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
目的 探讨化瘀解毒中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中药组和柳氮磺吡啶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中药组给予化瘀解毒中药汤剂灌胃,柳氮磺吡啶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灌胃,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21 d后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结果 化瘀解毒中药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和IL-10水平,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修复作用.结论 化瘀解毒中药能够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和表达,并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说明该法对血清IL-4和IL-10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刘彦晶;孟福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起病急、多复发、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对患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和沉重的打击[1].血栓调节蛋白(TM)在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时被释放,是内皮损伤时的一种保护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两者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随脑梗死的发生产生相应的变化.本研究探讨TM、IL-6在急性脑梗死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发满 刊期: 2013年第18期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是神经外科较为严重的急性创伤之一,患者多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临床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预后[1,2].老年患者因各项脏器功能不断减退,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其主要致死或致残原因为颅脑损伤后形成血肿、脑水肿及脑肿胀,致使患者颅内压升高[3].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及时有效地诊断患者伤情是临床手术治疗的关键[4].
作者:黄鑫;马治国;孙永东;任永英 刊期: 2013年第18期
股骨颈骨折为老年常见、多发病,临床多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但是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康复时间长,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差[3].本研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麦鸿飞;冯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Fas、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康脑液高、中、低剂量组,于缺血后2h再灌注6、12、24、48 h后处死,免疫组化法观察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康脑液高、中、低剂量组能下调各时间点损伤侧Fas、Caspase-3蛋白表达.结论 康脑液下调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区神经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马倩;耿倩;薛茜;邹玉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头颅CT复查结果将本院收治的7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出血转化(HT)组和非出血转化(non-HT)组,分析两组患侧CTP的主要参数(表面通透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与健侧对称部位的比值得出相对参数值(rPS、rCBF、rCBV和rMTT)及rPS不同水平的其余CTP参数情况,采用ROC曲线确定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HT的rPS值,并随访HT组rPS不同水平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 HT组的PS和rPS均高于non-HT组(P<0.05),CBF、rCBF、CBV和rCBV均低于non-HT组,除rCBF(P< 0.05),其余均为P<0.01,但两组的MTT和rMTT值无统计学差异(P >0.05);HT组“rPS≥1.72”亚组的CBF、rCBF、CBV及rCBV水平均低于“<1.72”亚组(P<0.05),但两水平的MTT和rMTT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提示rPS值取2.25作为截断点对于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1%和84.3%,曲线下面积是0.849(95% CI=0.738~0.951);HT组“rPS <1.72”亚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1.72”亚组,且变化值大于“≥1.72”亚组,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rPS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治疗效果有关,提示可用于预后预测.
作者:张卫国 刊期: 2013年第18期
认知功能障碍(CI)是世界老年人群中普遍发生的老年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1,2],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1~3].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结果以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一步揭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CI的关系.
作者:王晖;张勇;钱岚;王武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在知情同意且自愿的前提下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分为阿立哌唑组(n =35例)和氟哌啶醇组(n=35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动态变化、治疗8 w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而组间PAN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8 w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阿立哌唑组显著少于氟哌啶醇组.结论 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后者,更适于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作者:陈雄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0例老年肝硬化患者(老年组)、40例中青年肝硬化患者(中青年组)及健康体检老年人群(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组12例伴腹腔积液,28例不伴腹腔积液;中青年组10例伴腹腔积液,30例不伴腹腔积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IL-8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TNF水平,比较组间IL-6、IL-8及TNF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老年组及中青年组,无论有无腹腔积液IL-6、IL-8及TNF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老年组虽高于中青年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老年组及中青年组患者血清IL-6与TNF呈正相关(r=0.45,P<0.05),IL-8与TNF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IL-6、IL-8与TNF水平反映肝脏炎症及肝损伤程度,可通过检测老年肝硬化患者IL-6、IL-8与TNF水平,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观察预后.
