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

李程;姜连英;姜晓薇;赵琪珩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延续性护理, 功能康复
摘要: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后对护理内容、方式的需求,作为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调查表对122例患者在出院前1天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延续性护理需求超过80%的分别是禁忌动作内容、居家护理技巧、康复功能锻炼、血栓相关知识、缓解疼痛的方法,得分均在4.23分以上;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方式需求超过60%的分别是微信平台、电话随访.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内容和方式呈多样性,护士应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回访方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减少住院次数,减轻患者与家属的经济负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白头翁与蛴螬不同配伍比例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白头翁与蛴螬配伍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佳抗病毒配伍比例.方法 应用水提醇沉法分别得到白头翁与蛴螬水提醇沉液,用大孔树脂法吸附,得到水1部位,将白头翁与蛴螬按1:9、2:8、3:7、4:6、5:5、6:4、7:3、8:2、9:1分别配伍,做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 白头翁与蛴螬配伍后整体抗EV-71效果优于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效果;其中,当白头翁:蛴螬=8:2时效果好,TI=68.594.结论当白头翁:蛴螬=8:2时效果好,TI=68.594,筛选方法佳.

    作者:颜娓娓;徐佳馨;王继锋;崔真真;史晨晓;周长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左金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左金丸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诱导凋亡、抑制增殖、抑制侵袭转移、逆转多药耐药.研究发现,左金丸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途径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AP-1、NF-κB、c-myc的活性,从而使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使MMP-7表达下降,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抑制PI3K/AKT/NF-κβ通路的活性,从而逆转P-gp介导的多药耐药,还可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诱导耐药细胞凋亡,从而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作者:张金华;李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人参蛋白的提取和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目的 提取人参蛋白,并研究其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方法 采用中性盐缓冲溶液提取人参蛋白,用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并利用SDS-PAGE电泳法测定人参蛋白的亚基分子量分布.以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为模型研究人参蛋白对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刺激产生NO含量,释放PGE2、TNF-α来考察其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用lowry法测定人参蛋白的蛋白含量为1.95 mg/mL,人参蛋白的亚基分子量从8 kD到66 kD.结论人参蛋白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释放免疫因子等方面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作者:王钰莹;闫福源;闫凯丽;王任晶;许宁;王丹阳;汪莹;何慧楠;刘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新扶正除疫颗粒抗柯萨奇病毒B3作用评价

    目的 评价新扶正除疫颗粒抗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病毒模型组(A组)、新扶正除疫颗粒低、中、高剂量组(B、C、D组)、阳性药物对照组(E组).给除空白对照组以外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50μL柯萨奇病毒液(10×TCID50).每天观察小鼠的发病体征及死亡情况,计算生存率,检测病毒滴度,观察心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给药第3天时D组死亡率仅10%,第7天时仅为20%,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与E组基本相同.检测不同组心、肺中病毒滴度,发现D组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1).在比较小鼠脏器组织病理观察方面,D组与E组对肺组织的影响结果相似,病理变化轻微,炎症反应明显弱于A组.结论 新扶正除疫颗粒能降低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和病毒滴度,对心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同刚;宫晓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降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复饮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降低乙醇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复饮的效果.方法 选取72例乙醇成瘾精神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连续干预1年.比较2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戒酒效果及复饮率.结果 出院后1年,观察组戒酒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复饮率分别为50.0%(18/36)、77.8%(28/36),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饮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SSRS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开展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能为乙醇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戒酒效果,降低复饮率.

    作者:章艳;黄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吴门三黄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

