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利;李红艳;王静;王江滨
偏侧舞蹈症是指因近端及远端肌肉收缩而引起的肢体快速、不能控制、无目的性的扭动,是许多疾病伴发的一种少见症状.对其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国内外对老年人出现的偏侧舞蹈症研究不多,一般认为老年人偏侧舞蹈症主要由动脉硬化导致的微血管病引起.
作者:徐文苑;黄经纬;谢尊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80%的食管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局部病灶已经广泛浸润和(或)远处转移[1],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老年食管癌患者因体质和年龄问题对联合治疗耐受性差,以放射治疗为主,但放疗的局部控制率与远期生存率都较低,总体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在10%~15%[2].本文拟观察放疗同期胃镜下植入5-FU缓释粒子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疗效.
作者:吴中平;季峰;丁进;汤世伟;纪卫;楼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作用及桑葚提取物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纯种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喂饲全谷物饲料) 和模型组6只(予高脂饮食喂养) ;桑葚组18只,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5、10 g/kg桑葚提取液灌胃,1次/d.各组喂养8 w,于0 w、2 w、4 w、6 w、8 w末采血,测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于8 w末采完血后处死兔,取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胸主动脉、冠状动脉ICAM-1表达.结果 对照组血脂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而模型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2 w末时较实验前及对照组即已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兔胸主动脉壁、冠状动脉壁ICAM-1呈阴性表达,而模型组ICAM-1内皮细胞表达显著增强,且斑块内和中膜平滑肌表达亦增强、表达范围较大.桑葚提取物三组动脉壁ICAM-1表达显示,桑葚低、中剂量组的表达有所减弱,而桑葚高剂量组呈明显的弱阳性表达.结论 ICAM-1参与了AS的形成和发展,桑葚提取物可抑制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AS的形成.同时高脂血症与ICAM-1的表达间可能为一种剂量正相关关系.
作者:王晓杨;毛宇飞;张志琴;余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编制适合测量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和接受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和访谈法收集有关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和接受健康教育的问题.将问题进行规范化叙述,按一定结构编制成问卷,采用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等方法 对问卷进行检测,根据结果 进行修改,编制成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和健康教育的问卷.结果 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7,健康认知、健康情感、健康意志信度分别为:0.739,0.666,0.790;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现状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83,媒体、交流、讲座信度分别为:0.623,0.836,0.818;因子分析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多数项目的 共性方差超过0.5.结论 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试用于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和健康教育的测量.
作者:周非;陈俊钦;刘一平;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与细胞凋亡减少密切相关.存活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家族的成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强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细胞凋亡,是凋亡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因子[1].
作者:艾力·艾尼;史永华;陈涤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按是否颅内动脉狭窄分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5.85±4.305)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24±2.288)(P=0.0001).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显示糖尿病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21;OR=5.375,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颅内动脉多支狭窄有相关性(OR=4.632,P=0.031).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对较重,影响预后.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支狭窄中年龄更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作者:胥海燕;徐丽君;严梅秀;娄秋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大部分心包积液患者由于积液量少不出现临床症状,大量心包积液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心包积液持续数月以上时便形成慢性心包积液.导致慢性心包积液的病因有多种,大多与可累及心包的疾病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00例老年心包积液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作者:常学锋;安莲华;刘莉;伦志军;高长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我科曾收治1例右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高血压三者共同发生的女性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该病例较少见[1,2],故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杨庆晓;闫世军;陈岩;关文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中转开胸的指征.方法 2007年开始我科采用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27例,及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老年NSCLC患者25例.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引流时间及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及术后24 h 疼痛NRS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间淋巴结清扫组数无显著差异.VAT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数、术后置管时间比传统开胸组略少,而手术时间较开胸组略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ATS组疼痛NRS评分低于开胸组(P<0.05),术后引流量也低于开胸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开胸组(P<0.05).VAT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7.4%),需药物控制的心律失常1例,肺内感染1例;开胸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8.0%),其中需药物控制的心律失常及感染各1例.两组均无死亡病例.VATS组中转开胸4例.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NSCLC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长远;王勇;高永生;马春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33ING1对pcDNA3.1-p33ING1转染后的HepG2肝癌细胞p21WAF1/CI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转染组;将pcDNA3.1-p33ING1及空载质粒pcDNA3.1转染到HepG2细胞中,终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RT-PCR检测p33ING1表达;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P21WAF1/ CIP1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p33ING1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p21WAF1/CIP1mRNA及蛋白质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pcDNA3.1-p33ING1的HepG2细胞株,并证实p33ING1影响p21WAF1/ CIP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作者:杨吉利;李红艳;王静;王江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PD-L2)的表达以及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n=30),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30),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30),对照组(n=2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ELISA检测IL-6.结果 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患者PD-L2蛋白表达、hs-CRP、IL-6水平依次升高;AMI组、UAP组、SAP组PD-L2表达及hs-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PD-L2表达与hs-CRP、IL-6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01;r=0.511,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表达上调,可能促进促炎因子hs-CRP、IL-6的分泌,从而提示共刺激分子PD-L2不仅参与冠心病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而且该作用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江玲;刘映峰;吴沛锵;庄丛明;陈君;缪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脑组织钙化在临床头颅影像学检查中并不罕见,常呈点片状分布,一般因不引起临床症状而被忽视,多因颅脑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而小脑大面积钙化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文对一特殊病例进行报道并对小脑钙化的病因进行分析.