作者:李云华;杨鲁华;刘同刚;张蕾 刊期: 2013年第18期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程,致残、致死率高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早期通过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可显著提高治愈率.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26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金旭红;张寿;邢势;陈文远;孔长庚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白细胞介素(IL)-1α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不仅参与炎症反应,而且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实验显示,IL-1α在结直肠癌细胞株中明显高表达,可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并且与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有关[1].临床实验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IL-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2].迄今为止,尚未见结直肠癌中IL-1αmRNA的表达变化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αmRNA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田维军;张鑫;赵金伟;侯波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老年大鼠股骨颈骨折术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血清Aβ1 ~40及海马内抗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的变化.方法 SD老年大鼠35只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K组,n=7)、对照组(D组,n=14)、手术组(S组,n=14).D、S组根据处理时间不同各分2个亚组,D1、D3、S1、S3组(每组7只).Mom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Aβ1 ~40浓度,RT-PCR检测海马内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 学习记忆能力测试表明:S组逃逸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过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S组血清Aβ1~40浓度明显升高,与K组、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Bax mRNA的表达比K组和D组都显著升高(P<0.01),Bcl-2 mRNA的表达比K组显著降低(P<0.01,P<0.05),Bcl-2/Bax值比K组和D组都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老年大鼠股骨颈骨折术后可暂时影响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血清Aβ1 ~40浓度升高以及海马内Bcl-2/Bax比例降低有关.
作者:凌云志;禹莉;梁启胜;李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8期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越来越受到关注.据报道,VAP是医院内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为9% ~ 70%,病死率为50%~69%[1,2].因此,降低VAP发病率、病死率,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人工鼻及密闭式吸痰管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迟红丽;林淑梅;翟旭杰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非选择性血栓抽吸、选择性血栓抽吸与常规PCI 3种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连续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314例,分为常规PCI组、选择性血栓抽吸组、非选择性血栓抽吸组3组.比较3组治疗术中慢血流发生率、术后TIMI计帧分级(帧)、平均使用球囊数、术后1 wEF、术后3个月EF.结果 3组术中慢血流发生率分别是17.39%(8/46)vs 4.83% (9/186) vs 2.43% (2/82),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大大减少(P<0.05);TIMI计帧数(帧)明显减少[(23.52±6.15)vs(21.87±3.58)vs(20.50±3.39),P<0.001],非选择性进行血栓抽吸在预防慢血流发生方面优于选择性进行血栓抽吸和不进行血栓抽吸,选择性进行血栓抽吸又优于不进行血栓抽吸.3组第1周射血分数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5):3组3个月射血分数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01):3组使用球囊数量逐渐减少.结论 STEMI直接PCI中,非选择性血栓抽吸与选择性血栓抽吸、常规PCI相比,不仅能有效降低慢血流现象发生,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在STEMI的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洪云飞;宋丽娟;陈苗;毕珍琼 刊期: 2013年第18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蛋白裂解酶对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1].vWF-裂解酶(cp)可以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控来调节vWF多聚体与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的黏附能力,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2],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其表面的血栓形成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的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而不稳定斑块如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转变为稳定斑块,从而降低其危险性.因此及时准确地鉴别不稳定斑块并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ACS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世雷;刘相飞;丁慧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近年来有报道乌司他丁及生长抑素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AP)能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治疗疗效[1~5].本文旨在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在老年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以期为老年AP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王兵 刊期: 2013年第18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为危重的一种类型,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使AMI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随之出现了再灌注损伤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探讨有效预防和减少直接冠状动脉溶栓介入(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
作者:李特;杨艳秋;徐东升;唐云霞;洪亚琼;姜宏宇 刊期: 2013年第18期
肺腺癌进展到晚期时,肿瘤细胞产生大量肿瘤相关蛋白,且在血清中表达增高,加速病变的进展,此机制可能与肿瘤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进入血清有关[1].吉非替尼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肺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是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对癌细胞增殖和分化有明显抑制[2].本研究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作用.
作者:张晓丽;张爱军;孙丽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随着CTA、MRA、DSA检查的普及率升高,检查中偶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概率增高.据统计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1,2].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诊断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72个未破裂动脉瘤),其中包括2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检查中偶然发现伴随的非责任动脉瘤患者.这些未破裂动脉瘤均经头部CTA或DSA确诊.
作者:朴健民;邬巍;徐宁;罗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外科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标本13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邻近上皮组织中的表达(P<0.05);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VEGFR-3的表达相关(P<0.05);VEGF-C、VEGF-D和VEGFR-3在不同性别、年龄、息肉史及肿瘤史样本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和VEGF-D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是否有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中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C、VEGF-D和VEGFR-3在是否发生淋巴转移的样本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大小、Duke分期、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VEGF-D和VEGFR-3蛋白表达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与结直肠癌的形成、侵袭和转移相关.
作者:徐阳 刊期: 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