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朱立元;尹耀新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治疗, 手术
摘要:急性胰腺炎一般分轻型(单纯水肿性)和重型(出血坏死性)两大类.轻型较多见,一般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预后良好,属自限性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or ASP or ANP)是胰腺的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其病理变化涉及胰腺和胰外组织,临床呈急腹症表现,伴有休克及单个或多个重要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目前临床对其保守治疗方法,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有诸多争论,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胆囊癌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为胆囊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和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胆囊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32例胆囊癌患者中,有25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是78.12%,30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仅有1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是3.33%,30例正常对照组中,亦仅有1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是3.33%.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对胆囊癌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对胆囊癌的治疗、预后的评估随访及复发等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焦兴元;吕明德;黄洁夫;梁力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38例治疗体会

    目的为了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38例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23例、非手术治疗1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组死亡9例,病死率为39.13%,非手术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6.67%,两组病死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4.93,0.05>P>0.01).结论因此作者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非手术治疗优于手术治疗效果,同时认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肠Roux-Y吻合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处理

    目的探讨胆肠Roux-Y吻合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对12例胆肠Roux-Y吻合术后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狭窄合并肝内残余结石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胆肠吻合口相对狭窄、以及空肠袢较短、空肠-空肠吻合口形态不佳也是再次手术的重要因素.结论行胆肠Roux-Y吻合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有一定的抗返流措施.

    作者:陈宏明;黄建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EN对大鼠肝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及自动图象分析技术(AIAT)研究肠内营养(EN)对于大鼠肝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只Walker-256癌性腹水大鼠经EN达一个体外周期(25 h)后,肿瘤细胞S期细胞百分比升高,G0/G1百分比下降,提示EN不成比例的缩短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S期细胞增加,因而加速了肿瘤细胞的增长.观察EN对大鼠肝癌生长及肿瘤生长率的影响,显示EN组接种后21 d/接种后8 d肿癌生长率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及营养不良组.结果经AIAT测定的接种肿瘤后21 dEN组肝癌细胞DNA指数(DI)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及营养不良组,结果表明EN增加了大鼠肝癌肿瘤生长率,使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缩短了细胞增殖周期.结论同步进入S期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的增加,利于择机应用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行肝动脉化疗(TAI)或化疗栓塞(TACE).

    作者:刘学民;潘承恩;吕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肝血流阻断对肝组织Ptio2、Ptico2、pH和T的影响

    目的研究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对兔肝组织氧分压(Ptio2)、二氧化碳分压(Ptico2)、酸碱度(pH)和温度(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入肝血流阻断15 min后再灌注,通过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兔肝组织Ptio2、Ptico2、pH和T变化.结果肝血流阻断后Ptio2下降至7.6±0.1 mmHg;Ptio2值升至163.±27 mmHg;pH值降至6.7±0.1;T下降至35.6±0.7C.再灌注15 min后,肝组织Ptio2、Ptio2、pH和T缓慢恢复.结论人肝血流阻断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代谢异常;肝组织内Ptio2、Ptio2、pH值和T观察是监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王成友;倪勇;李维平;何海萍;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

    目的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发病凶猛,探讨早期经鼻-空肠营养对ASP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1例ASP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成都第七届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标准,APACHE-Ⅱ评分≥8分,Balthaz-ar CT分级≥l级.11例ASP患者经综合治疗,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监测其腹痛,淀粉酶变化,判断临床效果.结果 11例ASP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无死亡.早期经鼻空肠营养无腹痛加重和淀粉酶升高.ASP患者对早期经鼻-空肠营养耐受良好,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早期经鼻-空肠营养对ASP治疗安全有效.但要注意:①鼻-空肠管放置于近端空肠30 cm处.②防止鼻-空肠管移位.③肠梗阻存在时,可加用中药泻下,促进肠功能恢复后,再用肠内营养素.④肠内营养素浓度宜由低到高,逐渐增加.⑤若临床出现腹痛加剧,淀粉酶增高,应及时转为肠外营养.

