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因调查

韩振军;韦岗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 病因
摘要: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急性加重因素.方法 系统回顾我科2002年10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1274例AECOPD住院病人,逐例统计并核实各级COPD急性加重的因素.结果 1274例病人急性加重因素计有34种.其中,单纯肺/支气管感染者490例(占38.5%),单纯心衰者138例(10.85),肺/支气管感染和心衰同时存在的218例(17.0%),总的肺/支气管感染和总心衰分别是706例(55.4%)和354例(27.8%).分级越重,心衰和感染发生率越高(P<0.01).前十位诱因尚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2例(2.5%)、气胸29例(2.3%)、胸水27例(2.1%)、心律失常29例(2.3%)、药源性16例(1.3%)等.结论 AECOPD诱因很多,肺/支气管感染和心衰足多见的诱发因素.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微卡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和评价化疗并用微卡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10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观察组50例,治疗组以硫酸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力克肺疾片、微卡治疗方案,对照组以硫酸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力克肺疾片的治疗方案,疗程为12个月.结果 全部102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治疗组与观察组分别为76.9%和48.0%,疗程结束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6.5%和56.0%,治疗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治疗组与观察组疗程结束后肺部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84.6%和54.0%,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8.5%和58.0%,治疗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微卡用于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能提高痰菌阴转率,有利于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可作为耐多药肺结核的免疫治疗和化疗的辅助治疗.

    作者:赵顺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肺栓塞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2例肺栓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22例经及时诊断与治疗后,存活20例,死亡2例.结论 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和重视,对具有危险基础疾病的患者,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时治疗,可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莫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T引导经皮穿刺肺结核空洞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肺结核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有许多肺结核病人未能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随着机体免疫力的波动,病灶吸收修复、恶化与进展交替发生,成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口服和静脉抗结核药物不易达到空洞内壁,致使结核杆菌难以被杀死,这类病人的痰中带有大量的结核杆菌,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

    作者:董正云;张进玲;方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非典型川崎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方法 对21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发生率高,手足硬肿及淋巴结大的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发生率高,尚需注意尿常规异常、贫血、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等多系统损害表现.结论 发热≥5d、应用抗生素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董雪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抗纤一号对肺纤维化大鼠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纤一号对肺纤维化大鼠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模型,大鼠处死后分离大鼠肺组织,应用RT-PCR半定量及图像分析方法,对空白组、模型组、抗纤一号治疗组、抗纤一号干预组、泼尼松组TGF-β1 mRNA表达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抗纤一号干预组、抗纤一号治疗组和泼尼松组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抗纤一号干预组、抗纤一号治疗组和泼尼松组均可调控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TGF-β1 mRNA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肺纤维化的程度.

    作者:李国琳;许祥稳;张念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24株肠球菌的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

    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与肠球菌有关的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医院感染中>10%由肠球菌所致[1],其中常见的为尿路感染,其次为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2].

    作者:王志芳;张旭刚;张凤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OPD低氧及肺性脑病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低氧及肺性脑病患者血清中Ang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住院COPD患者45例,采取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将其分为单纯低氧组30例、肺性脑病组15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Ang Ⅱ含量,选择正常对照组15例相比较.结果 与单纯低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肺性脑病组的PaCO2明显升高(P<0.01),PH及PaO2明显降低(P<0.01);单纯低氧组和肺性脑病组Ang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性脑病组AngⅡ明显高于单纯低氧组(P<0.01),肺性脑病组PaO2与Ang Ⅱ呈直线负相关(r=-0.667,P<0.01),PaCO2与AngⅡ呈直线正相关(r=0.651,P<0.01).结论 血清中AngⅡ的检测对肺性脑病的诊治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陈雪英;孙碧云;廖昆灵;何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目的 总结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的急救措施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大咯血患者清除口咽部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采取有效的止血,加强护理.结果 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24例中,仅1例死亡.结论 对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在合理使用止血药物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是抢救窒息成功的关键.

    作者:侯美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某村30年来采石工矽肺回顾性调查

    目的 了解某村采石场农民工粉尘接触30年来,矽肺的发病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1976~2006年某村职业性体检中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30岁来查出矽肺患者28人(6.21%),结核患者17人(3.77%),0+42人(9.31%),尘肺合并结核7人(1.55%),肺部其他疾病18人(3.99%),发病年龄平均49.03年(36~57年),发病工龄平均26.77年(15~37年).结论 采石场生产环境粉尘接触农民工存在着矽肺的危害,并与接触年龄、工龄有关.

