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成胜;聂俊;郑建平;谢伟;傅格深
目的 分析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椎体转移瘤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椎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17年1月31日或患者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对椎体转移瘤患者的预后状况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逐步回归法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至随访终点,92例死亡,36例存活,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类型、椎体外骨转移、入院时Karnofsky评分、Frankel分级、大小便功能、累及椎体数、行走状态、内脏转移与椎体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类型、入院时Karnof-sky评分、内脏转移及行走状态为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椎体转移瘤患者的生存状况较差.原发肿瘤类型、入院时Karnofsky评分、内脏转移及行走状态为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艳波;孙晓林;马君;付正;武琨;赵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5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带蒂皮瓣4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5例,外踝上皮瓣5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跖背动脉皮瓣1例.游离皮瓣14例:股前外侧皮瓣13例,背阔肌皮瓣1例.结果 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二期植皮修复;1例皮瓣感染,经加强换药、扩创、抗炎、二期植皮治愈;1例皮瓣边缘少许结痂,经换药治愈;2例因术后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1例因跟腱粘连导致踝关节背伸稍受限、跛行;1例因跗跖关节不稳,行走时疼痛、跛行;1例因距下关节融合、跟骨畸形愈合,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1例足底外侧大小约0.5 cm×0.5 cm破溃增生,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其余患者皮瓣感觉、外观、功能均较满意.结论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应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皮瓣修复方法.
作者:沈柏晓;朱金强;王觅格;杨自荣;吴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25例,采用L形切口内固定)与B组(20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术后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和B?hler角、Gissane角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B组均优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与L形切口内固定均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式,与L形切口内固定比较,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微创复位固定距下关节面、手术时间短及切口并发症少等优势.
作者:王琦;朱曙;薛明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治疗中度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因中度膝内翻骨关节炎接受MOWHTO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32膝)进行疗效分析,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2个月.7例(7膝)发生并发症,其中5膝出现外侧骨皮质骨折,通过延期负重等对症治疗后愈合良好;2膝出现钢板刺激引起的皮肤感觉异常,骨质愈合后取出钢板,症状逐渐好转.30例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早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维持良好,未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关节不稳、关节僵直等晚期并发症;下肢内翻畸形较术前明显矫正,K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KS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1膝,良8膝,可3膝,优良率为90.6%.结论在正确把握手术指针、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前提下,MOWHTO是治疗中度膝内翻骨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金成;任忠明;金文孝;何建;胡继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2 年1 月 ~2016 年12 月,我们在关节镜下对29 例复杂膝关节游离体患者行膝关节游离体取出,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29 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龄43 ~65 岁. 左膝18 例,右膝11例. 22例X线片上游离体可见钙化影,其中6 例游离体位于膝关节髁间窝交叉韧带间, 10 例位于后关节间室,6例位于髌上囊;7例X线片上游离体不显影.
作者:贺文楠;左新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肘关节内外侧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患者.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0~24(15.2±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21(15.4±2.0)周,无关节僵直、骨不连、感染、尺神经麻痹、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分为60~96(82.6±7.6)分,其中优5例,良22例,可3例,优良率为27/30(90%);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0° ~145°(112.7° ±14.2°),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40°~180°(161.5° ±6.6°).结论 肘关节内外侧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魏力标;胡涂;安智全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顽固性跟腱止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顽固性跟腱止点病患者采用跟腱清创、拇长屈肌腱转位的术式进行跟腱重建.采用VISA-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43个月.VISA-A评分:术前为37.50分±2.70分,末次随访时为80.80分±3.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因切口愈合不良行清创后重新缝合,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跟腱止点病的手术治疗不仅要去除跟腱腱体的病变,还要创造良好的腱周环境.拇长屈肌腱转位技术治疗顽固性跟腱止点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戴号;张杰超;高峰;王凌椿;席智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3年2月~2017年6月,我科采用带线锚钉弹性固定治疗13例Maison-neuve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13 例,男10 例,女3 例,年龄19 ~65 岁. 均为闭合骨折. 骨折 Danis-Weber 分型均为 C 型.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 2例、Ⅳ度11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2 h ~16 d.
作者:留成胜;聂俊;郑建平;谢伟;傅格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0 年1 月~2016 年11 月,我科采用改良 Morrey 法劈开三头肌入路手术治疗16例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35 ~72 岁. 均为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脱水消肿、基础疾病及复合伤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6~9d.
作者:陈士军;付艳超;杨威;韩业福;严宏伟;许炎;洪宇;张先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3年3月~2016年8月,我科采用膝关节镜辅助治疗30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30 例,男26 例,女4例,年龄32~65岁. 左侧20例,右侧10 例. 骨折 Schatzker 分型:Ⅰ型 3例,Ⅱ型6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9例,前、后交叉韧带均断裂1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7~11 d.
作者:张华;张爱英;刘玉瓷;周广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0年8月~2017年8月,我们根据骨折块大小采用交叉克氏针及克氏针+缝线捆扎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21例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21 例,男17 例,女4 例,年龄17 ~53 岁. X线片显示: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骨块,明显分离移位,部分伴有远节指间关节脱位. 伤后至手术时间1h~2周.
