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临床教学中开展临床病理讨论的实践和探讨

蒋式骊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摘要:在医学院教学实践中开展临床病理讨论(CPC),可强化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师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目前,临床病理讨论仍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主导,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今后应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及以成果为导向的学习法,来提高临床病理讨论的教学效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经证候要素的组成和组合规律,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对29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原发性痛经的证候要素中气虚占93%,寒凝占91%,是主要证候要素,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血虚、气滞、肾虚、阳虚、湿阻.证候要素共有31种组合形式,虚实两种证候要素的组合占94.6%,实性证候要素间的组合占5.4%.证候要素的组合形式多的是脾肾两虚兼寒凝血瘀证.结论 气虚、寒凝是原发性痛经的基本病机;脾肾肝是原发性痛经的病位;寒凝血瘀兼其他证候要素是证候的主要组合形式.

    作者:高剑虹;卞松;刘坤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阴虚鼓胀的中医用药思路

    鼓胀病因较多,基本病理是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阴虚鼓胀,则是在气、血、水三者的基础上,又夹有阴虚这一病变机制,阴虚、气滞、血瘀、水停四方面相互影响.水湿停聚腹中,气机不畅,形成气滞;血液运行障碍,形成血瘀.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更影响津液的输布,加重水液停聚.水停日久,阴液亏乏,形成阴虚.水(湿)停聚,更易化热,形成湿热,湿热进一步加重气滞血瘀,阴液更亏,形成虚实错综复杂.初期以邪盛为主,气滞、血瘀、水停、湿热等病邪盘踞腹中;后期则正气亏损,阴津阳气不足,阴阳互损,形成阴阳两虚.阴虚鼓胀以后期为多.治疗以养阴、行气、活血、利水为主.

    作者:陈广梅;赵红兵;方南元;邵铭;万凌峰;何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郭立中教授从解表化痰论治老年痴呆

    中医认为,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多是由于久病耗损,年迈体虚,七情内伤等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使髓失所养,或又夹风、火、痰、瘀、毒等病邪,致使脑脉痹阻、髓海失充,神机失用,脑窍失聪.治以滋养肝肾、益髓添精,兼以逐痰活血、平肝泻火等.郭立中教授从解表化痰论治老年痴呆以开表畅中为要,先驱太阳之邪于外,兼以降阳明浊阴于内,表里兼治.

    作者:贺晓婷;朱叶萍;刘新学;季飞;史竞羽;郭立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与食管下黏膜分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食管下黏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PENTAX EG-271C电子胃镜对453例患者食管下黏膜情况进行检查,按照洛杉矶标准(LA分类法)分为Ⅰ~Ⅳ级.结果 食管黏膜胃镜Ⅰ、Ⅱ级383例(占84.54%),Ⅲ、Ⅳ级70例(占15.46%),且随着年龄增加,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0.05).中医辨证分型共检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气滞痰瘀、脾胃虚弱4型,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不同证候分型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气滞痰瘀、脾胃虚弱4型,且与食管下黏膜分级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张春铭;徐俊林;谷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实践基本素质的现状与对策

    目的 了解中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实践基本素质现状并提出对策.方法 应用专家咨询法、问卷法调查了解中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实践基本素质现状.结果 中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实践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循证态度、循证认知和循证技能3个要素,大多数护理人员的循证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整体循证素质提高要通过临床培训、实践锻炼和学校教育等几方面的努力.

    作者:王丹丹;富小琳;郑伟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药物组成:黄芪、西洋参、桃仁、红花等),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胃病、嗳气反酸、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等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反酸、嗳气、大便溏薄、胃痛、神疲乏力等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使脾气健运,瘀血得消,扶正与祛邪兼施,从根本上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

    作者:王艳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拟中药汤剂对痰浊型眩晕患者生活功能及躯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平肝熄风、化痰止痉类中药配伍对痰浊型眩晕患者生活功能和躯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眩晕单项症状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及生存质量评定表(SF-36表)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程度、降低眩晕发作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DHI、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型眩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及躯体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作者:褚春梅;高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动则生阳”理论指导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中医认为,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多是由劳倦伤阳所引发,导致筋脉失于濡养,加之风寒湿邪趁虚而入客于颈部筋骨,导致局部气血失和,瘀血痰湿痹阻,致使经脉气血痹阻,不通则痛.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升发、兴奋等作用,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通过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治疗应以“被动”加“主动”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激发青少年体内的阳气,有效的调整颈椎动态平衡.青少年颈型颈椎病患者于每日被动的进行整脊调曲推拿按摩,有助于调节颈椎的生理曲度;同时自主的配合巳时导引操锻炼(巳时为脾经的当令之时),可以使脾经气血充足,筋脉充分得以濡养,进而达到“生阳”的目的.

    作者:李东红;高爽;张玮;王宇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认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肾虚为本,痰浊瘀阻胞宫所致的疾病,临床选用中药、针灸、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以补肾调经、健脾化痰,调整阴阳紊乱状态,清除病理产物.并通过饮食控制、科学运动、心理疏导等达到减轻体质量、建立正常月经周期,改善内分泌基础,恢复健康和生育能力.综合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更佳.

