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夏禹;王金元
近年胰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RCP的开展及应用,使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不但可以在内镜下直接取材或通过间接影像来提高胰腺癌及其它胰腺疾病的诊断率,而且治疗性内镜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外科手术,渐已成为胰腺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病人,术中腹腔干或分支动脉放置DDS药盒28例,Seldinger介入技术放置DDS药盒46例,域动脉灌注以5-Fu为主的三联药物.回顾性总结、分析该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资料.结果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受益反应有效率为44.6%(33/74),明显优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组15.7%(14/89),(P<0.05);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一年生存率11.5%;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组11.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并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可明显提高临床受益反应.
作者:刘昌;吕毅;刘原兴;刘亚民;仵正;李辉;潘承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壶腹部周围癌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梗阻引起的黄疸.由于梗阻的持续加重而引发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病化,如不进行即时有效的手术,将危及病人的生命.目前对壶腹部癌、胆总管下端癌、胰头部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仍是根治性手术,即Whipple手术.该手术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寿命延长,高龄患者亦随之增多.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又常伴有内科并存病,其机体状况、免疫机制低下,常不能胜任如此大的手术打击 .
作者:周永高;唐一飞;胡伟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院于2000年12月至2002年2月收治21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胰腺炎病例, 早期在电视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加腹腔清洗,并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郑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肝脏是人体大的实质性脏器,质脆而易损伤,在腹部外伤中,肝损伤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和胃挫伤居第三位,在腹部外伤中占5%-20%[1] ,但死亡率却占腹部外伤之首[2]本人收集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85例肝外伤,谈谈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体会.
作者:宋宁;夏禹;王金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切口小而美观而广为医患所接受[1].由于其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使用器械及操作方法的差异,由其所引起的并发症亦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有关LC术后腹腔残留结石引起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的个案报道甚多[2,3,4].本文拟对LC 术后腹腔残留结石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李冬生;陈云清;梁炎;黄爱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63例(男59女40).23例行单纯明胶海绵栓塞(组1),11例行单纯碘化油栓塞(组2),29例行碘化油与明胶海绵栓塞(组3).计算生存时间,并进行Log rank 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组3的生存时间更长于组1和组2(P<0.05).组1组2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和组3对门静脉瘤栓的回缩效果优于组2(P<0.05).肝癌分期、肿瘤数目、治疗方法是对死亡风险有显著作用的预后因素.治疗方法中明胶海绵栓塞、明胶海绵与碘化油栓塞是生存时间的有利因素. 结论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肝癌分期、肿瘤的数目和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对于门静脉癌栓回缩及延长生存时间,应用了明胶海绵的化疗栓塞比未用明胶海绵的化疗栓塞的效果更优.
作者:廖伟;郭启勇;卢再鸣;刘兆玉;辛军;张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肝外胆管癌,特别是近肝门的高位胆管癌外科治疗困难,而且疗效不满意,本文总结了38例胆管上段癌的手术治疗体会,着重对如何提高肿瘤根治切除和术中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
作者:匡久树;葛旭明;黄小明;张跃;詹学友;潘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LC术前或术后应用EPBD法取出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22例病人LC术前或术后,在内视镜下行乳头球囊扩张后分别或联合取石气囊、取石篮、碎石器等取出胆管结石.结果 EPBD法取出胆管结石41枚,结石直径0.3-1.6 cm.17例病人 EPBD后行LC,5例急性发作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LC后行EPBD.EPBD法胆管结石成功率100%, 除1例合并轻度急性胰腺炎外无严重并发症,病人平均住院时间10.2±2.6天.结论联合EPBD是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理想的微创外科技术.
