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宜江;许栋生;杨如松;邹卫;王科平;马国栋;刘锋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从而掌握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方法 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微量液体稀释与K-B法分别对常用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AMP、AMP/SB、PIP、CF、CFZ、CRM、CPD、CAX、CAZ、CTX、CPE和AZT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PIP/TB和SCF)的耐药率分别是52.6%、34.6%和39.7%、19.8%;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是64%、88.8%,96.2%、75%和96%、87.9%,具有多重耐药特点,但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多种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其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作者:费广鹤;何源沁;徐元宏;王中新;沈继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其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复发率高,易发生猝死.因此做好哮喘患者的健康指导及加强护理,避免或减少发作尤为重要.我科2002~2007年收治了9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党艳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全面评价国产固定剂量复合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2HRZ/4HR)的抗结核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81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HRZ/4HR)和对照组(2HRZ/4HR)观察近期痰菌阴转率、X线病灶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达82.5%和65.7%;满疗程痰菌阴转率各为100.0%和88.6%;胸部X线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灶吸收分别占92.7%和94.3%,两组空洞闭合率分别为63.2%和62.5%;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4例肝功异常.结论 国产固定复合剂是一种安全、高效、易被患者接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抗结核药物.
作者:张晶;赵牧;吕丽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21例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予有创后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9例采用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间患者治疗初基础情况和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等.结果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有创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序贯组较传统组均缩短P<0.05,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在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控制好转,痰液性状改善情况下停有创,序贯无创治疗具有优越性.
作者:王海清;赵杰;贾晓民;翟芳芝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急性加重因素.方法 系统回顾我科2002年10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1274例AECOPD住院病人,逐例统计并核实各级COPD急性加重的因素.结果 1274例病人急性加重因素计有34种.其中,单纯肺/支气管感染者490例(占38.5%),单纯心衰者138例(10.85),肺/支气管感染和心衰同时存在的218例(17.0%),总的肺/支气管感染和总心衰分别是706例(55.4%)和354例(27.8%).分级越重,心衰和感染发生率越高(P<0.01).前十位诱因尚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2例(2.5%)、气胸29例(2.3%)、胸水27例(2.1%)、心律失常29例(2.3%)、药源性16例(1.3%)等.结论 AECOPD诱因很多,肺/支气管感染和心衰足多见的诱发因素.
作者:韩振军;韦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纤支镜检查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行无痛纤支镜检查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接受无痛纤支镜检查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压(BP),心率(HR)无显著变化,对照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明显.结论 无痛纤支镜检查方便、安全、无痛苦,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方贤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AE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NAC组,测定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ET-1含量均低于治疗前,而NO高于治疗前(P<0.05);但所有这些变化均以N-乙酰半胱氨酸组的变化程度更明显(P<0.01).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有助于COPD患者维持体内舒血管因子及缩血管因子平衡,可能对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郭玲;刘涛;时衍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北部湾沿海地区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8例60岁以上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性肺炎呼吸道症状不典型,辅助检查不典型,基础疾病多,病情重,易误诊为其它疾病.结论 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纳差乏力、心悸气促、消化道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肺炎的可能,尽早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以便及时诊治.
作者:宁美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肿瘤患者的治疗及愈后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我科采用微波热疗和胸腹腔化疗联合治疗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们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分子水平抑制DNA合成,阻止肿瘤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复制,同时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抑制DNA双链损伤的修复,改善耐药性;在细胞水平上,热疗有利于化疗药物的吸收与利用,提高肿瘤周边药物浓度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作者:高莉萍;杨红萍;王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非典型病原体在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地位.方法 收集宁波市鄞州区农民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的CAP患者共96例,分别检测就诊时及2~4周后的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农原体及嗜肺军团菌抗体的滴度,以出现4倍及4倍以上的增高为诊断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的初期治疗均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3天治疗效果不佳者,进行抗生素升级治疗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所有患者病情都得到控制,96例患者测出非典型病原体21例,其中肺炎支原体14例,肺炎衣原体4例,嗜肺军团菌3例.但21例患者中有11例单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成功,10例加用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结论 农村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中,非典型病原体占一定的比例,可能以混合感染为主,其初始治疗可不必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作者:彭卫东;汪一萍;俞万钧;杨亚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8例心脏穿透伤救治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心脏穿透伤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8例心脏穿透伤患者中,成功救治5例,死亡3例.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开胸缝合心脏伤口是心脏穿透伤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杰;王树军;张道忠;王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变化.方法 选择正常组3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COPD急性加重期各30例,哮喘缓解期和COPD稳定期各30例.取静脉血,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哮喘IL-13水平分析:急性发作期68.18±2.24(ps/ml)显著高于缓解期43.49±4.04(pg/ml),P<0.01,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45±5.49(pg/ml),P<0.01;COPD IL-13水平分析:急性加重期组51.55±3.16(ps/ml)显著高于稳定期组34.89±2.16(pg/ml),P<0.01.且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L-13参与了哮喘和COPD慢性炎症的形成.
