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晖;叶真;陈树强;刘新秀;甘玲;许翔;曾锦树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宫颈癌细胞株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和LY294002干预组,干预组再细分为4个亚组,分别以终浓度为5、10、20、40μmol/L 的 PI3 K 抑制剂 LY294002处理人宫颈癌Hela细胞,作用48 h。 Western 印迹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人宫颈癌细胞株 Bcl-2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印迹方法检测发现,对照组宫颈癌细胞株有大量的Bcl-2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在以终浓度为5μmol/L的 LY294002处理48 h后,宫颈癌细胞株的 Bcl-2阳性表达迅速降低( P<0.05),随着LY294002终浓度的升高,宫颈癌细胞株的Bcl-2阳性表达也随之降低。 RT-PCR方法检测 Bcl-2 mRNA时发现,Bcl-2 mRNA的表达也随着LY294002的终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LY-294002能够降低人宫颈癌细胞Bcl-2的表达。
作者:董莹莹;李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萍乡市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接受治疗的存活期>3年的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存活期在1年之内的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应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 QLQ-C30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 P<0.01)。观察组患者疼痛、失眠、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疲劳、腹泻、恶心呕吐、便秘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1),生活质量问卷整体质量分高于对照组,经济困难条目分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萍乡市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存活期较长的人群生活质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症状显著优于存活期较短的人群,患者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占志强;彭济勇;鲁志兵;邱娟;李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离退休老年人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132名离退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离退休老年人的焦虑程度在年龄和家庭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F=7.276,P<0.01;t=3.816,P<0.05),在文化程度和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3.943,P>0.05;t=1.145,P>0.05);离退休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8.641,P<0.001等);正常与焦虑离退休老年人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解决问题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24,P<0.01),自责、退避、幻想与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r=0.418、0.363、0.196,P=0.012、0.027、0.044)。结论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董开莎;程利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研究白藜芦醇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诱导体外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分阶段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含药血清,1 h后,以10 ng/ml IL-1β刺激,24 h后,通过TUNEL法和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以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 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白藜芦醇能恢复OA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并能明显拮抗IL-1β对软骨细胞增殖的抑制。
作者:杨建辉;吕建国;聂会勇;申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前我国老年胃肠肿瘤的患者明显增加,临床对不能手术者首选姑息化疗。由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研究在不增加化疗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化疗效果,对于胃肠癌晚期老年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经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1〕。本文旨在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在老年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可行性。
作者:朱莉;雷艳荣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补脏通络方保护大鼠大血管内皮的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腺佐菌素(STZ)30 mg/kg造模;补脏通络方治疗。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内膜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Ⅳ型胶原表达,检测大鼠空腹血糖( FPG)、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治疗组能明显逆转糖尿病主动脉内膜增厚改变;治疗组Ⅳ型胶原表达水平与病理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FPG显著低于病理组(P<0.01);治疗组较病理组ET显著降低(P<0.01),NO显著升高(P<0.01),ET/NO比值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组降低ET、ET/NO比值,升高NO作用优于低剂量组( P<0.05)。结论补脏通络方对糖尿病大血管内皮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糖尿病糖代谢紊乱及血管内皮的分泌功能有关。
作者:杨化冰;徐丹林;马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成人患病率高10倍〔1〕。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致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安全性备受关注。本文拟分析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陈莉;张童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以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存。在全球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11位,在我国,膀胱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些年来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1〕。尽管当前在膀胱癌的治疗上有了很成熟的治疗方案,但对于其复发和转移仍无好的方法,人们一直在寻找治疗膀胱癌的新方法。10多年前,Reya 等〔2〕提出的肿瘤干细胞( CSCs )学说中提示肿瘤干细胞是维持肿瘤生长、复发以及转移的根源所在,为探索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提供了依据。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膀胱癌干细胞( BCSCs )是一类膀胱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被认为是膀胱癌发生的启动细胞,可以诱发肿瘤的形成, BCSCs 的研究在了解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新的诊疗思路提供依据,而膀胱癌的特异性标志物是BCSCs研究的关键之一。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表达不同的标志物,但有些表面标志物却在不同的干细胞中均有表达。当前研究的CSCs分子标志物并不是特异性的标志物而仅仅是相关的标志物。目前国内外BCSCs标志物的研究较少,本文着重对用于BCSCs的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BCSCs的认识,为膀胱癌新的诊疗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王海明;石爱平;许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老年患者当中,食管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全球每年死于食管癌患者约为32万人,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急性呼吸衰竭是造成食管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分析研究其危险因素有这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192例,现对其分析结果进行临床评价。
