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涛
目的 分析脊柱转移肿瘤造成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受损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将52例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按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分为<2周、2~4周、>4周组3组;按神经受损程度(ASIA分级)分为A、B、C、D级 4组.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等级.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2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周组和2~4周组神经提高等级均高于>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周组与2~4周组比较神经提高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程度为A级组神经提高等级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程度为B、C、D级3组组间比较神经提高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在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4周手术神经功能仍能得到较大的恢复;神经受损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但并不密切;对具有手术指针并且能耐受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仍需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刘鹏;王专;周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ightRope钛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7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TightRope钛板治疗,参照肩关节Karlsson和Constant-Murley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评价:优良11例,满意6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由术前(44.65±6.63)分提高至(89.52±3.87)分,其他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ghtRope钛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作者:张圣兵;田小武;钮俊杰;郭炯炯;王根林;周敏;李晓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 将115例L4~5椎间盘突出伴不稳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组(开放组,53例)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组(微创组,62例).手术前后评测邻近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术后通过Seo评分系统评估椎间小关节受损情况,应用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评估术后邻近椎间盘的退变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 d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少的程度及多裂肌脂肪化程度微创组明显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对腰椎椎间关节的损伤开放组明显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多裂肌功能减退及小关节突退变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较开放TLIF可以更好地保护椎旁肌及小关节突的完整性,且术后近期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
作者:胡枫;张文志;李旭;段丽群;张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女,26岁,因左手拇指末节疼痛7年于2017年1月来院就诊.7年前左手拇指末节受凉后出现疼痛,呈针刺样痛,按压加剧,有时向前臂、上臂放射,休息或温水泡浴后可稍缓解.无外伤史.7年来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痛风、甲沟炎、末梢神经炎、甲下感染、血肿、甲下黑色素瘤等,接受过口服消炎镇痛、营养神经药物、甲板开窗放血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查体:左手拇指甲板纵向裂纹,半月痕处隆起、暗紫,触痛明显,波动感阳性,质地柔软,Loves试验阳性,Hildreth试验阳性,冷敏感试验阳性,指体活动正常.初步诊断:左手拇指甲下血管球瘤.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探查术,术中去除甲板、甲床根部肿胀、淤青.在甲床上纵向切开,注意保护甲床,发现淡红色瘤体,10倍显微镜下用显微外科器械仔细剥离瘤体,包膜完整,予以完整切除瘤体,大小约0.5 cm×0.4 cm×0.2 cm,指骨表面可见凹陷压迹,6-0无损伤可吸收线缝合甲床,凡士林纱布覆盖.术后病理诊断:左拇指甲下血管球瘤.术后患者症状消失.
作者:陆欢;杨小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齿状垫片结合空心螺钉治疗46例关节周围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3~65岁.损伤部位:肩部7例,肘部4例,盆部2例,膝部15例,踝部16例,足部2例.开放骨折6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处17例,2处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7 d.
作者:陈宏峰;陈鹏;杨冬松;甄相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联合入路治疗17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应用 Burwell-Charnley 影像学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按AOFA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1个月.解剖复位13例,一般复位4例.15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钢板及螺钉外露行皮瓣覆盖创面.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6~18周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 10 例,良2例,可3例,差 2 例.结论 联合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可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防止复位丢失.
作者:郭晓鹏;尚晖;吴亚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8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一期愈合.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5~32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2例术后1个月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 20例,良 11例,中 7 例,优良率为81.6%.患者负重行走时踝关节疼痛VAS评分0~5(1.7±0.9)分.结论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舒军峰;姜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选择156例单侧THA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 g氨甲环酸+0.125 mg肾上腺素)、高剂量组(1 g氨甲环酸+0.25 mg肾上腺素)和对照组(1 g氨甲环酸)各52例,分别在THA中缝合关节囊后将溶液注入关节囊.评价3组术后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DVT发生率、术后3 d Hb及HCT下降值、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半年Harri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有1例和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DVT),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5%(2例)、7.69%(4例)和3.85%(2例),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P=0.590).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和输血量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低、高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t=5.417、4.448,P<0.05);而低、高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术后3 d复查血常规, RBC、Hb、HCT 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引流量、Hb及HCT下降值、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术后半年Harris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能降低THA出血量,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止血效果无影响,而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减少DVT的发生.
作者:张君哲;朱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侧小关节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对23例伴单侧小关节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分别采用前方入路(8例)、后方入路(10例)和后-前联合入路(5例)进行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脊髓损伤ASIA评分.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Cobb角:术前为15.3°±1.4°,末次随访为3.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AS评分:术前为(8.8±1.2)分,末次随访为(3.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ASIA运动评分:术前(45.5±6.5)分,末次随访为(65.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椎间盘损伤并即刻消除颈椎不稳(术前小关节已复位);后路手术能解除小关节突交锁(椎间盘无突出)的患者,避免气管切开创口所导致的感染,同时可进行侧块或椎弓钉内固定;后-前联合入路能一期处理无法闭合复位的小关节交锁和椎间盘严重受损的患者,手术能达到坚强内固定.
