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室内低温对兔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杨明飞;YAO Chang-Yi;李振

关键词:脑室内低温, 脑缺血, 细胞凋亡, P53, 新西兰白兔
摘要:目的 探讨脑室内低温对新西兰白兔局部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新西兰白兔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24 h.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常温组和亚低温组,2组再随机分成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组和凋亡组.观察动物行为、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动物肢体偏瘫程度轻、脑梗死体积小、缺血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少,P5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亚低温神经保护机制涉及P53蛋白的表达,脑室内低温是治疗急性脑缺血的一个新方法.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防治

    目的 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7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除去加压包扎组和术后持续加压包扎组,并对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除去加压包扎组的42例患者中没有发生皮瓣坏死的病例.有2例出现皮下积液;术后持续加压包扎组的131例患者发生皮瓣坏死7例.皮下积液36例.经适当处理及治疗后均在短期内治愈.结论 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和正确的术中术后操作可以降低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同时积极的术后治疗可以短期内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蕾;LIU Guo-Jin;关亚欣;付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男性隐匿性乳腺癌1例

    隐匿性乳腺癌(OBC)是一种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少见,而男性OBC更属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国利;王石林;魏学明;黄蓉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肾虚与性激素变化的关系

    国外研究发现性激素缺乏是导致骨质疏松症重要的原因[1],而国内研究表明,骨质疏松(POP)与中医肾虚关系密切[2,3],从而为中医治疗POP提供了病因学依据.进一步研究POP肾虚分型与性激素的关系对于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中医药防治POP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肾虚与性激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殷湘宁;朱海达;梁晔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cl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Rac-1蛋白与人喉鳞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喉鳞状细胞癌、42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喉黏膜中的Rac-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Rac-1蛋白在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比正常喉黏膜及癌旁组织高(P<0.01及P<0.05).Racl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无关.Rac-1在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肿瘤转移的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Rac-1的表达与人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转移密切相关;Rac-1 可能在人喉鳞状细胞癌的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金宏林;靳红;赵胤;于丹;王海涛;金春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出血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59例ICH患者于发病后24 h、第3、7、14天测定NSE的含量.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头CT检查,观察NSE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水肿的关系.结果 NSE在ICH后24 h、第3、7、14天均增高,第3、7、14天时NSE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P<0.01),而ICH 24 h内NSE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出血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CH患者血浆NSE含量的变化反映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NSE可以作为判断ICH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检验指标.

    作者:田力;ZHANG Yi;滕伟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龄合并多器官慢性疾患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高龄合并多器官慢性疾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手术难度和危险性相对增加,手术风险性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危及生命[1].

    作者:贺立新;蒋珍凤;陈生英;吴少琼;薛艳;梁丽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56例分析

    对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术式历有争论,以往过分强调了大限度地保留腰椎后部结构,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多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许多病例术后症状不缓解.

    作者:王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雌激素缺乏对大鼠股骨骨髓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去势后SD大鼠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股骨骨髓细胞Fas、FasL的表达情况.方法 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去势组,切除双侧卵巢).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不同时期去势大鼠与正常大鼠股骨骨髓细胞Fas、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SD大鼠去势后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股骨骨髓细胞Fas、FasL的表达旱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破骨样前体多核细胞都呈弱阳性表达;而非去势组大鼠股骨骨髓细胞Fas、FasL呈强阳性表达,并且这种强阳性的表达多局限于破骨样前体多核细胞的胞浆中.结论 在雌激素缺乏的情况下,骨髓细胞Fas、FasL的表达减弱;雌激素能加强骨髓破骨样前体多核细胞Fas、FasL的表达,从而引起骨髓中破骨样前体多核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王松;SHEN Lin;杨月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利用siRNA技术沉默膀胱肿瘤STAT3基因及促进凋亡的机制探讨