作者:楼洋;陈献国;施亚明;周志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1〕。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且易复发。本研究观察苦碟子注射液联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
作者:李敬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 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 Tp-Ted)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已收治的140例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心律失常类型分为三组,室性心动过速组42例,室性早搏组72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6例,分析比较各组Tp-Te间期及Tp-Ted情况。结果三组之间性别、年龄、BMI、Killip分级、吸烟、饮酒、高血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FPG、Tp-Te、Tp-Ted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 TG、CHOL、LDL-C、K+、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p-Te间期和Tp-Ted可用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作者:刘斌;周咏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 CHD)合并代谢综合征( MS)患者的血脂代谢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被收治的符合标准的CHD患者共89例,按照是否合并MS分为合并MS组(43例)和非MS组(46例),测定入选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和冠脉狭窄指数,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来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合并MS组患者在BMI指数、高血压患病率上明显高于非MS组;合并MS左回旋支狭窄指数高于非MS组(P<0.05);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的狭窄指数比非MS组稍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MS组总狭窄指数高于非MS组( P<0.05)。合并 MS 组患者的 FBG、LDL-C、TG、TC、ApoB 及 UA 明显升高,其中 LDL-C、ApoB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ApoA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MS的CHD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和冠状动脉狭窄更加显著,应及时进行干预。
作者:张若青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骨质疏松导致老年人骨组织的力学强度下降,在遭受轻微外力或者甚至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椎体压缩骨折。此类骨折的治疗,切开手术往往因老年人全身情况差、基础疾病多、骨质疏松内固定易失效而受到限制,只能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如严格卧床休息防止椎体塌陷、口服止痛药物、腰围保护等,但是卧床休息导致失用性骨质疏松,加速骨质脱钙,形成恶性循环。作为微创技术,椎体成形术( VP)和后凸成形术( PKP)可起到迅速止痛和稳定脊柱力学结构的作用,打破恶性循环,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脊柱功能恢复。本文对比PKP和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遥伟;王树金;吴树华;孔丹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乌司他丁对细菌脂多糖( LPS)干预的内皮祖细胞( EP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鉴定为正在分化EPCs。接种等量EPCs到96孔培养板,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LPS(100 ng/ml)孵育组、乌司他丁-1组、-2组、-3组(相应采用100、200、400 IU/ml乌司他丁),应用 MTT比色法观察其增殖、迁移功能。结果 LPS可使 EPCs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P<0.05),加入乌司他丁后其增殖OD值均有提高(P均<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PCs迁移OD值在与 LPS共孵育后明显降低(P均<0.05),与乌司他丁作用后,EPCs迁移能力较LPS组明显改善,亦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LPS对 EPCs的损伤,提示其有可能改善G-杆菌所致脓毒症的预后。
作者:徐敏;鲍芳;乔鲁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肿瘤侵犯深度、分期及淋巴结、血行转移的关系,在临床预测和判断老年胃癌患者病情进展和转移情况中的评价。方法筛选接受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156例作为研究组,另筛选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常规凝血指标,研究组内不同肿瘤侵犯深度、不同肿瘤分化等级以及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和抗凝血酶-Ⅲ(AT-Ⅲ)、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肿瘤侵犯深度方面,各组间数据显示随着肿瘤侵犯深度增加,患者FIB、AT-Ⅲ、PLT水平也呈现升高趋势(P<0.05);在肿瘤分期方面,各组间数据显示随着胃癌分期的增加,FIB和 PLT也随着相应增长;在肿瘤转移方面,研究组发生转移与无转移患者同对照组比较 PT缩短(P<0.05),有转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组FIB、AT-Ⅲ和PL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存在凝血指标、PLT计数异常,且与肿瘤分期、侵犯深度、淋巴结或血行转移相关性较大,术前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预测老年胃癌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转移情况。
作者:马伟达;王树生;金正贤;鲍乐峰;唐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病患(80周岁及以上)医院获得真菌性肺炎( HAFP)的临床。方法收集并整理2009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入住该院且院内感染真菌性肺炎的高龄老年病患59例(年龄80~95岁,平均年龄86.7岁),依据其痰液培养结果确定具体的诊治方案并选择相应的抗细菌类药物,时时判定实际疗效。结果高龄老年病患的痰液培养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者(35例,59.3%)与光滑假丝酵母菌者(9例,15.3%)占据其中的前两位,两者的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为χ2=119.50,P<O.01;胸部 X线片与 CT检查针对上述病变不具有特异性,其中斑片状阴影者(39例,66.1%)与团絮状阴影者(22例,37.3%)占据前两位;在上述病例当中,同时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为绝大多数(55例,93.2%),大多数的患者(53例,89.8%)有使用2种及以上广谱抗生素类药物的经历;治愈22例(37.3%),好转27例(45.8%),病死10例(16.9%)。结论高龄老年病患HAFP 的发生率持续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而尽早确诊并实施妥善治疗是决定治愈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作者:韩玲;王笑英;干泳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的80例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给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给予急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的手术、临床表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入院调理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作者:陈政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急性肺损伤( ALI )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硫化氢( H2 S)由胱硫醚-γ-裂解酶( CSE)和胱硫醚-β-合成酶( CBS)以L-半胱氨酸为底物合成〔2〕,具有扩张血管的活性,对于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H2 S在炎症反应、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细胞增殖与凋亡、氧化还原状态等方面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3〕。同时,由于炎症反应加剧、细胞凋亡增多、自由基损伤是ALI发生的重要机制〔4,5〕,故H2 S在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H2 S在ALI中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韩波;张立民;李曙光;牛春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种类之一,尤其好发于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此种骨折老年患者死亡率约为15%~20%〔1,2〕。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内固定术〔3~5〕。动力髋螺钉(DHS)、Gamma 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临床常见的4种内固定方式,本研究比较以上4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作者:魏巍;刘军;霍维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