作者:邢爱萍;张奇;李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Toll样受体(TLRs)是新近发现的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表面,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细胞跨膜蛋白受体,亦是病原模式识别受体之一.核因子-κB(NF-κB)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转录调控因子,与多种基因启动子中含有的κB序列结合,发挥转录因子作用,激活多种与细胞生长或凋亡相关的细胞因子转录.TLRs通过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进行模式识别,经一系列信号传导分子终激活NF-κB.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TLRs,TLRs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TLRs/NF-κB通路在肿瘤生物学上的这种新功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查道德;张妍蓓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癌胚抗原(CE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的EBC收集器,收集NSCLC组和正常对照组的EBC,所有对象同时抽血留血清待测.采用非平衡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EBC和血清中CEA.结果 ①肺癌组CEA检测值,EBC为4.52±2.44 mg/L,血清为7.73±3.19 mg/L;正常对照组CEA检测值,EBC为1.62±1.30 mg/L,血清为2.28.±1.30 mg/L,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腺癌组EBC和血清标本中CEA水平分别为(4.91±2.56 mg/L)和(9.17±3.75mg/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NSCLC患者EBC中CEA水平分别为3.32±1.58mg/L、4.11±2.45mg/L、4.75±2.50 mg/L、5.48±2.41mg/L,TNM分期越高,EBC中CEA的水平越高,F=3.12,P<0.05;④肺癌组EBC和血清CEA检测值呈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1.61x-1.51,相关系数(r)=0,8615,P<0.05;⑤肺癌组EBC中CE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1.5%和93.3%,血清中为60.6%和91.1%.肺癌组同时进行EBC和血清中CEA检测,联合敏感性为80.9%,联合特异性85.0%.结论 在EBC中检测CEA水平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判断.
作者:董敬军;陶一江;陈建荣;蔡映云;陶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人群患病率较高,成年男性患病率约为2%~4%[1].OSAHS患者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闭塞,导致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出现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丽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外科手术后的病人由于疼痛、卧床等原因,易并发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单纯用雾化吸入及叩背排痰、吸痰管吸痰均不能很好解决以上问题,采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处理以上并发症,可以起到立竿见影、方便快捷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共107例外科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应用纤支镜治疗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作者:高媛;秦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心静脉导管细,创口小,取代传统胸腔引流管病人减轻疼痛,方便,置管时间长,并可减少感染.我们采用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可以代替传统的引流管行闭式引流,也可以多次抽气,而避免多次胸腔穿刺.本文总结2003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单纯性气胸78例,其中38例为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刘惠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例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28例男16例,女12例.临床症状:咳嗽96.4%(27/28),咳痰53.6%(15/28),咯血28.6%(8/28),气促10.7%(3/28),声嘶7.1%(2/28),胸片无特征性改变;肺部CT在气管、支气管前、侧壁发现散发或多发斑块状结节,突向管腔,部分钙化,结节大小1~7mm.纤维支气管镜下改变:气管、支气管黏膜粗糙,凹凸不平,管壁广泛散在分布米粒样大灰黄色小结节,无蒂.结论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较好,肺部CT,纤维支气管镜有特征性改变,可以确诊.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有必要提高对本病认识.
作者:吴汉刚;梁克诚;梁新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我国肺结核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有许多肺结核病人未能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随着机体免疫力的波动,病灶吸收修复、恶化与进展交替发生,成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口服和静脉抗结核药物不易达到空洞内壁,致使结核杆菌难以被杀死,这类病人的痰中带有大量的结核杆菌,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
作者:董正云;张进玲;方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阶段患者包括家属的特殊服务,是一种对临终患者处置死亡的方式,是对即将离开人世的人给予心理的安慰和关怀,使他们能较为舒适地度过人生的后阶段,护士在此阶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实施的护理行为对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作者:敬晓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