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远华;朱广旗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当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动作(如绞毛巾、炒菜、扫地等)时加重,在肘外侧存在明显压痛点,但外观却无异常改变.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筋痹、伤筋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由肘部外伤或长期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瘀阻而发病.笔者运用针灸治疗该病多年,创立了解痉拈痛针法,针对网球肘、膝关节炎、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有着立竿见影、针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作者:陈新华;刘飞;李茂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慢性铝过负荷大鼠外周组织的金属离子含量变化.方法 SD大鼠灌胃给予葡萄糖酸铝(A13+ 200 mg/kg),连续20 w,每周连续5d,1次/d,建立大鼠慢性铝过负荷模型.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检测心、肝、脾、肺、肾组织与血浆中,铝、锰、铁、锌、铜金属离子含量.结果 慢性铝过负荷致铝离子在大鼠心、肝、脾、肺、肾中含量明显增加,而在血浆中无明显变化;锰离子在大鼠肝、脾组织中含量明显增加,而在肺、肾组织与血浆中明显下降;铁离子在大鼠心、肝、脾、肾组织中含量明显增加,而在肺与血浆中含量明显下降;锌离子在大鼠心、脾、肾组织中含量明显增加,而在肝、肺组织与血清中明显下降;铜离子在大鼠肝、脾组织中含量明显增加,而在肺、肾组织与血清中明显下降.结论 慢性铝过负荷可致大鼠外周组织锰、铁、锌、铜等金属离子异常变化,但是其相应组织毒性及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郭远新;何琴;余丽娟;雷文娟;王健峰;胡馨月;杨俊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慢性病患者的数量迅猛增长,预计到2020年,慢性病将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不可逆性为重要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我国,COPD造成的疾病负担远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主要与COPD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及我国卫生经济负担分布不均、COPD防控措施不到位有关.COPD的慢病管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国外在该领域已积累许多经验,现将其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供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借鉴.
作者:王瑶;潘旭东;王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护理干预对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按照事先定义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评分方面的差异,以加权均数差(MD)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MSE和ADL的合并效应量及95% CI分别为2.93(2.41,3.45),-1.50(-2.16,-0.84).结论 护理干预可增强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冰;马颖;陈任;秦侠;王晶晶;胡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介质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对照组、非吸入组和吸入组治疗前后血清及诱导痰中IL-8和TNF-α的水平.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治疗前非吸入组和吸入组患者血清中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和痰液中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吸入组与非吸入组比较痰液中IL-8和TNF-α下降更为显著(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8、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轻AE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局部抗炎效果优于全身抗炎效果.
作者:于倩倩;刘颖;蔺红静;于振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我科自2010年以来,收治52例60岁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该组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移位,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效果满意,骨折畸形愈合率低,功能恢复好.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龄60~85岁,左侧18例、右侧34例、伸直型48例、屈曲型4例、均为闭合性移位骨折.伤后1d就诊36例、2d1O例、3d4例、4d以上2例.
作者:郑振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量储库,而且还是体内大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可分泌脂联素、瘦素、抵抗素、TNF-α、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众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及蛋白,其中许多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内脏脂肪组织增加已被公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心外膜脂肪(EAT)作为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近年来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冠心病相关.
作者:秦秀娇;闫百灵;赵慧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来氟米特(LE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神经功能及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制成的完全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制作EAE大鼠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大鼠为50只,随机分为4组:LEF大剂量组(n=12),LEF小剂量组(n=12),甲泼尼龙组(n=12),模型组(n=14).对照组大鼠12只.连续给药14 d,每天观察记录神经功能评分;14 d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百分数,HE染色观察脑、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组EAE大鼠脑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用LEF及甲泼尼龙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有所下降,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减轻,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加(P<0.01),且大剂量LEF疗效优于小剂量LEF和甲泼尼龙(P<0.01);小剂量LEF和甲泼尼龙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EF通过上调CD4+ 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不同剂量间疗效差异显著.
作者:刘晓玲;由玮;左玲莲;宋明君;刘桂霞;石磊;陈永清;孙德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吴茱萸碱对小鼠肉瘤S180细胞肿瘤模型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外周血常规的影响.方法 小鼠左后肢皮下接种S180.接种后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剂量10 ml/kg)、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剂量50 mg/kg)、吴茱萸碱组(给予吴茱萸碱,剂量50 mg/kg).每组小鼠10只.给药结束后,观察抑瘤率,检测血常规.结果 吴茱萸碱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50 mg/kg吴茱萸碱可使抑瘤率达到43.6%左右.吴茱萸碱(剂量50 mg/kg)能升高S180荷瘤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P<0 05),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不大.结论 吴茱萸碱对小鼠在体肿瘤S180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吴茱萸碱作为抗肿瘤药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吴茱萸碱能升高S180荷瘤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立宏;蒋丽娜;石永威;张晓丽;孙黎;罗强;贾天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一氧化氮(N0)是通过激活内皮型NO合酶(eNOS)进行调节的,是对内皮细胞中胞浆钙离子浓度增加反应的产物;钙离子与钙调节蛋白结合以后激活eNOS.实验已经证明钙离子中载体A23187可以导致内皮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增加,随后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浓度减少[1].有趣的是,这些效应在高血压鼠的肾动脉比正常血压鼠肾动脉要低.在几种心血管疾病中,如高血压发现内皮功能失调可以导致NO缺失.NO已经作为血管舒张药物用于促进血管舒张治疗.这是因为通过激活可溶型鸟氨酸活化酶(sGC),NO可以保持血管张力,从而调节血流与血管压力[2].
