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李智浩;张绍安;李真;贺喜顺;远东涛;王松茂

关键词:髋臼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3D打印技术
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按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分为3D组(18例)和常规组(2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3D组为(3.5±0.5)h,常规组为(4.5±0.9)h;术中出血量:3D组为(1 000.5±253.3)ml,常规组为(1 450.2±231.4)ml;围手术期输血量:3D组为(6.9±4.8)U,常规组为(10.3±2.4)U;3D组3项指标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医源性血管损伤、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可在术前进行充分计划,使术中操作更加准确有效,并缩短手术时间.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特点

    目的 分析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取80例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菌种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 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分离出20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46.0%;革兰阴性菌105株,占52.5%.病原菌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9.5%)、金黄色葡萄球菌(17.0%)、大肠埃希菌(1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5%)、鲍曼不动杆菌(9.5%)和表皮葡萄球菌(7.5%).耐药试验表明,革兰阳性菌对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性高,并且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较阳性菌耐药率高,主要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结论 骨科患者伤口感染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机制复杂且多重耐药菌株较多,临床上应及时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足背三叶草状皮瓣吻合移植修复相邻指皮肤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足背三叶草状皮瓣修复相邻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相邻指皮肤缺损患者应用足背三叶草状皮瓣修复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13例皮肤缺损修复后愈合良好;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生肌膏换药3周后皮缘愈合.结论 足背三叶草状皮瓣修复相邻指皮肤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初殿伟;王玮;王海涛;杨术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四肢多发痛风石的手术治疗

    2008年6月~2015年1月,我科对23例四肢多发痛风石患者(102个部位)选择性手术切、刮除部分痛风石,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均为男性,年龄37~65岁.痛风石部位:手部64个,腕部16个,肘部7个,足部9个,踝部4个,膝部2个;其中局部隆凸畸形和邻近关节活动受限96个,周围神经卡压6个(引起腕管综合征的4个、踝管综合征2个).患者术前1个月内均未服用降尿酸药物,均无痛风急性发作.

    作者:汤华林;王亮;彭文平;左荣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8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一期愈合.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5~32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2例术后1个月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 20例,良 11例,中 7 例,优良率为81.6%.患者负重行走时踝关节疼痛VAS评分0~5(1.7±0.9)分.结论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舒军峰;姜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内固定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83例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ISS组(42例)和解剖钢板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指标.结果 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LISS组均少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行走能力、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主观评分总分LISS组均高于解剖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放射学总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SS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优良率:LISS组为88.1%,高于解剖组的7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加有利.

    作者:余华伟;张东;陈敬忠;李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注入高黏度骨水泥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分布和再骨折的风险.方法 将100例行PKP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50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观察组),50例采用普通骨水泥(对照组).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疼痛VAS评分,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两组骨水泥弥散程度、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每个椎体骨水泥的注入量、配制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6个月 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术后6个月评分较术后第2天进一步降低(P<0.05).两组术后2 d及1、6、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6、12个月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弥散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1年内未出现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对照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年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有助于缩短凝聚时间,提高弥散程度优良率,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同时降低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风险.

    作者:叶金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钢板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植骨配合切口持续高负压引流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植骨配合切口持续高负压引流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植骨配合切口内置引流管持续高负压引流治疗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5足).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5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皮瓣坏死.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踝临床评分系统评分:优29足,良5足,可1足,优良率97%.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植骨配合切口内置引流管持续高负压引流,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可靠的方法.

    作者:章芃;吴建华;汪畅;刘华威;蒋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胸腰椎手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处理

    目的 探讨胸腰椎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 方法 将41例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按处理方法分成4组, A组:早期彻底清创,保留内固定装置,置管冲洗引流;B组:早期切口换药感染未控制,然后进行手术彻底清创并保留内固定,负压封闭引流(VSD);C组:早期换药感染未控制,后行彻底清创并取出内固定,置管冲洗引流;D组:早期彻底清创,取出内固定,置管冲洗引流.结果 A、D组感染治疗时间、术后神经症状明显少于B、C组(P<0.05);A、B组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少于C、D组(P<0.05).结论 胸腰椎手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应早期诊断,彻底清创,置管冲洗引流,结合抗生素使用有效控制感染,可避免内固定取出,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王永刚;康学文;王东敏;张秀;马佩芬;王红;陈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应用PFNA治疗4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28~55 min,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36例,良6例,差1例.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胜伟;贺朋军;段文博;丁世松;张玉生;李军;刁庆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脊柱转移肿瘤造成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受损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将52例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按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分为<2周、2~4周、>4周组3组;按神经受损程度(ASIA分级)分为A、B、C、D级 4组.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等级.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2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周组和2~4周组神经提高等级均高于>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周组与2~4周组比较神经提高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程度为A级组神经提高等级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程度为B、C、D级3组组间比较神经提高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在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4周手术神经功能仍能得到较大的恢复;神经受损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但并不密切;对具有手术指针并且能耐受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仍需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刘鹏;王专;周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ELD治疗3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评价临床疗效(改良MacNab标准),分析PELD失败原因.结果 手术时间45~120 min,住院时间3~7 d.38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4~6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89.5%(348/389);失败率4.6%(18/389).18例失败病例中,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10例,复发者4例,术后顽固性疼痛者3例,神经根损伤者1例.10例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中,工作通道位置不适宜者3例,游离型者2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2例,腋下型者2例,肩型者1例.3例顽固性疼痛者经MRI及CT检查显示腰椎间盘摘除完全,但是有侧隐窝狭窄.结论 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需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个体化对待.

