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李薇;宋伟;孟莹;崔久嵬
目的 研究心外膜脂肪组织对高龄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疾病(CAD)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50例CAD高龄患者和50例健康高龄志愿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及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Gensini评分(GSS)等评价患者的LVF、EAT、腔体狭窄程度等,分析C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患者CMR特点、心外膜脂肪组织质量与GSS评分相关性、性别和CAD等级对心外膜脂肪组织质量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GSS的范围为2~364,平均63.8±59.4;轻度CAD(GSS≤10)40例(16%),中度CAD(10< GSS≤40)72例(28.2%),重度CAD(GSS >40)138例(55.5%);CAD患者hs-CRP含量为(20.0±25.8)mg/L;其中轻微CAD患者hs-CRP含量[(10.6±15.7) mg/L]较中度[(25.0±34.4) mg/L]或严重CAD[(21.3±23.5) mg/L]的含量少(P =0.02,0.01).CAD患者中60例(24%)左心室衰竭(LVF)≥50%;190例(76%)LVF <50%;所有CAD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质量18.0~163.6 g,平均(54.9±21.4)g,CAD患者中心外膜脂肪组织质量与GSS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177,P=0.01);重度CA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质量较轻度(P<0.001)、中度(P<0.001)C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患者(P<0.001)显著减少;不同性别的两种LVF分类患者的EAT程度相同,而女性CAD患者的EAT质量较男性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重度CAD患者LVF降低者EAT显著降低(P =0.001).结论 高龄患者可借助新的影像学工具监控其心外膜脂肪组织质量变化,对改善CAD高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对EAT影响CAD的机制及其诊断和预测产生积极意义.
作者:张瑾;秦翠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文献报道尸检病例中脾脓肿的发生率在0.2%~0.7%[1].我院1995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3例老年脾脓肿患者,分别采用脾切除术、超声引导下脾脓腔置管引流术等治疗措施,均痊愈出院.1 临床资料病例1:女,69岁,因“左上腹痛伴低热、肖瘦1个月”入院.
作者:孙旭日;李新丰;刘玉琪;陈志量;何鲤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及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该院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CA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与中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PCI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高龄组男性、吸烟及高血脂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而高龄组的脑血管病、肺功能、肾功能、左心功能减退及陈旧心肌梗死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高龄组的病变血管分布情况与中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的左主干病变、闭塞病变、复杂病变、弥漫病变>20 mm、显著钙化病变及Gensini积分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而PCI完全血运重建率则明显低于中年组(P<0.05).高龄组的亚急性血栓、出血、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情况与中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龄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则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结论 高龄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以双支、多支为主,其左主干病变、闭塞病变、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及显著钙化病变相对较多.而PCI治疗CAD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作者:李顺辉;熊强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先后发生退行性变化[1-4].老年人由于牙松动脱落、咀嚼肌功能减退等因素,不便于摄食高纤维素的食物,低纤维素饮食可使大便体积小,缺乏纤维使肠道得不到有效地刺激,肠蠕动减慢,易导致便秘,顽固性便秘日久,在肠腔内形成粪石,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老年人大多喜欢静坐,运动减少,可致胃肠动力减慢,可引起肠道疾病.基于上述原因,老年肠梗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急诊手术比例也随之增加[1-7].
作者:陈丹丹;王杭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丁苯酞对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对精神心理量表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丁苯酞组(40例)、尼莫地平组(40例)和吡拉西坦组(40例),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 w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检测.结果 ①丁苯酞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前后相比,其差异在MMSE和CDR评分较为明显(P<0.05),ADL变化不明显(P>0.05);吡拉西坦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0.05);②三组临床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丁苯酞组、尼莫地平组和吡拉西坦组;③三组均有不良反应出现,丁苯酞组低(15.0%),其次是尼莫地平组(20.0%),高的为吡拉西坦组(25%),但组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 丁苯酞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相比其他临床常用药品更加有效.
