试验组血糖明显下降,与中间组、常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三组治疗前APACHE评分大体相近,而在接受治疗后,试验组APACHE评分明显优于中间组、常规组(P<0.05);试验组和中间组,在院期间死亡率为8.0%,而常规组死亡率为32.0%,生存分析也证明实验组、中间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结论高纤维营养液可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并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火少晔;康婷;赵蕴华;姚晓璐;陈红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核转录因子( NF)-κB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包括星形胶质细胞( AC)、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能诱导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炎性介质的表达〔1〕。脑缺血后,NF-κB与AC的活化增殖密切相关,是参与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的重要信号调控因子〔2〕,被许多专家认为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徐思思;张雪竹;刘金凤;孙金平;张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脑卒中后抑郁症( PSD)发生率在脑卒中后的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由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可较长,对病人的各种功能康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及时发现、诊断、评定抑郁程度并给予适当治疗。
作者:李亚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癌( NSCL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 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 Th17细胞占 CD4+T 淋巴细胞的比例;RT-PCR 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中 IL-17及孤独核受体γt ( RORγt )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外周血浆中IL-17的水平。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BMC中IL-17及RORγt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浆中IL-17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之间Th17细胞比例、IL-17 mRNA及IL-17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期患者Th17细胞比例、IL-17 mRNA及IL-17的表达水平较Ⅰ~Ⅱ期患者显著增高(P<0.01)。结论 Th17细胞可能通过RORγt和 IL-17参与 NSCLC的发生,Th17相关指标对 NSCLC 的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司立博;田辉;亓磊;岳韦名;李林;李树海;高存;田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老年患者当中,食管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全球每年死于食管癌患者约为32万人,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急性呼吸衰竭是造成食管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分析研究其危险因素有这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192例,现对其分析结果进行临床评价。
作者:楼洋;陈献国;施亚明;周志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制老年人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方法采用惯性传感技术研制一套基于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磁力计、三轴陀螺仪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通过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融合,使该系统可以输出较高精度的姿态角数据。将受试者测试关节的近端环节固定,惯性传感器通过绑带固定在测试关节的远端环节上。惯性传感器在远端环节运动过程中与其做相同的运动,并记录下实时变化的三维角度值,即关节活动角度值。记录本体感觉测试常用方法———角度重建法中三维的目标角度、重建角度等数据。结果采用国际公认的本体感觉测试装置 BIODEX测试系统测试8名男性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结果与该测试系统获得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能够测试老年人各关节的三维本体感觉,尤其是可以测试小关节本体感觉,能方便携带到康复大厅、病房等场合,在老年人健康评估、康复进程监控、伤残评定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作者:李林;纪仲秋;龚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大鼠糖尿病肾病( DN)模型,生化分析法检测血糖,酶联免疫法测定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肌酐清除率,实时多聚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线粒体分裂、融合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检测线粒体膜电势。结果白藜芦醇治疗对DN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明显降低肌酐清除率和24 h尿白蛋白量(P<0.05),降低线粒体分裂融合相关基因Mfn1、Fis1、Drp1 mRNA表达,提高线粒体膜电势(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影响线粒体动态平衡和功能发挥对 DN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春花;周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现有的药物治疗普遍存在毒副反应多、禁忌证多等问题〔1〕,本文就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老年偏痛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杨丽华;马春;李淑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