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标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54例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老年患者经髌骨旁内侧入路行TKA.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并进行HS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采用VA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髌骨旁内侧入路,通过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和恰当的截骨进行TKA治疗老年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黄润华;尚希福;胡飞;唐国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应用PFNA治疗4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28~55 min,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36例,良6例,差1例.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胜伟;贺朋军;段文博;丁世松;张玉生;李军;刁庆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足背三叶草状皮瓣修复相邻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相邻指皮肤缺损患者应用足背三叶草状皮瓣修复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13例皮肤缺损修复后愈合良好;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生肌膏换药3周后皮缘愈合.结论 足背三叶草状皮瓣修复相邻指皮肤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初殿伟;王玮;王海涛;杨术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联合入路治疗17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应用 Burwell-Charnley 影像学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按AOFA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1个月.解剖复位13例,一般复位4例.15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钢板及螺钉外露行皮瓣覆盖创面.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6~18周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 10 例,良2例,可3例,差 2 例.结论 联合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可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防止复位丢失.
作者:郭晓鹏;尚晖;吴亚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们应用股骨远端锁定板治疗2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0~92岁.骨折按AO/ASIF分型: A1型1例,A2型1例,A3型3例;B1型1例, B2型2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5例,C3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 h~1周.
作者:李光明;杨磊;千东升;张志伟;李科;王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83~96岁.均伴有多种内科疾病:高血压7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例,冠心病或心律失常5例,糖尿病6例,脑血管病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57 d.
作者:赵志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齿状垫片结合空心螺钉治疗46例关节周围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3~65岁.损伤部位:肩部7例,肘部4例,盆部2例,膝部15例,踝部16例,足部2例.开放骨折6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处17例,2处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7 d.
作者:陈宏峰;陈鹏;杨冬松;甄相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08年6月~2015年1月,我科对23例四肢多发痛风石患者(102个部位)选择性手术切、刮除部分痛风石,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均为男性,年龄37~65岁.痛风石部位:手部64个,腕部16个,肘部7个,足部9个,踝部4个,膝部2个;其中局部隆凸畸形和邻近关节活动受限96个,周围神经卡压6个(引起腕管综合征的4个、踝管综合征2个).患者术前1个月内均未服用降尿酸药物,均无痛风急性发作.
作者:汤华林;王亮;彭文平;左荣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Herbert 钉内固定治疗47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1~58岁.均为尺骨冠状突闭合骨折.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型19例,Ⅲ型2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4 d.
作者:张先军;严宏伟;许炎;杨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旋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6.1±2.1)个月.两组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非融合组为6~14(10.1±2.4)个月,融合组为7~16(10.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颈痛均明显缓解,颈痛VAS评分: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3±0.7)分,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2.2±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旋转度: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42.5°±10.3°,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8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2.3%±1.2%,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17.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患者能够大限度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
作者:莫挺挺;张文斌;李宏杰;方春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踝关节镜监控下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17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0~58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照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Ⅳ度,其中内踝骨折11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5例,均伴下胫腓分离.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
作者:赵廷虎;张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女,50岁,30年前股骨干骨折后畸形愈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膝关节反复疼痛4年余,活动受限,行走及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期间自行服用药物,未见明显好转,近期膝关节活动后疼痛加重,活动严重受限,于2015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跛行,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行走及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稍缓解,右膝内翻屈曲挛缩畸形,关节内侧局部明显压痛,肤色、肤温正常;右膝活动度15°~100°,髌骨活动度稍差,髌骨研磨试验(+-),浮髌试验(+),抽屉实验(+-),侧方应力试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VAS评分5分,HSS评分58分.膝关节X线片提示(图1A、B):右侧股骨干骨折后畸形愈合,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考虑为右侧股骨干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结合影像学检查做术前评估:冠状位15°成角畸形,矢状位基本正常,通过股骨前倾角评估轴位旋转畸形.术前CT(图1C)提示前倾角为15°,轴位未见明显旋转畸形.因此术前规划术中予冠状位15°截骨,外侧皮质约1 cm.
作者:史建伟;牛维;卢贺;尹志豪;陈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25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行再次手术后愈合;7例出现术后膝前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无感染、骨不连、严重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5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23/25.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何川;张朝驹;刘平;庞启雄;陈洪卫;万安;李孝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炎性因子水平.方法 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开放组(采用传统开窗治疗,115 例)和PELD组(采用PELD治疗,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MacNab疗效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ELD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Nab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 PELD组3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确切且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小荣;周文来;吴良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经前侧入路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技术治疗肱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经前侧入路MIPO技术治疗22例单侧肱骨中段骨折患者.术后观察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范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末次随访:肩关节外展80°~120°,前屈120°~170°,外旋10°~50°,内旋T8~L3水平.肘关节屈曲100°~135°,伸直0°~20°;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78~96分;Mayo肘关节评分74~100分.结论 经前侧入路MIPO技术治疗肱骨中段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张智;吴晓满;陆俊峰;黄爱文;刘道宏;赵东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采用徒手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4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73~86(79.4±4.3)岁.骨折AO分型:A1型 8例,A2.1型 5例,A2.2型 7例,A2.3型 25例,A3.1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8 d.
作者:苏江波;王晓辉;屈笃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按是否采用3D打印技术分为3D组(18例)和常规组(2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3D组为(3.5±0.5)h,常规组为(4.5±0.9)h;术中出血量:3D组为(1 000.5±253.3)ml,常规组为(1 450.2±231.4)ml;围手术期输血量:3D组为(6.9±4.8)U,常规组为(10.3±2.4)U;3D组3项指标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医源性血管损伤、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可在术前进行充分计划,使术中操作更加准确有效,并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李智浩;张绍安;李真;贺喜顺;远东涛;王松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ightRope钛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7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TightRope钛板治疗,参照肩关节Karlsson和Constant-Murley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评价:优良11例,满意6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由术前(44.65±6.63)分提高至(89.52±3.87)分,其他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ghtRope钛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作者:张圣兵;田小武;钮俊杰;郭炯炯;王根林;周敏;李晓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MIPPO双钢板固定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固定技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 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单侧锁定钢板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20例)和MIPPO双钢板内固定(MIPPO双钢板组,2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和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PSA)的变化.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5±2.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时TP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MIPPO双钢板组少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12个月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塌陷较MIPPO双钢板组严重(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功能评分MIPPO双钢板组优于单钢板加空心螺钉组(P<0.05).结论 采用MIPPO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理想,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俞旭东;陈兵乾;盛晓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皮个体化导航模板(导板)辅助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徒手透视组(32例)采用透视辅助下徒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经皮导板组(30例)采用术前模拟置钉,制作经皮3D打印个体化导板,术中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后7 d和1个月的VAS评分;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固定节段矢状曲度矫正度数、椎弓根皮质与螺钉关系、术中首次置钉准确率和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同一椎体双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等.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经皮导板组均少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比、固定节段矢状曲度矫正度、螺钉首次置钉成功数、矢状面螺钉置入角经皮导板组均优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经皮导板组均小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导板辅助的椎弓根螺钉技术能简化手术,具有操作减少射线暴露、手术时间短、定位准确、装配简单、骨折复位好等优点.
作者:吴超;谭伦;林旭;胡海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