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芃;吴建华;汪畅;刘华威;蒋海燕
目的 探讨彻底清创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8例人工髋关节感染行二期翻修患者的资料.26例为首次翻修,1例为第2次翻修,1例为第3次翻修.22例全髋翻修,6例半髋翻修.患者均行一期清创,取出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植入自制关节型万古霉素骨水泥假体,术中局部及术后全身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翻修假体.末次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72个月.22例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除2例自然死亡外,其余20例未出现感染复发;3例单纯髋臼翻修患者中有1例术后感染复发,3例单纯股骨柄假体翻修患者中有1例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31.55±2.71)分提高至(75.54±3.44)分,ESR由术前(36.5±5.4)mm/1h下降至(20.4±3.6)mm/1h,CRP由术前(72.4±20.5)mg/L下降至(12.8±8.4)mg/L.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0.52±1.23)分,ESR较术前下降(15.1±1.6)mm/1h,CRP较术前下降(54.6±9.6)mg/L.除第3次翻修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假体松动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等.结论 人工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时,全髋关节翻修清创彻底,临床效果较好.无明显禁忌时应尽量将假体、骨水泥、感染坏死组织完全取出,必要时可行股骨开窗术,以减少感染复发率.
作者:杨柳;杨毅;赵云宏;杨佳;杨清;李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ELD治疗3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评价临床疗效(改良MacNab标准),分析PELD失败原因.结果 手术时间45~120 min,住院时间3~7 d.38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4~6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89.5%(348/389);失败率4.6%(18/389).18例失败病例中,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10例,复发者4例,术后顽固性疼痛者3例,神经根损伤者1例.10例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中,工作通道位置不适宜者3例,游离型者2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2例,腋下型者2例,肩型者1例.3例顽固性疼痛者经MRI及CT检查显示腰椎间盘摘除完全,但是有侧隐窝狭窄.结论 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需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个体化对待.
作者:贾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8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一期愈合.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5~32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2例术后1个月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 20例,良 11例,中 7 例,优良率为81.6%.患者负重行走时踝关节疼痛VAS评分0~5(1.7±0.9)分.结论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舒军峰;姜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83~96岁.均伴有多种内科疾病:高血压7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例,冠心病或心律失常5例,糖尿病6例,脑血管病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57 d.
作者:赵志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按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分为3D组(18例)和常规组(2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3D组为(3.5±0.5)h,常规组为(4.5±0.9)h;术中出血量:3D组为(1 000.5±253.3)ml,常规组为(1 450.2±231.4)ml;围手术期输血量:3D组为(6.9±4.8)U,常规组为(10.3±2.4)U;3D组3项指标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医源性血管损伤、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可在术前进行充分计划,使术中操作更加准确有效,并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李智浩;张绍安;李真;贺喜顺;远东涛;王松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取80例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菌种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 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分离出20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46.0%;革兰阴性菌105株,占52.5%.病原菌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9.5%)、金黄色葡萄球菌(17.0%)、大肠埃希菌(1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5%)、鲍曼不动杆菌(9.5%)和表皮葡萄球菌(7.5%).耐药试验表明,革兰阳性菌对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性高,并且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较阳性菌耐药率高,主要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结论 骨科患者伤口感染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机制复杂且多重耐药菌株较多,临床上应及时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根据采用髋臼假体不同将患者分为螺旋型髋臼组(15例)和压配型髋臼组(15例).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和术后并发症比较. 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8~28个月.末次随访时,螺旋型髋臼组在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上高于压配型髋臼组(P<0.05),但两组优良率相似(P>0.05);两组影像学评价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螺旋型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可早期下地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李宇龙;冯伯志;侯勇;黄武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女,26岁,因左手拇指末节疼痛7年于2017年1月来院就诊.7年前左手拇指末节受凉后出现疼痛,呈针刺样痛,按压加剧,有时向前臂、上臂放射,休息或温水泡浴后可稍缓解.无外伤史.7年来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痛风、甲沟炎、末梢神经炎、甲下感染、血肿、甲下黑色素瘤等,接受过口服消炎镇痛、营养神经药物、甲板开窗放血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查体:左手拇指甲板纵向裂纹,半月痕处隆起、暗紫,触痛明显,波动感阳性,质地柔软,Loves试验阳性,Hildreth试验阳性,冷敏感试验阳性,指体活动正常.初步诊断:左手拇指甲下血管球瘤.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探查术,术中去除甲板、甲床根部肿胀、淤青.在甲床上纵向切开,注意保护甲床,发现淡红色瘤体,10倍显微镜下用显微外科器械仔细剥离瘤体,包膜完整,予以完整切除瘤体,大小约0.5 cm×0.4 cm×0.2 cm,指骨表面可见凹陷压迹,6-0无损伤可吸收线缝合甲床,凡士林纱布覆盖.术后病理诊断:左拇指甲下血管球瘤.术后患者症状消失.
