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谱变化

张尤桥;陈薇;陈斯雄;王硕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 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于发病7 d内检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心肌酶(AST,LDH,LDH1,CK,CK-MB)浓度,并与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比较.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RP及心肌酶谱各项指标较腔隙性脑梗死显著升高(P<0.01);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血清CRP及心肌酶谱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及心肌酶浓度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检测CRP及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血清IL-8的影响

    细胞因子IL-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1].本文观察糖皮质激素对COPD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01年10月~2002年8月住院的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68岁.诊断符合199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规范>.将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 ,年龄45~60岁.

    作者:陈桂芝;卢颖;路宇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纳洛酮治疗老年有机磷中毒中枢性呼吸衰竭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发中枢性呼衰的疗效.方法 126 例分两组,均给常规治疗,对照组61例给洛贝林、可拉明,治疗组65例给纳洛酮. 结果治疗组成功率90.8%,对照组成功率7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纳洛酮用于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中枢性呼衰效果显著,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吴孝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谱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于发病7 d内检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心肌酶(AST,LDH,LDH1,CK,CK-MB)浓度,并与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比较.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RP及心肌酶谱各项指标较腔隙性脑梗死显著升高(P<0.01);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血清CRP及心肌酶谱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及心肌酶浓度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检测CRP及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作者:张尤桥;陈薇;陈斯雄;王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理应激雌性大鼠海马NA、5-HT与下丘脑GnRH含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对雌性大鼠海马NA、5-HT与下丘脑GnRH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声-光-电复合刺激引起心理应激获得大鼠卵巢内分泌功能降低模型,用化学荧光法检测模型大鼠海马NA、5-HT;用放免法检测下丘脑GnRH含量.结果模型大鼠海马NA水平下降、5-HT水平升高,下丘脑GnRH含量降低,但下丘脑GnRH含量与海马NE、5-H水平间并无直接相关性.结论心理应激雌性致大鼠海马神经递质NA、5-HT紊乱,并且下丘脑GnRH含量下降,但无直接相关性,提示下丘脑GnRH神经元活动受多种因素的调控.

    作者:王建红;欧阳栋;柯江维;伍庆华;王晓敏;王敏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沙培林治疗老年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沙培林治疗高龄老年患者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72例诊断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老年患者,分为沙培林组42例和白细胞介素-2(IL-2)组30例,患者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腔置管引流术后胸腔内分别注射沙培林,每次1~10 KE,和IL-2,每次200万U,4 w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将沙培林组分为两组(>75岁组和≤75岁组),并进行疗效的比较.结果沙培林组有效率85.7%(36/42),明显高于IL-2组有效率 63.3%(19/30)(P<0.05).不同年龄组应用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腔内注射沙培林治疗老年患者,特别是高龄老年患者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宝君;邹琳;俞森洋;张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室应用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脑室应用β-淀粉样蛋白(βAP)能否诱发脑细胞凋亡以探讨弥散性βAP是否具有神经毒性.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双侧脑室各注射Aβ1-42 5 μl(各30 nmol),另一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饲养1 w后,取脑组织以荧光细胞核染色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及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法观察凋亡细胞.结果βAP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弥散性βAP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脑细胞凋亡为其表现之一.

    作者:曹云鹏;李智;丛华;赫梅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尿病与线粒体ND1点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湖北省线粒体基因的热点突变区域ND1点突变(3243,3316,3394,3593)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无血缘关系的13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152例正常对照个体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病例组中3316 G→A点突变率为3.7%,3394T→C点突变发生率为3.0%,而对照组3316和3394的突变率分别为0.66%和0,3394组间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3593点突变发生率为0.75%,对照组未见该突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3243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 3394T→C突变与老年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并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东;周新;李霞;张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3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王硕;罗建方;黄新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海捷亚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例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旨在评价海捷亚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8岁.凡偶测右上臂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和舒张压(DBP)<90 mmHg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内科疾病及其他疾病者均可入选.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6例服洛活喜,24例服用海捷亚.

    作者:刘艳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年人造影剂肾病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造影剂肾病(contrast nephropathy,CN)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住院患者使用造影剂前后血清肌酐的变化.结果①105例老年人接受造影剂检查,均使用低渗或等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99.8±37.7 ml(39~200 ml),43.81%(46/105例)接受水化(静脉或口服水化).②6.67%老年人发生CN,肾功能正常者的发生率1.35%,而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的发生率高达19.35%(两者比较P<0.05).③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发生CN的危险因素,而与增龄、是否有创的造影检查、造影方法、造影剂的剂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无关.④7例发生CN的患者,5例血清肌酐恢复正常,1例遗留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选用肾毒性小的造影剂、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和水化能够使老年人安全使用造影剂.发生CN的危险因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对症治疗大多数CN患者肾功能恢复.

    作者:李美花;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NCAM mRNA在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I/R模型,原位杂交技术观察NCAM mRNA表达变化.结果 NCAM mRNA于再灌注2 h(P<0.001)时在皮层出现,12 h时达高峰(P<0.001),7 d时仍有表达(P<0.01),纹状体NCAM mRNA表达于2 h时出现,1 d后达高峰(P<0.001),至7 d时仍有表达(P<0.05).结论局灶性脑I/R后,NCAM的表达持续增加,提示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NCAM参与了脑损伤后脑组织的重新修复过程.

