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钠素对犬冠状动脉循环的调节作用

刘全;赵慧颖;程莉;刘咏梅

关键词:心钠素/药理学, 神经递质/血液, 冠状动脉循环, HS-142-1
摘要:目的:探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心钠素调节冠状动脉循环的意义.方法:应用测量冠状动脉直径的超声波晶体及测冠脉血流的多普勒探针,制成动物模型.将犬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单独应用心钠素(25、50和100 ng*kg-1*min-1)持续静脉注射;HS-142-1(HS)预处理后应用心钠素;单独应用HS,测量冠状动脉直径、冠状动脉血流、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浆心钠素和环磷酸鸟苷浓度.结果:单独应用心钠素可扩张冠状动脉直径,降低平均动脉压,对冠状动脉血流及心率无影响,增加血浆心钠素和环磷酸鸟苷浓度;HS处理后用心钠素,仅增加血浆心钠素浓度,其他指标均受抑制,单独用HS对指标无影响.结论:在以心功能不全为代表的病态下心钠素浓度升高,可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对维持冠脉循环起重要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胰腺炎并发心肌梗死样改变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晚餐后持续性上腹部疼痛8于2002年3月6日入院.入院时患者腹部隐痛,阵发性加剧,无放散痛,非绞痛及刀割样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发热及腹泻.查体:体温36℃,血压130/70mHg,神清,巩膜轻度黄染,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率62次/min,节律整,未闻及杂音.

    作者:李艳秋;周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睾丸间质细胞瘤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左侧睾丸肿物逐渐增大4年,有发胀不适及下坠感,局部无红肿、发热,无明显疼痛,于2002年2月18日入院.

    作者:陈立平;夏阳;许传杰;邱铁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低剂量X线辐射诱导胸腺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进程适应性反应的剂量率效应

    目的:观察X线低剂量辐射诱导胸腺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进程适应性反应的剂量率效应.方法:用X射线照射昆明种雄性小鼠,其诱导剂量(D1)及其后攻击剂量(D2)分别是75 mGy和1.5 Gy,D1剂量率为6.25、12.5、25、50、100和200 mGy*min-1,D2剂量率为287 mGy*min-1,D1 和D2间隔6 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结果:当D1剂量率为6.25、12.5和25 mGy,D1+D2组胸腺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低于D2组(P<0.05或P<0.01),G0/G1和G2+M期细胞百分数也不同程度地低于D2组,而S期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D2组(P<0.05或P<0.01). 结论:低剂量X线全身照射条件下,剂量率在6.25~25 mGy*min-1,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进程的适应性反应.

    作者:吕喆;刘淑春;刘扬;王珍琦;刘光伟;龚守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无电视透视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多段骨折20例

    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双下肢股骨干骨折20例,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25~65岁.②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下,骨折处为中心,股骨外侧切口,采用不扩髓逆行打入髓内针,固定远端行骨把持器分段固定逐一复位,远端锁锁入采用前侧开窗法,形成近似直视下,导向器加压髓内钉矫形,远端锁钉锁入顺利.远端锁钉锁入后,将前方开窗取出的骨块放回原处.

    作者:李顺利;王巍;严京哲;左凤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氟伐他汀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fluvastatin)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肾切除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5/6肾切除组,模型组(n=12)和氟伐他汀治疗的5/6肾切除组,治疗组(n=12),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n=6).处理13周后检测尿蛋白排泄率、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光镜和电镜检查肾形态改变并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结果:氟伐他汀治疗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肾脏病变和肾小球硬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氟伐他汀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国炜;李才;苗春生;张秀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心钠素对犬冠状动脉循环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心钠素调节冠状动脉循环的意义.方法:应用测量冠状动脉直径的超声波晶体及测冠脉血流的多普勒探针,制成动物模型.将犬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单独应用心钠素(25、50和100 ng*kg-1*min-1)持续静脉注射;HS-142-1(HS)预处理后应用心钠素;单独应用HS,测量冠状动脉直径、冠状动脉血流、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浆心钠素和环磷酸鸟苷浓度.结果:单独应用心钠素可扩张冠状动脉直径,降低平均动脉压,对冠状动脉血流及心率无影响,增加血浆心钠素和环磷酸鸟苷浓度;HS处理后用心钠素,仅增加血浆心钠素浓度,其他指标均受抑制,单独用HS对指标无影响.结论:在以心功能不全为代表的病态下心钠素浓度升高,可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对维持冠脉循环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全;赵慧颖;程莉;刘咏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自动活检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甲状腺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TL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产BAND保险式自动活检枪、18G槽式组织切割针,对25例甲状腺小结节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结果:取材成功率100%,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8%,其中乳头状癌9例,滤泡状癌2例,未分化癌1例,髓样癌1例.结论:超声引导自动活检甲状腺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一种可靠方法,对甲状腺小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王辉;杨冬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皮渗透给药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

    1 临床资料①对象:2002年1月-2003年2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62例,年龄4个月~12岁.所有病例均发热、咳嗽、肺部闻及中小水泡音.

