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各分泌物内细菌和真菌病原学研究

季学闻;杨勤玲;吕毅

关键词:肝移植, 围手术期, 感染
摘要: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 80% ,严重者可直接导致病人的死亡.这主要是因为肝移植病人术前肝功能严重失代偿,且术中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加之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及各种检查引起的污染有关.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发现,肝移植术后83 %的病人可感染细菌或真菌,其中2/3的病人病情严重[1].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兔半肝切除术前后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监测研究

    目的探讨左半肝切除对血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影响、病理过程.方法手术切除兔左半肝脏,分别于术前1d、术后24 h、术后48 h 、术后1周、术后1月取外周静脉血,监测血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变化.结果甲状腺激素TT3、TT4术后24 h明显降低,术后48 h、术后1 周逐渐回升,TT3较TT4回升幅度大,术后1月二者接近术前水平;胰岛素术后明显升高 ,术后1周逐渐下降,术后1月近术前水平;甲胎蛋白在术后48 h明显升高,术后1周达高峰,以后渐降,术后1月下降明显、但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肝切除术后出现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与5′——脱碘酶和血浆蛋白降低有关;同时出现高胰岛素反应,血糖上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肝胰岛素受体大结合容量减少、肝脏灭活胰岛素能力下降均可使胰岛素水平高于术前水平;甲胎蛋白的变化与术后肝脏旺盛的修复再生有关 ,但兔术前术后均高甲胎蛋白水平则与物种关系较大.

    作者:尉继伟;计学理;周正忠;吉喆;刘治邦;耿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体会(附85例报告)

    肝脏是人体大的实质性脏器,质脆而易损伤,在腹部外伤中,肝损伤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和胃挫伤居第三位,在腹部外伤中占5%-20%[1] ,但死亡率却占腹部外伤之首[2]本人收集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85例肝外伤,谈谈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体会.

    作者:宋宁;夏禹;王金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外胆管纤维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肝内胆管节段性 ,进行性狭窄.随着病情的发展,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因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据欧美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如从PSC确诊起至死亡或行肝移植为自然病程,平均约12年[1、2].

    作者:耿利;徐峰;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途径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多途径介入治疗肝癌,并对其疗效加以分析 .方法 34个肝癌病灶(26例)的多途径介入性治疗在超声引导下进行.<3cm 20个病灶,行局部微波治疗+门静脉化疗;>3 cm 14个病灶,12个病灶行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化疗,2个病灶行局部微波治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化疗;7 例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加做门静脉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随访12~25个月,一年生存率100%,两年生存率88.42%.微波治疗组均经活检证实完全性坏死;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组US及CT报告病灶稳定.门静脉化疗预防组无癌栓出现;治疗组癌栓4例缩小,3例消失. 结论多途径介入治疗对预防肝癌转移, 延迟复发,改善预后有肯定意义,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谭旭艳;吴丹;贾译清;缪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脓肿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例报告

    患者,男,60岁,主诉突发性全腹痛7 h入院,无呕吐、腹泻. 无消化道溃疡病史,无手术、外伤病史.查体:体温正常,心肺(-).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减弱.白细胞计数15.7×109/L,其中N 0.89.腹穿:抽出黄色液体.

    作者:涂建飞;涂朝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探讨

    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对18例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施行延期手术,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刘厚东;易万强;杜富波;翁云惠;周晓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捆绑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胰肠吻合口漏(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为13.5%,而其引起25%的病人死亡[1].为了预防或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临床已应用了多种方法,如胰腺残端(胰管)结扎、胰管栓塞、胰胃吻合、胰空肠吻合等,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杜绝胰漏的发生.我治疗组自1999年11月开始连续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全部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无1例发生胰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忠;关风林;陈海龙;尚东;李克军;金实;王长淼;倪晓光;王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善得定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善得定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的设计方案,对108例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进行研究,治疗组接受善得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垂体后叶素治疗.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止血时间、止血效率及输血量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善得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药物.

    作者:王旭霞;张盈华;郝晓柯;张利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前不减黄的肝外胆管癌的治疗探讨

    肝外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病,仅占胆道疾病之1.87%[1 ].但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其术前诊断率及手术切除率已不断提高,五年生存率也有所提高,有报告高达45%[2].但围手术期处理仍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术前是否作各种减黄术更是存在争论[3].本文就我院26例不作术前减黄的肝外胆管癌的治疗作研究,探讨相对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作者:区小卫;梁兆煜;谢学羿;张武;张少锐;谢沛标;陈岸;莫兴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胰腺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近年胰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RCP的开展及应用,使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不但可以在内镜下直接取材或通过间接影像来提高胰腺癌及其它胰腺疾病的诊断率,而且治疗性内镜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外科手术,渐已成为胰腺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肝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本组7例肝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结果除1例经健康普查无症状就诊外,本组其余病例的临床表现大都危急笃重,计急性剧烈腹痛4例次,瘤体破裂并出血3例次,腹痛不适,扪得腹部搏动性包块3例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本组基本的诊断手段,即使疑为瘤体破裂的病例也没有放弃床边B超检查.全部病例都手术治疗,没有发生肝脏的血供障碍,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所有病例都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只要诊断、处理及时合理,对大多数肝动脉瘤而言,是可以争取到较好疗效的.

