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大伟;王海晶;韩璐;李胜男;周慧;朱泓
目的:评价VAD、M2和MP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及意愿分为3组:VAD治疗组15例,M2治疗组19例,MP治疗组11例,经MP、M2方案治疗无效或治疗缓解后复发的难治/复发MM患者18例.结果:初治MM患者VAD方案组完全缓解例数2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例数11例(73.3%);M2治疗组完全缓解例数1例,部分缓解例数11例,总有效例数12例(68.2%);MP治疗组完全缓解例数0例、总有效例数5例(45.5%);VAD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MP组和M2治疗组(P<0.05).难治/复发MM的VAD方案组完全缓解率1例(5.6%),部分缓解8例(45.0%),总有效例数9例(50.0%).结论:在初治、难治/复发MM患者中,VAD方案缓解率高,起效快,骨髓抑制轻,不影响肾功能,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诱导治疗的一线首选方案.
作者:姚程;刘峰;姜振宇;康丽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具有在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分布以及在外加磁场下可控运动的特点,已被应用于肿瘤细胞的富集、分离、药物的磁靶向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本文对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肿瘤细胞分离、磁导向药物以及肿瘤的磁流体过热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孟宪瑛;王广义;吕国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学数据、探讨颞中间隙在颞区二期植骨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甲醛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5具(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标本颞区进行逐层解剖,观察解剖层次及神经血管结构的走行及分布.把颞浅动脉主干与颧弓上缘交点、面神经颞支颞侧支与颧弓上缘相交点、冠状缝与颞上线交点、颧弓后根前2 cm处颧弓上缘分别设为A、B、C、D点,测量A、B点与颧弓后根距离,观察CD线与面神经颞支的关系.结果:①颞区是头皮中富含筋膜和脂肪组织的区域,并有三个潜在的解剖间隙;②A点距颧弓后根0.3~0.8 cm[(0.5±0.1) cm]、B点距颧弓后根2.2~3.5 cm[(2.6±0.3)cm];③面神经颞支均在CD连线前方的颞区内,75.0%行于皮下、21.4%行于颞浅间隙、3.6%行于颞中间隙.结论:①颞中脂肪层是颞中间隙重要的解剖标志;②在颧弓后根前1 cm处切开皮肤,不会损伤颞浅动脉主干;③CD线后方颞区为避免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安全操作区.
作者:张涵;罗毅男;张友军;邬巍;李蕴潜;韩岩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本文作者对154例视力残疾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智新;戴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阴道炎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等.本院应用院内协定处方制成苦参凝胶,应用于本院妇科门诊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颈动脉狭窄可导致黑朦、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栓塞、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眼缺血综合征等急性或慢性眼部缺血性病变.通过对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及时发现颈动脉狭窄病变.并通过颈动脉外科手术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循环,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脑血管意外,还能保护视功能.
作者:唐维强;魏世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旋毛虫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0%乙醇对照组、旋毛虫(T.spiralis)应用组、TNBS诱导肠炎模型组、预先感染T. spiralis后诱导TNBS模型组,(每组小鼠取材时保证6只以上).采用RT-PCR方法观察感染旋毛虫和未感染旋毛虫小鼠于TNBS诱导肠炎后3 d和7 d时不同基因的表达变化,包括小鼠脾脏中IFN-γ、IL-4、IL-10 mRNA和结肠中IL-10 mRNA的表达量.结果:预先感染T. spiralis后诱导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 d脾脏中IFN-γ mRNA的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造模后7 d脾脏中IFN-γ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IL-4 mRNA的表达量于3 d和7 d时均高于模型组(P<0.05).预先感染T.spiralis后诱导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 d和7 d脾脏和结肠中IL-10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旋毛虫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外周免疫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炎症性肠病过度的Th1型免疫反应、上调Th2型免疫反应而实现;IL-10既作为Th2类细胞因子又作为Tr1型细胞因子对实验性小鼠的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均产生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赵颖;杨世忠;朴云峰;高普均;王岚;刘明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设计荧光检测探针,对古DNA样本中的线粒体DNA片段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分子信标的茎环结构和TaqMan的降解作用设计一种新型的TaqMan-Molecular Beacon荧光检测探针,与实时PCR仪联用,对古DNA模板进行定量检测.结果:5个古代样本中3个测得拷贝数,1个无法观察到原始模板量,1个样本无原始模板.结论:TaqMan-MB荧光探针集中了分子信标和TaqMan的技术优势,对古DNA模板具有很好的定量检测效果.
