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椎间盘术后假性囊肿1例

高琨;董视师;胡美琴

关键词:椎间孔镜, BEIS技术, 椎间盘术后, 假性囊肿
摘要:患者,男,53岁,因腰椎术后4年,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麻木6个月入院.体检:腰部活动受限,棘突旁压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加强试验+,左下肢麻木,双侧鞍区感觉无殊,无大小便障碍,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V级.既往在全身麻醉下行L4 ~5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入院后行腰椎X线、CT及MRI检查,诊断为L4 ~5椎间盘假性囊肿(见图1A).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358例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脊柱手术患者(年龄≥60岁)的基本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术后低氧血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各因素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结果 37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发热及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发热、低氧血症是术后谵妄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术后低氧血症是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管理和避免低氧血症可能会减少术后谵妄的患病率.

    作者:王明帅;杨永涛;范正洋;赵宝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保留髂胫束止点Gerdy结节截骨外侧入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保留髂胫束止点Gerdy结节截骨外侧入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保留髂胫束止点Gerdy结节截骨外侧入路治疗16例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随访观察膝关节活动度(ROM)、关节面塌陷程度及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0个月.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后侧骨块再次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模糊,术后12个月骨折线均消失.末次随访时,膝ROM伸-3°~5°、屈100°~145°;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程度0~4(2.0±0.5)mm;HSS膝关节功能评分90~96(92.5±1.5)分,均达优.结论 保留髂胫束止点Gerdy结节截骨外侧入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谢纪宝;张韶民;郑永茂;郭永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果.结果 35例均获得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创面修复,骨缺损愈合,均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未因护理不当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丁晓云;李丹;张永灵;王群;何培培;刘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 Ⅲ、Ⅳ型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28例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患儿,术后行屈肘90°前臂中立位管型石膏外固定3周,去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均无切口感染.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异位骨化,无骨骺早闭及骨桥形成.2例出现桡骨小头坏死,1例出现髓内针尾激惹.术后6个月,按照Tibone-Stoltz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23例,良3例,可2例;按照Metaizeau术后X线片评价标准评价复位情况:优22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具有闭合复位成功率高,固定牢靠,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作者:黄勇斌;莫贤跃;姜权;黎贤发;王建科;李勇辉;许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作者:王玉林;卓祥龙;陈昱;那孟奇;彭小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腕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患者,女,26岁,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腕部掌侧有一包块,约板栗大小,无明显疼痛、麻木,无畏寒、发热等伴随症状.未行特殊治疗,患者感觉上述包块逐步长大.2017年2月1日在我院门诊行左腕部包块彩超检查,显示左侧手腕实性包块(见图1A).患者精神、食欲、睡眠一般,二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变化,心肺腹检查无异常.

    作者:陈士军;韩业福;付艳超;严宏伟;许炎;洪宇;张先军;杨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单节段钛网重建术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目的 探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单节段钛网重建术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 20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除、脊髓270°减压、钛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路重建术.1年后取出钉棒内固定并继续随访1~3年.末次随访通过动力位X线片、MRI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者钛网均无松动.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塌陷,Cobb角有所丢失.所有患者远端椎间盘有不同程度退变,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Ⅰ级退变13例,Ⅱ级退变5例,Ⅲ级退变1例,Ⅳ级退变1例.结论 后路单节段固定钛网重建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

    作者:马雪峰;贺旭;刘恺;马鹏飞;阮烨;易小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液晶数显角度仪在直接前方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在直接前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在3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行THA的患者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术后摄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先观察术后假体的前倾角是否位于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内(15°±10°),再与术中所测角度进行比较,评估术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骨盆正位片测量32例髋臼假体前倾角均在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范围.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4.58°±2.50°;术后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6.48°±3.45°;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P=0.71).结论 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行THA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方便、快捷、准确.

    作者:侯靖钊;包洪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早期负重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65例第五跖骨基底部Ⅰ、Ⅱ区骨折患者,术后分别采用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笔者比较两种术后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19~ 53岁.根据术后负重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早负重组(术后3d完全负重)和晚负重组(术后4周完全负重).

