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新;陈海燕;刘雅明;吴绥生
目的 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生化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老年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生化指标,并将其与26例中青年ICAO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75.4%)、吸烟(52.4%)、卒中病史(45.3%)、冠心病(40.0%)、血脂异常(27.7%)、卒中家族史(24.2%)和糖尿病(20.0%);与中青年组比较,除冠心病史明显高于后者(8.0%,P<0.01),卒中家族史明显小于后者(46.2%,P<0.05)外,其他对应危险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血沉和超敏感C-反应蛋白均超出正常值范围,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余各生化指标均正常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一般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似,应加强控制高血压和戒烟;加强卒中二级预防和防治冠心病,加强对血脂等生化指标的监测,并建议开展前瞻性和大样本的临床生化研究.
作者:谢聃;张拥波;胡松;王得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双水平正气道压通气(BiPAP)对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明确诊断为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将给予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的40例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2 h的症状评分、肺功能(FEV1、FEV1/FVC%、PEF)及部分生理指标(HR、RR、MAP)变化和终观察指标(病愈出院率、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日).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症状评分、肺功能及部分生理指标的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结论 BiPAP无创通气是治疗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可缩短住院时间,挽救病人生命,建议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此法.
作者:张艳娜;彭丽萍;于振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喉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喉癌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采用自制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及Terrell喉癌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病人满意度大幅度提高(P<0.05),在进食、精神心理状态、气管套管护理、社会交流技术、生活质量总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喉癌病人适应新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蔡郁;蔡敏;庞爱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CAM-1基因K496E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对437名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AS组和动脉正常组(正常组),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酶联吸附测定技术检测所有患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K496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及ICAM-1血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组KK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χ2=12.437,P=0.000),基因型相对风险度分析发现,KK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S的危险性是KE或EE型的2.087倍(OR=2.087,95%CI=1.382~3.151);携带K等位基因发生AS的风险是E等位基因的1.962倍.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后,ICAM-1血浆水平、K等位基因和吸烟均不同程度的影响AS的发病,而且K等位基因及吸烟对于AS发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 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EH患者的AS有相关性,K等位基因可能是AS的遗传危险因素.
作者:温培娥;路方红;刘振东;商青;王舒健;赵颖馨;孙尚文;金世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女性更年期症状及抑郁发生情况.方法 在唐山市10个社区各随机调查40名45~55岁的妇女,采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和流调用CES-D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82.73%,抑郁发生率15.04%.无职业、月经不正常、伴侣有慢性病或离异、丧偶者、婚姻质量低、认为更年期不可调节等女性更年期发病率高,而有慢性病的女性更年期评分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无职业、伴侣有慢性病或离异、丧偶者、经济收入低下、认为更年期情绪不可调节等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而有慢性病的女性更年期评分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抑郁症状不仅受生理因素影响,还与其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马丽爽;陈长香;李淑杏;窦娜;陈秀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症状对骨质疏松(OP)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0岁以上的1 107例在该院进行过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DEX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骨密度与常见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①按临床症状分析,在无临床症状者中有50%的男性和70%的女性有OP或骨密度低下;在腰腿痛患者、下肢抽筋患者、下肢无力者中,男、女相应的OP发生率分别为29.4%,47.7%;14.3%,25.8%;11.1%,33.3%;骨密度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54.6%,37.8%;50%,51.6%;51.9%,37.5%.肢体麻木的患者中男性骨密度均正常,女性均有OP或骨密度低下;骨折的患者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有OP或骨密度低下;其他症状中男性有64%、女性有81.3%为OP或骨密度低下.男女之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对60岁以上的经骨密度检查有OP的71例男性和190例女性的常见临床症状分析可见,在OP患者中,男性无症状、腰腿痛、抽筋、无力、麻木、骨折和其他症状分别占25.4%、49.3%、5.6%、4.2%、0、1.4%和14.1%;而女性分别为23.7%、55.8%、4.2%、4.2%、0.5%、2.6%和8.9%,男女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腰腿痛患者中OP患病率高,腰腿痛是OP患者中常见的症状,应重视中老年人的腰腿痛问题,提高对OP的防治意识.