作者:崔银秋;张全超;谢承志;周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健康学生肠道大肠埃希菌携带第1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所含基因盒的特征.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纸片扩散法对10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分析;PCR鉴定第1类整合子阳性株;PCR产物测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97份标本中鉴定出大肠埃希菌76株,其中25株(32.8%)为多重耐药,耐药谱为复合磺胺-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25株中有14株(56.0%)鉴定出1类整合子,1 800 bp10株,750 bp 4株.PCR产物测序得知1 800 bp整合子携带aadA1-dfrA14-orf基因盒,传递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750 bp整合子携带dfrA14基因盒,传递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论:不同种类的1类整合子存在于健康人大肠埃希菌中,携带耐药基因盒,决定多重耐药性.
作者:李明成;李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岁.既往健康,因1个月前曾1次食6个未成熟肺子后食欲差,上腹部反复发作性疼痛,在当地卫生所治疗无明显好转,来本院就诊.B超(Aloka ssd-256型B超机,探头频率3.5MHz)检查前让患儿饮水400 mL,取平卧及半卧位多个切面观察,见胃内充盈尚好,胃壁光滑,各层结构清晰,胃体部见6.2 cm×5.0 cm×3.8 cm的强回声光团,边界清楚,轮廓规整,与胃壁无固定关系,能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后方伴有声影.B超诊断:胃柿石.2 d后手术,从胃内取出一个约鸡蛋大的柿石,表面较光整,呈草绿色及少许黑褐色混杂,质地如硬面团,剖开内面呈实质较均匀略带桔黄色的固状物,仍能辨认出柿子.
作者:胡中桥;孟昭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已成为肺部疾患必需的检查手段,尽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但仍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作者对纤支镜检查情况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处理原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喜平;陈树;杨志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外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0只,制备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模型;创面局部分别用rhaFGF(90U·cm-2)及生理盐水喷洒;记录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及愈合时间,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再上皮化,评价创伤修复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rhaFGF组伤后各时间点的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均明显缩小(P<0.05),愈合率显著提高(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rhaFGF组的肉芽组织生长及再上皮化明显加速.结论:局部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的rhaFGF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有明显的促愈合作用.
作者:刘青;郭蔚莹;刘克辉;谢晓娜;王丽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的羟基磷灰石复合物(PLLA/PLLA-gHAP)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将96孔板上培养的L929细胞分为PLLA/PLLA-gHAP组、PLL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培养液)及阳性对照组(含苯酚培养液)4个组,不同组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24、48和72h,以MTT法检测材料对L929细胞活性的影响;将L929细胞接种于被覆PLLA/PLLA-gHAP材料的盖玻片表面上,于1、2和3 d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将PLLA/PLLA-gHAP材料浸提液对小鼠进行腹腔内注射,观察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计数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以检测遗传毒性作用;将PLLA/PLLA-gHAP板植入兔皮下,于2周、3个月和6个月检测兔血液学指标改变,光镜观察植入物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PLLA/PLLA-gHAP材料浸提液对L929细胞的增殖率(RGR)和细胞毒性分级(CTS)的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材料浸提液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微核率0.24%);材料在动物体内埋植后,早期组织内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纤维膜形成,6个月时纤维膜基本消失,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PLLA/PLLA-gHAP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邵英;路来金;荣莉;彭维海;蓝珊珊;张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Survivin是一种结构独特的凋亡抑制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增殖的双重作用.Survivin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成员之一,在大多数肿瘤中有表达,但在成人终末分化组织一般不表达或低表达.Survivin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也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Survivin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功能、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及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邵国光;张春鹏;徐沛然;张尔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克隆新的与激活素受体ⅡA(ActRⅡA)相互作用蛋白,即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4(ActRIP4)基因.方法:应用ActRIP2基因片段作为探针,从小鼠cDNA文库中钓取ActRIP4 cDNA;采用哺乳细胞双杂交进一步确定ActRIP4与ActRⅡA的相互作用;RT-PCR检测ActRIP4 mRNA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的ActRIP4基因全长691bp,ORF区编码118个氨基酸残基;ActRIP4与ActRⅡA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天然的ActRIP4 mRNA在小鼠多种组织中表达.结论:ActRIP4属于ActRIP家族新成员,可以与ActRⅡA相互作用,可能在多种组织中介导激活素受体信号传导过程.