作者:于翔;李珍;王海亮;周及彤;张维;魏健;徐永强;刘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及LP(a)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9例,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36例(A组),糖尿病肾病(DN)患者83例(B组);正常对照组30例(NC组).检测各组患者LP(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进行单一因素方差分析.119例糖尿病患者组以LP(a)为因变量,与各检测指标作简单线性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获得B组的适临界点(cutoff 值).结果 LP(a)水平在A组、B组升高明显(P<0.01).尿微量白蛋白(UMA)、GGT与LP(a)关系密切.LP(a) 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在适cutoff值为200 mg/L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4%、76.8%.结论 Lp(a)与T2DN密切相关;可以被视为该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有可能成为T2DN的一个早期预防和监测指标.
作者:李友梅;曲志萍;孙咏梅;朱传金;黄仙萍;逄曙光;李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的眼底变化.方法 给6周龄的C57 BL/6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模型建立后5w和10w,分别行眼内压测量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以及免疫荧光血管染色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糖尿病小鼠的眼压升高(P<0.01),ERG的a、b波振幅下降,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糖尿病小鼠视网膜血管异常.结论 糖尿病会导致小鼠眼底发生异常改变.这些病理改变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何峰;雷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临床治疗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预后多不理想,通过合理手段进行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蒽环类抗肿瘤药品为目前治疗乳腺癌佳选择,但相对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导致一线治疗失败.目前铂类联合二线抗肿瘤药紫杉醇和诺维本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本文观察一线化疗失败的老年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进行二线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周毅;周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西酯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谷峰比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坎地沙坦西酯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T/P比值、血压变异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 w和12w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 w和12w后收缩压T/P比值分别为89.5%和90.6%,舒张压T/P比值分别为92.5%和91.7%;观察组治疗后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坎地沙坦西酯片和盐酸贝那普利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坎地沙坦西酯片在改善谷峰比值及血压变异性方面有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梅;李霞;罗荔;窦媛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生殖激素水平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围绝经期妇女就诊患者84例,通过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情绪障碍的评估,根据患者评定结果分为正常组40例,抑郁组21例,焦虑组15例,抑郁+焦虑组8例.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结果 抑郁、抑郁+焦虑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焦虑组(P<0.05);焦虑、抑郁+焦虑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正常、抑郁组(P<0.05);正常、抑郁+焦虑组E2水平明显高于抑郁组,而低于焦虑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汉密尔顿抑郁、焦虑评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生殖激素T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存在正相关(R=5.736,P <0.05);E2与汉密尔顿抑郁存在负相关(R=-0.156,P<0.05);E2与汉密尔顿焦虑存在正相关(R=0.103,P <0.05).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与生殖激素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善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膜性肾病尿蛋白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方法 提取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进行蛋白成分分析、细菌内毒素试验、蛋白溶液的肌酐水平等质量鉴定后,试验组分别按1.0、2.0、4.0、8.0 mg/ml蛋白浓度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48 h,空白组无蛋白,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膜性肾病尿蛋白由56.4%白蛋白、34.6%转铁蛋白、6.9% IgG组成.肌酐水平、内毒素均低于人体正常范围的下限.Hoechst33258染色法分析发现试验组与空白组之间,较大浓度尿蛋白组与较小浓度尿蛋白组之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程度与膜性肾病尿蛋白存在浓度依赖关系.
作者:冯胜军;吴丽丹;刘华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担载丝裂霉素C纳米纤维-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LA/CL 80∶20)的体内降解机制.方法 96枚PLCL试样随机分成5个时间组,分别植入大鼠脊柱肌肉中,在2、4、6、8、12w取出材料及外周组织.测量试件电镜下微观形态、质量及生物降解率变化.结果 (1)载药剂型电镜下微观形态表现为材料孔隙增多,结构疏松化,出现断层,已完全失去材料连续性.(2)载药剂型分子量随聚合物酯键断裂,数值迅速下降,表现为生物降解率增高,随后趋缓.(3)载药剂型经过12w的降解,有失重情况,明显失重发生在6~12w之间.结论 通过共聚的方法,可调控新药物剂型的降解周期及生物降解规律,载药剂型经过12w的降解,电镜下微观形态降解破坏明显.
作者:岳磊;岳鑫;郭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噻托溴铵干粉剂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和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40例COPD患者,噻托溴铵组使用噻托溴铵干粉剂,对照组使用氨茶碱片,总观察时间12w,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痰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果 治疗后徵托溴铵组深吸气量(OI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明显改善,分别增加了102、256、154 ml,TGF-β1阳性率为37.5%,对照组肺功能改善不明显,TGF-β1阳性率为65.0%.噻托溴铵组TGF-β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FEV1与TGF-β1阳性率呈负相关.结论 噻托溴铵能改善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气道重塑,FEV1与TGF-β1阳性率呈负相关.
作者:刘磊;刘彬;朱莉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全身麻醉是通过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症状的过程,但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越来越低时,患者的神志不清等症状逐渐消失[1].七氟烷吸入麻醉也是一种全身麻醉的方法,老年人吸入麻醉苏醒期,常常由于疼痛出现躁动,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挣扎、哭喊或呻吟、无理性言语、妄想思维等行为[2].如何控制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成为目前临床麻醉关注的热点.为此笔者观察了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吸入麻醉老年骨折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作者:安礼俊;胡伟;刘海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 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作者:刘金莎;刘振华;赵丽晶;于波;孙欢;张军智;闫明洲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