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华;赵相杰;杨彬;杨军
患者,男,81岁,2017年10月11日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出现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左足背感觉减弱.腰椎X线片显示:腰椎退行性变,L3 ~4、L4 ~5椎间盘病变,L3,4椎体失稳(见图1A);腰椎CT显示:L3~4椎间隙狭窄,L4 ~5椎间盘向左后上脱出(见图1B);腰椎MRI显示:L4椎体后方脱出髓核,长径约26mm,考虑L4 ~5椎间盘脱出髓核块向上移位(见图1C).
作者:李大刚;陈世忠;周其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358例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脊柱手术患者(年龄≥60岁)的基本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术后低氧血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各因素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结果 37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发热及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发热、低氧血症是术后谵妄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术后低氧血症是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管理和避免低氧血症可能会减少术后谵妄的患病率.
作者:王明帅;杨永涛;范正洋;赵宝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作者:王玉林;卓祥龙;陈昱;那孟奇;彭小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OxfordⅢ单髁系统手术治疗2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8个月.手术时间33 ~56(40±9) min,术后引流量30 ~60(40.1±8.4) ml,住院时间7~15(9.2±2.8)d.术后患者症状与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VAS评分:术前为5~ 10(8.1±1.0)分,术后8周为0~3(2.1±0.7)分;HSS评分:术前为19~59(47.1±8.7)分,术后8周为59 ~90(77.3±7.7)分;KSS临床评分:术前为28 ~66(43.5±9.8)分,术后8周为60 ~94(73.6±10.5)分;KSS功能评分:术前为29 ~ 65(46.1±10.0)分,术后8周为57~ 98 (72.8±10.9)分;各项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疗效明显,创伤小,保留骨量好,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张永强;汪洋;耿家金;杨民;张强;程加峰;赵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2014年4月~2016年8月,我科对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不使用牵引床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68 ~87岁.Evans分型:ⅠA型4例,ⅠB型7例,ⅠC型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 h内6例、24~48 h 8例、≤72 h 5例.
作者:王露;环炳龙;张厚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并椎间孔成形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并椎间孔成形术治疗80例游离型LDH患者,通过ODI评分与VA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为37~75(57.8±14.8)min,术中出血量为29~51(39.8±7.2)ml.患者均未出现椎旁血肿、伤口感染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3d及1、3、6、12个月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并且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后3d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并椎间孔成形术治疗游离型LDH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淦科;叶蜀新;林海;江祖炘;李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65例第五跖骨基底部Ⅰ、Ⅱ区骨折患者,术后分别采用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笔者比较两种术后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19~ 53岁.根据术后负重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早负重组(术后3d完全负重)和晚负重组(术后4周完全负重).
作者:时亮;段亮;董向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2013年4月~2016年9月,我科采用带线锚钉或单纯缝线吻合断端治疗24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23 ~ 60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闭合伤21例,开放伤3例.8例跟腱断裂距止点<3 cm,断端均不规则;16例跟腱断裂距止点3 ~6 cm.带线锚钉+丝线Kessler法缝合9例,单纯缝线吻合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1 d,20例在1周以内,4例超过1周.
作者:崔后春;潘俊博;王金光;朱红星;顾德毅;茹江英;吴春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果.结果 35例均获得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创面修复,骨缺损愈合,均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未因护理不当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丁晓云;李丹;张永灵;王群;何培培;刘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2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VAS评分对患侧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l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术后患肢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其他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症状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往往合并其他肩关节疾患,术前需要明确诊断,术中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同时治疗其合并症,才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付国建;李苏皖;陆斌;谢洋;李光政;杨卧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ACDF治疗38例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 ~26个月.术后6~8个月椎间隙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节段Cobb角:术前为5.7°±3.4°,术后3d为8.8°±2.7°,末次随访为8.1°±1.9°.融合节段高度:术前为53.2 mm±2.5 mm,术后3d为57.7 mm±3.3 mm,末次随访为56.9 mm±2.6 mm.JOA评分:术前为7.8分±2.2分,术后3d为12.4分±2.6分,末次随访时为13.0分±2.1分.上述3项指标术后3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融合节段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胡伟;郑军;李成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治疗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观察组采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固定.术后12个月评定两组肩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术后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疼痛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参照Karlsson标准评价疗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7.30% vs 75.6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治疗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能够降低患肩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吕增亮;葛武;毕正宾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男,81岁.因腰椎骨折术后3年,背痛10 d,于2016年08月19日入院.强直性脊柱炎病程40多年,有长期不规则服用强的松片史.患者3年前因强直性脊柱炎、L1椎体骨折不愈合、L2椎体骨折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强直性脊柱炎L1,2椎体骨折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见图1A、B.术后3年内患者腰背部轻度酸痛,行走正常.
作者:王刚祥;周海东;徐宏宇;周亮;潘科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女,93岁,因摔伤致右髋疼痛,活动受限,于伤后7h入院.X线片提示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离移位、短缩.既往有冠心病、房颤、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大泡病史.呼吸科、心内科会诊结果:患者气促,无力行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提示呼碱,胸片提示心脏扩大,双侧胸腔积液,考虑心功能不全.
作者:刘坚林;白刚;张益辉;沈谷丰;陆佳龙;曹俊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2016年3月~ 2017年3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6例锁骨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12岁.均为锁骨中外1/3骨折,断端明显重叠移位.伤后至手术时间2~4d.1.2治疗方法基础麻醉或臂丛麻醉.
作者:冯学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9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PFNA组(采用PFNA内固定,n=50)与动力髋螺钉(DHS)组(采用DHS内固定,n=40).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均短(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2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PFNA组高于DHS组,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低于DHS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稳定,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贵彬;翁阳华;伊莉;杨宏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28例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患儿,术后行屈肘90°前臂中立位管型石膏外固定3周,去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均无切口感染.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异位骨化,无骨骺早闭及骨桥形成.2例出现桡骨小头坏死,1例出现髓内针尾激惹.术后6个月,按照Tibone-Stoltz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23例,良3例,可2例;按照Metaizeau术后X线片评价标准评价复位情况:优22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具有闭合复位成功率高,固定牢靠,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作者:黄勇斌;莫贤跃;姜权;黎贤发;王建科;李勇辉;许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2013年4月~ 2017年4月,我科对9例桡骨远端包括茎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管型钢板固定较小骨折块、微型掌指骨钢板固定较大骨折块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2~ 7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患者均属于桡骨远端包括茎突骨折,骨折块分离.
作者:郑骏;毛兆光;吴维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3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 3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 ~ 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由术前5.28O±10.38O改善至28.45°±6.82O,Gissane角由术前98.73O±25.36O改善至120.61°±1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2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9.5%.结论 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术后允许早期活动,有效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俊杰;吴群峰;俞立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掌背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掌背皮瓣治疗32例手指缺损患者(36指),创面缺损面积为0.9 cm ×0.7 cm~4.9 cm ×2.7 cm;选取的改良指蹼动脉穿支掌背皮瓣面积为1.3 cm×1.0cm~5.2cm×3.0cm,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或全层皮片移植.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 ~19个月.术后1指皮瓣发生感染,经换药处理后皮瓣愈合良好.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36指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饱满,皮肤柔软,两点辨别域7~9 mm.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15指,良18指,可3指,手指功能优良率为91.67%.结论 采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掌背皮瓣修复手指缺损性软组织创面,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方法简单、可靠、安全,且患指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孙荣涛;焦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