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报告

赵文革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左肾上腺, 肾上腺腺瘤, 实验室检查, 占位性病变, 周围组织, 症诊断, 血压, 临床资料, 降压治疗, 患者, 病理检查, 安体舒通, 切除术, 金黄色, 磁共振, 粘连, 头晕, 口服, 查体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因头晕、乏力、血压不稳4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80/114 mmHg,血K+1.6 mmol·L-1,CT及磁共振报告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1.2 cm×0.9 cm),血醛固酮(立、卧位)值均高于正常.给予口服安体舒通、补钾、降压治疗,目前病情已明显好转.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CT及MRI检查所见,诊断为左肾上腺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全麻下行左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上腺腺瘤体大小约1.2 cm×1.0 cm,质地稍硬,切开内呈金黄色,与周围组织略粘连.病理检查回报:左肾上腺腺瘤,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海岛地区58例儿童发热原因分析

    1临床资料本院儿科1999-2002年以发热待查收住院的病例105例,入选58例均来自舟山地区,男35例,女23例.年龄28 d~13岁,平均年龄5.5岁.诊断标准:①肛温38.5℃或口表38℃以上持续1周以上发热病史;②有比较正规的体温记录单;③住院患儿经过1周的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发热原因分类:①感染性疾病31例,其中败血症6例(5例<3岁,1例>3岁),伤寒13例(12例>6岁,1例<6岁),结核病2例(<6岁),感染性心内膜炎(10岁),化脓性脑膜炎2例(<3岁),尿路感染2例(<3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例(3例<3岁,1例>6岁),巨细胞包涵体病1例(<3岁).②结缔组织病5例,其中风湿热1例(9岁),川畸病1例(2岁),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3岁),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2例(1例2岁,1例9岁).③肿瘤性疾病6例,其中白血病4例(2例<6岁,2例>6岁),恶性淋巴瘤1例(8岁),神经母细胞瘤1例(11岁).④其他疾病7例,其中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1岁),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12岁),暑热症5例(2例<3岁,3例为3~6岁).⑤未明确诊断者9例.

    作者:李凤琴;李崇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胸外科手术治疗胸部异物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5例,支气管异物12例,食管异物5例,纵隔异物2例,胸部枪弹4例,胸壁异物1例.男16例,女3例.年龄3~72岁,平均16.4岁.患病时间2 d~7年,平均7.2月.术前均经X线或CT证实异物或其并发症的存在.②方法:除1例胸壁异物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外,其余病例均采用整体复合全麻及气管内插管.内支气管12例,其中下叶支气管10例.均采用支气管切开及异物取出术,其中1例行段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吻合术,1例肺上叶形成化脓症行左肺上叶切除术,1例肺左下叶形成化脓性支气管扩张症行左肺下叶切除术.食管异物5例,采用食管或胃切开异物取出术,其中1例术中鸡骨穿透主动脉弓引起大出血死亡;另1例鸡骨异物术前已有纵隔感染,术后死于纵隔感染.纵隔针异物分别位于纵隔内和右心房内予以摘除术,其中1例针由左锁骨上刺入8个月后该异物在右心房内,另1例为吞入的针至纵隔内.胸部枪弹4例,由于子弹被纤维组织包埋,寻找时有一定难度,其中1粒子弹经右上肢、胸、肺进入胸壁,寻找时主要依弹道行走路线.③预后:本组除2例鸡骨异物病例于术中和术后在院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作者:高崇恒;李志军;崔有斌;韩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牛蒡消瘿汤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40例

    1资料与方法本院2002-2003年门诊就诊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12例,年龄30~50岁,病程数周至半年以上,一般为2~3个月.发病前多有呼吸道炎症、感冒、咽痛等病史.起病多急骤,特征性的表现是甲状腺部位疼痛和压痛,向颌下、耳后或颈部等处放射.彩超检查:甲状腺增大,内见大小不等呈片状不均质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彩色血流显示较丰富.同位素检查:FT3、FT4增高,STSH降低.药物组成:牛蒡子30 g,柴胡20 g,葛根20 g,羌活20g,白芷2 g,黄苓20 g,石膏20 g,白芍20 g,甘草20 g,丹参20 g,莪术20 g,赤芍20 g,川芎20 g.伴发热、咽痛者加双花20 g,连翘20 g,板兰根20 g;声音嘶哑者加麦冬20 g,玄参20 g;咽部异物感加厚朴20 g,半夏20 g,苏子20 g.