    作者:时亮;段亮;董向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34例跟骨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末次随访时,B(o)hler角从术前15.4°±4.1°改善至26.4°±4.9°;Gissane角从术前94.2°±7.9°改善至118.7°±6.6°;AOFAS踝-后足评分为78 ~94(86.0±5.1)分,其中优19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1.2%.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创伤性关节炎征象,无明显跛行.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可减少手术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安全、可靠.

    作者:周黎辉;王徐灿;欧阳连;胡通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2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VAS评分对患侧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l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术后患肢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其他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症状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往往合并其他肩关节疾患,术前需要明确诊断,术中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同时治疗其合并症,才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付国建;李苏皖;陆斌;谢洋;李光政;杨卧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0.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余铃;孙祥然;胡庆柱;郭卫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肺气肿的综合治疗

    患者,女,93岁,因摔伤致右髋疼痛,活动受限,于伤后7h入院.X线片提示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离移位、短缩.既往有冠心病、房颤、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大泡病史.呼吸科、心内科会诊结果:患者气促,无力行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提示呼碱,胸片提示心脏扩大,双侧胸腔积液,考虑心功能不全.

    作者:刘坚林;白刚;张益辉;沈谷丰;陆佳龙;曹俊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CT三维重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准确性、一致性以及稳定性评估中的优越性.方法 由3名医生阅读术前X线片,并按AO分型方法进行骨折分型、稳定性评估并讨论获得一致结论;同样方法阅读术前CT三维重建图像,获得分型、稳定性评估及一致结论.对两者结论不同的病例由3名医生共同阅读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图像,经讨论得出一致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结论,加上基于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相同的结论作为金标准.结果 3名医生基于CT三维重建AO分型的一致性、分型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3名医生稳定性评估准确率:基于X线片不稳定性骨折比例均明显低于金标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CT三维重建比例与金标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三维重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准确性、一致性以及稳定性评估明显优于X线片.

    作者:周海东;潘志军;徐宏宇;王刚祥;冯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例关节镜下清理肩关节感染及术后复发的处理

    患者,女,52岁,无诱因出现后颈部疼痛、灼热感,发展至右侧肩关节疼痛,急诊就诊.右肩关节X线检查,考虑为右肩关节退行性改变,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对症处理.患者回家后仍有疼痛不适,在当地诊所先后行5次肌注曲安耐德,肩关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高达到38.3℃.随后出现肩关节肿胀,局部肤温升高,剧烈疼痛.

    作者:徐启良;杨俊兴;向孝兵;张华;周本根;曾屹峰;赖伯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改良肘关节前内侧入路在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采用改良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1 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4 ~65岁.左侧4例,右侧7例.开放损伤2例,闭合损伤9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5 ~72 h.

    作者:梁辉;林石明;司在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普通假体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目的 探讨普通假体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对58例行普通假体THA的患者(72髋)分别采用DAA(DAA组,35髋)与后外侧入路(PLA组,37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术后疼痛VAS评分及HHS评分等指标.结果 57例患者(71髋)获得随访,时间3 ~12个月,PLA组失访1例(1髋).DA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而失血量、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少(优)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并发症、股骨柄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HS评分DAA组优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通假体DAA THA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假体位置佳和关节稳定性高等优点,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彭朝华;赵相杰;杨彬;杨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3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 3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 ~ 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由术前5.28O±10.38O改善至28.45°±6.82O,Gissane角由术前98.73O±25.36O改善至120.61°±1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2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9.5%.结论 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术后允许早期活动,有效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俊杰;吴群峰;俞立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折术后再发胸椎骨折1例

    患者,男,81岁.因腰椎骨折术后3年,背痛10 d,于2016年08月19日入院.强直性脊柱炎病程40多年,有长期不规则服用强的松片史.患者3年前因强直性脊柱炎、L1椎体骨折不愈合、L2椎体骨折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强直性脊柱炎L1,2椎体骨折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见图1A、B.术后3年内患者腰背部轻度酸痛,行走正常.

    作者:王刚祥;周海东;徐宏宇;周亮;潘科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锁骨骨折

    2016年3月~ 2017年3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6例锁骨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12岁.均为锁骨中外1/3骨折,断端明显重叠移位.伤后至手术时间2~4d.1.2治疗方法基础麻醉或臂丛麻醉.

    作者:冯学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