作者:邵小鹏;桂树华;胡玲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肝癌模型大鼠肝硬化期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和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实验组按0.2 ml/kg体重静脉注射400 ml/L CCl4橄榄油,2次/w,注射12 w;对照组静脉注射同等量的橄榄油.然后在第4、6、8、10、12周检测两组外周血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 第4、6、8周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实验组血清IL-1β高于对照组(P<0.05),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实验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肝硬化期血清IL-1β、IL-6、TNF-α的变化较为明显,可有效反映疾病的发展转归.
作者:侍阳;宋庆伟;于生才;邹海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减少中老年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因主观危险认知不正确而引起的危险事故,促使中老年人体育锻炼更加科学、持续和健康.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结构包含风险益处、风险担忧以及应对风险的措施,其特点包含不理性、能够控制的程度以及安稳程度;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的认知程度包括不确定性、能够控制和危险性三个程度,大多数男性中老年人风险认知程度比女性深;自身行为、风险控制、自身条件、风险知识等是影响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结论 不同性别和经验差异的中老年人在对大部分体育锻炼风险判定时不具有差异;不同年龄的中老年人在对部分体育锻炼风险判定时具有明显的差异.
作者:李樑;邓陈亮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ICH)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综合治疗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将60例ICH患者随机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各30例.治疗组取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配合针灸,取穴肩髂、肩井、手三里、曲池、合谷、环跳、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配穴进行针灸治疗;药物组单纯口服银杏叶片,脑复康片,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0%,18例完全缓解,无不良反应记录;药物组总有效率达57.0%,8例完全缓解.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药物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ICH后遗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并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小楠;王芳;杨成君;姬朝光;何璐;刘满国;耿玮峥;刘永茂 刊期: 2013年第22期
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老年肺癌患者也有所增加[1].由于老年人本身组织器官的衰老而导致机体状况下降,再加上手术或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患者易产生负面情绪而陷入身心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2],终影响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为了减轻老年患者心理负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实施了系统性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徐琪;郑贸根;赵艾君;张佳琦;杨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近20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众多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属正常范围.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将其命名为正常射血分数心衰(HFNEF)[1].HFNEF的发病率占心衰发病率的50%~55%[2],HFNEF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类似,预后较差.本文观察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HFNEF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及雌激素受体(ER)β亚型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erbB-2及ERβ表达.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中c-erbB-2蛋白为低表达(6.67%),子宫内膜癌中明显增高(75%)(P<0.05),且表达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ERβ在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率为60%,子宫内膜癌中明显降低(38.8%)(P<0.05),且表达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erbB-2蛋白高表达和ERβ的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作者:孙冬霞;孙峰瑞;李彩红;任鹏顺;金东岭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糖尿病(DM)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导致各种感染发生,特别是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弓形虫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1,2],本研究旨在了解DM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按WH0 2006年DM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浆血糖(FPG)≥7.0 mmol/L和(或)服糖后2h血糖(2 h PG)≥11.1 mmol/L”.选2012年3~12月在三甲或二甲级医院住院的DM患者800例,同时期健康人群20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苑文英;李英豪;常文露;葛鹏飞;王新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相关文献表明,国外及国内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布约为45%及57%左右[1].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是预防与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主要方法[2],近年来又出现了电生理治疗、中医疗法等新的治疗方案,且相关临床研究已证明此类方面在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确实有效[3],但还未见两方法联合应用于高年龄患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对神经肌肉电刺激法(NMES)、电针灸法及两法联合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作者:李鹰;赵良梅;陈登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后的162例PAF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胺碘酮对照组,替米沙坦+胺碘酮治疗组(替米沙坦组),瑞舒伐他汀+胺碘酮治疗组(瑞舒伐他汀组)和替米沙坦、瑞舒伐他汀+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治疗后1、6、12个月4组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检测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评价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治疗1个月4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显著抑制左心房内径扩大.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与胺碘酮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治疗12个月后,替米沙坦组、瑞舒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抑制左心房内径扩大、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血脂和CRP水平的效果显著优于胺碘酮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优.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小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对PAF患者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好,并且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抑制CRP水平、缩短左心房内径.