作者:邱蕾;常静;杨轶文;陈焕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胆红素(BIL)、尿酸(UA)及血脂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9例ACS患者及6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BIL、UA及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发作期较健康体检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均减少(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P<0.05),而ACS恢复期血清BIL恢复正常.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之间BIL、U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UAP组及AMI组TBIL、DBIL、IBI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减少(均P<0.05).结论 血清BIL、UA及血脂水平的联合检测在ACS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建中;李结华;唐海沁;桂雪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D-半乳糖致小鼠脑老化模型.方法 3月龄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D-半乳糖75、120、150、1 000 mg/kg组和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各剂量组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给予相应剂量的D-半乳糖,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 w后观测小鼠行为学及脑内酶学指标.结果 D-半乳糖各剂量组小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 各剂量D-半乳糖连续8 w颈背部皮下注射均能导致小鼠脑指标改变,但不同剂量D-半乳糖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
作者:王威;李崧;董会萍;吕申;唐一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及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研究游离脂肪酸及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游离脂肪酸及高糖对PKCα、PKCδ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游离脂肪酸及高糖均可诱导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PKCα及PKCδ表达位置转移及表达增强,高糖中加入游离脂肪酸可使变化更显著.结论 游离脂肪酸及高糖均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可能部分是通过PKCα及PKCδ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万沁;钟海花;何建华;马红燕;徐勇;李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体外合成RNA干涉小分子构建pcDNATM6.2-GW/EmGFP-RhoC-miRNA真核表达载体,分析其在人卵巢癌细胞SKOV3中稳定表达情况.方法 设计并合成单链oligo,经退火形成双链的DNA oligo,将其与线性的pcDNA6.2-GW/EmGFP-miR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DNATM6.2-GW/EmGFP-RhoC-miRNA真核表达载体,经扩增、筛选、鉴定及测序后,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SKOV3细胞,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系、观察转染细胞的形态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RhoC蛋白表达.结果 重组质粒进行PCR鉴定及DNA序列测定证实DNA oligo已被成功连接到载体中并且序列完全正确;经重组质粒转染的SKOV3细胞24 h后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少量细胞带有绿色荧光信号,RhoC-miRNA稳定转染的SKOV3细胞形态变圆,折光性增强,收缩不铺展.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SKOV3细胞株及pcDNATM6.2-GW/EmGFP-miR-neg细胞相比,pcDNATM6.2-GW/EmGFP-RhoC-miRNA细胞中Rho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表明所设计的RhoC-miRNA能有效抑制SKOV3细胞中内RhoC蛋白表达.结论 该实验成功构建了RhoC-miRNA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6.2-GW/EmGFP-RhoC-miRNA,利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卵巢癌细胞后,能有效地抑制细胞内RhoC蛋白表达,为进一步研究RhoC的功能及探讨以RhoC为靶点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研究平台.
作者:潘颖;毛丽君;孙艳霞;任淑萍;施恒亮;朱筱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糖环境下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BG)对ECV 304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细胞分为正常细胞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高糖组(加入葡萄糖至终浓度35 mmol/L);甘露醇组(加入甘露醇使其终浓度达35 mmol/L);银杏叶保护组(加入葡萄糖至终浓度35 mmol/L,同时加入银杏叶提取物使其终浓度达500 μg/ml).加入处理因素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线粒体的膜电位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高糖组细胞内Ca2+浓度与其它各组相比较显著升高,线粒体的膜电位显著降低,发生凋亡的细胞显著增加(P<0.05).银杏叶保护组细胞内Ca2+浓度显著低于高糖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高糖组,发生凋亡的细胞显著减少(P<0.05).甘露醇组细胞内Ca2+浓度显著低于高糖组,线粒体膜电位高于高糖组,细胞发生凋亡情况少于高糖组(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能够保护高糖环境下的ECV304免受高糖的损伤.
作者:杨淑娟;修佳祺;陈强;张云建;李澄;任淑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苦参总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总碱对VSMC增殖的影响;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苦参总碱对VS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苦参总碱可以使处于Go/G1期的VSMC百分比增高.结论 苦参总碱是一种有效的抗VSMC增殖的药物.
