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周利霞;张娜;高福禄;楚伟;王方娜
目的 探讨苦参总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总碱对VSMC增殖的影响;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苦参总碱对VS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苦参总碱可以使处于Go/G1期的VSMC百分比增高.结论 苦参总碱是一种有效的抗VSMC增殖的药物.
作者:蒋红艳;王贵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时间间隔,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6组:阿司匹林75 mg,每天一次(75 mg/qd)组,阿司匹林100 mg,隔天一次(100 mg/qod) 组,阿司匹林100 mg,每天一次(100 mg/qd)组,阿司匹林150 mg,隔天一次(150 mg/qod) 组,阿司匹林150 mg,每天一次(150 mg/qd)组,对照组.服药7 d后,观察服药前后各组血小板聚集率、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止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组间比较,阿司匹林75 mg/qd和阿司匹林100 mg/qod;阿司匹林100 mg/qd和阿司匹林150 mg/doq比较,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服药前、7 d后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止凝血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阿司匹林75 mg/qd组与阿司匹林150 mg/qd组比较,服药7 d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75 mg/qd和阿司匹林100 mg/qod能起到同样抗血小板作用;同样阿司匹林100 mg/qd和阿司匹林150 mg/qod抗血小板的疗效相同,且较安全.
作者:孙彤;唐海沁;黄晓晖;李结华;刘先进;杨维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喉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喉癌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采用自制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及Terrell喉癌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病人满意度大幅度提高(P<0.05),在进食、精神心理状态、气管套管护理、社会交流技术、生活质量总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喉癌病人适应新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蔡郁;蔡敏;庞爱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介体(Mediator,Med)是RNA聚合酶Ⅱ通用转录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核mRNA合成的活化和阻抑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早是在研究酵母RNA聚合酶Ⅱ转录功能时发现的[1],并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Med复合物的亚基组成及其相关的可能功能活性.
作者:李金东;金成彦;王荣有;孙梅;张兴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女性更年期症状及抑郁发生情况.方法 在唐山市10个社区各随机调查40名45~55岁的妇女,采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和流调用CES-D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82.73%,抑郁发生率15.04%.无职业、月经不正常、伴侣有慢性病或离异、丧偶者、婚姻质量低、认为更年期不可调节等女性更年期发病率高,而有慢性病的女性更年期评分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无职业、伴侣有慢性病或离异、丧偶者、经济收入低下、认为更年期情绪不可调节等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而有慢性病的女性更年期评分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抑郁症状不仅受生理因素影响,还与其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马丽爽;陈长香;李淑杏;窦娜;陈秀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胃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如Ras基因家族、Myc基因家族、ERBB基因家族、53、RB等.
作者:赵文江;张锐锋;秦红;安亚伟;李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多发生于老年人,病情较重,常伴有昏迷,预后差[1],传统治疗死亡率高达16%~55%,40%~69%遗有严重残疾,仅2%~12%有良好转归.
作者:胡亮;李欣;李雯;李子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基因联合32磷(32P)胶体的抑瘤效果.方法 制作细胞Walker-256大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并分为对照组、32P组、内皮抑素基因组(基因组)和32P+内皮抑素基因组(32P+基因组),通过瘤内直接注射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32P胶体、携带内皮抑素基因的质粒及两者混合物,观察肿瘤生长率、HE染色、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对照组、32P组、基因组和32P+基因组10、20 d肿瘤生长率分别为:(8.99±1.48)%、(21.95±3.98)%;(3.87±0.92)%、(7.28±2.34)%;(4.18±0.86)%、(8.05±2.45)%;(2.22±0.78)%、(3.24±1.76)%,对照组高于其他3组(P<0.01),基因组与32P组无明显差别(P>0.05),32P+基因组低(P<0.01).结论 通过实体瘤内注射的方法给予32P胶体、内皮抑素基因及两者混合物后,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两者联合治疗效果为显著.
作者:高慧棋;李勇;杨志杰;马铎;路宇;谢耀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冠状动脉外科的高速发展,合并颈动脉狭窄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也在日益增加,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单纯行CABG,术后出现脑部并发症者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者[1],因此,对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术后脑并发症的预防已成为重要的课题[2].
作者:解强;章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DF)的定义是:糖尿病(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DF是DM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也是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DM病人的健康[1].
作者:梁丽荣;谭岩;赵维彦;杜兴旭;李博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肺癌确诊时大多病期已晚[1],而肺癌心包转移,有心包填塞症状的患者,多为内科急重症,为寻求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3年起将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心包腔置管引流,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5例喉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XCR4 和VEGF-C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XCR4和VEGF-C蛋白在喉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且CXCR4和VEGF-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XCR4和VEGF-C蛋白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CXCR4 和VEGF-C 与喉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王海涛;金宏林;王莹;金春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探讨复方丹参滴丸通过调节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剂(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干预AS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健康雄性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非药物治疗组、高剂量药物治疗组、低剂量药物治疗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3个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行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喂养4个月,以复制大鼠AS模型.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系列,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FI的活性.结果 成模后,3组模型鼠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TAFI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药物治疗后,与非药物治疗组相比,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TC、TG、LDL-C和TAFI活性明显低于非药物治疗组(P<0.01),与低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TC、TG、LDL-C和TAFI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AS过程中TAFI水平升高,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干预后,TAFI水平下降,提示复方丹参滴丸可能通过下调TAFI水平进而干预了AS的形成.