    目的 沉默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的STAT3基因,并探讨其对T24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含有STAT3 mRNA的siRNA的psilencer3.1-siRNA-STAT3重组质粒转染T24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RT-PCR等技术观察重组质粒对STAT3基因表达的影响;用MTT法观察重组质粒对T24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吖啶橙染色检测重组质粒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重组质粒成功转染T24细胞;Western印迹、RT-PcR证实重组质粒在蛋白及mRNA水平都显著抑制STAT3基因的表达水平,抑制率为59%~72%;MTT及FCM证实重组质粒可显著抑制T24细胞的体外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率及凋亡率分别为53%和17.3%.结论 pSilencer 3.1-siRNA-STAT3重组质粒可抑制STAT3在人膀胱肿瘤细胞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

    作者:李相良;张灵;张慕淳;马雪涛;高丽芳;郭万松;赵燕颖;潘玉琢;孔祥波;徐德启;赵雪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额、颞、顶叶NT-3和FGF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额、颞、顶叶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含量变化,揭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实质.方法 选用Wistar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全脑缺血15min组,缺血15min再灌注1、6 h、2、4、9 d组.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额、颞、顶叶NT-3和FGF含量.结果 正常老龄大鼠额、颞叶有少量NT-3表达,但顶叶无NT-3表达.额叶缺血再灌注1 h NT-3表达迅速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4 d.再灌注9 d减量;颞叶再灌注2~4 d NT-3表达出现高峰;顶叶再灌注6 h~9 d出现NT-3少量表达.正常老龄大鼠额、颞、顶叶均有少量FGF表达;额叶再灌注6 h FGF表达开始增加,再灌注2~4 d出现高峰;颞、顶叶再灌注6h,FGF表达也开始增加,再灌注4 d出现高峰.结论 额叶对缺氧、缺血具有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长的NT-3保护机制,颢叶这种保护机制略弱于额叶,顶叶缺乏这种良好的保护机制;额、颞、顶叶均具有良好的FGF神经元保护机制.

    作者:刘娜;李爱丽;邢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临床特点分析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在影像学检查也不典型的情况下容易误诊.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1例不典型的老年人SAH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以利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

    作者:林卫红;马涤辉;吕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中与转移相关靶标蛋白的筛选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和逆转前列腺癌转移的标志物.方法 采用一维SDS-PAG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分离并鉴定PC-3M细胞中的膜蛋白.结果 在严格的过滤参数条件下(当Charge+1,Xcorr≥1.9;当Charge+2,Xcorr≥2.2;当Charge+3,Xcorr≥3.75;其中DelCN≥0.1),PC-3M细胞中鉴定出2 023个蛋白,其中1391(69%)个蛋白经过基因本体评注(GOA)显示为已知细胞组分,其余为未知细胞组分.在已知细胞组分中527(38.30%)个蛋白为膜蛋白或者膜相关蛋白,其中18.32%的蛋白被预测至少有1个跨膜区,49.62%的蛋白有1~3个跨膜区,19.08%的蛋白有4~9个跨膜区.9.92%蛋白预测有≥10个跨膜区.除了已知的与膜相关的蛋白,很多新的蛋白也被鉴定,其中包括假设蛋白和一些cDNA序列.结论 一种明显独特的质膜蛋白表达模式存在于高转移前列腺癌细胞系中.这将帮助进一步理解前列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且为寻找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的靶标分子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李群;李一雷;张越;杨新宇;李会敏;李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型营养评价法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

    住院病人发生营养不良非常普遍,营养不良不仅损害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疾病的应激反应的抵抗能力减弱,还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病人的预后[1,2].

    作者:李艳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骨髓EPO、SCF浓度变化

    目的 探讨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因子(SCF)在糖尿病红细胞形态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72 h后测尾静脉血糖.血糖≥16.65 mmol/L视为糖尿病模型成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组织中EPO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骨髓上清及血清中SCF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大鼠骨髓EPO分泌水平增高(P<0.05),骨髓上清及血清中SCF分泌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糖尿病时EPO分泌水平增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抗损伤反应;SCF分泌水平无明显变化.