    作者:贾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撬拨复位或掌侧、背侧、掌背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25例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术前完善腕关节X线检查及CT平扫+三维重建,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手术治疗.5例采用闭合复位;20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其中单纯背侧有限切开4例,单纯掌侧有限切开7例,掌侧联合背侧有限切开9例.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0~20周.针道浅表感染3例,给予局部换药后治愈;早期部分克氏针松动3例,进一步随访未发现脱出;1例开放骨折术后出现伤口深部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伤口延迟愈合.均无外固定架松动及医源性骨折等发生.根据腕关节Dienst et al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1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 对于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灵活选择闭合撬拨复位或掌侧、背侧、掌背侧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结合多枚克氏针内固定,创伤小,复位好,固定可靠,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东;兰家平;阳波;米宁;罗斌;苏登;李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徒手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采用徒手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4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73~86(79.4±4.3)岁.骨折AO分型:A1型 8例,A2.1型 5例,A2.2型 7例,A2.3型 25例,A3.1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8 d.

    作者:苏江波;王晓辉;屈笃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根据采用髋臼假体不同将患者分为螺旋型髋臼组(15例)和压配型髋臼组(15例).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和术后并发症比较. 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8~28个月.末次随访时,螺旋型髋臼组在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上高于压配型髋臼组(P<0.05),但两组优良率相似(P>0.05);两组影像学评价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螺旋型髋臼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可早期下地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李宇龙;冯伯志;侯勇;黄武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彻底清创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效果

    目的 探讨彻底清创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8例人工髋关节感染行二期翻修患者的资料.26例为首次翻修,1例为第2次翻修,1例为第3次翻修.22例全髋翻修,6例半髋翻修.患者均行一期清创,取出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植入自制关节型万古霉素骨水泥假体,术中局部及术后全身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翻修假体.末次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72个月.22例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除2例自然死亡外,其余20例未出现感染复发;3例单纯髋臼翻修患者中有1例术后感染复发,3例单纯股骨柄假体翻修患者中有1例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31.55±2.71)分提高至(75.54±3.44)分,ESR由术前(36.5±5.4)mm/1h下降至(20.4±3.6)mm/1h,CRP由术前(72.4±20.5)mg/L下降至(12.8±8.4)mg/L.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0.52±1.23)分,ESR较术前下降(15.1±1.6)mm/1h,CRP较术前下降(54.6±9.6)mg/L.除第3次翻修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假体松动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等.结论 人工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时,全髋关节翻修清创彻底,临床效果较好.无明显禁忌时应尽量将假体、骨水泥、感染坏死组织完全取出,必要时可行股骨开窗术,以减少感染复发率.

    作者:杨柳;杨毅;赵云宏;杨佳;杨清;李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25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行再次手术后愈合;7例出现术后膝前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无感染、骨不连、严重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5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23/25.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何川;张朝驹;刘平;庞启雄;陈洪卫;万安;李孝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联合入路治疗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联合入路治疗17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应用 Burwell-Charnley 影像学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按AOFA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1个月.解剖复位13例,一般复位4例.15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钢板及螺钉外露行皮瓣覆盖创面.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6~18周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 10 例,良2例,可3例,差 2 例.结论 联合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可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防止复位丢失.

    作者:郭晓鹏;尚晖;吴亚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按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分为3D组(18例)和常规组(2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3D组为(3.5±0.5)h,常规组为(4.5±0.9)h;术中出血量:3D组为(1 000.5±253.3)ml,常规组为(1 450.2±231.4)ml;围手术期输血量:3D组为(6.9±4.8)U,常规组为(10.3±2.4)U;3D组3项指标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医源性血管损伤、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可在术前进行充分计划,使术中操作更加准确有效,并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李智浩;张绍安;李真;贺喜顺;远东涛;王松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PPO双钢板固定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固定治疗Schatzker Ⅴ、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MIPPO双钢板固定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固定技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 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单侧锁定钢板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20例)和MIPPO双钢板内固定(MIPPO双钢板组,2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和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PSA)的变化.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5±2.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时TP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MIPPO双钢板组少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12个月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塌陷较MIPPO双钢板组严重(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功能评分MIPPO双钢板组优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P<0.05).结论 采用MIPPO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理想,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俞旭东;陈兵乾;盛晓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与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旋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6.1±2.1)个月.两组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非融合组为6~14(10.1±2.4)个月,融合组为7~16(10.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颈痛均明显缓解,颈痛VAS评分: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3±0.7)分,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2.2±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旋转度: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42.5°±10.3°,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8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2.3%±1.2%,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17.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患者能够大限度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

    作者:莫挺挺;张文斌;李宏杰;方春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