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许永涛;佘远举
目的:探讨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依据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分为两组,单侧组12例(12个椎体),双侧组30例(30个椎体),观察两组手术前后 VAS 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局部 Cobb 角以及术椎、非术椎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及随访时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 Cobb 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椎椎体再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均可取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且并未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但单侧骨水泥分布有可能造成强化椎体再骨折;骨水泥过中线分布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刘夏君;王新虎;左春光;张军;姚福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 AO 分型,A3型13例,C1型12例,C2型5例,C3型 2例。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9~24(14±1.2)个月。骨折均愈合。患者术后患肘活动度:16例伸15°~屈130°,12例伸30°~屈120°,4例伸40°~屈90°。根据 Cassebaum 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16例,良12例,可 4例,优良率87.5% 。 2例 C3型骨折因暴露困难、关节面欠平整而出现术后较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和骨化性肌炎发生。结论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垂直双钢板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适用于治疗除 C3型以外所有的肱骨远端骨折。
作者:蔡兵;于沈敏;林文;冷云飞;李敏;付隼;张鹏翼;姚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加长Ⅱ代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简称加长 PFNA-Ⅱ)治疗股骨中上段复杂多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加长 PFNA-Ⅱ治疗26例股骨中上段复杂多段骨折患者,对术后及随访后的疗效、安全性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40~90(58±13.6)min,术中失血量50~160(77.8±25.6)ml。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原有合并症加重。末次随访时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按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7例,良 6例,中3例。无髋内翻、内置物切出、断裂、周围骨折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加长 PFNA-Ⅱ的设计符合亚洲人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治疗股骨中上段复杂多段骨折中创伤小,生物力学特性好,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潘界恩;周晓;盛建明;陈刚;俞叶锋;戴加平;龚遂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治疗41例伴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 ASIA 分级、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观察椎管容积率。结果手术时间180~290 min,术中出血量600~2 40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植骨均顺利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术后6个月 ASIA 分级: A 级5例无恢复;B 级9例恢复至 C 级2例、 D 级5例、 E 级1例,1例无恢复;C 级13例恢复至 D 级5例、 E 级6例,2例无恢复;D 级14例恢复至 E 级13例,1例无恢复。 Cobb 角:术前23.6°±2.7°,术后6个月为6.4°±0.8°,P <0.01。椎管容积率:术前49.03%±6.04%,术后6个月为98.09%±0.98%,P <0.01。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合并有肺挫伤、关节交锁、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断裂等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椎管容积及 Cobb 角度,减压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何明长;林斌;许洋;郭志民;施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躯体重心位置(GCP)在水平方向上转移情况,并判断其转移程度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重心测量仪对176例接受单侧 TKA 的膝关节 OA 患者进行 GCP 测定,根据 HSS 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患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 GCP,量化 GCP 转移程度,并与术侧膝关节 HSS 评分变化程度进行Pearson 分析。结果176例患者在 TKA 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 HSS 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随着术侧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患者 GCP 由起初的位置逐渐向术侧方向移动。结论术后 GCP 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患者 HSS 评分变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患者 GCP 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 HSS 评分变化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584和0.498。
作者:赵巍;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治疗25例肱骨干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25例骨折于术后5~7个月愈合。根据 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24例,良1例。结论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王建兵;顾三军;李海峰;刘宇;孙振中;芮永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因“发现右上臂肿块5 d”于2014年4月22日来我院就诊。5 d 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上臂有一肿块,肿块无疼痛,肢体无麻木不适。无肿瘤家族史及外伤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臂内后侧可触及一8 cm ×8 cm 大小的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肿块无压痛,Tinel 征阴性,肿块表明未见明显红肿及静脉曲张,局部皮温无增高(见图1)。肢端血供、感觉、活动良好,余肢体无殊。 B 超提示:右上臂肌层内不均质低回声团。 MRI 报告:右上臂肌间隙占位,恶性肿瘤首先考虑(见图2)。肿瘤指标: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3.1μg/ L,甲胎蛋白10.4μg/ L。
作者:王波;季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47岁,因车祸后左髋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2 h 入院。 X 线片示左侧逆股骨转子间骨折,诊断为左侧逆股骨转子间骨折(AO 31-A3型)。患者入院后第2天在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10 mm,长度200 mm)固定。术后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2周复查X 线示骨折及内固定位置良好,但断端存在间隙。术后6个月 X 线片示断端间隙扩大,骨折两端的骨质出现硬化,骨密度显著增高。见图1。嘱患者继续支具辅助下患肢负重功能锻炼,但患者一直因左髋疼痛而不敢正常活动。术后12个月 X 线片显示骨折两断端骨质硬化,骨折间隙骨缺损,前侧缺损多于后侧。再次入院后进行手术,在静脉麻醉下取出髓内钉远端的防旋螺钉,术后继续负重锻炼。再术后6个月 X 线片显示断端的间隙仍然存在,但较术前明显减少。再术后12个月 X 线片显示断端间隙进一步减少,骨小梁生长穿过断端间隙。再术后24个月 X 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见图2。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作者:胡孙君;张英琪;张世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2012年6月~2013年9月,我院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8例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8例(29足),男21例,女7例,年龄18~75岁。双侧跟骨骨折 1例。骨折按 Sanders 骨折分型:Ⅱ型8足,Ⅲ型12足,Ⅳ型 9足。其中合并腰椎骨折 1例。
作者:张亚;李健华;余建文;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孙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外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70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21例)、锁定钢板组(30例)以及人工关节组(19例)。对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相关并发症、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12、2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0个月。 PFNA 组的手术时间(61.4 min ±10.2 min)、术中出血量(196 ml ±64.1 ml)均少于另两组(P <0.05)。人工关节组的住院时间(16.3 d ±3.9 d)、骨折相关并发症(5.2%)、术后深静脉血栓(5.3%)、肺部感染(10.5%) 发生率均少于另两组( P <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优良率(84.2%)高于另两组(P <0.05)。术后24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优良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改善近期髋关节功能及降低术后并发症上更有优势。