    作者:刘金林;何韵彬;赖传善;金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梗死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梗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经手术证实的肝梗死病例2例,复习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结果 2例患者均获得准确诊断,加强治疗后顺利复康. 结论肝梗死十分罕见,一般继发于其他疾病,根据病史、化验和肝脏CT检查可以确定诊断,ICU加强治疗及原发疾病的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仵正;吕毅;张晓刚;王红伟;李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道术后大出血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1986年~2000年收治胆道术后大出血16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2例,再手术治疗4例. 结果 16例胆道术后大出血中,胆道结石合并感染11例(68.8%);肝硬化门脉高压胆道术后2例(12.5%);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外伤术后和胆道蛔虫症合并感染胆道出血各1例(18.7%).治愈14例;死亡2 例,分别于反复胆道出血、肝功衰竭;胆管癌晚期死亡. 结论胆道术后大出血,再手术治疗应慎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应积极再手术治疗.

    作者:刘亚光;牛力春;严琦敏;宋波;张文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介入治疗

    1 胆道恶性梗阻的定义胆管恶性梗阻不单指原发性胆管腺癌所致肝胆管梗阻,还需要包括胆囊癌、肝细胞癌、壶腹癌、胰头癌及其他转移癌对肝胆管的侵犯,此类病人就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黄疸,有的还合并严重胆管炎,病情凶险,全身情况差,手术机率很低.即使行姑息性胆道减压手术也十分困难,因而临床上处理十分棘手,虽然它们起源不同,但引流去黄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 [1,2].

    作者:龚彪;胡冰;潘亚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症胆管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附169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症胆管炎死亡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169例重症胆管炎病人的年龄等8项因素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显示,病人年龄、入院时血压、血小板数目、合并器官功能不全、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在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之间有显著关系,既往有无胆管炎病史及不同发病时期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影响重症胆管炎死亡因素很多.凡病人年龄大、入院时有休克、术前血小板低于50000/mm3、病人合并多个器官功能不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都会增加病人的死亡率,重症胆管炎近年来发病率下降,但死亡率仍较高.

    作者:梁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门阻断对小肠微循环的影响

    在肝切除术和肝脏移植过程中,肝门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集中在肝门阻断后对肝脏的损伤,而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液动力学障碍而造成的肝外多器官损伤(EHMOD),研究相对较少[1] .但EHMOD的严重性,亦直接影响到术后效果及生存率.

    作者:陈笑;毛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ERCP并发穿孔的处理和风险因素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管上段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肝外胆管癌,特别是近肝门的高位胆管癌外科治疗困难,而且疗效不满意,本文总结了38例胆管上段癌的手术治疗体会,着重对如何提高肿瘤根治切除和术中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

    作者:匡久树;葛旭明;黄小明;张跃;詹学友;潘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DDS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74例分析

    目的评价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病人,术中腹腔干或分支动脉放置DDS药盒28例,Seldinger介入技术放置DDS药盒46例,域动脉灌注以5-Fu为主的三联药物.回顾性总结、分析该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资料.结果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受益反应有效率为44.6%(33/74),明显优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组15.7%(14/89),(P<0.05);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一年生存率11.5%;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组11.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并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可明显提高临床受益反应.

    作者:刘昌;吕毅;刘原兴;刘亚民;仵正;李辉;潘承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的探讨(附230例)

    目的探索胆囊息肉样病变如何避免盲目手术,减少病人的损伤,提高手术的阳性率,对胆固醇性息肉及腺瘤样息肉的鉴别,减少胆固醇息肉的手术.方法通过一般超声(US)、内镜超声(EUS)、动态增强CTR、CEA、CA 19-9、P53等检查.结果通过230例病例的观察发现,需进行手术的仅仅有51例,占31%左右,其余69%的病人可不必行手术,胆固醇息肉130例,占56.5%,炎性息肉28例,腺瘤样息肉37例,占17%,胆囊癌14例,占5.25%,其他20例,占8.8%.结论为了提高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阳性率,强调术前的诊断正确性 ,避免对不必手术的胆囊病变进行手术,提出了11种情况下应采取的外科治疗的态度.

    作者:柴宗寿;潘新民;胡有忠;陈凯;郭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