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祁付珍;张建淮;陈国锋;许刚;蔡勇;顾殿华;王业波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 影像学, 淋巴结清扫, 腹腔镜,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 对56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ICC占同期手术的原发性肝癌8,74%,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胆管结石17例.术前确诊率为75%(42/56),发生在左肝34例,右肝22例.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为51.79%(29/56).姑息性手术35.71%(20/56),探查活检术10.71%(6/56).根治性切除(R0切除)1、3、5生存率分别为80.83%、36.11%、12.90%,姑息性切除(R1、R2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7%、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14.07,P<0.05).淋巴结阴性组28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33.68%、14.03%;淋巴结阳性组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5%、7.29%、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5.20,P<0.05).而肿瘤生长部位及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对生存无影响.结论 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胆管癌的重要途径,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境界不清,尤其大网膜增厚、腹水存在应想到腹腔广泛转移的可能,应用腹腔镜探查,减少剖腹探查几率.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 对56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ICC占同期手术的原发性肝癌8,74%,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胆管结石17例.术前确诊率为75%(42/56),发生在左肝34例,右肝22例.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为51.79%(29/56).姑息性手术35.71%(20/56),探查活检术10.71%(6/56).根治性切除(R0切除)1、3、5生存率分别为80.83%、36.11%、12.90%,姑息性切除(R1、R2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7%、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14.07,P<0.05).淋巴结阴性组28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33.68%、14.03%;淋巴结阳性组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5%、7.29%、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5.20,P<0.05).而肿瘤生长部位及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对生存无影响.结论 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胆管癌的重要途径,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境界不清,尤其大网膜增厚、腹水存在应想到腹腔广泛转移的可能,应用腹腔镜探查,减少剖腹探查几率.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

    作者:祁付珍;张建淮;陈国锋;许刚;蔡勇;顾殿华;王业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肠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肠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4例LC术中肠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其中术中发现11例,术后发现3例,术中发现者,除1例肠系膜血肿行保守治疗外,余10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损伤者均在腹腔镜下或中转开腹行损伤脏器修补术,其中1例十二指肠穿孔因原修补处出现肠漏再次开腹行高位空肠造瘘充分引流,1例结肠贯通伤因术中只修补了一侧而于术后第3天开腹探查修补对侧并于第2次术后第5天出现修补处肠漏再次开腹行蕈形管造瘘术.术后发现的3例患者均剖腹探查行漏口修补或造瘘引流术.结果 14例患者中,13例恢复良好,行第3次手术的患者发生了低蛋白血症和ARDS,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1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LC术中胆囊周围炎性粘连、电凝钩反弹是发生肠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及时发现损伤并妥善处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马吉安;张雷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方法、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到2010年7月4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4例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50~95 min,平均67.5 min;手术出血量均小于20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出血、胆漏和近期切口并发症等,住院时间2~4天.术后复查可见患者脐部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手术器械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史加宁;周连帮;万圣云;侯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胆道肿瘤外科治疗进展

    以往通常认为胆道系统是胆汁排泄的通道,联系着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一旦胆道系统罹患肿瘤,常常累及到上述组织.因此,在治疗中需要联合应用肝脏外科、胆道外科甚至胰腺外科技术加以解决.根据胆道肿瘤发生的部位,通常分为胆管上段癌、中段及下段癌.现有资料表明以胆管上段癌亦被称为肝门部胆管癌为常见,国内外报道可以占到肝外胆管癌的50%-75%,本文将就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何宇;何振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可行性、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30例及同期掸期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结果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并发症;胆漏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住院时间(6±2)天;住院费用(7317±358)元.T管组术后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2例、术后1月拔管后胆漏1例、术后1周左右复查电解质丰在低钠低氯血症2例、低钾血症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住院时间(12±3)天;住院费用(8865+215)元.一期缝合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未发现结石残留和胆管狭窄,疗效满意.结论 正常掌握手术适应症及精细手术操作,小切口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显示较常规放置T管的优势.

    作者:李秀东;李滨;李志民;周彦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与指征

    腹腔镜肝切除术自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其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已从早期针对良性病变的边缘性切除和局部切除拓展到针对肝脏各类病变的半肝乃至更大范围的解剖性切除、特殊部位肝段切除以及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等,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态势[1,2].相关研究表明腹腔镜肝切除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远期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的优点,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4].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腔镜中心,腹腔镜肝切除术占各类肝切除手术的比例已达80%,由此可见,腹腔镜肝切除术将成为未来肝脏外科的主流[5].但目前腔镜肝脏外科的发展尚不平衡,在国内,只有少数中心能开展腔镜肝切除手术,有关腹腔镜肝外科的理念和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本文将基于本单位400余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经验,重点探讨现阶段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作者:郑树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规则性脾段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规则性脾段切除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时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人,入腹后解剖二级脾蒂,控制出血,切除破裂引起出血的脾段.结果 31例病人全部保留脾脏成功,无再次手术,无死亡病例,保留脾脏血流正常.结论 规则性脾段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可行.