    作者:崔怀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1月~2000年12月间452例60岁以上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有合并症342例,占75.7%,胆囊切除术249例,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145例,胆肠内引流26例,胆总管内置支架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75例,占16.6%,其中急诊手术组为32.6%,择期手术组为7.08%.总病死率为2.6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应尽可能了解全面病情,适时进行手术治疗,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

    作者:陈伟;余昌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4例患者均有门脉高压症表现,经彩色Dop-pler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1例;脾切除门体分流术2例;病变血管隔膜切除1例.结果4例诊断正确,全部治愈.结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一般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合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等即可诊断,治疗一般以分流术为主,而病变血管矫正术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术术式则更为合理.

    作者:杨永久;刘爽;高乃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清胰酶在慢性胰腺炎中的特性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胰肠捆绑式单层吻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 (附18例报告)

    本院1996年4月~2000年3月,对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采用胰肠捆绑式单层吻合,无-例胰漏发生,效果满意,现回顾性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作者:朱建平;房巨波;粟洪升;张洪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为提高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GP)的治疗效果,探讨AGP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83例AG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治愈,死亡5例,治愈率94%.院前误诊18例,死亡1例.梗阻性AGP 16例,死亡1例,非梗阻性AGP67例,死亡4例.急症手术8例,死亡2例.重症13例,死亡4例.结论 AGP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应正确掌握AGP的手术时机,非手术治疗贯穿于AGP治疗的全程.[关健词]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吴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胰漏的预防体会後

    1990年1月~1999年12月本院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仅1例术后并发胰漏,其发生率为3.3%,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通;严爱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胰腺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形态半定量方法对31例胰腺癌和7例正常胰腺组织进行MVD记数和VEGF表达检测.结果胰腺癌组织中MVD记数、VEGF表达率分别为11.05±4.62、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40±1.71、20%和正常胰腺组6.19±1.56、14%(P<0.01);淋巴结转移组MVD记数,VEGF表达分别为13.00±4.45、2.00±0.95,明显高于无转移组9.46±4.15、1.05±0.17和正常胰腺组6.19±1.56、0.14±0.38(P<0.01).MVD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418,P>0.05).结论MVD、VEGF表达高低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淋巴结转移、预后的指标.

    作者:高福智;盖宝东;郑泽霖;朱立元;赵文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胆管炎的早期处理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临床常见的外科危重病症,病情复杂,处理困难,病死率高.现总结笔者1991以来收治ACST148例经验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徐书福;许玉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可追溯到19世纪,特别是Fitz于1889年第1次较为全面地描述急性胰腺炎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来,为急性胰腺的外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老一辈外科先驱者在开拓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面也作了重大贡献,如曾宪九等首先报告了16例急性胰腺炎治疗的经验;又如1954年兰锡纯等报告了47例急性胰腺炎治疗的经验,其中17例采用手术治疗,明确提出了急性胰腺炎的手术适应证,开创了中国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先声.

    作者:袁祖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瘘管空肠吻合治疗胰外瘘的经验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1990年1月~2000年8月期间本科收治的4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以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非手术治疗14例,均为非胆源性ASP,手术治疗35例,其中胆源性ASP13例.结果非手术治疗14例,全部治愈,手术治疗35例,治愈31例,死亡4例.并发症及死亡均以ARDS为主.结论围手术期的基本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是ASP治疗成功的关键,重视早期ASP的非手术治疗.

    作者:胡泽民;陆伟;余元龙;常晓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11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据其临床和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据的9.9%,非肿瘤性息肉105例(92.9%),肿瘤性息肉8例(7.1%).肿瘤性息肉多为直径>10 mm、单发病灶.8例胆囊腺瘤中有3例癌变.结论①胆囊腺瘤癌变倾向明显.②单发且>10 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③年龄作为肿瘤危除的参考因素.④对症状不重,没有癌变危险者可定期随访.

    作者:朱德祥;王景明;徐贵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的防治

    50年来,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不断改变,但其合并的肠外瘘这一并发症并未消除.按不同原则治疗后,出现肠外瘘这一并发症的部位、时间等特点也有所不同.即使目前采取的先非手术治疗,再手术处理的原则也并未减少肠外瘘的发生.有关重症胰腺炎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的文献并不多见.为此,作者据近年来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肠外瘘的实践,介绍有关体会.

    作者:任建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区域动脉灌注治疗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急腹症之一,发病急骤,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极高.过去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并未降低,近10年来外科趋向先行保守治疗,以后再根据情况采取手术等方式治疗,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区域动脉灌注(1ocal arterial infusion LAI)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LAI治疗SAP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李占武;史光军;胡义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