作者:李耀民;刘向群;陈焕芹;陈效安;刘利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双水平正气道压通气(BiPAP)对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明确诊断为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将给予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的40例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2 h的症状评分、肺功能(FEV1、FEV1/FVC%、PEF)及部分生理指标(HR、RR、MAP)变化和终观察指标(病愈出院率、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日).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症状评分、肺功能及部分生理指标的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结论 BiPAP无创通气是治疗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可缩短住院时间,挽救病人生命,建议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此法.
作者:张艳娜;彭丽萍;于振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蚤休皂苷对H2O2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建立氧化损伤的细胞模型,然后分为5个组:正常对照组,氧化损伤组,蚤休皂苷高浓度(1 000 pg/ml)组、中浓度(100 pg/ml)组、低浓度(10 pg/ml)组;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染色检测药物干预H2O2氧化损伤前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图像分析仪分析各组细胞中游离Ca2+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检测方法显示,损伤组的早期与晚期凋亡率之和高,预处理后细胞的早期与晚期凋亡率之和降低.在损伤组细胞核着红色,细胞膜绿色或者细胞核将游移出细胞,而蚤休皂苷药物浓度增加,表现为红色细胞核的细胞量即晚期凋亡量逐渐减少.损伤组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各蚤休皂苷预处理组均使Ca2+荧光强度下降,显著低于损伤组(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效应.结论 蚤休皂苷可以保护ECV304细胞因H2O2造成的氧化损伤,并与抑制钙离子介导的凋亡通路有关,达到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
作者:高琳琳;李福荣;康莉;司艳红;王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础疾病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594例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资料,对其发生产生影响的基础疾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基础疾病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肺部疾病与肾脏疾病是ACI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Logistic 回归分析可以较准确分析出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基础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秦岭;李吕力;马龙佰;李瑶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缺氧复氧及在此基础上给予蝎毒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凋亡的改变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变化,探讨缺氧复氧对VSMC的损伤和蝎毒对缺氧复氧VSM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组织贴块法培养VSMC后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缺氧复氧模型组、模型+蝎毒组,其中蝎毒又分为5、10、20、40 mg/L不同浓度组.MTT测定细胞增殖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bax表达.结果 (1)MTT法测定对照组、模型组A值分别为1.70±0.24、2.23±0.27,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蝎毒5、20 mg/L组A值分别为1.99±0.28、2.13±0.24,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0 mg/L组A值分别为1.92±0.16、1.89±0.74,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26.4±1.4)%,模型组凋亡率为(17.4±0.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蝎毒5、10、40 mg/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2.8)%、(33.5±3.5)%、(34.5±5.2)%,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 mg/L组细胞凋亡率为(20.1±2.4)%,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与bax蛋白阳性率及bcl-2/bax比值均有显著变化(P<0.05);蝎毒各浓度组bcl-2/bax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均降低(P<0.05).结论 缺氧复氧后VSMC增殖增多,凋亡减少,蝎毒可以抑制缺氧复氧后VSMC的增殖,促进凋亡,并通过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通路,使bcl-2/bax蛋白比值变化而介导细胞凋亡.
作者:刘慧;郑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海马神经元c-Rel和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Aβ1-40微量注射组(AD组)、假手术组(SC组)、Aβ1-40微量注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FNS组)和Aβ1-40微量注射+电刺激齿状核组(DNS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电刺激小脑顶核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HE染色、电镜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AD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AD大鼠海马神经元c-Rel和Bcl-xl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SC组比较,AD组、FNS组和DNS组每天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海马CA1区的Bcl-xl和c-Rel阳性细胞OD值差异显著(均P<0.05); FNS组与AD组比较,大鼠每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FNS组海马CA1区Bcl-xl和c-Rel阳性细胞OD值为(0.46±0.04、0.65±0.09),较AD组阳性细胞OD值明显增高(P<0.05),但齿状核刺激(DNS)组与AD组比较大鼠每天逃避潜伏期和海马CA1区Bcl-xl和c-Rel阳性细胞OD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能通过增强C-Rel及Bcl-xl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王小林;王永红;罗晶;程启慧;朱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尼西坦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塞改良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给予阿尼西坦 ;用水迷宫检测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BDNF阳性细胞.结果 阿尼西坦治疗后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海马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P<0.05).结论 阿尼西坦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保护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有关.
作者:潘娅;戴桃李;杨琼;陈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载脂蛋白M(ApoM) 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载脂蛋白,有研究表明,ApoM主要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HDL)中,对HDL的代谢起重要作用,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可能具有心脏保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1].
作者:胡志高;屈晓冰;胡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