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外伤28例治疗分析

胡德延

关键词:肝外伤, 诊断, 治疗
摘要:我院外科1986年~2000年间共收治肝外伤28例,现就诊断及手术方法进行总结讨论.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体会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占胆石症病例的1 6.1%,处理较复杂.目前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本院1996年10月-2000 年4月采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京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人体肝外供血管道的变化在原位肝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自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在各移植中心广泛应用后 ,使得肝脏移植由临床试验阶段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临床应用新纪元.时至今日,临床原位肝脏移植(Orthotopic livertransplantation,OLTx)在大多数学者的观念中已成为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的有效方法,肝移植术的逐渐改进和完善,推动了存活率的不断提高. 许多先进国家的大医院中,OLTx已成为常规手术,术后一年存活率90%,部分中心的5年成活率已达70%以上1.近年来,虽然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但肝移植术中血管方面的并发症仍然是肝脏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护移植肝供血管道的完整性在肝移植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又以维护肝动脉系统的完整性为困难2 .

    作者:吴天鸣;杨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意义

    检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并探讨IL-10在AOS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6例AO SC和20例健康人血清IL-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 AOSC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6、12 d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356.9±31.6 pg/ml、298.5± 27.4 pg/ml、192.4±26.1 pg/ml、106.3±24.2 pg/ml,健康人血清IL-10浓度为92.5±21. 6 pg/ml.与健康人比较,AOSC患者入院时血清IL-10明显升高(P< 0.01),术后第1、6、12 d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 IL-10参与 AOS C的病理过程,血清IL-10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作者:戴东;汪根树;谭小宇;张立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胆管损伤再手术治疗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例随着基层医院胆囊切除例数的增加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遍开展而有所增加,术后首次处理欠妥, 近几年作者经治胆管损伤后再手术患者35例,现结合近几年的病例及文献,回顾分析以提高对胆道手术的重视及损伤后的早期处理.

    作者:吕振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外伤118例外科处理

    目的探讨提高肝外伤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1990年1月~20 00年1月10年间收治的118例肝外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38例,与肝外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1%(19/118),病死率为5.9%(7/ 118).结论 B超、CT等现代影像学检查手段提高了肝外伤的诊断和监测水平,更多的肝外伤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对血液动力学持续不稳定的患者,积极手术是治疗成功

    作者:王国俊;杨威;马清涌;潘承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并发症分析

    自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胆囊切除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术方法,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腹腔镜医生经验的积累,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越来越低.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的一些严重并发症仍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文献1,2报告为0.66%~3.20%.本文就本院1997年 10月~2000年10月收治550例行LC分析如下.

    作者:姚英民;刘青光;于良;潘承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方法对1996-1999年间治疗12例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采用肝胆管大口式、空肠Roux-y吻合术.结果 12例患者均行随访,疗效满意.结论采用肝胆管大口式、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防止肝内胆管结石术后高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方法 5年来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4例,其中行左外叶切除13例,左半肝切除5例,右后叶切除2例,右后叶加左外叶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2例 .结果术后残余结石4例(16.6%),其中残留左内叶2例(8.3%)、右后叶2例(8.3%).术后切口感染2例(8.3%),右胸腔积液1例(4.2%),胆漏1例(4.2%) .结论肝叶切除术结合高位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吻合应是肝内胆管结石症治疗的好和主要的方法.

    作者:潘学峰;莫经刚;卜建国;蒋祖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开展临床肝移植应注意的问题

    自1963年3月Starzl教授在美国为一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作了首例原位肝移植以来,肝移植已历经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以及推广发展和创新阶段,肝移植例数以每年数千至上万例次的速度发展,新的手术方式和技术,经过改良的保存技术,以及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使临床肝移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肝移植中心取得了术后1 年存活率90%以上,5年存活率70%以上的成绩.

    作者:朱继业;王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外伤28例治疗分析

    我院外科1986年~2000年间共收治肝外伤28例,现就诊断及手术方法进行总结讨论.

    作者:胡德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单发性巨大肝囊肿1例

    患者,女,53岁,农民.右上腹包块2年,增大伴右下肢浮肿3月入院.慢性病容、消瘦、腹部隆起,腹壁静脉轻度曲张,腹部可扪及一巨大囊性包块,上起剑突,下达盆腔,有波动感,光滑,边界不清,叩呈浊音.血常规,白细胞5.1×1 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 g/L,嗜酸性粒细胞3%;肝功,碱性磷酸酶488 IU/L,白蛋白3 1.7 g/L,白、球蛋白比值1.2,AFP阴性;B超腹腔巨大囊肿;CT肝右叶巨大囊肿.手术所见 :囊肿上起右膈,下致盆腔,壁薄呈灰白色,边缘清楚,源于肝右后叶,肝被推向左侧,并有明显压缩,大部份肠管被推向左下腹腔.术中将囊肿切开一小口吸尽囊液,囊液呈黄褐色 ,总量11 000 ml,施形开窗术,将囊肿壁部份切除,残余囊壁用10%甲醛和3%过氧化氢处理 ,置潘氏引流管于右肝膈间隙区.术后引流液开始约500 ml/d,逐日渐减少,15 d后拔管, 痊愈出院.囊液皮内试验(Casoni)阴性.病理诊断:单纯性肝囊肿.