作者:蒋红艳;王贵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何首乌饮对亚急性衰老大鼠卵巢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Fas和FasL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同时以何首乌饮灌胃作为延缓衰老组;造模后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各组Fas和FasL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细胞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细胞中有凋亡细胞数增多现象、Fas和FasL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0.01);延缓衰老组较模型组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并抑制Fas和FasL的表达,呈现量效关系,以何首乌饮高剂量组效果作用佳.结论 何首乌饮方剂能延缓衰老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Fas/FasL的表达,阻止死亡信号的转导,抑制卵巢细胞凋亡.
作者:李亚丽;周利霞;张娜;高福禄;楚伟;王方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罪犯斑块与非梗死相关动脉斑块的不同.方法 用IVUS检查了20例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罪犯斑块20个与非梗死相关动脉斑块38个,IVUS分析包括对病变部位及近端参考部位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斑块面积定量测量,血管重构指数(RI)定义为病变外弹力膜(EEM)截面积(CSA)/参考部位EEM CSA,正性重构(PR)定义为RR>1.05、负性重构(NR)定义为RR<0.95.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部位由心电图、左室壁运动异常(心室造影及超声心动结果)、冠脉造影病变形态联合鉴定.结果 罪犯斑块主要为低回声斑块(60% vs 28.9%)(P<0.05),病变更长[(17.2±8.7) vs (10.6±5.7) mm;P<0.05]、具有更大EEM面积[(15.8±6.0) vs (11.9±5.6) mm2;P<0.05]及斑块面积[(13.1±6.0) vs (9.2±4.3) mm2;P<0.05],大的斑块负荷[(82.9±6.2)% vs (77.3±7.2)%;P<0.05],更多的正性重构(75% vs 47.4%;P<0.05).结论 罪犯斑块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指标(正性重构、低回声斑块、大的斑块容积).
作者:马燚;常文红;尚小明;刘晓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多发生于老年人,病情较重,常伴有昏迷,预后差[1],传统治疗死亡率高达16%~55%,40%~69%遗有严重残疾,仅2%~12%有良好转归.
作者:胡亮;李欣;李雯;李子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础疾病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594例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资料,对其发生产生影响的基础疾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基础疾病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肺部疾病与肾脏疾病是ACI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Logistic 回归分析可以较准确分析出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基础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秦岭;李吕力;马龙佰;李瑶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肺癌确诊时大多病期已晚[1],而肺癌心包转移,有心包填塞症状的患者,多为内科急重症,为寻求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3年起将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心包腔置管引流,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启动子(GT)n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病变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冠脉造影选择冠心病患者126例,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脉病变进行评分,提取外周静脉血DNA,PCR法扩增含HO-1基因启动子(GT)n的片段,采用测序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确定HO-1基因启动子(GT)n,同时检测血hs-CRP、IL-6、MMP9的浓度.结果 短(GT)n携带者较非短(GT)n携带者冠脉病变评分、ACS发生比例及血hs-CRP、IL-6、MMP6浓度均明显降低.结论 HO-1基因启动子(GT)n多态性对冠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明显影响,短(GT)n基因型能减轻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并可能通过抗炎机制保持病变稳定.
作者:张英;杨志惠;林燕;黄维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5例喉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XCR4 和VEGF-C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XCR4和VEGF-C蛋白在喉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且CXCR4和VEGF-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XCR4和VEGF-C蛋白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CXCR4 和VEGF-C 与喉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王海涛;金宏林;王莹;金春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金属硫蛋白(MT)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T剂量组(低0.46、中1.4和高4.2 mg/kg),每组10只.采用跳台法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生化酶学法检测AChE、MAO-B、ChAT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TBA法测定MDA.结果 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神经元核固缩;海马AChE、MAO-B活性明显增加(P<0.01),ChAT活性明显降低(P<0.01),给予外源性MT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海马神经元损伤,并能明显阻遏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海马AChE与MAO-B活性增加(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组P<0.01),以及ChAT活性的降低(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结论 MT能够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延缓脑组织的衰老.
作者:李峥;董志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