作者:吕毅;于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开腹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和度冷丁肌肉注射镇痛治疗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术后镇痛的重要性.方法选取1999年8月~2001年8月40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0例胆囊切除术,术后度冷丁肌肉注射镇痛治疗(Intermittent In 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Pethidine.IMP),Ⅱ组:20例胆囊切除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IA)镇痛治疗.40例术后均无并发症. 比较两组术后发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尿潴留,睡眠时间, 白细胞计数,血糖和皮质醇的变化.结果 PCIA达到较好镇痛效果 , 两组术后发热,肠蠕动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及升高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Ⅰ组(P<0.001)、术后睡眠时间长于Ⅰ组,而且术后血糖和皮质醇浓度较快恢复至术前水平,但是尿潴留发生率高于Ⅰ组.结论术后可靠的镇痛可以减轻应激反应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作者:吴钢;蔡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途径介入治疗肝癌,并对其疗效加以分析 .方法 34个肝癌病灶(26例)的多途径介入性治疗在超声引导下进行.<3cm 20个病灶,行局部微波治疗+门静脉化疗;>3 cm 14个病灶,12个病灶行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化疗,2个病灶行局部微波治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化疗;7 例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加做门静脉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随访12~25个月,一年生存率100%,两年生存率88.42%.微波治疗组均经活检证实完全性坏死;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组US及CT报告病灶稳定.门静脉化疗预防组无癌栓出现;治疗组癌栓4例缩小,3例消失. 结论多途径介入治疗对预防肝癌转移, 延迟复发,改善预后有肯定意义,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谭旭艳;吴丹;贾译清;缪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B超引志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作用.方法32例重症胆囊的接受了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经肝穿否则胆囊置管引流,穿刺针及导管由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结果无1例产生并发症,均穿刺置管成功,症状及体征均在24~28小时内明显改善.结论(Percutaneous chole4cystostomy PC)是一种微创、有效、廉价、可靠的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肝脓肿,阻塞性黄疸及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
作者:张峰;林红军;王学浩;王科;钱晓峰;范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首先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同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合并胆囊结石者, 待胰腺炎恢复后,施行腹腔胆囊切除术(LC).结果全组112例中,78例胆管结石行EST取出,所有病人均行ENBD;胰腺炎顺利治愈107例,治愈率95.5%;合并胆囊结石85例,恢复期行LC,82例顺利切除胆囊,3例中转开腹全部治愈,25 例经过非手术治愈,占22.3%,87例行腹腔镜探查或开腹探查手术,占77.7%. 结论 EST+ENBD能有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者联合应用LC,使微创手术的优点在该病整个疗程中得以体现,不失为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左半肝切除对血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影响、病理过程.方法手术切除兔左半肝脏,分别于术前1d、术后24 h、术后48 h 、术后1周、术后1月取外周静脉血,监测血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变化.结果甲状腺激素TT3、TT4术后24 h明显降低,术后48 h、术后1 周逐渐回升,TT3较TT4回升幅度大,术后1月二者接近术前水平;胰岛素术后明显升高 ,术后1周逐渐下降,术后1月近术前水平;甲胎蛋白在术后48 h明显升高,术后1周达高峰,以后渐降,术后1月下降明显、但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肝切除术后出现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与5′——脱碘酶和血浆蛋白降低有关;同时出现高胰岛素反应,血糖上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肝胰岛素受体大结合容量减少、肝脏灭活胰岛素能力下降均可使胰岛素水平高于术前水平;甲胎蛋白的变化与术后肝脏旺盛的修复再生有关 ,但兔术前术后均高甲胎蛋白水平则与物种关系较大.
作者:尉继伟;计学理;周正忠;吉喆;刘治邦;耿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肝外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病,仅占胆道疾病之1.87%[1 ].但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其术前诊断率及手术切除率已不断提高,五年生存率也有所提高,有报告高达45%[2].但围手术期处理仍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术前是否作各种减黄术更是存在争论[3].本文就我院26例不作术前减黄的肝外胆管癌的治疗作研究,探讨相对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作者:区小卫;梁兆煜;谢学羿;张武;张少锐;谢沛标;陈岸;莫兴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 80% ,严重者可直接导致病人的死亡.这主要是因为肝移植病人术前肝功能严重失代偿,且术中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加之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及各种检查引起的污染有关.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发现,肝移植术后83 %的病人可感染细菌或真菌,其中2/3的病人病情严重[1].
作者:季学闻;杨勤玲;吕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外胆管纤维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肝内胆管节段性 ,进行性狭窄.随着病情的发展,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因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据欧美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如从PSC确诊起至死亡或行肝移植为自然病程,平均约12年[1、2].
作者:耿利;徐峰;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早期扫描对肝实性占位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分析典型CT表现.方法 89例89个肝实性占位,除血管瘤外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转移性肝癌17例,血管瘤2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3例,腺瘤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首先分析动脉早期扫描是否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然后分析各种占位在动脉早期的特征形态学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77/89,86.5% Vs 57/89,64.0%,P<0.01).尤其是原发性肝癌(19/22 Vs 11/22,P<0.01)和局灶性结节增生(11/13 Vs 5 /13,P<0.05).动脉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明显一致强化(FNH,腺瘤),中央粗大滋养血管(FNH),中央放射疤痕(FNH),不均匀强化(HCC),周边点簇强化(血管瘤),脂肪成分(AML).结论肝实性占位在动脉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对鉴别诊断有重大价值.
作者:叶萍;程红岩;徐爱民;陈栋;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