    作者:辛红卫;田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思密达和乳果糖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①病例来源:25例重症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患者均为1997年4月-2002年4月本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0~60岁;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慢性重症肝炎4例,并发肝性脑病2例,自发性腹膜炎2例,发热2例.

    作者:徐丽;吴晓燕;李修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谱的测定

    目的:探讨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分离、鉴定的方法,确定其耐药谱.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技术及生化鉴定的方法从临床青少年牙周炎、成人快速进展型牙周炎及青少年严重牙龈炎患者的牙周袋内分离出A.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0种抗生素对所分离的全部A.a菌株及1株标准菌株低抑菌浓度的检测.结果:共分离出24株A.a,其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丁氨卡那霉素及青霉素G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对罗红霉素、甲硝唑、链霉素、红霉素及头孢唑啉钠敏感.结论:罗红霉素、甲硝唑、链霉素、红霉素及头孢唑啉钠在治疗与A.a相关的牙周病能够发挥作用,本研究为A.a耐药性质粒的提取及鉴定打下了基础.

    作者:李毅;杨涛;孙延波;关显智;黄洋;孙宏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类PIP3-E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中国北方汉族89个核心家系(由89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健康父母组成)进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探讨6号染色体长臂2区5带PIP3-E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PIP3-E基因rs2236257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结果:①rs2236257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②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表明,rs2236257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P>0.05);③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父母和受累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传递不平衡(P>0.05),即杂合父母传递给受累子女的等位基因无差异;④rs2236257等位基因频率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不连贯、思维贫乏和病前人格三种临床症状相关联(均P<0.05).结论:PIP3-E基因位点rs2236257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关,但尚不能排除该位点附近其他SNPs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的可能性.

    作者:郭英君;于雅琴;史杰萍;刘树铮;尉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风疹42例临床分析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以散在分布的红色丘疹、斑丘疹为特征,临床上多见散发病例.2003年5-6月长春市为SARS疫区,尚有风疹流行,现将资料完整的42例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42例患者均来源于长春市,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5例,女1 7例,年龄7~28岁,平均19.8岁.10岁以下2例(4.76%),10~17岁5例(11.81%),18~28岁35例(83.33%).病程1~5 d,平均病程3.3 d.能肯定有接触史者18例(42.8%).

    作者:姜兰香;张亚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蝎毒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蝎毒(scorpion venom,SV)及其分离组分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400和800 mg·L-1的SV可明显抑制B16黑色素瘤细胞生长(P<0.01或P<0.05).蝎毒组分(SV-Ⅰ、SV-Ⅱ和SV-Ⅲ)在浓度为200、400及800 mg·L-1时,对B16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在400和800 mg·L-1时,可使G0/G1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P<0.01),G2+M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P<0.01),S期细胞呈降低趋势,而SV对细胞周期进程未见明显影响.当SV、SV-Ⅰ、SV-Ⅱ及SV-Ⅲ的浓度为400和800 mg·L-1时,对B16细胞集落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蝎毒及其组分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与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纯化后各组分的抑瘤作用优于蝎毒,但其抑制作用低于阳性对照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组.提示蝎毒引起细胞周期进程改变可能是其抑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付士波;鞠桂芝;杨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AI结合静脉化疗方案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BAI加静脉化疗方案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67名Ⅲ期NSCLC病人随机分成BAI加静脉化疗组(35人,A组)和单纯静脉化疗组(32人,B组),治疗后观察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A组总缓解率(OR)明显高于B组(P<0.05),疾病进展率(PD)明显低于B组(P<0.05);单因素分析,体重减轻、临床分期、PS评分和治疗方法对近期疗效有显著影响;副毒反应3级以上病例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P<0.01).结论:BAI加静脉化疗方案治疗Ⅲ期NSCLC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静脉化疗.