    目的 探讨吴门三黄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73例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服用甲氨蝶呤片,10 mg/次,每周1次,如果出现疼痛加重感加服美洛昔康片,7.5 mg/次.治疗组采用吴门三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吴门三黄汤,200 mL/次,2次/d.均7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9%;治疗组不良反应出现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2组治疗后晨僵时间、肿胀指数、压痛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临床症状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血尿酸(BUA)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吴门三黄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病患,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通过协同抑制炎症反应以及尿素的生成等,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梁国强;尤君怡;江国荣;马奇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疏肝清脂法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原因,PI3K/Akt信号通路是影响AS诸多因素激发胞内信号的汇聚点.中医学认为肝失疏泄是脂质代谢异常引发AS的主要原因,前期研究表明疏肝清脂法可有效干预AS的发生和发展.借助信号转导网络研究策略,以影响AS发生的诸多因素的共同调控点PI3K/Akt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以AS动物模型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血清药理学等技术,研究疏肝清脂法对VSMC信号相关蛋白及其底物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内在联系和反馈机制,探讨疏肝清脂法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VSMC增殖和迁移在AS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证明PI3K/Akt信号转导调控作为改善脂质代谢延缓AS发生的新靶点的可行性,为筛选具有选择性干预PI3K/Akt信号转导而延缓AS发生的中药提供可靠实验手段和理论依据,同时为丰富AS的发生机制与治法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张欢;于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N+1换药模式在居家老人3~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基于老年人3~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出院后对换药的迫切需求,构建医院-家庭-医院换药的新模式,从而极大地改善居家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方法 对患者家属行进培训,教会清洁换药方法,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反复医院困难,指导患者居家采用新型敷料换药N次(2~5次),来院评估一次的新型模式.结果 65例患者均达到二期愈合或好转率为90%以上.结论采用N+1换药模式使居家老年人3~4期压力损伤患者得到了延续性护理,减少了患者往来医院的烦恼,降低了医疗费用,满足了患者及家庭对伤口专科护理的迫切要求.

    作者:赵文波;尹兴川;宋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桂枝甘草汤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铁的影响

    目的 探讨桂枝甘草汤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血清铁浓度的影响.方法 取25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乙酰苯肼组(APH组)、运动性贫血组(APH+S组)、桂枝甘草汤1组(APH+S+GGD 1组)、2组(APH+S+GGD 2组).除Control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注射2%乙酰苯肼(APH),其中APH+S、APH+S+GGD 1组和APH+S+GGD 2组大鼠进行每日力竭游泳运动,同时这3组大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0.018 g/mL和0.036 g/mL的桂枝甘草汤水煎剂.在给药后第15天取眼后静脉丛血进行全血分析检测;利用血浆总SOD和血清铁试剂盒进行血浆总SOD活性与血清铁浓度检测.结果全血分析结果显示,APH+S+GGD 1组和APH+S+GGD 2组大鼠红细胞计数(RBC)明显高于APH、APH+S组(P<0.05);APH+S+GGD 2组大鼠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明显低于APH和APH+S组(P<0.05);血浆总SOD活性与测试结果中的液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负相关,从液体中SOD活性可得出血浆总SOD活性结果为:APH+S+GGD 1组和APH+S+GGD 2组大鼠血浆总SOD活性明显低于APH+S组(P<0.05);血清铁检测结果发现,APH+S+GGD 1组大鼠血清铁浓度明显高于APH组(P<0.05);APH+S+GGD 1组和APH+S+GGD 2组大鼠血清铁浓度明显高于APH+S组(P<0.05).结论桂枝甘草汤可以明显改善运动性贫血所致的红细胞减少;同时,可明显缓解运动性贫血大鼠的血浆总SOD活性代偿性增高以及降低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清铁浓度,说明桂枝甘草汤可以通过改善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以及抗氧化保护红细胞来改善运动性贫血大鼠的健康状态.同时,为桂枝甘草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傅梦薇;韩宜臻;彭煜;张乐怡;赵宇晗;胡秀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解郁开心丹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缰核中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解郁开心丹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缰核中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使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给药,西药组盐酸氟西汀10 mg/d;中药高、中、低组分别给予2.0、1.0、0.5 g/d的解郁开心丹中药汤剂,连续28 d.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及缰核中BDNF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组大鼠海马及缰核中BDNF的表达升高(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郁开心丹与西药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缰核中BDNF的表达具有同样的调节作用,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海马及缰核中BDNF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庆莹;刘宏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内皮素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联素、内皮素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5月-2017年5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中风防治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2组均治疗3个月.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血脂(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脂联素升高,内皮素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和内皮素水平与梗死灶体积间未见相关性.结论 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可能是通过对血清脂联素、内皮素、血脂水平调节作用,从而对急性脑梗死起治疗作用.