作者:杨溢;陆秀红;刘伟;杨昱;张圭;何静;胡川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恩施硒茶硒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 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后,行恩施硒茶硒多糖灌胃4w,观察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BG)值、胰岛素(INS)值、肝葡萄糖激酶(GK)的活性、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脾脏、胸腺系数的变化.结果 恩施硒茶硒多糖能明显使糖尿病大鼠的FBG降低,MDA的含量减少,脾脏、胸腺系数升高,GK、SOD和GSH-Px的活性增强.结论 恩施硒茶硒多糖具有降低FBG,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的作用.
作者:王振富;钟灵;李玉山;肖本见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状态诱导成骨细胞系MC3T3-E1凋亡中线粒体途径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处理后MC3T3-E1的增殖情况;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JC-1流式细胞学检测线粒体膜电位;DCFH-DA流式检测活性氧簇(ROS)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线粒体Bax表达水平.结果 MC3T3-E1过氧化氢处理后,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呈剂量效应关系,ROS活性和凋亡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 过氧化氢可以增加细胞内ROS水平,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郭宝磊;杨茂伟;梁单;曹军军;杨蕾;郭晓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在老年性瘙痒症病程中,存在着许多介导瘙痒的化学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白三烯、乙酰胆碱、白介素-2等,在瘙痒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和皮损内组胺水平的变化与机体的病理改变有显著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组胺在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病程中的作用.
作者:吕心可;崔迎春;黄宇鹏;李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运动联合骨疏灵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造模组(Model组)、运动组(EX组),骨疏灵组(GSL组)和运动+骨疏灵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附近一团脂肪,其余各组均切除双侧卵巢.术后按不同要求灌胃给药和运动,干预12 w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BGP)、碱性磷酸酶(ALP)和(TRACP)的变化,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结果 与Model组比较,各干预组BGP、ALP均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TRACP值EX组和GSL组数值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EX+ GSL组呈显著性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各干预组BGP、ALP值显著降低(P<0.05)、TRACP数值升高,但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 切除卵巢可致大鼠BGP 、ALP活性降低,TRACP活性升高,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运动及中药骨疏灵治疗均可有效促进骨形成增加,部分抑制骨吸收,两者联合应用表现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表明运动联合中药骨疏灵可减缓骨量的降低速度,防治骨质疏松.
作者:刘建宇;余根秀;魏星临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利用二氮嗪(DZ)预处理骨骼肌成肌细胞,探讨DZ预处理对H202损伤L6骨骼肌成肌细胞的作用.方法 培养L6骨骼肌成肌细胞株(L6SkM),分成正常对照组、H2O2损伤组和DZ预处理组,用HE染色、MTT、LDH检测、免疫组化、流式等方法检测DZ预处理对氧化应激损伤L6骨骼肌成肌细胞的作用.结果 DZ预处理能改善氧化应激损伤L6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减少细胞凋亡,明显提高细胞的生存率.结论 DZ预处理对氧化应激损伤L6骨骼肌成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红霞;薛国钰;刘丽霞;龚淼;张亚楠;邵素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检测中国青海地区藏族人群中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rPN22)基因1123G>C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分析了青海藏族人群中87例散发RA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PTPN22 1123位点基因型.结果在中国青海地区藏族人群中PTPN22 1123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GG、GC及CC,RA组:GG 7(8.0%) GC 34(39.1%) CC 46(52.9%);健康组:GG 4(4.4%) GC44(48.9%) CC 42(46.7%).3种基因型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x2 =2.232,P=0.328).青海藏族健康人群基因频率分布与日本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显著(x2 =37.288,P=0.000),与中国上海地区汉族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显著(x2 =48.234,P=0.000),与中国河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显著(x2=67.181,P=0.000),RA组中各基因型与抗CCP抗体无显著性差异(x2=0.801,P=0.723).结论 青海地区藏族人群中PTPN22 1123G >C基因多态性与RA发病可能无相关性.青海地区藏族健康人群基因频率分布与日本、中国上海汉族及中国河北汉族健康人群比较,PTPN22 1123基因频率分布可能存在差异.青海地区藏族RA组中PTPN22 1123基因型与抗CCP抗体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张培莉;杨发满;刘冀;石荣;卓么才旦;马川;杨青岩;汪元浚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