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信息动态

关键词:信息
摘要: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S100A4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S100A4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45例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以RT-PCR法检测病灶中S100A4 mRNA的表达.按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TNM分期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S100A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100A4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大体类型、浸润深度(P<0.01)及淋巴结转移程度(P<0.05)密切相关.TNM Ⅲ/Ⅳ期病例的S100A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病例(P<0.01).结论 S100A4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高表达是胃癌高侵袭能力和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作者:陶致侃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磷酸肌酸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

    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长期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弥漫性纤维化.其主要特点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多型性难治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难度.笔者近几年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肖翠君;刘红梅;张文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及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1].人口老龄化及相伴而来的健康护理问题已经是21世纪我国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重视维护老年人躯体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卫生健康.

    作者:张冉;高玉霞;王桂茹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骶尾旁入路治疗复发性骶前囊肿1例

    骶前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之间的间隙内的肿瘤,也称直肠后肿瘤,其中骶前囊肿为常见,约占骶前肿瘤的74%.成人骶前囊肿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其位置深、周围毗邻关系复杂,不易早期发现,手术难度大.骶前囊肿局部癌变率为8%,感染率为30%.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1例复发性骶前囊肿,现将其临床特点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姜洋;李博;李海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恶性胸水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体外活化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恶性胸水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活性.方法 分离恶性胸水单个核细胞(PEMCs),采用两步贴壁法,获得非贴壁细胞,树突细胞及淋巴细胞是其主要功能细胞成分.IL-2活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S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免疫功能,SP法S-100蛋白染色检测树突细胞.结果 IL-2活化培养7 d后肿瘤浸润树突细胞(TIDC)和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数量明显增加(P<0.01).恶性胸水TIDC经过IL-2活化后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结论 IL-2活化肿瘤微环境中TIDC,使其恢复免疫监视功能,有效地负载肿瘤抗原,协同TIL等其他免疫细胞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黄艳;王红阳;郭继芳;刘飒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复视临床病因分析

    复视是两眼将外界同一物体视为两个物体的现象[1],分为单眼复视和双眼复视,临床上以双眼复视多见,其中老年患者居多.本文收集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老年复视患者53例,就其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老年复视患者53例,男30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1.3∶1,年龄60~76[平均(65.4±5.1)]岁.

    作者:贾莹莹;杨隆艳;王霁雪;徐春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HASTE MRI脊髓成像对骶管内囊肿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 采用常规MRI及MRI脊髓成像对比评价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上以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的坐骨神经痛以及间歇性跛行作为主诉的病人84例,所有病人均于Siemens 3T MRI成像系统上进行腰椎检查.MRI脊髓成像采用半傅里叶单次激发快速自选回波序列(half fourier single shot turbo-spin echo,HASTE),采集参数:TR/TE 4500/828 ms,采集时间4.5 s.采集层厚20~50 mm.结果 囊肿大小不一,大者位于骶1~2水平,58%的病变位于骶2水平.86.9%的病变单发.横断面显示19例含有神经,占29.3%.矢状面显示59例病变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占70.2%.MRI脊髓成像显示蛛网膜下腔及囊肿均呈高信号,病变与蛛网膜下腔的关系清晰.多发和双发的11例中,常规MRI只显示清楚3例,MRI脊髓成像则清晰显示11例病变的数目.结论 常规MRI及MRI HASTE序列能够充分显示骶管内囊肿的形态、位置及是否含有神经、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为手术提供详细的术前依据.

    作者:刘广保;谭子琨;林竹强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阿托伐他汀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兔的心功能改善和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大白兔4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I/R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5只,于手术前1 h对阿托伐他汀组用阿托伐他汀10 mg/kg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开放1 h来制作兔I/R模型;用导管法测定心功能指标,用伊文蓝+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双重染色法分离坏死区于缺血区心肌.结果 假手术组灌注前后LVSP、LVEDP、±dp/dtmax无显著差异(P>0.05),I/R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与阿托伐他汀组LVEDP明显升高(P<0.05),LVSP和±dp/dtmax明显下降(P<0.05);I/R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LVSP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而LVEDP升高、±dp/dtmax下降和心肌梗死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兔心肌I/R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逄丽红;林志国;李鹏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原癌基因Pim-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术后生存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Pim-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食管癌标本进行Pim-3的基因产物测定,并将其与患者生存期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TNM分期、Pim-3表达、侵袭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Pim-3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其中以病理分级和Pim-3表达为重要.结论 Pim-3的高表达预示着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寇炜;赵晋;吴静;窦春江;顾巧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Wingspan支架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

    Wingspan支架是具有弹性、自膨、微导管输送的镍金属支架,是第一个专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ICAD)设计的自膨支架.本文将本科收治的12例Wingspan支架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

    作者:朱吉祥;胡采霞;陈发军;李贵福;罗望池;尤劲松;石尧;马朝晖;张佛明;朱文燕;古振云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肢体动脉栓塞15例治疗体会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截肢或危及生命[1].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患者肢体动脉栓塞病例逐年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来收治的老年肢体动脉栓塞病例.