    作者:张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移植大鼠肝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目的:探讨移植肝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间关系及其细胞定位.方法:应用近交系BN至Lew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同基因(Lew-Lew)肝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同时观察iNOS抑制剂氨基胍和免疫抑制剂FK506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在急性排斥组iNOS表达强阳性,与氨基胍组、FK506组及同基因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iNOS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有明显关系.氨基胍、FK506可以抑制iNOS的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可明显减轻移植肝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王广义;孟伟;杜晓宏;赵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OK-432对脐带血初始CD4+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链球菌OK-432 (OK-432)的抗肿瘤机理.方法:采用磁珠法分离脐带血初始CD4+T细胞,经OK-432诱导培养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OK-432刺激脐带初始CD4+T细胞分泌IFN-γ的数量明显增加,而IL-4产生明显减少. 结论:OK-432可诱导脐带血初始CD4+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作者:台桂香;刘静;高素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阵发性房颤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全组40例阵发性房颤,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60~83岁.发病原因:冠心病22例,肺心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原因不明10例.诱发因素:30例患者自述因劳累、情绪紧张、剧烈活动诱发,6例由于受凉、咳嗽、发热、感染引起,4例无明显诱因.房颤发作时心室率100~150次/min0例,<100次/min者10例.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房颤多伴有心肌受损、房室肥大,早搏和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改变;而原因不明者除房颤外,无其他心电图改变.由于房颤发作系阵发性,半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是否用药取决于患者心室率快慢和症状轻重.本组40例经卧床休息、吸氧、镇静后自动转复10例.心室率>100次/min,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较明显者,首选西地兰0.4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即刻至24内转复24例;异博定5~10g稀释后静脉注射转复3例;口服胺碘酮转复2例;口服心律平转复1例.

    作者:陈曦;张晓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扶阳救心滴丸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扶阳救心滴丸(FJDP)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垂体后叶素(Nh)致急性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结扎致急性心肌梗塞模型,采用心电图机测定FJDP对大鼠Ⅱ导联及胸V1导联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结果:FJDP 30和60 mg*kg-1对Nh诱发大鼠心电图T波及ST段的抬高有明显降低作用,亦能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梗塞不同时间点的缺血性心电图变化.结论:FJDP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胡冰;于晓凤;曲绍春;徐华丽;睢大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目的:检测胆脂瘤上皮及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抗原和凋亡细胞.方法:取后天继发性中耳胆脂瘤患者和正常人外耳道皮肤(各5例)及胆脂瘤上皮(13例).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UL)法检查PCNA、Ki-67抗原和凋亡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结果:胆脂瘤患者外耳道皮肤PCNA、Ki-67抗原的分布和数量与胆脂瘤上皮相似,而较正常外耳道上皮分布范围广,阳性细胞多且深染;凋亡细胞数量与正常外耳道上皮相比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外耳道上皮异常增殖和细胞凋亡可能与中耳胆脂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井玲;祝威;黄冬雁;杜宝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北方地区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疾病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长春市朝阳区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状况.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社区居民进行现场问卷式调查及必要的体格检查.结果:调查的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为40.09%(6 011/14 992),其中慢性病构成比中牙病患病率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位居第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体质指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患病危险性均随着体质指数增加而升高.结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常见慢性病的发生与体质指数相关.

    作者:李波;于雅琴;寇长贵;李为群;藤少瑞;张兴国;刘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醋花生、食醋的降血脂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醋花生、食醋的降血脂作用.方法:用正庚烷-异丙醇抽提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用邻苯二甲醛-浓硫酸显色法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结果:醋花生组TG含量与食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分别具有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醋花生组体脂与食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分别具有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醋花生的降血脂效果明显优于食醋.

    作者:张桂英;王宝贵;刘娅;赵林伊;张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肠黑变病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MC)病因、好发年龄及与结肠癌关系.方法:对70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67例患者有口服泻药史,口服蒽醌类泻药6年以上1例,3~6年30例,3年以下16例;该病女性病例占62.9%,60岁以下病例占63.9%,2例伴发结肠癌.结论:长期大剂量口服蒽醌类泻药是MC发生的主要原因;MC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和老年男性;MC易伴发结肠癌.

    作者:李长锋;王哲;张斌;郑玉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癌中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VEGF蛋白及mRNA均定位在乳腺癌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且其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明显增强.结论: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是产生VEGF的主要细胞,VEGF可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王医术;李玉林;张丽红;李一雷;王心蕊;吴珊;高旭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药学信息资源的利用与评价

    本文介绍了有关药学信息资源获取的方法,包括搜索引擎、检索工具(CA)、相关数据库、相关专业网站的概况及使用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作者:王永丽;刘鑫;牟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颈部神经源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颈部神经源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源肿瘤的MRI 13例,包括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4例,恶性神经源肿瘤1例.结果:依据肿瘤引起的附近间隙、血管、肌肉等移位方向进行肿瘤定位.神经鞘瘤病理上有不同组成成分,因此可根据磁共振的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对其作出定性判断.结论:MRI是诊断颈部神经源肿瘤的有效方法,有价值的诊断指征为肿瘤的部位、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信号变化.

    作者:韩雪立;张宇晨;刘纯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

    目的:探讨干扰素α(赛若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前后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IL-10、IL-12、TNF-α含量.结果:干扰素α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值及IL-10、IL-12和TNF-α含量分别为(39.91±4.52)%、(34.13±4.24)%、(1.13±0.12)%及(30.61±11.21)pg*L-1、(58.12±13.52)pg*L-1和(265.83±60.63)pg*L-1,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组分别为(43.12±4.31)%、(30.81±5.13)%、(1.41±0.11)%及(16.51±8.63)pg*L-1、(92.93±21.52)pg*L-1、(126.92±53.83)pg*L-1.结论: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免疫状态明显增强.

    作者:李东复;黄革;闫峻;申吉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