    作者:陈文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及体会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新的护理模式的形成.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在手术室已广泛开展.其中新的内容是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随访.而术前访视工作是进行术中护理的纽带.因此,增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术前访视,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以佳状态迎接手术、积极配合手术,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袁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

    目的 探讨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例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28例男16例,女12例.临床症状:咳嗽96.4%(27/28),咳痰53.6%(15/28),咯血28.6%(8/28),气促10.7%(3/28),声嘶7.1%(2/28),胸片无特征性改变;肺部CT在气管、支气管前、侧壁发现散发或多发斑块状结节,突向管腔,部分钙化,结节大小1~7mm.纤维支气管镜下改变:气管、支气管黏膜粗糙,凹凸不平,管壁广泛散在分布米粒样大灰黄色小结节,无蒂.结论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较好,肺部CT,纤维支气管镜有特征性改变,可以确诊.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有必要提高对本病认识.

    作者:吴汉刚;梁克诚;梁新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BiPAP无创辅助通气在哮喘合并高碳酸血症中的应用

    哮喘患者因气道痉挛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和气管扩张剂往往不能缓解病情,造成患者呼吸肌疲劳,二氧化碳持续升高,病情严重恶化;有时患者和家属对气管插管,应用有创呼吸存在疑虑和恐惧,在犹豫中失去治疗机会,造成病情失去控制,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延长,患者承受更多痛苦,有的甚至短期内死亡,给家庭带来不幸.

    作者:姜轶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21例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予有创后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9例采用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间患者治疗初基础情况和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等.结果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有创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序贯组较传统组均缩短P<0.05,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在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控制好转,痰液性状改善情况下停有创,序贯无创治疗具有优越性.

    作者:王海清;赵杰;贾晓民;翟芳芝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微创留置胸管治疗气胸36例

    目的 探讨微创置管闭塞引流治疗气胸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气胸置管治疗资料.结果 36例全部治愈,大部份病人1天内复张,3~5天拔管,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16FR导管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沈卓群;丁惠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细,创口小,取代传统胸腔引流管病人减轻疼痛,方便,置管时间长,并可减少感染.我们采用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可以代替传统的引流管行闭式引流,也可以多次抽气,而避免多次胸腔穿刺.本文总结2003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单纯性气胸78例,其中38例为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刘惠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布洛芬在急性肺损伤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布洛芬应用于急性肺损伤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急性肺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B组(激素组),C组(布洛芬组)每组15例.纪录氧合指数,白介素2(IL-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并发症例数,病人预后等数据.结果 B组C组病人第五天的氧合指数和炎症因子浓度明显较对照组改善,B组的并发症明显比其余两组多,两组病人一周后APACHEⅢ评分和两周内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布洛芬应用于急性肺损伤病人可以提高病人氧合指数,降低炎症因子浓度,但尚无可以明显改善病人预后的证据.

    作者:林小茂;卜会驹;温海洋;陈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北部湾沿海地区老年性肺炎1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北部湾沿海地区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8例60岁以上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性肺炎呼吸道症状不典型,辅助检查不典型,基础疾病多,病情重,易误诊为其它疾病.结论 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纳差乏力、心悸气促、消化道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肺炎的可能,尽早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以便及时诊治.

    作者:宁美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腹腔灌注顺铂联合微波热疗治疗癌性胸腹水的护理

    随着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肿瘤患者的治疗及愈后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我科采用微波热疗和胸腹腔化疗联合治疗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们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分子水平抑制DNA合成,阻止肿瘤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复制,同时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抑制DNA双链损伤的修复,改善耐药性;在细胞水平上,热疗有利于化疗药物的吸收与利用,提高肿瘤周边药物浓度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作者:高莉萍;杨红萍;王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食管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中肺损伤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 应用三维治疗计划比较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sliding window调强(SMLC-IMRT)中肺组织受量上的情况,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理想的计划模式.方法 采用Varian公司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10例食管癌病人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每例均做4个计划5野适形、7野适形和5野SMLC调强、7野SMLC调强,在规定P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前提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肺组织受照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1)采用3DCRT技术时,肺所受的剂量在5野与7野照射技术中基本相同.(2)采用SMLC-IMRT技术时肺所受的剂量在5野与7野照射技术中基本相同.(3)3DCRT和SMLC-IMRT相比较,SMLC-IMRT组肺的平均剂量、V20、V30低于3DCRT,两组有差异(P<0.01),其余无差异.结论 采用3DCRT和SMLCIMRT技术时,5野和7野在肺组织保护上无明显差异;SMLC-IMRT与3DCRT相比可减少肺平均剂量,有利于肺组织的保护

    作者:高劲;程广源;钱立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我院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及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病人住院期间院内呼吸道感染情况.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试验资料.结果 1100例老年住院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346例,占31.4%(346/1100)其中男性238例,女性108例,菌群组成以G-杆菌为主,真菌次之,G+球菌很少,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1%,其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为丁胺卡那.结论 老年病人患严重基础症病,抵抗力低下,易感菌群为G-杆菌,真菌次之.

    作者:张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