    作者:程瑞;尚学军;陆旭;周志强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改变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糖尿病(DM)大鼠氧化应激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诱导DM大鼠模型.SD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DM组、正铁血红素Hemin(HO-1)诱导剂组、ZnPP(HO-1抑制剂)组.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EA);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TNF-α和HO-1mRNA表达水平.结果 Hemin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与DM组相比明显增高;而给予ZnPP后DM大鼠MDA含量增加,总抗氧化能力降低;DM大鼠UEA上升(P均<0.01),并随病程延长而加重.Hemin组UEA与DM 5 w组相比已有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ZnPP组大鼠UEA明显增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DM大鼠肾组织TNF-α及HO-1 mRNA表达增加;应用Hemin后DM大鼠肾脏组织TNF-α表达减少(P<0.01).结论提高DM大鼠肾脏HO-1表达水平可以改善肾组织氧化应激状态、延缓肾功能障碍.

    作者:邢邯英;野战鹰;张冬会;付玲娣;裴华颖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切除术术式对术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术式对于二次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在2001~2010年6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接受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甲状腺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恶性,29例(42.6%)患者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39例(57.4%)患者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者全切术和/或合并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轻微的术后并发症,其中%的患者是一过性低血钙.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术式没有必然联系.4例(13.8%)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患者和21例(53.8%)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者全切术和/或合并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结论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甲状腺手术术式没有明显相关,但是,接受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者全切术和/或合并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高.对于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双侧甲状腺全切术应该作为标准的手术治疗术式.

    作者:丁巍;蒋燕;张鹏;张弘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生物反馈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86例疗效

    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 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占10%~23%[1],严重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且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时可导致死亡.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具有简便、无痛、无创、安全的特点,是一种治疗CFC的新兴生物行为治疗方法,本文应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邓罡;张瑛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Ki-67在宫颈癌Ⅲ期化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核抗原(Ki-67)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测定各种肿瘤的增殖活性,是监测人类恶性肿瘤转归的重要指标.已有报道应用其抗体定量分析肿瘤的生长分数、肿瘤的分级、增生程度及预测肿瘤的预后[1].Ⅲ期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宫颈癌分期,化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检测Ⅲ期宫颈癌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旨在探讨其在评价化疗效果中的意义.

    作者:侯军;蔡尚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7例患者化疗同时均口服吉非替尼250 mg,直到疾病缓解时停药,同时选择性配合营养支持疗法、降低颅内压、抗骨转移治疗和止痛等治疗.观察症状变化、近期疗效、肿瘤进展时间、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7例患者CR 3例(11.11%),PR 16例(59.26%),SD 5例(18.52%),PD 3例(11.11%).有效率(RR)为70.4%,疾病控制率(DCR)88.9%.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11.3个月.疗效以不吸烟者为好(P<0.05);性别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生存时间>24个月,5例>12个月,1年生存率29.6%,8例>8个月,8例>3个月.毒副作用主要为腹泻Ⅱ~Ⅲ度、胸面部丘疹、色素沉着等.结论 中晚期肺腺癌应用吉非替尼联合化疗疗效较好且安全,患者的耐受性及顺从性好.

    作者:李沛;王彦荣;李宏宇;王强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天花粉蛋白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临床作用

    目的 探讨天花粉蛋白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天花粉蛋白处理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天花粉蛋白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MDC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Beclin1和LC3蛋白的表达.结果 天花粉蛋白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且此作用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TCS给药后3 h可诱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且这一效果持续到24 h后.结论 天花粉蛋白能够诱导Hela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且自噬活化与Beclin1和LC3蛋白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军;杨慧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85例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心源性猝死(SCD)由于潜在的心脏疾病所引起出乎意料之外的突然的呼吸及循环停止,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及极差的预后,是当前深受重视的临床医学问题之一.现将我院10年来所抢救的85例SCD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旨在识别高危病人,有效预防猝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作者:都斌;王贝贝;陈亚琴;徐荣贵;王雪仙;郑江;张雅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健康睡眠模式对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康复效果观察

    大多数老年人长期伴随疾病而生存,其中睡眠障碍是常见问题之一,患病率高达49.9%[1].长期睡眠障碍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患、记忆力减退等[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法是药物,而药物的长期应用会有许多副作用.非药物干预报道甚少,急需探索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睡眠干预方法.本文针对前期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设计了一套健康睡眠模式,应用于改善老年人睡眠状况,观察其康复效果.

    作者:周会兰;陈长香;邢琰;吴安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2009~2011年医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随着介入性诊断、治疗方法的开展以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医院内感染(NI)有日益增加的趋势[1].NI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病人康复,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死亡[2].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NI的发生,减少医院、患者不必要的损失,本文拟回顾性调查住院NI病例材料,并初步分析其危险因素,以为其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高志玲;王静;李洋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