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冯胜强;彭朝津;杨清明;杜瑜;苏琴;王宇玫
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的应用改善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原因是现在的常规治疗尚不能充分有效阻止CHF患者的左室重构和预防心源性猝死[1].我们观察了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CHF的近期疗效及预后.
作者:贡军丽;曾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NO与ET、TNF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25例,无周围神经病变者1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糖尿病病人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ET水平和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5),血浆ET和TNF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ET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病程无显著性相关,与TNF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NO水平呈负性相关.结论血清NO水平的降低与血浆ET和TNF水平的升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王春梅;刘艳;孙立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并发征及合并伤多,病死率高[1].如何减少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者:许东辉;黄锐;李冬严;李鹏;李密馥;蔡洪岩;李德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s carcinoma,TCC)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银染TRAP-ELISA方法检测25例膀胱癌组织(实验组)和4例膀胱正常组织(对照组)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96%,对照组无表达,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01);端粒酶活性临床病理分期T2高于T1、T3高于T2(P<0.01),晚期组高于早期组(P<0.001);端粒酶活性病理分级G2高于G1、G3高于G2(P<0.01).结论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端粒酶激活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判定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作者:许宁;石爱平;王春喜;王有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延长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抑制素A和B [1]是由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当颗粒细胞减少到了小的临界值时,对FSH分泌的抑制功能呈现渐进性衰竭,在绝经前FSH水平上升引起了大批窦前卵泡更快速的补充,卵母细胞的加速损耗,直到卵巢器官功能完全耗竭,即绝经.同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垂体、靶腺、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减少;细胞的激素受体也减少,结合能力随之降低,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推动机体衰老过程的发生.在衰老的过程中,免疫系统也逐渐衰退[2].衰老与免疫功能减退及自身免疫反应出现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素萎缩,血清胸腺素水平逐渐降低,T细胞数减少,功能减弱,终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免疫系统识别功能发生改变,蛋白质交联后产生的异种蛋白和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均可引起自身抗体产生,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李秀华;雷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IDC中可能存在的CD44v5、HER4蛋白表达差异.方法选择60例汉族和60例维族BIDC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CD44v5、HE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两个民族BIDC组织中CD44v5蛋白表达无差异性(P>0.05);汉族HER4蛋白表达率(60%)高于维族(36.7%)(P<0.05).结论汉族IDC组织中HER4蛋白表达率高于维族,可能与种族背景有关.
作者:杨慧玲;师秀琴;吕新全;李惠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腺苷(Ad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36只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两组建立AMI动物模型,分别为Ado组和MI组,其余两组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1个月后,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左室非梗死区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钠电流存在异质性,中层心肌(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Endo)和心外膜层(Epi)的2倍多;M细胞的INa失活快;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MI组3层细胞的INa电流密度下降,以M细胞变化显著,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以Epi变化显著;Ado组3层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显著,稳态失活曲线左移明显并趋向一致,失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AMI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而Ado减弱AMI后INa的跨壁异质性.
作者:姚浩洁;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史力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DM2在消化管癌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DM2在164例消化管癌和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总阳性率(±~+)为46.87%,消化管癌阳性(+)者23.17%,弱阳性者(+)为39.02%.高分化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有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黏液腺癌组阳性率低于鳞状细胞癌和管状腺癌组(均P<0.05).结论MDM2与肿瘤发生发展、病理类型和临床治疗有关.
作者:薄爱华;于永强;陈琳;白丽娜;苏华;张江兰;杨燕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多项国际临床试验证实了老年化疗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获益[1].本文就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发生的化疗毒副反应与中青年(<65岁)组进行对比观察.