    作者:李丰;任青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组(结合组),各40例.治疗1、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2组均能降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P<0.01),均能增加吞咽困难亚量表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分(P<0.01).2组治疗1、2周后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82.5%,结合组97.5%,2组比较,P<0.05.结论 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能刺激咽喉部肌肉,恢复吞咽功能.

    作者:马金娜;熊杰;宁丽娜;冯凯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

    目的 观察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运用针刀疗法,松解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操作技术主要包含腰3横突尖点松解术和腰4/5椎间孔外口松解术等,对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显效84例,占87.5%,有效10例,占10.4%,无效2例,占2.1%,总有效率为97.9%.治疗过程未发现不良反应或刀口感染.结论 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松解腰椎管外软组织,调节腰部力平衡,改善腰痛、腿痛、麻木等临床症状.

    作者:路飞;叶新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半夏提取物对小鼠肺水通道蛋白5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AQP5)的表达变化,探讨半夏提取物(EP)治疗ALI的药理机制,为半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36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NS组)、肺损伤造模组(ALI组)和半夏提取物治疗组(EP组),6h后观察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炎症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浓度,RT-PCR检测肺组织匀浆AQP5 mRNA表达情况.结果 ALI组小鼠肺部炎症反应显著,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同时肺泡明显充血水肿.EP组肺组织炎症减轻、充血消退.与NS组和EP组比较,ALI组的W/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I组肺组织AQP5mRNA的表达,较NS组显著降低,较EP组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ALI组血清TNF-α的表达,较NS组显著升高,较EP组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半夏提取物可通过上调肺AQP5的表达减轻肺水肿,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周建龙;邓青南;梁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小儿反复支气管炎非急性感染期证型研究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支气管炎非急性感染期的主要证型.方法 用“两步聚类法”对反复支气管炎非急性感染期患儿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类.结果 202例患儿聚为8类,归纳为2个证型,肺脾气虚型占43%,痰湿蕴肺型占33%.结论 小儿反复支气管炎非急性感染期的主要证型有肺脾气虚型和痰湿蕴肺型,且以肺脾气虚型为主.

    作者:张娇;骆嫣;邱蓉;李仁瑞;丛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优势及思路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疼痛的发病机制未明,现代医学在其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情、不同体质进行辨证用药,调整整个机体的内分泌失衡状态,达到减轻或解除患者症状的目的.中药具有抗菌消炎、缓解疼痛、抑制血管形成及改善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能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发挥作用,远期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并可长期用药.

    作者:魏郁清;孙萃;周亚红;温丽娜;王燕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健骨伸筋汤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骨伸筋汤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Hulth法造模,造模2周后,开始对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壮骨关节丸灌胃;治疗组分低、高浓度进行中药灌胃,第13周处死,通过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说明健骨伸筋汤可以通过调节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防治骨关节炎.结果 健骨伸筋汤方含药血清各浓度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模型组(P<0.05),软骨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模型组(P<0.05).结论 健骨伸筋汤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还可以抑制软骨细胞异常凋亡,从而起到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刘洪波;靖春颖;谢毅强;韩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从痰瘀论治代谢综合征伴有血脂异常研究概况

    西医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多种代谢异常聚集存在的结果.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肝脾气机失调,津液代谢紊乱,痰瘀形成有关,且痰瘀贯穿整个病程.中医治疗注重祛痰化瘀,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节,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

    作者:李琛瑛;陈兆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湿阻中焦证现代机制研究

    湿阻中焦证的发生受到环境、气候、饮食、心理、脏腑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为密切.现代医学从“湿阻中焦证”“湿困脾胃证”在水液代谢、胃肠动力、肠黏膜屏障及机体活性反应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脾主运化”“湿邪”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与分析.总结发现,湿阻中焦证模型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胃肠运动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和机体活性反应失衡,而跨膜转运体及代谢组学为湿阻中焦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与契机.

    作者:汪滢;孙宏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研究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与典型哮喘相似,均以持续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构为特点,平均约有30%的患儿终发展为典型哮喘.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发现哮喘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气道内炎症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增多,提出了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概念.气道炎症是气道重塑等病理发展的关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机制复杂.明确有关炎症细胞及炎性介质在气道炎症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或影响,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干预,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红燕;隆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目的 观察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温肾法组成的基本方(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等)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甲苯卡巴胆碱口服,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4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大尿流速及膀胱排空率,减少残留尿,改善排尿症状及尿潴留.

    作者:吴铁;陈贵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药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辨治思路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其中医病因病机和手术后化疗的病理特点,可分为脾胃亏虚、肾精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4个主要证型,给予健脾益胃、滋补肾阴、疏肝和胃、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同时应注重兼证和病证结合的治疗.对临床症状不典型,无证可辨者,应在辨病的指导下,结合患者体质及病机特点,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林明生;王常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