作者:张卫华;华长城;刘思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后方入路与前方入路行胫骨隧道定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疗效.方法关节镜下行PCL重建手术98例,其中38例采用经后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A组),60例采用前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阳性例数及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为6~18(12.6±5.8)个月,B组为8~24(14.7±10.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5.0 min±27.6 min,B组为74.0 min±22.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A组术后1例疑似感染,B组术后1例关节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A组为89.8分±25.5分,B组为76.5分±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抽屉试验阳性例数A组+6例,无(++)、(+++)病例;B组+20例,(++)7例,无(+++)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PCL重建术中,采用经后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手术时间较前方入路延长,但术后关节稳定性增强,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更佳.
作者:张勇;石燕;赵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侧和外侧上髁作为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测定标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5具尸体标本(90膝)作为研究对象,以内侧和外侧上髁测量作为关节线测定经皮髁的宽度(TEW).解剖膝关节后,测定远端内侧关节距离(DMAD)、后内侧关节距离(PMAD)、远端外侧关节距离(DLAD)和后外侧关节距离(PLAD),分析TEW的可靠性以及TEW与DMAD、DLAD、PMAD和PLAD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关节距离与TEW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TEW、DMAD、DLAD、PMAD、PLAD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测量和2名检测员检测的TEW、DMAD、DLAD、PMAD、PLAD数据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DMAD、DLAD、PMAD、PLAD与TEW比值分别为0.35、0.28、0.34和0.29,TEW与DMAD、DLAD、PMAD和PLAD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3、0.607、0.678、0.529,均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W、DMAD、性别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内侧和外侧上髁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测定标志,是一种简便、可复制且可靠的技术,能够指导术者进行准确的解剖关节修复.
作者:贺世集;贾托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反Judet切口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2 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22 例,男17 例,女5例,年龄23~58岁. 车祸伤19例,高处跌落伤3例. 肩胛骨骨折Ada-Mill-er分型:Ⅱ型6 例,Ⅳ型16例. 均为闭合骨折, 其中合并肋骨骨折13 例. 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14 d.
作者:徐慰凯;李泽龙;黄宾;刘喜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男,74岁,2017年6月1日入院2h前发生车祸,伤后自觉左侧髋部疼痛,右侧足趾局部疼痛、出血. 查体:左髋部叩击痛明显,痛性活动受限,右足第1 趾背侧可见长约1. 5 cm皮肤挫裂伤,无活动性出血. 右足正、斜位 X 线片提示右足第1 远节趾骨骨折,骨盆正位及左髋侧位 X 线片未见骨折. 在我科行右足第1趾背部皮肤挫裂伤清创探查缝合,石膏外固定. 因患者左髋疼痛明显,再次行髋关节CT检查,提示左股骨大转子透亮线(见图1),考虑股骨转子间不全骨折. 明确诊断后患者转骨科行左下肢持续皮牵引治疗.
作者:高海军;罗小敏;姜仲坪;刘芳;魏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男,56 岁,因不慎扭伤致左大腿疼痛伴活动受限1 d于2018 年1 月21日入院. 患者3年前因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右侧Ⅳ期,左侧Ⅱ期,在我科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2 年前因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再次住院,左侧髋部MRI提示: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期.遂在我科行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病灶清除+钽棒植入术. 术后14 d,患者夜间上厕所不慎摔倒,摄片提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遂在我科行左股骨头重钽棒取出术+钉道植骨术+左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术.
作者:刘俊;叶伟雄;梁伟国;颜显毅;叶冬平;姚依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后踝骨折内固定与否的疗效,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56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进行后踝复位内固定(后踝内固定组),20例未进行后踝内固定(后踝非固定组).术后按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各有1例开放伤患者因术前皮肤软组织条件差,术后伤口浅表感染,经抗感染、换药后完全愈合.踝关节骨折均愈合.后踝非固定组5例胫距关节未完全复位,二次行后踝复位固定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1年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后踝内固定组优2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4.44%(34/36);后踝非固定组优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0.00%(18/2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对稳定踝关节有影响,应重视后踝骨折的处理.
作者:朱新红;陶德刚;黄飞;于凤宾;赖爱宁;郭龙 刊期: 2018年第06期
2015 年11 月 ~2016 年4 月,我科在固定股骨远端、胫骨平台骨折中使用预弯的1/3 管状钢板用做带状钢板固定骨折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 19 ~62 岁. 胫骨平台骨折 4例,股骨髁冠状面骨折( Hoffa 骨折) 2例. 胫骨平台骨折7 ~10 d 消肿后手术. Hoffa骨折1例急诊手术,1 例伤后12 d手术.
作者:申国庆;马秀荣;张浩;龙大福;李正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儿童胫骨远端骺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36例胫骨远端骨折骺损伤儿童术前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生成三维重建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评估骨折移位及骺损伤情况,设计手术复位入路、方向,模拟骨折复位,并在模型上进行内固定方式设计,制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术后根据X线检查及踝关节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儿手术均按照术前的设计方案完成,采用的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均与术前设计相同.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且关节面恢复平整,固定稳固.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47~61(53±7.13)周.3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及患肢生长明显畸形.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估:优34例,良2例.结论 计算机辅助技术用于儿童胫骨远端骺损伤手术治疗可精准定位,手术损伤小,放射线暴露少,固定稳妥,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
作者:穆怀昭;马雅昌;朱雅文;李秀丽;郭健;邱宇辰;金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装置在治疗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器治疗38例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患者.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胫骨近端骨折按Rasmussen膝胫骨关节功能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23/25;胫骨远端骨折按Lowa踝胫骨关节功能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12/13.结论 应用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器治疗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操作简便,胫骨关节面创伤小,可达到解剖复位,利于膝、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同林;翟睿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