作者:王刚祥;周海东;徐宏宇;喻烨;李建波;宋南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旋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6.1±2.1)个月.两组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非融合组为6~14(10.1±2.4)个月,融合组为7~16(10.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颈痛均明显缓解,颈痛VAS评分: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3±0.7)分,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2.2±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旋转度: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42.5°±10.3°,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8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2.3%±1.2%,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17.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患者能够大限度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
作者:莫挺挺;张文斌;李宏杰;方春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皮个体化导航模板(导板)辅助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徒手透视组(32例)采用透视辅助下徒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经皮导板组(30例)采用术前模拟置钉,制作经皮3D打印个体化导板,术中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后7 d和1个月的VAS评分;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固定节段矢状曲度矫正度数、椎弓根皮质与螺钉关系、术中首次置钉准确率和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同一椎体双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等.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经皮导板组均少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比、固定节段矢状曲度矫正度、螺钉首次置钉成功数、矢状面螺钉置入角经皮导板组均优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经皮导板组均小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导板辅助的椎弓根螺钉技术能简化手术,具有操作减少射线暴露、手术时间短、定位准确、装配简单、骨折复位好等优点.
作者:吴超;谭伦;林旭;胡海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ELD治疗3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评价临床疗效(改良MacNab标准),分析PELD失败原因.结果 手术时间45~120 min,住院时间3~7 d.38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4~6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89.5%(348/389);失败率4.6%(18/389).18例失败病例中,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10例,复发者4例,术后顽固性疼痛者3例,神经根损伤者1例.10例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中,工作通道位置不适宜者3例,游离型者2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2例,腋下型者2例,肩型者1例.3例顽固性疼痛者经MRI及CT检查显示腰椎间盘摘除完全,但是有侧隐窝狭窄.结论 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需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个体化对待.
作者:贾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应用PFNA治疗4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28~55 min,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36例,良6例,差1例.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胜伟;贺朋军;段文博;丁世松;张玉生;李军;刁庆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Herbert 钉内固定治疗47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1~58岁.均为尺骨冠状突闭合骨折.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型19例,Ⅲ型2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4 d.
作者:张先军;严宏伟;许炎;杨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炎性因子水平.方法 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开放组(采用传统开窗治疗,115 例)和PELD组(采用PELD治疗,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MacNab疗效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ELD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Nab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 PELD组3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确切且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小荣;周文来;吴良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83~96岁.均伴有多种内科疾病:高血压7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例,冠心病或心律失常5例,糖尿病6例,脑血管病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57 d.
作者:赵志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弯角椎体成形技术(PC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6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1个椎体)行PC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患者伤椎Cobb角和ODI;术前、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了解患者疼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生活质量量表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2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患者均获得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0~50(26.44±1.35)min/椎,术中出血量6~12(10.14±0.21)ml,骨水泥注入量4.7~7.8(5.51±1.29)ml/椎.术后26例均未出现椎体两侧骨水泥分布不均现象.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ODI均较手术前降低,术后2个月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伤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PRI、VAS、PPI评分均明显降低,术后2个月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7例生活质量良好(7/26),术后1个月22例生活质量良好(22/26),术后2个月24例生活质量良好(2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个椎体中,椎体附近软组织渗漏3个,未出现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或肺栓塞等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马力;刘艺明;王善松;杜怡斌;王晓陆;李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撬拨复位或掌侧、背侧、掌背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25例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术前完善腕关节X线检查及CT平扫+三维重建,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手术治疗.5例采用闭合复位;20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其中单纯背侧有限切开4例,单纯掌侧有限切开7例,掌侧联合背侧有限切开9例.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0~20周.针道浅表感染3例,给予局部换药后治愈;早期部分克氏针松动3例,进一步随访未发现脱出;1例开放骨折术后出现伤口深部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伤口延迟愈合.均无外固定架松动及医源性骨折等发生.根据腕关节Dienst et al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1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 对于中青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灵活选择闭合撬拨复位或掌侧、背侧、掌背侧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结合多枚克氏针内固定,创伤小,复位好,固定可靠,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东;兰家平;阳波;米宁;罗斌;苏登;李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7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结果 手术时间30~55 min,术中出血量40~100 ml.7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骨折均良好复位并愈合.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标准γ-Ⅲ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骨折复位良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功能恢复快.
作者:刘国强;谢垒;方志祥;俞国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取80例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菌种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 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分离出20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46.0%;革兰阴性菌105株,占52.5%.病原菌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9.5%)、金黄色葡萄球菌(17.0%)、大肠埃希菌(1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5%)、鲍曼不动杆菌(9.5%)和表皮葡萄球菌(7.5%).耐药试验表明,革兰阳性菌对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性高,并且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较阳性菌耐药率高,主要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结论 骨科患者伤口感染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机制复杂且多重耐药菌株较多,临床上应及时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