    作者:乔连铭;杨海山;王大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参皂苷拮抗醋酸铅对大鼠胚胎发育毒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醋酸铅胚胎发育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应用全胚胎体外培养技术建立胚胎致畸模型,并进行胚胎发育毒性的拮抗实验.结果:铅对大鼠胚胎有较强的发育毒性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人参皂苷可拮抗醋酸铅胚胎发育毒性,使胚胎正常生长.结论:人参皂苷对铅所致胚胎畸形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并可均衡地促进胚胎的分化和发育.

    作者:邹积艳;王学工;黄冰玉;李守柔;胡晶;刘立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软骨形成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刺激物作用下,使其分化为软骨细胞.方法:在骨髓MSCs培养液内加入地塞米松10-7mol·L-1,维生素C 50 mg·L-1,基因工程牛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μg·L-1,培养1周后将bFGF换为基因工程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10 μg·L-1,继续培养3周.结果:细胞形态由纺锤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分泌了大量的甲苯胺蓝异染的基质,形成了类软骨陷窝.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增高了近20倍.逆转录PCR证实转化前的细胞主要表达Ⅰ型胶原mRNA.转化后的细胞主要表达Ⅱ型胶原mRNA.结论:在该种诱导环境下,部分骨髓MSCs可以转化为软骨细胞.

    作者:单玉兴;张海玉;张绍昆;刘一;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以耳部症状为首发的鼻咽癌诊治分析

    鼻咽癌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多见疾病,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因其症状的多样性而易被误诊,现将本科诊治的以耳部症状为首发的鼻咽癌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孙绍辉;昝丹;赵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02年8月-2003年5月本院对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2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75岁,其中贲门黏膜撕裂征5例,胃溃疡出血4例,胃息肉电切后创面渗血4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出血3例,食道及胃取病理后活动性出血3例,胃癌术后吻合口溃疡出血2例.1.2方法使用2.5 mL医用生物蛋白胶,用红、蓝字注射器分别抽吸主体溶解液与主体胶的混合溶液、催化剂溶解液与催化剂的混合溶液后,将连接针座固定在推液器锥头上备用.为加速溶解,可在37℃水浴中振摇,但要注意制备溶液后的红字注射器针头与制备溶液后的蓝字注射器针头不要混用,以免凝胶提前形成.内镜下找到出血位置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出血部位,使视野暴露清晰,为寻找佳位置,可先将生物胶双腔输送导管沿内镜活检孔道插入,注入少量无菌蒸馏水,变换患者体位,使出血点位于输送导管下部,确定导管内液体可滴至出血位置表面后,向双腔输送导管外端的2个输入口同时分别注入红蓝注射器内已配制好的混合溶液,为避免凝胶将内镜阻塞,需将输送导管前端插至距内镜镜头1.0~1.5 cm处,且导管前端与出血部位保持0.5~1.0 cm.将注射器内混合溶液全部推完后,再向导管内推注5 mL空气,使导管内液体全部滴至出血部位,其表面可形成乳白色纤维蛋白凝胶.

    作者:赵莹;朱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甲基强地松龙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前后TNF-α和IL-8的变化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发病中的作用及甲基强地松龙(甲强龙)对IPF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甲强龙治疗前后的14例IPF病人的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IL-8的变化,并与10例非IPF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IPF病人的血清及BALF中TNF-α及IL-8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甲强龙治疗后病人的TNF-α及IL-8均明显下降(P<0.01).IPF组中,BALF中TNF-α及IL-8的水平均与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831,P<0.01;r=0.885,P<0.01).结论:TNF-α及IL-8在IPF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甲强龙抑制其表达.