作者:刘芳;冯胜强;彭朝津;杨清明;杜瑜;苏琴;王宇玫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神经肽Y(NPY)和神经降压素(NT)水平及其比值的变化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对1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84例健康人进行血浆NPY和NT含量的检测.结果①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N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NPY/NT比值高于对照组(P<0.01).②高血压1、2、3级患者间血浆NPY、NT水平及NPY/NT比值差异明显(P<0.01),NPY水平逐渐升高、NT水平逐渐下降、NPY/NT比值逐渐升高.结论NPY及NT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并且与高血压的分级相关,二者可能协同作用,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血浆NPY和NT水平及NPY/NT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东明;刘国庆;翟雨佳;邱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沉积对不同鼠龄大鼠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青年及老年大鼠均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C)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脂多糖组(L)腹腔注射脂多糖;氨甲环酸组(LT)注射脂多糖加氨甲环酸;尿激酶组(LTU)注射脂多糖及氨甲环酸加尿激酶.应用免疫组化分析纤维蛋白沉积;应用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分别检测肺组织血栓调节蛋白(TM)、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结果(1)正常青年和老年大鼠肺组织内均无纤维蛋白沉积,脂多糖刺激后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加用氨甲环酸纤维蛋白沉积更加明显(P<0.01),应用尿激酶后纤维蛋白沉积明显减轻(P<0.05);老年大鼠L组、LT组和LTU组均比相同干预组的青年大鼠肺组织纤维蛋白沉积明显(P<0.05).(2)青年和老年大鼠给与脂多糖刺激后,ICAM-1和PAI-1表达明显上调(P<0.05),TM表达显著下降(P<0.01);加用氨甲环酸后ICAM-1和PAI-1表达上调更加明显(P<0.01),TM几乎无表达;给予尿激酶处理后,ICAM-1和PAI-1表达与LT组比较明显下调(P<0.05),TM表达增多(P<0.05);老年大鼠L组、LT组和LTU组Ⅰ CAM-1和PAI-1的表达均较青年大鼠相同干预组显著增多(P<0.05),TM表达则显著减少.(3)经纤维蛋白沉积量校正后,老年大鼠肺组织ICAM-1和PAI-1的表达量仍显著高于青年大鼠(P<0.05).结论增龄能够促进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纤维蛋白沉积,增强纤维蛋白的内皮细胞损伤作用.
作者:林淑芃;孙雪峰;陈香美;师锁柱;席春生;洪权;吕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变化的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6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MMP-9及TNF-α的血清浓度.结果AMI及UAP组的血清MMP-9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AMI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UAP组(P<0.01).AMI组的血清TNF-α的水平高于UAP组,但无统计学意义.MMP-9和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498,P<0.01).结论MMP-9和TNF-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生化指标.
作者:王艳丽;臧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nm23和周期素D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59例手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标本进行CD117、CD34、nm23和周期素D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病理形态学检查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核分裂像.所有病例随访2~9年,并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随访结果40例一直健在,15例死于GISTs,4例死于其他原因.肿瘤的大小与转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431),肿瘤核分裂像在每50个高倍视野大于5个、nm23低表达和周期素D1高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4,P=0.01和P=0.05).结论核分裂像、nm23和周期素D1免疫组化染色可作为GISTs病人的临床预测指标.
作者:孙梅;张兴义;李洪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揭示α-SMA的表达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T2DM大鼠模型中12、24 w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T2DM组大鼠较同期对照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α-SMA表达增强,24w比12 w表达更加明显.流式定量测α-SMA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α-SMA在T2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并且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王瑞英;姚敏;王绵;苏胜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血浆CRP水平可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1,2].本文主要研究脑梗死患者病程中血清CRP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何文贞;方玉珊;郑俊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iNOS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利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iNOS在脑内的表达.结果在缺血再灌注12、24、72 h与正常组比较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iNOS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iNOS可能是脑缺血迟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车玉琴;聂莹雪;高旭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许多研究证实,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 Ⅰ 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可反映体内胶原的合成水平.冠脉再通,可挽救缺血心肌,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本研究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脉再通对心肌胶原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清;邢启崇;闫素华;胡和生;李漫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返流性食管炎(RE)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并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莫沙必利是一种新型全胃肠动力药物,能选择性作用于胃肠肌层神经元的5-羟色胺受体,刺激胃肠运动.我们应用莫沙必利与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RE 32例,疗效显著.
作者:张改华;谢仁厚;陈晋文;李华军;杜文津;刘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右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消瘦、贫血、腹部肿物;左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梗阻[1].但临床上可见到一些结肠癌以腹壁脓肿为首发表现,具有起病隐匿、易漏诊、预后较差的特点.本文对我院1984年12月~2005年8月间收治的8例以腹壁脓肿发病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顾国利;李捷雷;王石林;周晓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侵袭性对称性的关节破坏并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外组织器官的累及,现在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多40~60岁发病,其中1/3的患者为60岁以后发病,RA的第一个5年致残率达30%,平均缩短寿命5~7年,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老年人健康的疾病[1].RA的传统治疗药物多起效慢,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治疗,如细胞因子抗体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生物制剂昂贵、副作用多、需要反复注射并且无靶器官特异性,而基因治疗则避免了这些缺点,选择性高,可以从分子水平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为RA的生物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主要运用基因转移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体内.
作者:董静;张源潮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