作者:彭涛;寿康全;付纳新;黄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分析了121例(168髋)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平均随访7.3年。发现髋关节疼痛程度和发生频率均显著下降,术前股骨头形状对结果无显著影响,术前股骨头移位程度对结果有大影响,年龄对结果也无显著影响。总并发症发生率10.5%。因此可以认为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Rutz E;Vavken P;Camathias C;胡孔足(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跟骨解剖型钛板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42足)采用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按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30足,良8足,可4足,优良率90.4% 。结论跟骨解剖型钛板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内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代加楠;杨志奎;李鹏;刘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另一侧椎弓根通道植骨。 X 线片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10±2)个月,无内固定物失效,胸腰椎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王志京;张连起;王福大;常海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6例小儿前臂闭合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67例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49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评估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为4~11(6.4±1.2)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为6~15(8.5±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疼痛和旋转角度丧失评定疗效,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优良率94.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良率93.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中,133例≤10岁的患者中 7例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34例>10岁的患者中有 6例出现功能障碍;未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中,38例>10岁的患者中1例术后24h 内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1例≤10岁的患者中1例出现再骨折;未出现内固定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小儿前臂闭合骨折,因≤10岁的患者骨膜较厚,有较强的塑形能力,建议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主;而对于>10岁或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不能维持骨折断端稳定的患者,可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作者:施建东;卢一生;黄波;徐静芳;刘振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4例施行单节段腰椎椎间 cage 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资料,术前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 X 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胸椎后凸(TK)、胸腰联合角(TLJ)、C7矢状面平衡(SVA)、脊柱-骨盆角(SSA)、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并应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 PI、TLJ 和 TK 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 SSA 的变化与 PT、PI、LL、SS 及 SVA 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明显改善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状态,术前及术后的 SSA 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进行评估,SSA 的重建可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隋海涛;李亮;马晓春;于学忠;王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影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术后手指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20例粉碎性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的患者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测定术后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与对侧比较计算% TAM。将之与8个影响因素作比较,包括年龄、性别、优势手、骨折部位、钢板位置、伤后手术时间、是否关节内骨折及是否伴随软组织损伤。采用线性相关分析单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线性相关因素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术后% TAM 的关系。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骨折部位、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和年龄与术后% TAM 有明显相关性(P <0.001)。包括这3个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说明其与术后% TAM 有明显相关性:骨折部位(β=-0.375,P <0.001),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β=-0.335,P <0.001),年龄(β=-0.238, P <0.001)。结论微型钢板治疗粉碎性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术后手指功能% TAM 与骨折部位、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及年龄密切相关,指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及高龄可明显影响术后手部功能恢复。
作者:王思成;方阳;何国云;杨国庆;张友忠;何金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加长 PFNA-Ⅱ治疗80例 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杨同群;张谦;耿喜林;张海鸿;李延宏;胡旭昌;冯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钉棒固定治疗 L5~ S1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3例 L5~ S1结核患者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区腰骶角及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0~1500(227.28±119.25)ml。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3.2 ± 4.3)个月。血沉:术前(47.30±15.45) mm/1 h,术后3个月(10.43±4.47)mm/1 h,除5例高于正常值,其余恢复正常。 C-反应蛋白:术前(36.01±23.60)mg/ L,术后3 个月(8.55±7.20) mg/ L,有6例高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 VAS:由术前的(4.09±2.4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65±0.71)分。腰骶角:术后30.98°±2.97°较术前23.40°±2.43°恢复7.6°,末次随访30.11°±2.75°,丢失1.0°。以上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 L5~ S1结核的有效方法,术前的明确诊断、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重要因素。
作者:梁亮;邓强;盛伟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措施。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感染患者行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ODI评分、VAS 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取出内植物后疼痛均消失,术后摄片提示胸腰椎侧凸角及后凸角均获得纠正,术后体温及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年,患者术后感染无复发,切口与窦道均愈合。术后3个月摄片复查提示胸腰椎侧弯矫正无丢失,胸腰椎稳定性存在,骨折线模糊;术后12个月复查均已植骨融合。末次随访的 ODI 评分和 VAS 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 <0.01)。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作者:刘玉武;程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终板骨折及椎间盘退变对胸腰椎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依据术前 X 线片、CT 扫描+三维重建诊断分为观察组(有终板骨折,48例)和对照组(无终板骨折,50例)。统计两组末次随访的 ODI 及 VAS 评分。结果创伤性终板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的 ODI 及VA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椎间盘退变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创伤性终板骨折会引起椎间盘退变并影响脊柱骨折手术的预后。
作者:倪俊林;陶伟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