    作者:杨怀中;王莉;廖国清;刘鹏辉;王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人超重、血尿酸升高与肾功能损害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超重、血压、血尿酸(UA)间相互关系及上述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54例老年(≥60岁)体检者测血压、肾功能、血脂等,通过MDRD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经F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结果 1、超重的老年人肾功能损害及代谢综合征(Ms)发生率为70.5%、21.3%,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老年人(x2=14.862及44.616,P均=0.000).2、超重老年者GFR(81.7±19.2)ml·min-1·(1.73 m2)-1显著低于体重正常者(90.4±20.2)ml·min-1·(1.73 m2)-1(t=4.568,P=0.000).3、肥胖合并高血压者GFR明显低于体重正常无高血压者.4、UA>416 μmol/L组GFR显著低于、血压显著高于UA<360 μmol/L组.结论 老年人超重与血压、UA、GFR关系密切,超重、UA升高者肾功能易受损,血压对GFR影响不大.

    作者:余海峰;施慧飞;陈军斌;陈黎;李春胜;李素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单中心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病因及其与年龄、超重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其与年龄、超重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92例,调查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年龄及体重指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中心血液透析患者以老年为主,常见病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占例数明显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患者中超重患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以老年为主,超重可能是加速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孙晶;许钟镐;苗里宁;武仁;卢珊;赵石磊;郭桥艳;王林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室内低温对兔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室内低温对新西兰白兔局部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新西兰白兔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24 h.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常温组和亚低温组,2组再随机分成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组和凋亡组.观察动物行为、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动物肢体偏瘫程度轻、脑梗死体积小、缺血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少,P5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亚低温神经保护机制涉及P53蛋白的表达,脑室内低温是治疗急性脑缺血的一个新方法.

    作者:杨明飞;YAO Chang-Yi;李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B淋巴细胞、IgG、IgM、IgA变化及乌司他丁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及乌司他丁干预时B淋巴细胞、IgG、IgM、IgA的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SAP组及药物治疗组(W组).SAP组及W组大鼠经胰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0.11 ml/100 g,制备SAP大鼠模型,W组大鼠开腹后轻轻翻动胰腺后关腹.然后W组经颈静脉给予乌司他丁1000 U/100 g,F组及SAP组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 ml/100 g.检测术后l、2.6、12、24 h血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及血清IgG、IgM、IgA含量及乌司他丁干预时的变化.结果 SAP时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IgG、IgM、IgA含量明降低(P<0.01);乌司他丁6 h治疗组的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及IgG、IgM、IgA含量均分别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 SAP时大鼠体液免疫功能减退,乌司他丁可明显提高SAP大鼠体液免疫力.

    作者:张志栋;李勇;焦志凯;范立侨;宋振川;赵群;王力利;王冬;赵雪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GE2及其EP3受体在PAG脑区参与炎性疼痛的调节

    目的 检测炎性疼痛大鼠PAG脑区PGE2浓度及EP3受体的表达.方法 大鼠左后爪注射cFA诱导炎性疼痛模型,微量透析技术收集PAG脑区透析液,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透析液PGE2浓度,免疫组化结合抗体荧光标记观察EP3受体表达.结果 炎性疼痛组PAG脑区透析液PGE2浓度较对照组高四倍,免疫组化见EP3受体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PAG脑区PGE2及其EP3受体参与炎性疼痛的调节.

    作者:吕牮;李佳睿;刘铜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踝管综合征35例临床诊治分析

    踝管综合征是导致足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尤以老年人更为多见,以往临床医师对本病多采取对症治疗,大多疗效欠佳.又由于年人经常伴有一些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给老年踝管综合征的诊治带来了困难,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较易漏诊、误诊.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收治的老年踝管综合征病例诊治情况作一分析.

    作者:李晓涛;路来金;于家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