    作者:高晓玉;杨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碟脉灵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碟脉灵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液学变化、影像学变化.方法对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碟脉灵注射液40 ml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对照组用维脑路通0.6静脉滴注,均为每日一次,14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分,检测CT、ECT,血液学指标,主要结局观察指标评估.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二聚体、t-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I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缩小较对照组有较大差异(P<0.05),ECT示脑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主要结局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碟脉灵能显著改善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症状,且有抗血栓形成,增加血栓溶解和纤溶酶活性作用.

    作者:林海峰;陈逢俭;陈文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增龄对SAM小鼠脑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增龄对SAM小鼠脑线粒体DNA(mtDNA)缺失、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及脑组织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SAM-P/8 和SAM-R/1小鼠分别分为三组幼年组(0.5月龄)、青年组(2月龄)和老年组(12月龄)各6只.用PCR方法测定脑组织线粒体DNA 缺失、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及活性氧自由基.结果随增龄,SAM-P/8小鼠脑组织线粒体DNA 缺失增加,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升高,脑组织总抗氧化能力下降.结论随增龄,SAM-P/8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增加,可能是导致其记忆学习障碍的原因之一.

    作者:田枫;刘新文;张宗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何首乌煎剂对去卵巢大鼠骨质丢失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何首乌煎剂对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改变及预防作用.方法大鼠双侧卵巢去除术(OVX)后预防用药90 d.骨标本行不脱钙骨制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胫骨近心端松质骨静态和动态参数.结果去卵巢大鼠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减少(P<0.05),出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己烯雌酚可完全对抗去卵巢大鼠的体重增加、骨转换率增高和骨量丢失;何首乌煎剂使去卵巢大鼠的%Tb.Ar增加(P<0.05)、骨吸收减少、骨转换率呈下降趋势,不抑制藕联的骨形成.结论何首乌煎剂对去卵巢大鼠骨丢失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对子宫无明显刺激.

    作者:黄连芳;吴铁;谢华;廖进民;陈艳;李青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白介素β转化酶mRNA转录水平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β-转化酶(ICE)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额叶皮层及海马区转录水平变化.方法利用血管性痴呆模型,RT-PCR技术检测全脑重复缺血再灌(IR)后ICE mRNA的表达.结果额叶皮层重复缺血再罐注3 h时ICE mRNA表达增多,6 h后呈下降趋势,再灌注14 d时再次形成高峰.海马区神经细胞转录水平略迟于皮层,3 h已有较高表达,7 d达高峰,28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在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ICE伴随着全过程,ICE mRNA表达的增多使细胞凋亡增加.

    作者:李巍;李华军;徐忠信;饶明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玉米须对老年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玉米须水煎剂及玉米须粗多糖对老年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称重法测定小鼠脾脏指数,中性红比色法测量脾脏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MTT法测量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玉米须水煎剂及其粗多糖灌胃老年小鼠30 d,观测其对老年小鼠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老年组小鼠脾脏指数下降,脾脏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老年组比较,药物治疗组脾脏指数升高,脾脏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升高,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且玉米须水煎剂与粗多糖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无差别.结论玉米须水煎剂有提高老年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功效成份为粗多糖.

    作者:祝丽玲;鲁彦;陈光;魏凤香;张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以下部位手术老年病人96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48例.R组1%罗哌卡因1 ml,B组0.75%布比卡因1 ml.观察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给药前、后相同时间点MAP、HR和SpO2,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药物用量.药物干预及指标观察为双盲.结果 R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显著慢于B组(P<0.05),高平面中位数显著低于B组(P<0.05),而高平面出现时间、消退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R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慢于B组(P<0.05),但平面固定后MB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运动完全恢复时间显著快于B组(P<0.05).两组给药后各时间点MAP均低于给药前,但相同时间点两组比较R组显著高于B组(P<0.05).R组术中辅助药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中呼吸平稳,SpO2均≥98%.结论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具有可控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等优点,是老年病人下腹部及以下部位手术安全可行、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李丽;何建伟;彭旭导;何妹仪;周幼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70 mRNA在老年人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 mRNA(HSP70 mRNA)在胃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取胃癌44例,癌旁不典型增生20例,单纯不典型增生16例,浅表性胃炎20例.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SP70 mRNA表达状况.结果在胃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和单纯不典型增生中HSP70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61.36(27/44)、55.00%(11/20)和31.25%(5/16);在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5.00%(1/20).HSP70 mRNA表达与癌细胞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SP70 mRNA在胃癌形成早期有较高表达,检测HSP70 mRNA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作者:薄爱华;戴洁;王金科;张志生;左东升;张江兰;白丽娜;陈秀玲;杨燕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基底细胞癌72例临床病理分析

    基底细胞癌(BCC)以老年患者多发,主要由基底细胞样瘤细胞组成,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仅有局部侵袭性,极少发生转移.由于其死亡率较低,并未得到重视,但它对公共健康具有惊人的危害[1].因其形态的多样性,临床诊断率较低,故对临床怀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尽早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回顾分析72例我院皮肤科1987~2004年间病理诊断明确的BCC病例.就其临床、病理、鉴别诊断、病因及防治进行综合性分析,来提高其诊断防治水平,减低患病率.

    作者:王晓丽;刘喜福;于艳;李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国产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国产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糖、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随机双盲法、与安慰剂平行对照,比较48例T2DM病人用吡格列酮30 mg和安慰剂(1:1)干预治疗12 w后的血糖、血脂、IR、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变.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 w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2hP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空腹胰岛素( FINS)及HOMA模型IR指数(HOMA-IR)较治疗前也减低(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12 w治疗后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上述指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但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吡格列酮可改善T2DM病人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IR并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助于防治T2DM血管并发症.

    作者:霍丽梅;刘铁迎;付会稳;张咏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