    作者:王旭;赵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顺逆结合切除胆囊150例体会

    胆囊切除是普外科常见的手术,术中胆道损伤时有所闻.1993年2月~ 2000年12月,笔者完成150例采用顺逆结合法胆囊切除手术,无手术死亡、胆管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王洪生;刘须才;李志华;林万隆;马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早期经鼻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肠内营养(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 ASP)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近2年来的ASP 26例分:EN 组12例,TPN组14例.其治疗结果作对比,观察住院天数、各种并发症、病死率和费用的差异.结果 EN组平均住院天数,ARDS和其他感染性并发症均低于TPN 组,病死率明显下降,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结论 EN在ASP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提倡.

    作者:赵大建;胡智明;邹寿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一氧化氮、内皮素在胆道梗阻病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了解NO、ET1等在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胆石性胆道梗阻患者,按黄疸发生时间、血内毒素检测结查、有无急性胆管炎分组比较NO、ET内毒素和肝功能变化关系. 结果梗阻性黄疸Ⅰ、Ⅱ组NO与ET1呈负相关;Ⅲ组NO与ET1 呈负相关.内毒素阳性组、有胆管炎组:NO与ET1无相关关系.结论①胆道感染、内毒素等导致NO与ET1的协调关系紊乱、NO的正常保护机制受损,这在胆道梗阻所致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等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②检测比较NO/ET 的变化关系,可能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肝储备功能的参考指标.

    作者:雷正明;黎靖;杨文君;李代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如何做好肝切除术

    近10余年来,肝癌手术切除技术有较大提高.难切部位肝癌一期切除报道日益增多,肝门部肝癌切除和单独尾叶切除也不再是手术“禁区“;对侵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肝癌,也有用体外静脉转流离体或半离体状态下冷却灌注切除肿瘤和受累血管;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积极的手术治疗,如切开取栓术、气囊导管取栓术、门静脉吻合搭桥术、门静脉切除吻合术等;对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肝癌在切除肿瘤同时有人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切开下腔静脉取癌栓;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或肿瘤压迫所致梗阻性黄疸,亦可考虑作肝癌切除和手术取癌栓;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术前、术中也趋积极治疗;对肝硬化程度较轻、包膜完整、无子灶,即使靠近肝门区的大肝癌、特大肝癌一期手术切除报道增多,有的还取得较好疗效.对肝硬化较重肝癌,肝切除时也可不阻断入肝血流;手术病死率逐步下降,术中输血量逐步减少,无需输血的比例越来越高.总之,目前就肝切除技术而言 ,在肝功能有足够代偿情况下,肝脏8个段似没有不能施行肝切除的部位.但是,为把肝切除术做得更细、更精,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周信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移植和丙型肝炎

    在欧美国家丙型肝炎相关的终末期肝病(肝硬化、肝癌)已经迅速取代酒精性肝病和乙型肝炎成为目前肝脏病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HCV-RNA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 以前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大部分是丙型肝炎(HC).约8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将成为慢性肝炎,至少20%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带病毒20年后,超过10%的丙型肝炎患者将发生肝功能衰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已确定的可致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子1.欧美国家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HCV感染较为常见,一组多移植中心722例肝移植患者的研究资料发现,25% 的移植患者血清-HCV阳性2.丙型肝炎不断地从慢性肝炎发到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当一部分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肝功能衰竭时,只有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

    作者:李启勇;郑树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缝衣针异物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右上腹痛20年,疼痛多在夜间发作,为持续性钝痛,有时向右腰背部放射 ,痛时拒按,偶有返酸.疼痛剧烈时昏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2年前B超检查后,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服用“排石汤“,症状仍无明显好转.患者无黄疸、畏寒发热.3年前以胆总管结石行ERCP检查2次,未成功.2年前腹痛加剧,急诊剖腹探查,术中未发现胆总管明确结石,予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后T管造影检查, X线平片上发现肝区有一枚直形缝衣针.追求术前腹部X线平片,证实该缝衣针已经存在,排除手术遗留.2000年11月6日入本院.入院后询问病史,患者无明确吞服异物,也无针刺或外伤史,异物入腹腔途径不明.体检:上腹正中手术疤痕,剑突下2指处局限性压痛,深按及推动时疼痛加剧,但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免疫及生化检查各指标均无异常.B超见肝门区细长强回声影.CT:肝实质密度均匀,肝左外叶内有长3.5 cm针状高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无扩张.11月8日手术探查.术中见胃小弯前壁有一约2 cm×2 cm苍白区,未触及明显溃疡.胆囊已切除,胆总管不扩张,内无结石,胰腺正常.探查肝左叶时,触及锐物,检查发现肝左外叶下段有一缝衣针,部分露出肝表面,即给以肝脏切开取异物,取出一枚生锈的缝衣针,长为3.5 cm,直径1 mm,毕术缝合肝脏创面,术后患者症状消失,7 d痊愈出院 .

    作者:温增庆;耿利;杨甲梅;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胆囊炎52例临床分析

    本科1995年1月-2000年9月共诊治急性胆囊炎并胆囊化脓、坏疽、穿孔的重症急性胆囊炎5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高瑞岗;张雪松;李奎;保红平;方登华;刘天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体积活体肝移植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大胆囊结石致胆囊慢性穿孔及肝右动脉自发破裂大出血误诊为冠心病的教训

    胆囊结石并发胆囊急性穿孔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但巨大胆囊结石致胆囊慢性穿孔且造成肝右动脉自发破裂反复大出血极为罕见,此例又被误诊为“冠心病“值得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刘文国;许元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