作者:王世瑶;柳忠辉;牟大鹏;张红军;杨琼;常颖;台桂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Ovid技术公司是全球著名的数据库,目前已推出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包括临床各科专著及教科书、循证医学、医学MEDLINE、EMBASE以及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提供60多个出版商出版的科学、技术及医学期刊1 000多种,目前可使用LWW出版社出版的被Ovid数据库收录的251种与医学相关的核心期刊全文及OUP 50种期刊专辑》收录的牛津出版社出版的50种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介绍Ovid数据库不同检索途径即关键词途径、著者途径、篇名途径及期刊途径的使用方法,并对主要检索工具进行解释,同时对如何提高检索效率进行剖析并说明其检索技巧.
作者:刘莉;青晓;姜瑾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Hct/8细胞分为5-Fu组和对照组,通过凋亡细胞数量、形态、基因组DNA片段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5-Fu对人结肠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并通过基因芯片测定相关基因改变.结果:吖啶橙染色及基因组DNA电泳显示5-Fu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基因芯片检测显示,5-Fu致多种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尤其是与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出现表达下调.结论:5-Fu具有致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原因是由于多种基因表达改变相互作用影响所致,尤其是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改变致不能及时修复受损的基因,终致癌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崔亚南;薄丽华;薛立娟;杨绍娟;卜丽莎;高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醋酸铅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40、60和100 μmol·L-1醋酸铅,观察其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集落(CFU-F)能力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醋酸铅浓度40、60和100 μmol·L-1时的成集落率分别为(3.30±0.20)、(2.40±0.10)和(1.57±0.21)/105,与对照组成集落率[(4.20±0.20)/1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醋酸铅各浓度组间比较,CFU-F集落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剂量-效应关系分析醋酸铅浓度与CFU-F集落率呈负相关关系(r=-0.960,P<0.01).体外培养6 d时,对照组集落中细胞多呈现梭形,加铅组细胞多呈不规则形状或圆形.结论:醋酸铅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集落率生长并随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作者:杨昆;迟宝荣;吝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探讨骨科脊柱侧凸伴有脊髓异常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进行MRI扫描,检查时患者行常规矢状SE∶T1WI、TSE∶T2WI及轴位TSE∶T2WI扫描,图像不够清晰时加冠状T2WI扫描.结果:46例脊柱侧凸患者经X线及CT检查均未发现脊髓异常,而MRI扫描检出脊髓异常15例,占全部脊柱侧凸患者的32.6%,均经手术确证.15例中兼有两种脊髓异常者10例,占全部脊髓异常患者的66.7%.结论:MRI扫描对骨科脊柱侧凸伴发脊髓病变的发现以及确定脊髓病变的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安;周宏伟;李晶波;赵国库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lC-3和NF-κ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lC-3和NF-κB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膜表达,阳性表达率74%(23/3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阳性表达率40%(4/10),Ⅱ级阳性表达率81%(9/11)、Ⅲ级阳性表达率100%(10/10).NF-κB在癌细胞的胞浆内表达,阳性表达率83%(26/3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阳性表达率60%(6/10),Ⅱ级阳性表达率90%(10/11),Ⅲ级阳性表达率100%(10/10).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仅有1例ClC-3表达弱阳性,NF-κB表达均为阴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和NF-κB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结论:ClC-3和NF-κB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和增殖有关.
作者:汪岩;康劲松;王心蕊;王医术;李洪岩;李扬;孙连坤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