    作者:张小弟;魏志力;张天政;张毅;宋平辉;霍永江;耿智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动脉盗血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异常,脾脏增大、脾亢、脾静脉增粗、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增宽,侧枝循环扩张等,可能为机体代偿所致,但脾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可能引起脾亢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俊山;周虎;孙广新;袁增江;侯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成熟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改进,腹腔镜外科向更加微创和美容方向发展.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对65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经脐单孔针式LC,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周群;吴宁;刘海亮;李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腔镜手术技术及开腹肝脏切除经验,并且术中可能发生大出血、胆漏、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迄今开展例数尚少.我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选择了8例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的肝脏部分切除术,报告如下.

    作者:吴辉;冯德元;张雷华;郑文建;刘兴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132例分析

    目的 评估分析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132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行一次以上纤维胆道镜取石的疗效.结果 全组132例患者中121例经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取净率91.7%;冲击波碎石62例,碎石率47.0%.治疗期间出现胆肠内瘘2例,其中1例取净结石,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窦道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纤维胆道镜取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有效的补救措施.

    作者:王国斌;权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微创外科理念对传统外科学的启示与展望

    回顾整个外科学的发展历程,由于解剖学的发展,麻醉法、无菌法的产生,以及止血、输血技术的应用,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外科学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革命性的技术和理念的产生和应用,大大降低了外科手术的死亡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都对现代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外科学的进步.而随着外科学在当代的继续发展,如何在确保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手术创伤,缓解患者痛苦,加速患者恢复,成为外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微创技术为传统外科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短短20余年时间内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渐形成微创理念,对外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与争议

    自腹腔镜技术临床应用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手术技术和手术方法基本成熟,可以这么说,在大的医疗中心绝大多数临床外科常见病都可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根治,且腹腔镜手术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在部分疾病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已成为首选术式,甚至已有替代开放手术的趋势.但在胰腺外科领域,由于胰腺解剖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组织脆弱,切除及吻合技术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原因,限制了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其发展远落后于其他领域.尤其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大,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Gagner等即已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LPD),开创腹腔镜胰腺手术的里程碑,历经近20年仍只有少数中心能开展这一手术,且全球仅完成300余例手术,由此可见手术难度之大.其关键之处在于胰腺钩突部的切除与胰-肠吻合的完成.

    作者:孙跃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黄疸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黄疸的原因.方法 对3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黄疸并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其黄疸发生的原因及其类型.结果 本组3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黄疽患者,1例合并肝硬化失代偿;1例为活动性乙型肝炎;3例为Mirizzi综合症;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合并胆囊癌;2例合并急性胰腺炎;其余24例为严重的急性胆囊炎.结论 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黄疸的患者决定手术前要明确黄疸原因,避免盲目手术.

    作者:吴斌;费维国;徐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LC胆管损伤11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oysleclomy Lc)常见的并发症为胆道损伤,总体发生率为0~2%[1].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开展LC 3846例,发生胆管损伤11例,发生率为0.28%,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木生;谷献军;王凌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努力降低腹腔镜普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987年法国Mouret P.医生成功地完成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991年2月我国完成首例LC术,因其创伤小、疼痛轻、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迅速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LC为主的病变脏器的切除,9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消化道良性病变的切除与功能修复,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开始进入了肿瘤微创外科时代.

    作者:刘付宝;黄伟;耿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脾脏切除的手术操作技巧

    自1992年Carrol首次报告腹腔镜脾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脾切除术逐渐被外科医师用来治疗各种需进行脾脏切除的疾病,起初适应证主要限于血液病、脾脏良性肿瘤和脾脏外伤.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血吸虫、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较多,因此腹腔镜脾切除呈现了我国两大特色:为了节省医疗费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临床应用广泛;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特有术式使巨脾成为脾切除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作者:洪德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急性月嗵源性胰腺炎住院患者,其中老年病人23例(老年组),其余64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3例老年病人均顺利实行了ERCP操作,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并发症率.结论 内镜下逆行胰管造影对于治疗老年病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老年病人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元国;齐伟;黄强;王成;邱陆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扩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胰腺癌患者12例,正常对照组12例,进行DWI扫描.比较DWI与T1WI、T2WI序列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信号强度比(SIR).结果 DWI及T1WI图像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SIR均明显高于T2WI(P<0.05),而DWI与T1WI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DWl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胰腺癌病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作者:季沅;金慧涵;华志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LC术后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LC手术后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0月~2009年7月共施行的LC术71238例,其中发生胆囊床毛细胆管胆漏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5例中,造成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的主要原因是胆囊急性炎症、萎缩性胆囊炎及胆囊床电凝过深等引起.46例给予腹腔引流等保守治疗,17例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12例手术治疗,治愈率达100%.结论 LC手术后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直接原因是医疗行为过程中操作不当、判断失误而造成.关键在于预防,处理方式视病情而定.

    作者:姜世涛;钟兴国;龚仁华;孙登群;王敬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