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草苷对黄褐斑小鼠模型SOD、MDA、NO含量及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

应隆;徐丽歌;应倩

关键词:黄褐斑, 甘草苷, 抗氧化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苷( LQ)对黄褐斑模型小鼠的血清和皮肤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活性及一氧化氮( NO)含量及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60只昆明种雌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LQ低剂量组(15 mg· kg-1· d-1)、LQ中剂量组(30mg· kg-1· d-1)、LQ高剂量组(60 mg· kg-1· d-1)和维生素C组。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肌肉注射黄体酮加紫外线照射法致黄褐斑小鼠模型。各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30 d后,检测小鼠血清和皮肤中 SOD、MDA活性和 NO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 MTT)法检测浓度为0.1,1,10μmol/L LQ对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LQ高、中剂量组能明显升高黄褐斑模型小鼠的血清和皮肤中SOD活性(P<0.05,P<0.01),降低MDA、NO含量(P<0.05);对A375人黑素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LQ对黄褐斑模型小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抑制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物产生、减少黑素细胞形成有关。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皮层Nrf2蛋白的表达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数字随机表将15只 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5只。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的同时给予电针组大鼠“百会”、“大椎”两穴30 min电针(深度均为10 mm,连续波,频率3 Hz,电流强度1~3 m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rf2蛋白的表达,采用图象分析系统测定视野中Nrf2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平均光密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层表达Nrf2蛋白的阳性细胞数稍有增多,但尚未有统计学意义,着色亦无明显改变;而电针组可见到大量的Nrf2蛋白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平均灰度显著降低,平均光密度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电针可通过增加Nrf2蛋白的表达来发挥其调节抗氧化酶水平以达到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伤的目的。

    作者:沈梅红;沈洁;舒兆瑞;张莹;穆艳云;李忠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双向干预睡眠障碍与疼痛对妇科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向干预睡眠障碍与疼痛对妇科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妇科手术后患者4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疼痛干预组(对照组)和双向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硬膜外持续镇痛,干预组术后采取硬膜外持续镇痛联合镇静催眠药。主要评估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睡眠状况、免疫和营养状况等指标。结果干预组第1、3天手术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1.82±0.09和1.74±0.12,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平均睡眠时间为(6.09±0.12)h,多于对照组(4.35±0.17)h (P<0.05);干预组术后第7天PSQI为7.05±0.13,低于对照组8.96±0.11(P<0.05);干预组术后3 d和术后7 d免疫球蛋白(Ig)M分别为(509.71±10.64)mg/L和(342.41±8.49)mg/L,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3 d和术后7 d CD4+/CD8+分别为1.33±0.03和1.48±0.02,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3 d和术后7 d白蛋白分别为(47.16±0.11)g/L和(51.04±0.07)g/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进行双向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减轻疼痛,提高机体状况。

    作者:郑晓彬;胡碎钗;张海群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小剂量环孢素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主要以外周血小板单系减少伴或不伴有出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糖皮质激素等一线治疗对多数患者可产生较好的疗效,但仍约有20%~40%的患者表现为对各种治疗无反应,因此难治/复发性ITP 是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孢素A(CsA)是近年来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小剂量CsA 治疗难治/复发性ITP 具有一定的疗效〔2〕。本文分析小剂量CsA 治疗难治/复发性ITP 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石雨薇;陈瑢;丁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自拟中药疱疹止痛灵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为皮肤科与神经内科及中医科常见病、多发病,带状疱疹消退后常后遗顽固性神经痛,中医学称此病为“蜘蛛疮”,“缠腰火丹”,“串腰龙”等,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中医药治疗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应用中药自拟疱疹止痛灵(HNK)治疗PHN,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

    作者:张二力;杨雪芹;高霞;董宇翔;孙术;王绍;李有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NTX)的表达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骨转移乳腺癌患者,33例非骨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30例健康人,分别应用ELISA法测定尿液中 NTX含量,骨转移患者治疗后再次收集尿液标本测定NTX含量。结果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尿NTX含量明显升高,通过有效治疗后下降治疗前尿NTX含量与骨转移负荷、疼痛程度相关,治疗有效的患者骨相关不良事件( SREs)的发生率为20.7%,而治疗无效的患者SREs的发生率高达66.7%,治疗前尿NTX高水平是骨相关不良事件及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采用尿NTX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疗效监测,骨相关不良事件及生存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晶;柳影;吴春娇;程颖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可埋头加压螺钉治疗髌骨C型骨折的疗效