作者:高洁;王鸣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舒郁安神方对老年肝郁失眠证候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脑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夹尾刺激+睡眠剥夺复制并评价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模型.然后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脑皮质及下丘脑Glu及GABA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证候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水平显著下降(P<0.01),大脑皮质及下丘脑Glu及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且Glu/GABA比值增高,经舒郁安神方干预后各指标趋于正常范围.结论 舒郁安神方能增强老年肝郁型失眠证候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脑内氨基酸毒性作用有关.
作者:游秋云;王平;吴丽丽;田代志;孔明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长期以来被人们熟知的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具有异味的剧毒气体.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才相继在大鼠、牛和人类等脑中发现含量较高的内源性H2S,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作者:代政伟;晏勇;张华;孟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认知缺损状态.研究发现每年约10%~15%的MCI患者发展为痴呆,而相同年龄的健康老年人每年发生AD的概率为1.0%~2.0%[1].
作者:孟庆慧;张岫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妥洛特罗贴剂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妥洛特罗贴剂2 mg,每日1贴,同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次,每2次/d,对照组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 μg),每日2吸.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缓解药的使用及夜间憋醒次数减少.试验组使用缓解药的中位数为1次,95% CI为0~6次,较对照组(中位数为2次,95%CI为0~28次)明显减少(t=-3.652,P<0.01);试验组夜间憋醒次数(1.3±1.2)少于对照组(2.3±1.4)(t=-5.324,P<0.01);试验后试验组的FEV1为(1.19±0.03)L,较试验前提高了9.1%,明显高于对照组(1.09±0.02)L(t=-11.46,P<0.01);试验组在第2周以后呼气峰流量(PEF)为(225.4±55)L/min,较试验前提高了7.4%,明显高于对照组[(212.4±59.1)L/min](t=-10.313,P<0.001);试验组住院时间 (14.01±1.03)d,短于对照组[(18.75±1.71)d](t=-10.64,P<0.05).结论 使用妥洛特罗贴剂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肺功能,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剑青;方利洲;舒敬奎;赵芝焕;戴路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大鼠骨髓源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 cells,OLC)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 收集5周龄SD大鼠骨髓细胞悬液,加入M-CSF(10 ng/ml)培养24 h后置入不同的诱导培养体系中,即A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B组:M-CSF+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分别于培养3、5、7、9、12 d利用抗酒石酸碱性磷酸酶(TRAP)染色、骨吸收陷窝检测等对获得的OLC进行形态学和功能观察,并进行计数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 均可诱导出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细胞.两组细胞数量均于第7天达到高峰,B组于7、9、12 d获得的细胞数量较A组多(P<0.05);B组骨吸收陷窝数于9、12 d时多于A组(P<0.05).结论 两种方法 均诱导出破骨样细胞,B组诱导OLC的细胞活性和细胞数量高于A组.
作者:何剑全;陈健;林华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复方对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清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组后以MTT法选取该复方药物血清的佳作用浓度,检测ET和NO、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血管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含量.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对细胞内Ca2+浓度([Ca2+]i)和细胞骨架微丝结构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Ca2+]i)浓度升高,NO、EPCR和vWF降低,骨架微丝少但排列有序.结论 该复方可以有效对抗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清干预ECV-304造成的内皮功能障碍,从药物的角度反证了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程少冰;周永红;陈利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B型尿钠肽(BNP)是由心房和心室产生,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一种肽激素,其分布广泛,包括脑、心肺及脊髓等组织,已被逐渐认识其利钠、利尿、扩张血管及松弛平滑肌作用和对抗心室重塑,减少心肌肥厚和心室扩大的作用,且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之间有交互影响.
作者:张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营养状况,探讨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在长寿老人营养状况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MNA营养状况评价问卷对四川省都江堰地区776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并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MNA调查结果 显示长寿老人平均得分为(22.7±2.4)分,其中营养不良者占1.3%,处于营养不良的危险者占63.7%,营养正常者占35.1%.结论 年龄和文化程度是长寿老人营养状况评价的影响因素,另外,该地区60%以上的长寿老人属于潜在营养状况不良,而真正营养状况不良者较少.对于MNA问卷的评价标准是否适合于长寿老人应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文蕾;曾果;吴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