    作者:张民英;赵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马齿苋汤保留灌肠配合内服中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使用中药处理,对防止并发症及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94例基底部直径2~3.5 mm的LST行ESD治疗,于术后禁食,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发生腹痛、便血等不良反应.其中52例作为试验组给予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42例作为对照组.评价2组疗效标准.结果第1周,试验组痊愈率28.85%,总愈合率61.54%,高于对照组的7.14%和35.71%(P<0.05);第2周,试验组痊愈率64.46%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第3周,试验组痊愈率86.54%,总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和90.48%(P<0.05).结论该中药疗法对ESD术后溃疡愈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作为大肠ESD术后常规治疗手段.

    作者:王晓东;温福兴;宋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穴位贴敷联合情志护理对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联合情志护理对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收治的40例乳腺癌化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穴位贴敷及情志护理治疗.结果 治疗组呕吐控制总有效率85.0%,对照组4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 d内呕吐控制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于情志偏颇具有良好纠正作用,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情志护理对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效果明显,能疏通经络,调畅情志,降逆止呕.

    作者:姜美娴;李京;韩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补肝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补肝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感染科诊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9例.2组均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服用补肝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CD4+、CD3+、CD8+以及CD4+/CD8+等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蛋白肽以及Ⅳ型胶原等肝纤维化指标,并比较2组HBeAg转阴率以及HBV-DNA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血清肝纤维化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肝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对抗肝纤维化,促进HBeAg、HBV-DNA转阴,其机制与补肝汤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

    作者:鱼宁彬;樊沛;陈谭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叙事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职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职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A、B疗区临床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A、B疗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护士除接受护士长常规护理管理之外还要每天接受叙事护理专家叙事护理干预,为期3个月;对照组护士只接受护士长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管理,为期3个月.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2组急诊科护士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护士在焦虑、抑郁、职业倦怠方面状况明显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干预效果显著(P<0.05).结论 叙事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状况,有助于激发其潜力,提高工作积极性,稳定护士队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刘阳;郭新荣;刘丽;郭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李中梓治泄9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运用

    《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中有关泄泻治法的论述,内容丰富完整,为后世医家治疗泄泻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对《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泄9法条文进行归类总结,发现李中梓对泄泻的治法颇有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腹泻是其主要的症状之一,有效地改善腹泻症状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审证求因、审察病机、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医宗必读》治泄9法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任晓颖;周天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瘀血痹阻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病机,临床常见血瘀证相兼气滞、寒凝、痰浊、气虚为病.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法,根据不同的兼证,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常配合应用疏肝理气、温通散寒、通阳豁痰、补益心气的方法治疗,获效颇良.

    作者:刘秋芹;徐瑛蔚;尚聪慧;李运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 对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71例患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19.0进行分析;对2016年12月-2017年5月的226例住院患者干预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统计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分析提示年龄、病程、有相关合并症、心功能分级等是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上、下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并发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的感染途径是上、下呼吸道和泌尿系统;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并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作者:张欣颖;刘亚梅;龚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从肝论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位虽在食管,属胃所主,但与肝关系密切.在病名方面,古籍中无固定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为吐酸、胸痛、梅核气等范畴,这些病名皆与肝脏有关;在病因病机方面,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的肝失疏泄,或肝郁化热作酸,或气郁痰阻中焦,导致肝气犯胃是病因病机的关键;在辨证论治方面,肝胃郁热在临床中为多见,因此,疏肝和胃是其基本原则,临床用药也多在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四逆散等古方基础上加减,或在自拟方基础上加以疏肝解郁清热药物.

    作者:徐亭亭;朱生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贺氏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目的 初步验证贺氏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为毫针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贺氏火针疗法.主要评价指标面部残疾指数(FDI),次要评价指标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系统、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分别对2组在入组后、4周末、8周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躯体功能评分、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在第4、8周末明显提高(P<0.05),而社会功能评分在第8周末有明显降低(P<0.05);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有54%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38%(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有86%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64%(P<0.05).结论 贺氏火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怡;洪秋阳;赵杰;王世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