    目的:观察可埋头加压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手术疗效,并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法进行比较。方法将38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为可埋头加压螺钉固定组(HCS)12例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组(TB)26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使用可埋头加压螺钉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P<0.001)和骨折愈合时间(P<0.001),且术后第2天骨折间距明显小于TB 组(P<0.001)。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平均损失、Lysholm 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可埋头加压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法相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骨折间距小,骨折愈合快,不需要二次手术,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等优点。

    作者:杜元良;肖天洁;李海群;杨建军;李志怀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及腹膜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HDF)、腹膜透析(PD)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老年尿毒症皮肤瘙痒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HD组(33例)、联合组(33例)、PD组(34例),在初次透析前后、透析后1、2个月记录患者皮肤瘙痒评分,并检测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PTH)、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透析2个月后比较三组对皮肤瘙痒症的疗效。结果联合组和PD组透析2个月后β2-MG水平、iPTH水平、瘙痒症评分明显低于HD组(P<0.05)。 PD组透析2个月后β2-MG水平低于联合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组透析2月后iPTH水平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 PD组透析2个月后评分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 PD组、联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HD组(P<0.05);PD组有效率高于联合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与腹膜透析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全段PTH、β2-MG水平,缓解患者瘙痒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燕林;安海文;刘琳娜;黄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内皮素1基因rs5370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

    目的:研究内皮素( ET)-1基因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海南省老年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对照156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napshot方法测定rs5370基因多态性。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均可检测出三种基因型GG、GT、TT,三种基因型在实验组中的分布频率为79例(52.7%)、54例(36%)、17例(11.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121例(68%)、47例(26.4%)、10例(5.6%),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等位基因 G 和 T 在实验组的分布频率为212例(70.7%)、88例(29.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289例(81.2%)、67例(18.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脑梗死存在显著关联性,基因型GG可能是脑梗死保护因素,而等位基因T可能是海南汉族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黄达;黄志萍;冯清春;胡少敏;曹桂芬;王兴文;吴碧莹;吴恳;苏春妮;孙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钙网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钙网蛋白( CRT)在大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二维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检测20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CRT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二维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大肠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分析,对有差异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发现CRT在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中表达升高,并通过免疫印迹进一步验证了其准确性。结论 CRT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彭;宋丽娜;师庆红;李玲霞;李洪军;印璞;赵海丰;郭宏华;何成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与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在老年患者骨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与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在老年患者骨关节置换术中效果。方法择期行骨关节置换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Ⅱ~Ⅲ级的老年患者(65~85岁)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与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组(B组),A组应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来进行麻醉维持,B组应用七氟烷吸入加芬太尼静脉注射来实现麻醉维持,两组均同时应用Narcotrend 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 A组收缩压( SBP)、心率( HR)变化均大于B组(P<0.05)。 A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均比 B组延长(P<0.05)。结论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组麻醉维持更平稳,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更少,术后患者苏醒更迅速,该全麻方式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行骨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作者:吕晓红;段宗生;张剑;台永祥;王虎山;麻海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肺鳞癌术后组织中B7-H4、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和p53的表达及关系

    目的:检测肺鳞癌术后组织中B7-H4、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10和p53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117例肺鳞癌术后组织及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46例支气管黏膜鳞化的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B7-H4、USP10和 p53的表达。结果观察组 B7-H4和 p53高表达,而USP10低表达,观察组B7-H4、USP10和p53表达与肿瘤大径、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和是否伴有坏死密切相关。观察组 B7-H4和 p53的表达正相关、USP10和p53的表达负相关。结论肺鳞癌术后组织中 B7-H4、USP10和p53均异常表达,三者对肿瘤进展有明显促进作用,USP10和p53对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B7-H4、USP10均可能通过对p53的调节发挥作用。

    作者:王再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300例诊断明确、年龄>60岁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即进行 TCD 动态监测,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组,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组各100例。各组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方法给予对症治疗,醒脑静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阿托伐他汀组加服阿托伐他汀片。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醒脑静注射液2个疗程治疗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较其他组优出(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34±1.32,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NIHSS评分疗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后基本痊愈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相当,但在治疗结束后其疗效维持更优。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对老年脑梗死治疗作用明显。