    作者:彭丽萍;左梦华;迟宝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应用骨折多功能复位固定器治疗胫骨多段骨折

    1996-2001年本院应用自制骨折多功能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胫骨多段骨折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39岁.受伤原因:车祸29例,砸伤2例,机器绞伤1例,其中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7例,均伴有腓骨骨折,全部骨折均采用自制的骨折多功能复位外固定器固定.

    作者:陈伟民;李旭升;张代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羊膜上皮细胞促进共培养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化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是否能在体外促进胚胎脑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方法:Neurosphere法分离、克隆E12~14 d Wistar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同时从羊膜中分离羊膜上皮细胞.将神经干细胞与羊膜上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共培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羊膜上皮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进行检测.结果:羊膜上皮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与羊膜上皮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的分化细胞总数、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及神经元初级突起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羊膜上皮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羊膜上皮细胞能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且主要向神经元分化,并促进神经元初级突起的生长.提示羊膜上皮细胞为神经干细胞提供促进其分化及存活适宜的微环境.

    作者:孟晓婷;陈东;刘佳梅;路来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糖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uller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其钙(Ca2+)通道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方法鉴定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uller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定性观察高糖条件下视网膜Muller细胞bFGF表达的变化;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高糖条件下Muller细胞Ca2+通道的变化.结果:高糖可以刺激视网膜Muller细胞表达bFGF,对Ca2+通道无明显影响.结论:高糖刺激Muller细胞bFGF的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在此过程中Ca2+通道无明显变化.

    作者:冷瀛;王溪原;王越晖;张文杰;张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薯蓣皂苷元对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io)对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分裂和集落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以及[3H]-TdR掺入实验.结果:MTT法检测Dio作用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s0)为56.290、27.837、17.723 mg·L-1;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显示Dio半数集落形成抑制浓度为5.486 mg·L-1Dio在较低浓度(3.750和7.500 mg·L-1)下,可直接抑制MGC-803细胞DNA的合成.结论:Dio能够明显抑制MGC-803的细胞分裂和集落形成.

    作者:李晶华;李春爱;霍锐;李兆良;韩中明;王本祥;周秋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T2DM)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41名糖尿病患者和53名正常对照者的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中的MT4基因(rs666636)201G→A突变,统计各组对象的突变频率.结果:MT4基因(rs666636)201G→A突变型等位基因(A)频率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OR=2.335);AA,GA和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不同基因型的相对风险分析,GA基因型携带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3.462倍(OR=3.162,95%OR CI=1.389~8.629).结论:MT4突变型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关联性,基因突变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作者:史杰萍;刘雅文;于雅琴;刘娅;杨明堂;孔富强;乔会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冷冻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本科自2001年8月以来对70例、364个瘙痒性皮肤病皮损进行了局部液氮冷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临床表现符合瘙痒性皮肤病诊断标准.男38例,女32例;年龄17~49岁,平均31.2岁.病程2个月~17年;皮损共364个,其中大的4.0 cm×1.5 cm,小的0.3 cm×0.5 cm;其中神经性皮炎46例(局限性),结节性痒疹19例,痒疹5例.所有患者均曾有多次全身或局部用药史,皮损反复发作,疗效不满意,应用液氮冷冻前嘱病人停用一切治疗药物2周后再行冷冻治疗.②治疗方法:制冷剂为液态氮(-196℃),采用冷冻枪喷冻或棉棒取液态氮直接接触皮损冷冻.依据皮损面积大小、深度及患者对冷冻的耐受度逐个皮损进行冷冻,时间约15~45 s,冻融次数为2~4次,至皮损苍白,轻度红肿为宜,待皮损水肿、坏死、结痂、脱落后(时间平均为15.6 d),如皮损未完全消退可再行下次治疗,直至皮损完全消退,每次治疗间隔4~6周.③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触之柔软,无硬结,无自觉瘙痒.显效为皮损消退≥70%,触之有较薄硬结,瘙痒明显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30%,触之仍有较硬厚皮损,瘙痒明显.

    作者:宋雪英;王辉;王春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