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循序式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王文

关键词:肺癌患者, 开胸术后, 患侧上肢功能, 上肢功能恢复, 功能锻炼, 实验组, 对照组, 外科护理, 术后第, 统计学意义, 循序渐进, 术后患者, 功能比较, 促进作用, 全麻, 结果, 方法, 差异, 测量
摘要:目的 研究肺癌开胸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循序式功能锻炼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设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在术前日和术后第七天测量患侧上肢功能,对照组行常规术后胸外科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术后胸外科护理加术后全麻清醒后即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七天患侧上肢功能比较P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循序式功能锻炼对开胸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目的 研究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计算患者开始治疗24小时后的乳酸清除率,PSI及CURB-65评分变化率,将研究对象分别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起始乳酸浓度、治疗24小时后乳酸清除率及PSI和CUR8-65评分变化率并比较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治疗24小时后的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呼衰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起始乳酸浓度、PSI评分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清除率及CURB-65变化率存活组明显高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治疗24小时后的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呼衰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结论 治疗24小时后的乳酸清除率是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熊伟;王西华;赵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肺功能的疗效.方法 测定66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肺功能参数,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后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10天后复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肺功能参数.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肺功能各项参数略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有明显改善(P<0.01),FEV1也改变明显(P<0.05),而且治疗后肺功能与对照组治疗后FEV1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功能的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对病情的控制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洪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PT、APT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肺癌组中除PT值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2,P<0.01).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

    作者:姜正华;朱慕云;桑慧颖;吕元文;丁平;卞京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吗啡联合阿托品纤支镜术前用药效果评价

    目的 比较吗啡在纤支镜术前联合阿托品应用与单用阿托品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将120名需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分成A、B两组,术前均常规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A组术前三十分钟肌注吗啡5~10 mg,阿托品0.5 mg.B组术前三十分钟只肌注阿托品0.5 mg.结果 A组在咳嗽程度、缺氧程度、声门开放程度、术后恢复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 纤支镜术前应用吗啡联合阿托品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用阿托品.

    作者:徐萍;谢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及防护

    AIDS和结核病都是传染病,同属于细胞免疫性疾患.HIV/AIDS感染易并发结核病,反之结核病患者具有不良行为易并发HIV感染成AIDS[1].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中1/3合并有结核感染.

    作者:曹英;邓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静脉血栓栓塞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目的 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模型,观察大鼠VTE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方法 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DVT(18只)、DVT-PTE(54只)、正常对照(6只)组.DVT组依据血栓形成时间不同(1,4,7 d)分为D1、D4、D7三个哑组;DVT-PTE组依据DVT和PTE时间不同(1,4,7 d)分为D1P1、D1P4、D1P7、D4P1、D4P4、D4P7、D7P1、D7P4、D7P7九个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显微血管夹阻滞一侧股静脉血流,制备DVT模型;DVT后不同时间分离有血栓的股静脉,摘取血栓,从另一侧股静脉注入栓子,制备DVT-PTE模型.行肺组织VEGF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测定血浆VEGF和bFGF浓度.结果 1、VEGF抗原:对照组主要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表达,DVT-PTE组第1天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胞浆可见表达,第4天肺动脉内皮细胞胞浆可见表达,第4和7天机化栓子中成纤维细胞胞浆有表达.bFGF抗原:对照组主要由支气管平滑肌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胞浆表达,DVT-PTE组第1天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胞浆表达增强,第4和7天肺动脉周围基质和机化栓子内成纤维细胞胞浆可见表达.2、血清bFGF浓度在D1亚组升高,而在D7、D7P4和D7P7亚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VEGF和bFGF参与VTE血栓机化和血管内膜修复.

    作者:冯敏;季颖群;高鹤立;张中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结核性脑膜炎156例的护理体会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严重的类型,其病情变化急骤复杂,病死率高,并发症和后遗症多,因此,严密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对提高该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我科2003年11月~2008年11月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56例,经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谢晓辉;谢文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循序式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肺癌开胸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循序式功能锻炼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设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在术前日和术后第七天测量患侧上肢功能,对照组行常规术后胸外科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术后胸外科护理加术后全麻清醒后即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七天患侧上肢功能比较P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循序式功能锻炼对开胸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王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与中青年结核性脑膜炎各168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依据老年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老年TBM和中青年TBM各168例,从入院前确诊率、症体特征、辅助检查异常情况及治疗转归四方面进行回顾分析,找出老年TBM特点.结果 老年TBM和中青年TBM患者相比,确诊时间:老年组就诊前误诊率高于中青年组,有显著作差异(P<0.05);老年组高热病人明显少于中青年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头痛、视力下降病人少于中青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脑压升高病人少于中青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TBM患者症状不典型,导致入院前诊断时间长,误诊率和死亡率高;对疑似病人应及时反复腰穿行脑脊液检查及头部CT、MRI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万志;田荆芳;宋立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哮喘并发GERD的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纯给予常规经典抗炎、平喘治疗;B组除以上常规治疗外,并加用抗反流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症状缓解情况以及随访一年观察其发病次数.结果 B组治疗后病程及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增加抗反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及减少发作次数,值得推广.

    作者:刀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支气管肺癌腔内放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癌腔内近距离放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选择7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纤支镜引导下放置施源器,模拟机透视下将施源器调至合适位置,实施腔内近距离治疗,DT600~1800cGy/1~3次.结果 23例病灶消失;39例病灶缩小;10例病灶无明显改变或病灶进展.结论 :腔内近距离放疗是一种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作者:李智敏;柯晓玲;汤林;刘琨;王业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博利康尼联合溶液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玉红;刘鹏珍;赵文芳;姚翠玲;乔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信必可都保吸入防治儿童哮喘10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以下简称信必可都保)防治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以来我院门诊诊治的103例患儿,使用信必可都保80/4.5 ug/吸或160/4.5 ug/吸,每日2次,连续应用6个月至1年,自身对照观察大呼气峰流速值(PEF),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信必可都保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及发作次数,能显著提高患儿的PEF,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信必可都保具有良好的疗效,显著改善哮喘患儿的症状,改善肺功能,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作者:余必信;倪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2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37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7例中男性136例(57.4%),女性101例(42.6%);年龄65~95岁,有基础疾病者174例(73.4%),出现并发症者96例(40.5%);173例(73%)有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检查多呈片斑片状模糊阴影;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L)仪66例(27.85%).结论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容易漏诊及误诊,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永红;林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咯血的治疗进展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咯出.24小时内咯血量小于100毫升称为小量咯血,100~500毫升为中量咯血,大于500毫升或一次咯血量大于100毫升称为大咯血.

    作者:吴颖;崔朝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近十几年来,随着各种侵入性操作、呼吸机使用的增多,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普遍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由真菌引起的条件致病菌感染日趋严重,是医院感染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1].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作者:苏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HIV/AIDS并肺胸疾病116例分析

    作者收集了1998年10月至2008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HIV/AIDS病例243例,其中伴有肺胸病变116例,占47.7%.本文就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周俊;杨磊;姚正林;忽立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ECOPD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AECOPD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检测,并与稳定期及8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稳定期及对照组比较,AECOPD患者PLT明显降低(P<0.01),MPV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压积(PCT)降低(P<0.05),PDW明显增加(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作者:常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7年5791例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692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21%;感染以肺部为主,为67.71%,其次是肺外的呼吸道部份,感染率为24.6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0.67%,真菌感染也次之,为18.52%,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与年龄、侵袭性操作和滥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有关.结论 结核病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小兵;徐晓慧;唐秀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经临床实验证实的60例SSS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60例窦缓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SSS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SSS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SSS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谷慧平;宗惠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