    作者:张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与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行PFNA术和DHS术的8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骨质疏松患者,PFNA组47例,DHS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1.5±14.0)min、(138.6±37.5)ml,DHS 组分别为(111.6±20.7)min、(281.5±58.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分别为(13.5±0.8)w 和(14.8±1.0)d,DHS 组分别为(14.6±1.1)w 和(17.7±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良率为87.23%,DHS组为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DHS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及并发症少,对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适合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汤发强;胡世平;吴宏;郑建章;郭徽灵;颜来鹏;许春财;林蕴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胸腺肽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50例

    抗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治疗主要有三联及四联疗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对抗生素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除Hp的药物不断升级,根除的难度越来越大。单一药物根除Hp效果差,阿莫西林的清除率只有20%。克拉霉素是已知抗生素中对Hp作用强的药物之一,其单一疗法及与质子泵抑制剂合用,Hp根除率分别为42%~54%和50%~79%〔1〕。国内外指南以前推荐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方案为一线方案〔2〕。国外有报道Hp明显地抑制胃黏膜局部正常的免疫功能,同时诱导炎症反应,造成局部细胞组织慢性损伤〔3〕。本文旨在观察调节免疫药物胸腺肽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的疗效。

    作者:项荣;张建安;白骕;施京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白细胞介素-6在老年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 IL-6)在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87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入院患者,年龄61~92岁,67例门诊骨密度(BMD)正常的健康人,年龄50~60岁,分别空腹抽取静脉血10 ml,取血清检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 sIL-6)、骨钙素( BGP)、碱性磷酸酶(AKP)、钙(Ca)、磷(P)等指标,同时测定腰椎及股骨颈BMD。结果研究对象BMD随年龄增加逐年下降。 IL-6在 BMD正常人群中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均有随年龄增加和BMD值降低而上升的趋势,和BMD呈明显负相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BGP和AKP含量明显高于BMD正常的健康人,血钙、血磷水平各组变化不大。结论随着年龄增加,BMD逐年下降,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6R明显升高,并促进骨吸收增加,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

    作者:方秀统;李洋;于方;陈国强;俞猛;王立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IL-1β、TNF-α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慢性、进行性以记忆力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理表现为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研究发现,由Aβ诱发的脑组织慢性炎症级联反应介导神经元损伤是AD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1〕;同时,临床上发现AD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白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升高〔2,3〕,因此IL-1β和TNF-α作为介导脑组织炎症病理反应的关键因子,可能为防治AD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本文就IL-1β、TNF-α与AD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雷洪涛;王筠;马淑骅;欧阳竞锋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五味子多糖对脑胶质瘤SHG-44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五味子多糖作用脑胶质瘤 SHG-44细胞后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培养脑胶质瘤SHG-44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五味子多糖1.25、2.5、5 mmol/L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观察五味子多糖作用后SHG-44细胞分泌 VEGF蛋白情况。结果五味子多糖1.25和2.5 mmol/L浓度组SHG-44细胞分泌VEGF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而5 mmol/L浓度组SHG-44细胞分泌 VEGF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子多糖能明显抑制SHG-44细胞分泌VEGF蛋白,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脑胶质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温娜;唐泽波;金宏;张宇;刘兴吉;齐玲;于洪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白细胞介素18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左心室肥厚( LVH)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和控制欠佳相关。另外,神经内分泌激素同样明显影响LVH的发生、发展〔1〕。脂联素( APN)是一种具有类似胶原结构的糖蛋白,在高血压、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其水平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 IL)-18作为一种多效能促炎症因子,能诱导干扰素( IFN )-γ的合成与释放,导致炎症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等。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APN、IL-18水平的检测,旨在探讨APN、IL-18与LVH的相关性。

    作者:李建民;殷屹岗;王叶宝;王立春;朱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中频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肩痛的疗效

    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3〕。如未经干预治疗,疼痛可迅速加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相对于目前的治疗手段疗程长、见效慢,我科采用中频治疗仪配合治疗,疗效明显。

    作者:庞延红;王政医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痰瘀同治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患者多于心脏病及癌症,居三大死因首位〔1〕。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死局限于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方法,对患者预后较差。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其独特见解,其认为痰瘀互结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发病诱因,贯穿着疾病的始终。这为临床确立痰瘀同治的基本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近几年,化痰逐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在消除急性脑梗死发病诱因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2,3〕。笔者将从化痰逐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刘抒雯;刘敬霞;任非非;李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