作者:陆欢;杨小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0年1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7例足内侧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合并跟骨开放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1~55岁.均为跟骨开放新鲜骨折,按Gustilo分型:Ⅱ型4例,ⅢA型3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5例,Ⅲ型2例.皮肤撕脱伤口在足内后6例、内前1例,伤口长8~14 cm,均为逆行不规则撕脱.合并伤:跟腱断裂2例,胫后肌腱不全断裂1例,胫后血管神经束挫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8 h.
作者:李文生;刘亚磊;武欣;马健;路永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分布和再骨折的风险.方法 将100例行PKP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50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观察组),50例采用普通骨水泥(对照组).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疼痛VAS评分,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两组骨水泥弥散程度、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每个椎体骨水泥的注入量、配制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6个月 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术后6个月评分较术后第2天进一步降低(P<0.05).两组术后2 d及1、6、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6、12个月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弥散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1年内未出现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对照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年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有助于缩短凝聚时间,提高弥散程度优良率,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同时降低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风险.
作者:叶金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应用PFNA治疗4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28~55 min,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36例,良6例,差1例.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胜伟;贺朋军;段文博;丁世松;张玉生;李军;刁庆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 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作者:任永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们应用股骨远端锁定板治疗2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0~92岁.骨折按AO/ASIF分型: A1型1例,A2型1例,A3型3例;B1型1例, B2型2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5例,C3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 h~1周.
作者:李光明;杨磊;千东升;张志伟;李科;王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口服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160例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80例(术后6 h口服利伐沙班)和对照组80例(术后6 h口服安慰剂),于术后1、4、8、12周复查双下肢动静脉血管彩超,根据患者术后复查结果进行针对性处理,比较抗凝效果.结果 术后1、4、8、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试验组分别为6.25%、3.75%、2.50%、1.25%,均低于对照组的15.00%、12.50%、10.00%、7.50%,两组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出血相关并发症.结论 脊柱胸腰椎骨折术后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汪勇刚;王大鹏;徐林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脊柱转移肿瘤造成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受损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将52例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按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分为<2周、2~4周、>4周组3组;按神经受损程度(ASIA分级)分为A、B、C、D级 4组.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等级.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2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周组和2~4周组神经提高等级均高于>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周组与2~4周组比较神经提高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程度为A级组神经提高等级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程度为B、C、D级3组组间比较神经提高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在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4周手术神经功能仍能得到较大的恢复;神经受损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但并不密切;对具有手术指针并且能耐受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仍需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刘鹏;王专;周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ightRope钛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7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TightRope钛板治疗,参照肩关节Karlsson和Constant-Murley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评价:优良11例,满意6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由术前(44.65±6.63)分提高至(89.52±3.87)分,其他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ghtRope钛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作者:张圣兵;田小武;钮俊杰;郭炯炯;王根林;周敏;李晓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内固定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83例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ISS组(42例)和解剖钢板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指标.结果 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LISS组均少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行走能力、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主观评分总分LISS组均高于解剖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放射学总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SS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优良率:LISS组为88.1%,高于解剖组的7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加有利.
作者:余华伟;张东;陈敬忠;李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1年1月~2015年7月,我们采用锁骨钩钢板与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34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笔者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1~76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锁骨钩钢板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32~75岁;解剖锁定钢板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1~76岁.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14 d.
作者:杨立文;翁峰标;鞠文;田志刚;唐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炎性因子水平.方法 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开放组(采用传统开窗治疗,115 例)和PELD组(采用PELD治疗,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MacNab疗效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ELD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Nab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 PELD组3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确切且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小荣;周文来;吴良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踝关节镜监控下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17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0~58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照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Ⅳ度,其中内踝骨折11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5例,均伴下胫腓分离.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
作者:赵廷虎;张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